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对我不管不顾
■ 孩子来信
叔叔,您好!虽然我们素昧平生,可是我还是想和您说说我的事情,我现在真的很想把它写出来,因为我很郁闷。
今天是我十三岁的生日,只可惜没有人记得。虽然今天是晴天,可是我却觉得外面在下雨。前两天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广告,心情不好的人不管是阴天还是晴天,脑袋上都顶着一朵乌云。现在的我就是这样。
表面上看来,我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境富裕的中学生。有丰富的业余生活,有充裕的零花钱,甚至考试考砸了也不会受到批评……可是没人明白,这其实并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至少我不这么觉得。这也许是因为我家的条件变得越来越好了吧。我还记得小的时候、爸爸妈妈都是普通职员时,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那时,爸妈总是早早下班,把我从学校接回家,问我学校里的事情,给我做香喷喷的饭菜。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有时只能看见留在锅里的饭菜,后来,锅里的饭菜变成了桌子上的几十块钱。那个时候我还在上小学,可以支配自己的一日三餐,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那真的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我买了很多路边小吃当午饭。不知道是我吃得太多,还是那些东西本身就不是很卫生,没过几天我就得了肠炎。
一次,我正在上体育课,肚子突然疼了起来,接下来的半节课我就没从厕所出来过。大冬天,我一边打着哆嗦,一边冒着冷汗,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恐怖。快下课的时候,体育老师把我背到了校医那里。校医帮我打了针,班主任老师也急忙过来看我,说已经通知了我爸爸。我当时特别开心,觉得这场病真是生得值得,要知道那时我已经有四天没见过爸爸了。也许是之前折腾得太凶了,在等爸爸的时候,我在医务室睡着了。
这一觉睡得很舒服,醒来的时候肚子已经不疼了。可是环顾四周却只看见林阿姨(爸爸的秘书)的身影……
这让我想起了一次学校搞的“家长学校”活动。这个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请家长到学校来,看看我们是怎么上课的。活动的前一天,我特意复习了第二天要上的课程,准备在课堂上发言,好叫妈妈开心一下(妈妈答应她会去)。可是马上就要上课了,我并没有看见妈妈的身影。正着急呢,过来一个漂亮的姐姐,她问我是不是顾晓磊(化名),我点点头,然后她对我说,她是我妈妈的助理,我妈妈因为公司有事走不开,就叫她来了。那节课我没发言,我甚至没有好好听课。上完课我同桌用羡慕的语气说:“你妈妈可真年轻。”我没有回答,我知道她是想夸夸我,而对于我来说这简直是一种犀利的讽刺。
类似的事情在我身上不知道发生了多少回,我也一直都在原谅着他们,因为我始终相信,他们是真的很忙,而不是不爱我。
可是今天,他们竟然谁也没有和我说生日快乐,难道又是忙忘了?
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难道对大人来说,工作会比孩子重要吗?爸爸妈妈总口口声声说工作挣钱都是为了我,可我就不明白了,既然我那么重要,他们怎么又对我不闻不问、不管不顾呢?
■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爹妈相伴,幸福无边
现在大多数家长都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甚至溺爱有加,但也不乏信中这个孩子遇到的这种情况:父母因为忙于工作而对孩子不管不顾。其实,用“不管不顾”这个词不是十分恰当,我这样说可能一些家长也不认同,他们会振振有词地说:“孩子要多少钱我给多少钱,别的孩子有的我的孩子都有,别的孩子没有的我的孩子也有。有时忙不开,孩子有事我不能去,我还派人替我去……”
如此说来,还真有点“冤枉”了这些家长。但是,东子想请家长们注意:给了钱、派了人,就算尽到为人父母之责了吗?钱既不是爹也不等同于妈,助理(秘书)也不是父母,他们能作为替代品吗?身为家长,请您换位想想。
写到这儿,我想起了郭冬临曾演过的一个小品——《我和爸爸换角色》。来家访的孩子老师说:“您也许不认识我,我是孩子的新班主任。”郭冬临说:“没关系,老的我也不认识。”老师说:“我看您是不是应该多花点时间陪陪孩子了。”郭冬临说:“陪孩子?多花点时间?你说得倒容易。我是男人呀,我是户主啊,我有事业……陪孩子,谁不想呀?可厂长谁陪呀?不陪厂长,谁给发工资?没有工资,怎么养活这个孩子……”
而小品里孩子的那一席话,也道出了孩子们对家长的埋怨:“您老不回家,是不是不想要我了?”
