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生活
小木头2017-08-25 10:212,857

  在奥黛丽?赫本的经典影片《蒂凡尼的早餐》里,霍莉喜欢穿着黑色小礼服,戴着假珠宝,在蒂凡尼精美的橱窗前,慢慢地吃完她的早餐。可颂面包与热咖啡,宛若变成盛宴。

  这诗意的仪式感,让苍白的生活光辉璀璨,映照着霍莉心中美好的向往。

  仪式感生活,不是在生活中玩矫情,而是通过我们认真专注的对待,让生活变得更端庄、更有趣、更璀璨。

  几年前,于丹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她认为与古人相比,如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似乎少了一些情趣,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生命中越来越缺乏仪式感。没有仪式感,人生就不庄严,心就不安静。

  想想看,古人会沐浴焚香,会焚琴煮鹤,会春风浩荡去郊游……他们以一种很认真的姿态,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欢欣鼓舞,或气急败坏,或自在随意。

  我就是个在生活中需要一点仪式感的人。

  有时间,哪怕是一个人,我也会点一支香,泡一壶茶,安安静静地喝上一杯好茶,然后再精神饱满地投身日常琐屑事务中;

  若是来得及下厨,即便是两个人的晚餐,我也会尽力做到有菜有汤,颜色搭配好看,两个人吃得满足而热烈,将工作日的疲惫一扫而光;

  特别一点的日子,譬如节日、纪念日或者生日,哪怕来不及精心准备礼物,也一定要去好一点的餐厅吃一顿;

  这么多年以来,春晚再难看,除夕之夜我也会坐在沙发上跟家人一起消磨,否则就没有过年的感觉;

  我的书桌上要有一盏橘黄色的台灯,餐桌上要有一束热烈开放的康乃馨,夏天的早晨我会在院子里读书,冬天的时候一定要养几盆水仙;

  ……

  我想,是因为我对仪式感生活的崇拜,才促使我愿意去实现这样的生活,并生活在这种小小的仪式感中。

  小时候,每到七夕节,母亲都要挂一张牛郎织女的画在墙上,供桌上摆放着水果点心,一串串绛紫色的葡萄,是孩子们的最爱。傍晚时分,家人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热闹的晚餐,聊聊天,说说话,大人们还会喝点小酒。饭后,大家移步到院子里看星星,找一找传说中的牛郎星与织女星,据说在葡萄架下可以听见他们说的悄悄话……

  二十多年过去,我依然记得那葡萄的清冽甘醇,怀念躺在平台上看星光闪烁的美好时光,还有听神话故事入睡的悠然心情。

  似乎,小时候生活中的仪式感还蛮多的,譬如到了节日会吃一顿大餐,人没坐齐谁也不能动筷子;譬如每年有四个节日可以买新衣服,以至于现在到了清明节我还有一股强烈的要买春装的冲动;甚至考试成绩不错也会有一点奖励,妈妈给我买过发卡,买过电子琴,然后我们又兴高采烈地买一只烤鸡回家加菜……

  后来,我们长大了,生活的节奏也更快了,脚步也更匆忙了,对仪式感的东西越来越淡漠了。我们的生活里好像永远都充满着忙不完的事情,根本没时间停下来想一想,“咦,今天是立春啊”(我妈的下一句一定是“包饺子吃”),我们忙不迭地往前走,哪里有心情稍作停留?

  这么想想,很可悲吧?

  就像长长的句子都需要有个逗号,稍作停顿,略作喘息,我们也应该给自己的生活填写几个有趣的逗号,也许是一个小小的节日,也许是一段悠长的假期。

  生活中,若是有一点仪式感,就似在荆棘之中藏满了鲜花的小路,我们当然要披荆斩棘,一路前行,当我们发现那些美丽的小惊喜时,心才会更加舒展。

  慢下脚步,稍事休息,让我们花点心思在生活中增加小小的仪式感,两个人的晚餐会因为精心布置的餐垫而变得浪漫,普通的朋友聚会会因为扮靓出席而变得摇曳生姿,在结婚纪念日送彼此珍贵的礼物……你会发现,仪式感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活色生香。

