推荐序一
阿郎2017-08-21 21:531,196

  又见阿郎

  贾樟柯

  阿郎不是杜琪峰电影《阿郎的故事》中出生入死、放荡不羁的周润发,阿郎是《看电影》杂志的主编,他在电影的江湖中纵横驰骋。

  每次见到阿郎不是在国际电影节,就是在我新片国内发行的时候。他总是背着双肩包,戴着眼镜前来采访。他的神情中有一种严肃,透过眼镜望向被采访对象时,有一种理工男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这执念可能来自现实世界中诸多困扰他的文化问题,如同展开他主编的《看电影》杂志,这本深受影迷拥戴的杂志既评论最新的院线电影,也有经典影片的回顾;既有午夜场的类型惊悚,也有作者电影的隽永清新。这本来是电影的自然生态,但我们的电影环境,因为日渐白热化的市场争夺,变得彼此对立,似乎水火不相容。在一个电影作品多元化的时代,恰恰没有形成多元的价值观。

  面对电影,的确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我们往往站在商业的立场去看待艺术电影,或者站在艺术电影的角度去思考电影商业;又或者站在本土电影的角度去理解国际电影,或者站在国际的角度去理解本土问题。我们总是用对立的角度,衡量对方的不足以否定另一种电影的价值。我们自己形成了无谓的悖论,无法理清头绪,并为此喋喋不休。

  阿郎所面对和研究的就是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电影环境。长期的主编工作,让他有机会持续观察电影创作,并能敏感掌握电影的最新变化。研究的系统性是靠时间和阅历累积形成的,在电影媒体从业人员走马灯般轮换流失的时代,阿郎的坚守让他的研究具有时间积淀后的品质。我从2002年第一次参加戛纳电影节到今年,14年的时间里,前来采访的欧美记者几乎没有变过。法国《正片》的米歇尔?西蒙,《洛杉矶时报》的德尼斯?李……他们在电影评论者和报道者的工作岗位上从未离开。国内的情况却正好相反,阿郎是其中的异类。

  看电影和评电影成为阿郎的日常生活,他对电影的思考也几乎成为他的日常细节。正如某天街上遇到某个人,某一天所吃过的一顿饭,日常是零散而不确定的。如果没有用文字形成思维的线索,这些都会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阿郎恰恰是一个勤奋的写作者,他用文字真实记录了从2010年到2016年七年间他的精神履历。

  透过他的《并指如刀》一书,透过他提供的这份精神履历,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年,我们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电影的精神生活之中。2015年,阿郎写下两个字:两极。2014年:发生。2013年:投机。2012年:变化。2011年:力量。2010年:革新。他为他每年的电影思考留下自己的关键词,这本书也形成一份文献,甚至一本充满个人色彩的当代电影史,记录我们正在经历的电影时代。

  最近又见阿郎,是他为《看电影》杂志来我的办公室录制一档视频谈话节目,他和我对谈。传统媒体都在面临变革,从文字时代到读图时代,再到视频时代,信息的载体在不断变化。各行各业都在适应变化。但,我们应该始终留在自己喜欢的工作位置上。只有这样,电影这个行业才算有人。

  ?

继续阅读:  推荐序二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并指如刀:阿郎看电影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