随着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父母,如今已难得有充足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时间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它既可以创造无尽的金钱,又可以创造无价的亲情。但金钱和亲情却不能同时拥有,所以就要有所取舍。
我们做孩子时,常常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并且常常为此而痛苦。然而,当我们做了父母后,却开始试图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孩子身上,并振振有词地辩解:孩子不懂事,我得为他们负责。也许还会像当年自己的父母那样,对着孩子抱怨:我都是为了你好,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责任感和价值感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只有看到自己的行为能对他人产生影响,能够得到别人的喜爱和尊重,他才能油然生出一种自豪的感觉,并从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做父母的,不妨转变自己的心态,试着用孩子的眼光来看现实的世界,那么你对很多发生在孩子身上、令你相当费解的事,就会恍然大悟。
大量资料显示,与父母、亲情接触少的孩子,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不强、孤独等情感障碍。当父母的关爱缺乏到一定程度,孩子有可能会患上“缺爱饥渴症”。这样的孩子通常表现为抑郁、孤独、任性与依赖。如果正处于青春期,为了摆脱内心的孤寂与痛苦,孩子往往容易盲目地去尝试种种可能逃避现实的事情,包括抽烟、喝酒、甚至性放纵或吸毒。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父母爱孩子就是多赚钱,给孩子买好吃的、好穿的,督促孩子学习。很多家长下了班要么是在外面应酬,要么就是在打麻将,根本不愿意陪孩子玩,更别说参与到孩子的生活和活动中。
其实,孩子的生活和活动是不能缺少父母的身影的,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抽时间陪伴孩子,并积极参与孩子的活动——无论是家庭活动还是社会活动。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营养催化剂”。再多的钱也替代不了父母亲情,有父母陪伴,孩子才能幸福无边。
孩子的健全人格是父母“陪”出来的
现在的很多家长总是终日奔忙,把孩子丢在一边。等到有一天他们终于想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却发现父母在孩子心里已经没有位置了。因此,作为家长应当多陪陪孩子。
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能单靠丰富的物质生活来保障,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的关爱、亲情的慰藉,以及愉快的业余时间。现在很多父母都很忙碌,特别是像信中这类事业有成的家长,他们忙事业、忙赚钱,自然也就无暇顾及孩子。
其实,钱可以慢慢赚,事业也可以一步步发展,但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脚步都是不可能重复的。许多事情,一旦错过就不可挽回。童心是一张洁净的白纸,要在这张白纸上画上最新、最美的图画,作为父母,除了用丰富的物质生活做颜料,还要用父母之爱、亲子之情做彩笔,去描绘孩子的童真、感受、能力和理想……
我国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过分宠爱,一种是疏离冷落。这两种关系都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前者很常见,这是因为现如今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而后一种关系,则是因为家长的各种原因,忽略孩子的精神需求,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从而不能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这两种关系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最直接表现在人格结构方面。
人格结构包括孩子的情绪情感、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对外界的感受判断能力、选择和实践能力。所有这些都是通过家庭、父母的生活方式传递给孩子的。一个孩子若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影响,人格结构就会出现缺陷,甚至会影响一生的幸福。
不管家长在主观上重视与否,孩子的人格发展基本是在家庭成长中完成的。在儿时,孩子的人格结构就已经初步形成并会影响终身。研究表明,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疏远和冷漠,都与家庭中的亲子沟通有关。亲子沟通,也就是指父母子女之间通过谈话、游戏、外出游玩或其他方式进行相互了解,亲子情感也必须通过沟通才能更融洽。
当前,人们在亲子关系的认识上,特别是在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方面,存在着一些偏差。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和衣食住行的物质需要,却忽视了孩子的精神营养,不懂得要常常陪伴孩子,与孩子进行感情交流,使孩子得不到与父母相处与交流的机会,这将极大地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
“事业再成功,钱挣得再多,也换不来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这是我二十年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的真切感悟。
我需要您的精神抚慰
■ 孩子来信
东子爸爸,您好!
我是国一(范姜国一,东子女儿)姐姐的“粉丝”,您是她的爸爸,所以也请允许我叫您一声东子爸爸。我崇拜国一姐姐,确切地说,我很羡慕她,当然,不单单是因为她阳光快乐,还因为她有一位您这样的爸爸。东子爸爸,我特别想问您一个问题,如果您有两个孩子,您会给他们一样多的爱吗?呵呵,我想一定会的,可我就没有国一姐姐幸运了,命运没给我像您一样爱孩子的家长。
我的爸爸妈妈也不是不爱孩子,只是他们把更多的爱留给了我的弟弟。
我三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开始带着我到城里做小买卖,那时日子很苦,但是我每天都很快乐。后来通过爸爸妈妈的辛勤努力,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在我七岁那年,我家在城里买了房子,我有了属于自己的小空间,并且还成了一名小学生。那真是很开心的一段时光。
就在那年年末,一心想要个儿子的爸爸妈妈,给我生了个弟弟。那么小的小孩子,真的很可爱,想到我曾经也是这样的,我就更加喜欢他了。可是好景不长,弟弟慢慢长大,我这个姐姐却受了越来越多的委屈。
因为他小,不懂事,常常弄出乱子。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弟弟一发生什么事情,妈妈总是责骂我。弟弟把水打翻了,妈妈骂我不小心;弟弟自己不小心磕到了头,妈妈骂我没有照顾好他;弟弟哭了,妈妈不问青红皂白先骂我……
现在的我也只不过是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啊,我的很多同学现在上学、放学还是家长接送呢!可我呢?不但要自己回家,还要替妈妈照顾弟弟。每天晚上放学回家的时候,妈妈就只知道和我说那些照顾弟弟的注意事项,从来都不过问我在学校过得怎么样、成绩如何。
有一次我语文单元测试考了100分,我把卷子拿回家想给妈妈看。可是,一转身的工夫,卷子就被弟弟扯着玩了。我生气地冲弟弟喊了两句,妈妈竟然开始骂我,说一张破纸,扯就扯了,说到底还是因为我自己没有保管好……
我知道,我比弟弟大七岁,我的确应该照顾他、让着他,可是就算这样我也才只有十一岁呀,我也需要爸爸妈妈的关心和照顾,哪怕是精神上给点抚慰也好啊!有时候我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亲生的,为什么同样都是他们的孩子,待遇差别就这么大?难道我是多余的吗?
东子爸爸,是不是因为我太不可爱了,所以爸爸妈妈才不喜欢我?可是我真的很努力地去做了。我多希望妈妈可以常常关心我,就像大鸭子照顾鸭宝宝那样,那该有多幸福啊!可是这一切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求……
■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让孩子享受属于他的爱
这是一个可爱又可怜的小女孩,她所提的只是一个孩子对父母最基本的要求,我认为一点都不过分。人人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爱,尤其是孩子,他们特别需要父母的关心和爱护。父母之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是一种父母对子女纯粹的爱、自然的爱,这种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
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为人父母者,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忽略了孩子的这种情感需求。一个长期得不到足够父母之爱的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恐惧、焦虑、反叛等心理,进而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使孩子离家出走,甚至报复杀人……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就是因为觉得“妈妈对自己不好、对弟弟好,嫉恨妈妈和弟弟”,而投毒毒死了母亲和年仅三岁的弟弟;广东省佛山市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因不满父亲重男轻女,杀死了三岁的弟弟,自己也跳湖自尽。至于因得不到父母之爱从而离家出走的孩子,那就更多了。
分析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首先要看他们成长的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发育不曾忽视,对孩子的物质需求不曾忽视,但却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有研究表明,父母的不当教育方法和行为,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说,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如何,对子女精神需求的关注度如何,实际上是会关系到子女成长的结果的。
像信中这个小姑娘一样,因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而苦闷、甚至如以上几例被逼得丧失理智的孩子还有很多。这些孩子的所作所为绝非一时的冲动之举——反叛情绪也是需要长期的酝酿和沉淀的——然而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们却丝毫没有察觉。可见,我们多么忽视孩子的精神世界!