  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曾经做过一个旅行选题:“我想在合适的时候去合适的地方,看最合适的风景。”

  三月,想去杭州。看西湖碧波荡漾,柳树吐新绿,感受比北方早到的春。

  四月,想去武汉。传说中美丽的武大校园里樱花绽放,花瓣雨纷纷飘落是最浪漫的想象。

  七月,想去青岛。顶着大太阳,赤脚在沙滩上走过,海浪来了又去,笑声此起彼伏——突然好怀念某年夏天的那个清晨,海边一夜,醒来不由自主地走到阳台上,恰好看到红彤彤的朝阳从海平面上升起,那种震撼无与伦比。

  十月,想去厦门。北方的风已经有了凉意,那里的阳光却依然热烈,姑娘穿着美丽的短裙,走过鲜花盛放的墙角。

  ……

  随便一想,一年就这么过去了。

  似乎,我们越来越喜欢用“合适”来给自己的生活下定义:合适的时候恋爱,合适的时候结婚,合适的时候生子——当然,很多人还会给这个合适规定一个时间,比如26岁之前结婚是适宜的,30岁之前生子是比较合适的……

  过犹不及的是,“合适”演变成了很多人心中的“Deadline”,若是没有按时到达,仿佛会发生各种可怕的事情,产生各种恐怖的后果。

  “活了几十年,回头看看,在对应的时间里我压根就没做过对的事,今天才感觉到自己的人生一塌糊涂、惨不忍睹,好想自私地啥也不管不顾地撒手离开。”这是一个女孩在2013年2月27日发表的最后一条微博。

  没有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听起来是一件很悲凉的事情,可是,反过来想,谁又能十分确定地说,他的一生永远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若真是如此,恐怕也和机器人并无二致。

  哪有那么合适的人生呢?

  十几岁时,我们埋头苦读,为了考上大学,没有在原本叛逆的青春期恣意张扬,享受不管不顾的青春时光;

  二十几岁,我们加班工作,为了在城市立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方寸空间,恋爱都谈得小心而谨慎,电影里为了爱人放弃一切远走高飞的情节,并没有在我们身上上演;

  三十岁之前,我们或许的确在合适的时候结婚、生子,可是我们并没有在合适的时候建立自我世界,拥有健全的独立个性。

  所有的合适,不过是社会和公众给我们规定的条条框框——那些未曾拥有过“合适人生”的人们,把他们认为的“合适”做成一个圈套,让我们跳进去,然后一步步实现他们核准为“美好”的生活。

  而真正的合适,应该是适合你我的,适合我们每个人的个性,它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与众不同的。

  谈恋爱遇到心动的人,无论是二十岁三十岁还是四十岁,都是美好的;

  爱得投入而热烈,想要跟对方组成一个家庭,那就结婚吧,两个人守着一个家,每天回到家一起喝碗粥都觉得幸福;

  两个人还是有点寂寞,那就要一个小宝宝,妈妈会在孩子醒来时亲他的脸庞,爸爸会在出门时将他抱在胸前,亲昵地用胡子扎扎他;

  ——如此这般,才是合适而适合的吧,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源自心底的呼唤与欲望,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生活。

  合适,从来都是一个概念,空而大,需要我们用更多甜蜜而现实的小细节填充,而这些小细节,才是生活的真谛。

  就如同,这一年的旅行计划看上去美好得不可思议,可是也许,机缘巧合,并不能如我所愿地在想要出行的时间成行——也许,我会在樱花散落时才去武汉,在天气渐冷时才能去青岛,可是,这有什么关系?也许,我会领略到它们另一种风情呢?

  我们的人生,从来都不是约定俗成,一眼万年的。它更像是你我亲自书写的一部小说,不停修改,直到它达到更适合自己的内心状态时,才是合适的。

  这样的人生,恰恰好。

继续阅读:  不再僵硬地做朋友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最好的时光刚刚开始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