孩子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他们也有自己的许多需求。当孩子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就会有强烈的精神需要。他们渴望父母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如果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更高的需要如学习、认知、审美等自我实现的需要就难以产生,这样的孩子别说是成功、成才,就是成人也难。
不管你有多少孩子,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无论他们有何差别,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归属——都是你的孩子。既然是你的孩子,就应该得到你的爱。对孩子厚此薄彼,不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而伤害了孩子的心,就等于剥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一个孩子而伤了另一个孩子,这是极端的短视行为,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自私狭隘的爱。
我们一直倡导“以人为本”,可我们的家长真正为孩子考虑了多少呢?不是你给他吃、给他穿、供他读书就可以了,你要给予他精神抚慰,满足他对爱的渴求。家长为孩子努力打造舒适的生活家园的同时,更要为他们努力打造出一个温馨和谐的精神家园。
要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孩子在任何方面取得成绩,都是他付出努力的结果,是孩子引以为自豪的成就,也是他希望父母认可并能与他一起分享的。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情感需要。但是信中这个单元测试得了满分的小姑娘,不仅没有得到父母的赞赏与鼓励,反而还间接因此受到了责骂。想想看,孩子的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
这可能会使孩子因为自己的努力得不到父母的肯定,而在心灵、情感上受到伤害,认为“反正父母不喜欢我,我再努力也得不到他们的赏识”,以至于失去积极性。所以,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及肯定,父母对孩子的赏识、鼓励,是孩子努力、上进的最大动力。所以,无论孩子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哪怕只是很小的成就或者进步,父母也要真诚地给予肯定。
每个孩子都希望能展示自己才华和成就,都希望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父母面前。只要时间和条件允许,父母都应该适时地出现在孩子身边,和他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这对孩子是莫大的激励,也是孩子保持自信、积极进取的动力。
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爱我”,孩子才会自信、快乐地度过每一天。孩子和成人一样,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孩子仅仅看做一个小孩子,而要把他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要给予孩子必要的尊重。
对于孩子的物质需求,我们可以“吝啬”一点,但在孩子的精神需求方面,则要做一个慷慨的施爱者。让孩子的各种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孩子才不会成为一个精神上贫乏的人。家长只有科学地满足了孩子的精神需求,时常给予孩子精神抚慰,孩子才会健康成长。
我的快乐想和您分享
■ 孩子来信
东子叔叔,您好!
我是一名刚上初中的女孩。虽然学校的老师总是称呼我们为新生,但是他们已经把我们当大孩子看了,这真是件令人兴奋的事儿。
上了中学,随之而来的就是增加了几倍的学习任务,对我来说,真是困难重重,尤其是英语,最让我头疼。上小学的时候,我因为贪玩,英语考试从来没有及格过。到了初中知识越学越深,我的底子又差,学起来就更显吃力了。但我现在信心满满,越是吃力,我就越努力,因为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进步。
今天我就证明了这一点,我的英语真的进步了,哈哈!
上早自习是我一天中最紧张的时刻,因为我们的班主任(她是英语老师)每天早上都要抽考英语,就是随便叫起来一个学生,用英文提问,请学生回答。我之前也被叫到过两次,因为我的英语实在是太差了,只能对老师说“sorry”。可是今天不一样,老师提的两个问题,我全部都回答得很好。
“very good!”老师对我点点头,并附带了一个甜美的微笑。对于一个英语考试想要达到及格都很困难的人来说,这句话简直就是天大的“奖赏”,它给我带来了一天的好心情。可当我蹦蹦跳跳地回到家,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给爸爸妈妈时,他们却……妈妈正忙着在上网“收菜”,头都没抬一下,爸爸也只是敷衍我一句,然后就继续看报纸。我以为他们没明白我在说什么,就又重复了一遍,并把“英语”两个字说得很大声。这次妈妈倒是有反应了——她不耐烦地说:“别吵吵了,该干什么干什么去!”这句话像一盆冷水一样,浇得我的心冰凉,似一阵狂风,把我的喜悦吹得无影无踪,一时不知所措,只能无比尴尬地立在客厅中央。
我问我自己,究竟是哪里不对呢?难道学习成绩上去了不值得高兴吗?看看他们的态度,想起他们以前说过的话,我更加迷茫了,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
记得上次我参加学校运动会的跳远比赛得了第1名,我跑回家想和爸爸妈妈分享我的喜悦,可是他们却说,运动会得了冠军算个啥,学习第一了才是真本事。于是我便好好学习,现在我有了这么大的进步,可是他们却是这样一副表情。
我没想从他们那里要奖励,就是觉得那是我的父母,我进步了,应该和他们分享,让他们开心。因为平时,就算是普通朋友有什么好消息,有快乐要与我分享,我都会觉得很开心的。
或许在我的父母看来,我那点小快乐太微不足道了吧!可是那对于我来说,却是无比开心的事情。他们是我最亲最爱的人,我的进步、我的心情最想和他们分享,可是他们看上去似乎并不乐意分享我的快乐。
唉!不想多说了,越说心里越难受……
■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要及时分享孩子的快乐
这是一对麻木的夫妻,一对不了解孩子心理的家长。在他们看来,孩子的一点小进步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孩子有了惊人的成就,才值得去分享。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分享本身是尊重与肯定,同时也是一种奖赏。家长对孩子取得的一些小进步、小成绩的积极反应是很必要的。
一个人最大的开心,并不是遇到什么让他开心的事情。如果在他开心的时候,有人回应他,那么他的开心就有了更强烈的延续。当孩子为自己的进步感到开心的时候,你若表现出愿意和他一起分享这种快乐的状态,那么孩子会因为感受到你的这种快乐,而受到更大的激励,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前进动力。
所以,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把自认为高兴的事情告诉给我们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流露出麻木或者不以为然的表情,那样会残酷地消减孩子的快乐体验。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件曾经发生在我和女儿依依之间的事情。
依依七岁的时候,一天中午放学回来,她在楼下按门铃。我听到后,给她开了楼下的电子门,她却在楼下对着大门上的对讲机大声说:“爸爸,我要告诉你一件大喜事,天大的喜事!”——也不知道是怎样的大喜事,竟然等不到上楼再说。
考虑到楼下太冷了,我说还是上楼进屋再说吧!放下话筒,我就想是什么喜事让孩子高兴成这样呢?被老师表扬了?获什么奖了?又考了个第一?交到新朋友了?
这时,依依急匆匆爬上楼,气喘吁吁地站在门口,脚刚踏进屋就喊:“爸爸,您猜我有什么大喜事?”我就把刚才猜的几件事情一个个说了。依依一遍遍地摇头:“错错错,都错,我告诉您,我踢毽子能连踢三个了!”
“什么?”
她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我踢毽子能连踢三个了!”
我暗笑:就这天大的喜事呀?但我的脸上还是漾出惊喜的表情,“真得?祝贺你!”我朝依依竖起了大拇指,并用另一只手拍拍她的肩膀。依依顺着我的胳膊依偎过来,我顺势给了她一个热烈的拥抱,把我的爱和对她取得“胜利”的赞赏,都通过这一拥抱传递给了她。
依依兴高采烈地说,她以前只能踢一个,练了很久了,也没能多踢一个,没想到今天竟然踢了三个。她以前一直是班里踢得最少的,现在已经超过了那三个只能连踢两个的同学!
想一下,在成人眼里,这简直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根本不值得如此大惊小怪。可在一个七岁孩子的眼里,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成功,是值得高兴和庆祝的胜利。如果我们做父母的对此不当回事,甚至训斥孩子疯疯癫癫、不稳重,势必会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情绪,消减了孩子快乐体验,更不利于孩子建立自信心。
很多时候,成人眼中那一点不起眼的成功,到了孩子眼里就是天大的胜利。这时候父母一定要和孩子一样表现出喜悦,给予他们鼓励和赞赏。
分享别人的快乐就是对别人的一种给予,就是对他人的一种关爱。如果我们乐于分享孩子的快乐,相信孩子定会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功。
分享会让孩子更加快乐
我的一位战友跟我说,他女儿有一天兴高采烈地告诉他,自己画的画得到了老师的表扬。结果我的这位战友表情僵硬地“哦”了一声,就再没有了任何态度。孩子失望至极,从此对画画渐渐失去了兴趣。由此可以推论,在学习上、工作中,假如孩子取得了小进步,家长却如此轻描淡写、不当一回事,孩子可能从此对学习、对工作就失去了兴趣的。
快乐无小事。对于孩子来说,“我搭了一个神奇的城堡”、“我修了一座长长的桥”、“我的车子能飞快地在路上走”、“我发现我种的豆子长高了”……这些都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当孩子们把它讲给家长听时,眼睛里呈现的都是喜悦。毫不夸张地讲,孩子是很容易满足的,一点点变化和体验都会让他们激动万分。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快乐,而快乐跟事情的大小或重要与否是没有关系的。
孩子的任何进步,取得的任何成功,家长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回应。您的分享会让孩子更快乐,会激起孩子更加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去探索、去追求……
一位在小学当体育老师的家长,在他的博客中这样写道:
一天,我给一年级的小学生上体育课,刚到操场的甬道上,就看到一个孩子手里拿着跳绳向我跑来,结果跑得太急,被绳子绊倒了,疼得直哭。我蹲下来帮他拾起绳子。他突然记起要告诉我的喜事,便破涕为笑:“老师,看,我爸给我买的新绳子,和他们的都不一样!”我看到他天真的笑脸,真诚地说:“真不错!好好练习,你一定能跳得最好!”听了我的称赞,孩子显得很高兴。
这个班有一个智障女孩,她的运动能力很差,立定跳远只能跳到不足30厘米。教这个女孩子学跳绳,我从没有奢望她能跳得多好。大约练习跳绳快一个月的时候,她跑到我的面前对我说:“老师,我会一种新的跳绳方法,你会吗?”我故意惊讶地说:“是吗?那你跳给我看看!”接着她就认真地跳起来。只见她努力地向上跳一下(跳的高度也不到10厘米),把绳向前使劲地摇动,接着又努力地向上跳一下,将绳再使劲地向后绕动,可是,她一次也没有成功地将跳绳从脚底绕过。但面对她的热情,我却不能将“你跳得不对”这句话说出口。因为我知道,正确的跳绳方法对她来说太难了,难到可能她一辈了都学不会,所以我就鼓励她说:“你跳得真不错,好好练习,你一定会成为一个跳绳高手。”听了我的称赞,她高兴地跑开了,去向自己的同学炫耀她独创的跳法。
这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小学老师,是一位善于分享孩子快乐的好老师。他与第一个孩子分享了有新跳绳的快乐,又与第二个孩子分享了创新的快乐。
其实,这样的故事无论是在校园里还是在家庭里,几乎天天都会发生,因为每个孩子都想把自己的快乐和老师、家长分享,每个孩子都想得到老师和家长的欣赏与奖励。这时,哪怕您给孩子的只是一句赞美、一个微笑,孩子也会得到心理满足,甚至会喜形于色、眉飞色舞,这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这种体验会产生一种继续追求的积极心理,产生新的动机和兴趣。这时,他们就会开始信任你,因为你在他们的心中,是一个能理解他们心意的好老师、好妈妈、好爸爸。所以,我们要像这位老师一样,善于分享孩子的快乐,让孩子的快乐能够得到无限的延续……
我的家长会想让您参加
■ 孩子来信
我叫乐乐,名字是奶奶起的,她说这是希望我永远快乐的意思,但我并没有如她所愿。
我生活在一个三人组成的家庭里——奶奶、爸爸和我。奶奶说妈妈不要我了,以后不许我想她。可是有的时候我会管不住自己,比如说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
以前一直是妈妈给我开家长会,无论多忙她都会去,自从她撇下我和爸爸,和另一个男人走了以后,家长会就变成了我的烦恼。四年过去了,学校组织家长会也有十几次了,每次老师总是要强调,尽量让爸爸妈妈去,实在不行才可以叫爷爷奶奶去。
自从他们离婚以后,爸爸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回家越来越晚,对我的事情也不再关心,家长会更是一次都没去过。这几年都是奶奶在照顾我。她已经是将近七十岁的老人了,身体特别不好,常常要去医院打点滴,腿脚也不太好使,我不忍心让奶奶去,可是她不去,就真的没有人给我开家长会了。
我也曾经叫爸爸去给我开家长会,刚开始他“嗯、啊”地敷衍我,后来明确表示不感兴趣,最后竟然跟我发起火来:“一个家长会,不去又能怎么样?你再磨叽,小心我揍你!”就这样,家长会和我爸爸就“绝缘”了。
从此,我的家长会只能让奶奶去开了。可是由于她老人家身体不好,也只能是偶尔去几次。大多数的家长会,我那个座位都是空荡荡的。其实,即便奶奶去了也只不过是占个位置而已,因为她的听力在很多年前就已经不太好了,所以老师说的什么她也听不清楚,去了无非是安慰我一下。
有时我想,我在学校里学习不是很好,也许没人给我开家长会并不是坏事,至少考不好时不会有人批评我。可是每当想到开家长会的时候,同学们的位子上都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只有我的座位是空的,我就很难过,仿佛一个人孤单地向前走,不知道目标,更没有方向。
我小时候一直很崇拜爸爸,那个时候总觉得他无所不能,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成为他那样的男子汉,可是就是这个我崇拜的爸爸,对我的学习和喜怒哀乐不闻不问,他是多么的不负责任啊!我现在对他真的很失望!
我现在已经上初中了。初中班主任召开第一次家长会时,我并没有告诉奶奶,因为奶奶的腿脚越来越差,我实在是不忍心。老师向我问及原因的时候,我就把家里的情况说了,她要了爸爸的电话号码,可是第二次开家长会的时候爸爸依旧没去。我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忙,连我们老师亲自请他他都不来。
现在,我们班只有我没有家长来参加家长会,我同桌问我为什么我的爸爸妈妈没来的时候,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我并没觉得自己做过什么让爸爸不开心的事,他为什么就不能考虑一下我的感受呢?我现在已经上初中了,他难道都不想知道我在学校的表现吗?他怎么能对我这么漠不关心?
■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家长会万万不可错过
说起家长会,我的感受很深。第一,我也是家长,经常参加女儿学校召开的家长会;第二,我经常被一些学校邀请去做家教讲座,而这些讲座有很大一部分利用的正是家长会时间。
在家长会上,我总能看到一些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在认真地听老师讲话;当然,也经常会看到几个空位……
为什么总会有空位呢?家长们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可我认为不管因为什么,都不应该不参加孩子的家长会。父母要亲自参加,实在不行再由其他成年亲人代行参加。但是不管是谁参加,都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这既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因为只有这样做了才能更好地去了解孩子,更有效地与孩子沟通。
信中这位同学的父亲,离婚后就一蹶不振,七旬老母不顾,年幼的孩子不管,真是愧对“父亲”这个神圣的称谓。不管经历了怎样的生活波澜,作为家长必须努力要撑起一个完整的家,为孩子遮风挡雨。这是为人父母的基本责任,推卸责任就是严重的失职。
家长经常不参加家长会,会使孩子感觉得不到父母的关怀,造成情感缺失,形成自卑心理。情感的缺失会使孩子的人格发展出现扭曲甚至变形。例如,人际交往能力差,内心压力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方面出现过激行为,等等。同时,这些孩子因为情感缺失,很容易对父母产生一种怨恨情绪,成年后更有可能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
面对面的沟通是家长和老师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所以,我们绝不可以错过家长会这样的好机会。开家长会时,我们可以通过校长的讲话来了解学校的方针、政策;通过和班主任老师沟通,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还可以通过家长会来认识班内其他同学的家长,侧面了解孩子的交友情况。由此可见,从家长会上得来的信息,能够使我们进一步、全方位地了解孩子,从而掌握教育孩子的主动权。
因为“忙”而没时间参加家长会,是大多数家长的共同理由。其实要说忙,东子也和大多数家长差不多。我每天的工作千头万绪,除了撰写文稿,还要接听心理咨询热线,采访别人或接受他人的采访,到学校、企事业单位、部队作报告或演讲,到电台、电视台主持节目,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到外地讲学、作报告、参加会议……一天忙下来,回到家还要看看书、上上网,等等。
什么叫有时间,什么叫没时间?如果你认为钞票重要、工作重要,那自然就没有时间参加家长会。但如果你认为孩子的事重要,那你就有时间参加家长会。所以,无论多么忙,我都会争取参加女儿依依的家长会,自己不能参加也必须让孩子的妈妈或其他成年亲属代替参加。
为人父母不仅要从生活上关心孩子,还要经常和孩子沟通感情,学会了解孩子。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同步进行。所以,家长应经常与孩子的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与学习状况,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
参加家长会是父母之责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家长对孩子的责任就已经形成了。
如何成为一名负责任的家长,是每个为人父母者都应当慎思的问题。在大部分父母的意识里,对儿女只要能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做到衣食住用行有求必应,有病及时治疗、保证身体健康,父母也就尽到了责任。其实这是一种低层次的责任意识,父母教育的关键,是要满足孩子心灵上的需求,即对儿女思想素质上的培育及精神上的抚慰。
其实养育儿女就如同培育一株幼苗,并不是施了肥、浇了水就可以任其生长,我们还要天天观察它的生长情况,该打药时打药,该修剪时修剪。这样才是一位合格的“园丁”。
我采访过一个叫“珍珍”的孩子,她今年十二岁了,父母都在南方打工。家里的生活全靠爷爷、奶奶种地分担。爷爷身体不好,常年离不开药,无法下地干活,生活的担子就全压在奶奶一人身上。而对于珍珍来说,生活的贫困与心灵的孤独相比,却是微不足道的。因为父母长年不在家,爷爷奶奶又忙得根本抽不开身,所以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就是珍珍最伤心的时候。看着别的同学的家长都能来学校,自己的位子上却是空空的,她总是忍不住想掉眼泪。她多么希望自己的父母也能来参加啊!她多么希望有一天,家长会上她的那个座位不再是空的……
很多家长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参加家长会也是表达自己对孩子关爱的方式,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精神慰藉。
由于父母长年不在家,或者因为平时只与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不少孩子觉得自己得到的爱不够多,所以会产生被冷落的感觉。如今,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普遍增大,父母为了打拼挣钱,同时也是为了让孩子学习、生活得更好,从而有可能忽略掉孩子的情感需求。这种顾此失彼只管挣钱不管孩子的做法,只能是得不偿失。
所以,再忙也要参加家长会,再忙也要与孩子沟通,再忙也要过问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这样您的打拼才会更有意义。
缺爸少妈的日子很孤苦
■ 孩子来信
叔叔您好,我是一个十一岁的女孩,一个可怜的“孤儿”。虽然我有爸爸妈妈,但我觉得自己除了不用去孤儿院,其实和孤儿已经没什么两样了。
爸爸妈妈永远有比我还重要的事情,好像每时每刻都要处理事情,而我总是排在最后。在我们家最常发生的事情就是爸妈都在单位忙,留我自己在家。虽然他们不时地会问候我、嘱咐我,可是在冰冷的屋子里我却感觉不到一丁点儿温暖,有的只是一定会来的黑夜,和胆小却不敢将这一切说出来的我。
北方的冬天特别冷,可能是这个原因,所以我总觉得寒假也特别长。在去年的寒假里发生了一件事情,使我觉得自己特别的可怜。那天早上妈妈临时从单位赶回来,说是要去广州出差。晚饭前爸爸说他单位有事情,叫我自己弄饭吃。那时候外面正下着大雪,看上去很冷的样子,于是我决定在家煮方便面。
这是我第一次动手为自己做热乎乎的晚餐(以前都是吃凉的或是用开水泡面),可是结果却很失败,因为我差一点把家里的房子点着了。我家用的是煤气,由于电打火不是很好用,所以要用打火机来点着。上次妈妈做饭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可是不知为什么,我点了好几次也没点着,最后一次,终于点着了。可是火势大的超出了我的想象,也就是一瞬间的事儿,从燃气罩里喷出一个大火球,紧接着抽油烟机开始燃烧。我被吓懵了,愣了几秒钟才想起来用水救火。
虽然我并没有受伤,爸爸回来也并没有过多地责怪我,可是看着那像废墟一样的厨房一角,我心里竟是酸酸的味道,我只不过想吃一碗热热的方便面而已。
那个寒假我没怎么出去玩儿,我只想一直待在家里,这样爸爸妈妈一回来,就能看见我,我也可以多和他们待会儿。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趴在窗台上,看着楼下的行人,寻找爸妈的身影。很多时候,我看到的只是别的孩子同父母嬉笑着走过,这时的我总是很矛盾——既想看看这其乐融融的景象,看完了心里又不舒服。我不知道自己是羡慕他们还是嫉妒他们。
我常常幻想我的爸爸妈妈下岗了,这样他们就可以闲下来,可以不用每天为了自己的工作东奔西跑,可以有时间陪陪我。我真的很想和他们在一起,哪怕只是聊聊天、说说话。
叔叔,您现在知道我为什么说自己是孤儿了吧?我觉得孤儿院的孩子也不过如此,甚至有的时候我还不如他们。他们可以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而我只能趴在窗台上一个人发呆。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特别可怜,虽然有爸爸妈妈,却感受不到来自他们的关爱……
■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在孩子心里,有妈才有家
看到这封信,我想起了曾经在山东安丘采访过的一个女孩,尤其是她那封写给妈妈的长信:
亲爱的妈妈:
我想您!
睡不着觉的夜晚,我想您;生病不舒服的日子,我想您;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我想您。生气的事想和您诉说,高兴的事想和您分享……妈妈呀,您知道我有多想您吗?
时间像小河一样匆匆流过,一转眼又是春种夏忙的时节。刚刚过完母亲节,儿童节就要到了。对于这两个节日,我既期待,又害怕。“期待”是因为有“母亲”这个词,“害怕”却是因为我的妈妈——您——远在千里之外,与您一起“过节”对我来说只是一种奢望。
您为了这个家,背井离乡到千里之外去挣钱。我更知道您的艰难,您为了这个家,为了我,付出了太多太多。
在学校的时候,我还有同学、还有朋友。可是回到家,就只能面对空荡荡的屋子和冰冷的锅碗瓢盆。在无数个夜晚,冷冷清清的家让我心生绝望。要知道,我想念的家,不是这个空房子,而是有您和爸爸在的那个温馨的小窝,那是什么都代替不了的。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见过您了。妈妈,您好吗?
妈妈,您还记得吗?当初您离家的时候,我哭着想挽留您,但还是没有留住。我看见了您的泪水,我不再哭泣。因为我知道,这不是我能左右的事情,更不是您不愿意要我了……
虽然可以理解这一切,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愿回家了,甚至就连假期的时候也是这样。“妈妈”在我脑海中的印象,开始慢慢变成银行卡上的汇款钱数和电话那头简简单单的问候。
我想念小时候,那时候,虽然生活苦难,但是我们的精神世界却很富足。如今,我在慢慢长大,你们不在身边的日子里,我也在学着让自己坚强。但因为失去了心中的根,我的成长就如同风中的落叶,没有方向,飘忽不定……
亲情的维系仅仅靠电话显然是不够的,孩子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看得着摸得到的亲情。为了解除孩子的孤苦,抚慰孩子的心灵,家长要尽可能多地让孩子看到我们的身影,给孩子一个“妈妈”,就是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缺少“父爱”的孩子像缺钙
当然了,一个完整的家庭,不仅要有妈妈,还要有那另外半边天——爸爸。
但是,在我二十几年间作过的大大小小近一千场家庭教育报告中,现场听众的男女比例,多数时候仅为1:4;而在家教咨询中,接到父亲们打来电话的次数更是少得可怜,通常境况下,都是母亲打来电话。
“爸爸不管孩子”——在中国,这几乎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爸爸们为什么这么不“热衷”对孩子的教育?
首先,我认为就是受到了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中国有一句话说了很多年,那就是“男主外,女主内”。即便是现在,女人和男人一样要在外面打拼,但是回到家,家里的一切依旧是由女人来打理和主持,这其中当然就包括对孩子的照顾和教育。因此,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管孩子是母亲的事,父亲的主要责任就是挣钱养家,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生长环境,给孩子安排好成长中的大事,为孩子撑起一片天。抱着这样的观点,父亲哪还会主动去管与孩子有关的那些“琐事”。
母亲十月怀胎,辛苦孕育生命;父亲则该工作工作,该娱乐娱乐。从生命孕育到孩子降生再到一步步成长,如果父亲在照顾、养育方面不主动靠前、帮妻子分担,长久下去,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孩子在成长时期根本不需要父亲的照顾,父亲们会认为,在孩子的成长初期,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赚钱养家,而真正发挥作用,则是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为他的人生大事出谋划策。
另外,一般父亲的工作相对繁忙些、应酬多些,没有时间参与到教育子女的事务中来。所以,家庭教育中,“父亲”总是缺席……
有些孩子的父亲因为工作需要,会长年出差在外,那么这些孩子就如同生长在单亲家庭里。有的父亲看了这话可能会有意见:我只是不管教孩子,不能就说孩子“缺少了父爱”啊!我也很爱我的孩子,正因为爱孩子,所以我才这么忙、这么拼命地赚钱,我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生活条件啊!
是的,没有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您的确爱孩子,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您还要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孩子感受不到,那就是“缺少父爱”。
父亲角色的弱化和缺失,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而缺乏父爱的孩子也会感到焦虑和孤独。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不强、孤独等情感障碍。
这封信让我想起了最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则公益广告:
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在妈妈的劝说下刚刚入睡,听到门铃声就忽地跑出去喊:“是爸爸回来了吗?”妈妈告诉她不是,于是她又无限失落地回到自己的床上。此后一有声音,她就跑到门边,满怀期待地喊:“是爸爸回来了吗?”但是,每次的答案都很让她失望。最后,孩子在困倦无比时,带着遗憾睡着了……
当孩子缺少父爱到了一定程度,就很有可能会患上“父爱饥渴症”。即到了青春期时,缺少父爱的孩子会疏远甚至厌恶父亲,这种疏远和厌恶,掺杂着因为得不到父爱而产生的失望与凄苦。于是,他们会盲目地去尝试种种可能补救的办法,包括抽烟、喝酒、甚至性放纵或吸毒,以此来吸引父亲的注意。
一个健康、完美的家庭应该是由父亲、母亲和子女共同构成的,这三方就像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只有相互连在一起,三角形才能牢固稳定。
实践证明,一个人降生到一个家庭之后,母爱不可无,父爱更不可缺。父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父亲在孩子学习、生活和人生发展中有极其重要的榜样、示范及教导作用。这种作用是母亲无法替代的。
因此,可以说,“父亲”这一角色的缺失,实在是家庭教育中的隐痛,是孩子一生都无法弥补的缺憾。缺钙的孩子体不健,缺爱的孩子心不爽。父爱的缺失是一种痛,对孩子的成长是终身难以弥补的痛!
只有父母合力才能为孩子构筑一个温情的成长乐园,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
跟着爷爷奶奶很孤独
■ 孩子来信
东子老师,您好!
我是一个还在上初二的女孩,我生活在一个枯燥乏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第一重要的是吃饭,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吃饭、学习。
您一定觉得我很奇怪吧?可是这就是事实,就是实际存在的。我们老师说中国有些边远山区直到现在还没有通电,她说的时候表情很奇怪,像是怕我们不相信,可我觉得她大可不必这样,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从我记事开始,我便生活在爷爷奶奶的身边,他们现在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爷爷奶奶有五个儿子,我爸爸是他们最小的儿子,用奶奶的话说,也是最让他操心的一个儿子。爸爸和妈妈都是公司的职员,他们要努力地赚钱养我,所以没时间照顾我。于是我从小就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他们对我很好,我也很爱他们,可是他们的想法却和我有很大的不同,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代沟吧!
可能是年龄大了的缘故,爷爷奶奶每天晚上很早就会上床睡觉。他们睡觉了,也要管着我早早睡下,根本就不管我困不困,睡不睡得着。每天只会和我说吃没吃饱呀、写没写作业呀,其余的就什么话也没有了。有的时候我想跟他们说说学校的事情,可是爷爷却说吃饭的时候少说话。我想要和朋友一起出去玩,奶奶又怕我出危险,不准去。所以,我只能在家里待着。家里虽然有电视机,可是似乎只能放新闻,其余的时间爷爷从不打开它。
老师,您说我的人生是不是过得很乏味?我曾经和妈妈说过这些事情,可是她却说我不懂事,有人管还挑三拣四。她还说她和爸爸是在为我的未来打基础,我自己多少也应该付出一点……
可是我现在真的很不开心啊!什么是我的未来,我没有想过,我只知道我现在过得很不快乐。同学们常常谈论哪个歌星出唱片了,哪个演员长得好看,可我却一个也不知道,根本不了解情况。大家都觉得我很无知,根本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老师,您说我现在该怎么办呢?我真的好难过啊!在学校的时候想要赶紧放学回家,回到家又觉得太乏味想要去学校。我真的希望时间可以快点过去,我好快快地长大,这样我就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不用再待在奶奶家。
离开了这里,或许我可以拥有多彩的人生,就算不是那么的精彩,也至少不会像现在一样,每天似乎都是相同的,只有我偶尔变短的裤子提醒我,我正在长大。我真的希望自己能像“没头脑”(童话故事人物)一样,遇到一个魔法师,把我也一下子变成大人……
■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孩子最好由父母带
这是一个典型的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
所谓隔代教育,指的就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照顾孩子的生活,陪伴孩子的成长。
如今隔代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其一,一些夫妻离婚后,为了不影响再婚,谁也不肯抚养孩子,最后,孩子的唯一去处便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那里。其二,有的夫妻双双“下海”经商,深知“鱼”与孩子不能兼得,只好把孩子托付给父母。第三,有的夫妻为了出国深造或是因为两地分居,所以把孩子交给父母照顾。
隔代抚养最大的弊端就是老人思想观念陈旧,接受新生事物较慢,很容易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很多爷爷奶奶对新事物的理解相对滞后,不容易改变几十年来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不能很快跟上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的步伐。因此,教育孩子时,就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加以引导,对于孩子出现的诸如“破坏行为、尝试行为”等一切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
如今的孩子求知欲高,可塑性强,不甘寂寞,喜欢探究新鲜事物。他们的信息来源主要是网络和电视,可很多爷爷奶奶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让孩子接触电脑和网络,这样将来孩子的见识势必很短浅,知识面和眼光不够宽广,结果必将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发展。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都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整天全身心地扑在孩子身上,将自己全部的感情都献给孩子,也是无法取代父母之爱的。孩子缺少血肉相连的父母之爱,极可能因情感缺乏导致人格出现偏差,进而产生诸如心理或行为障碍。
所以,家长要尽可能自己抚养孩子,使孩子在父母的正确引导下,有效利用资源,该学就学,该玩就玩。年轻父母的思想开放,观念更新快,接受的知识信息多,他们所教育出来的孩子比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更容易适应社会。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也同样只有一次,同孩子的亲情建立更是只有在童年时期才能进行,错过了将永远无法弥补。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父母给予的亲子之爱。因此,作为父母哪怕工作再忙,也要争取和孩子在一起,培养与孩子的感情,主动担负起对孩子的抚养和教育责任。一味地依赖老人来抚养和教育孩子,既是对老人的不孝顺,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把孩子培养成人,是社会赋予每一个父母的责任。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投入,就是对明天的投资。自己工作再忙、事业再重要,都不能忽视了教育孩子的责任,要担负起主要的教子任务。
祖辈应改进教育方式
孩子长期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自然就成了孩子的家庭教师。他们肩负着教育孩子的责任,履行着教育孩子的义务。他们的主观愿望是好的,通常也都很尽职尽责。然而,由于祖辈生活的时代与孙辈不同,他们所受的教育与当代人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大多数爷爷奶奶的思想观念都比较僵化,所掌握的知识陈旧,教育理念与时代格格不入,有时甚至相背离。
一项调查发现,在“您是否鼓励孩子在户外奔跑、跳跃、尽情玩耍”的问题上,祖辈与父辈差异极大。经常鼓励的祖辈只有12%,而父辈却有55%。由于祖辈大多对孩子采取“看管式”的教育方式,所以会使孩子的主动交往意识变弱。隔代抚养家庭中的孩子主动找小朋友玩耍的只有9%,而非隔代抚养家庭的孩子则达到34%。
儿童时期恰恰是孩子求知欲强、体力和脑力活动充沛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需要给他们合理的智力刺激和运动量。如果把孩子封闭在小环境内,孩子往往容易养成内向、不爱活动的习惯和生活方式。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
如今,许多把孩子交给父母带养的年轻家长发现,孩子的“坏脾气”让人束手无策,他们与父母关系不和、自闭孤独或是任性顽皮。这都是年轻的父母们,“丢弃”了关心、教养子女的责任所带来的后果。
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通常表现在情绪、社会适应以及习惯等方面的障碍。具体来说,以行为冲动、自闭、忧虑、嫉妒、任性等较多见。而这些问题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与孩子接受的教养方式、父母和祖辈的教育方法有关。如果作为父母实在不能亲自教养子女,那么孩子的爷爷、奶奶就一定要改变旧有的教育方式,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
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单有祖辈的生活照顾和关爱是不够的,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开导。特别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可能开始有自己的心事了,这时更需要家长的引导和帮助。年迈的祖辈往往跟不上孩子的变化速度,有时也不容易察觉孩子的心事。孩子的心事长时间堆积在心里,无法自我调适,就很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