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北朝系统而立国的唐朝的最初五十年代,本是一个尚质 的时期,王、杨、卢、骆都是文章家,“四杰”这徽号,如果不 是专为评文而设的,至少它的主要意义是指他们的赋和四六文。 谈诗而称四杰,虽是很早的事,究竟只能算借用。是借用,就难 免有“削足适屦”和“挂一漏万”的毛病了。
按通常的了解,诗中的四杰是唐诗开创期中负起了时代使 命的四位作家,他们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 漫,遭遇尤其悲惨,(四人中三人死于非命)——因为行为浪漫, 所以受尽了人间的唾骂,因为遭遇悲惨,所以也赢得了不少的同 情。依这样一个概括,简明,也就是肤廓的了解,“四杰”这徽 号是满可以适用的,但这也就是它的适用性的最大限度。超过了 这限度,假如我们还问到 :这四人集团中每个单元的个别情形, 和相互关系,尤其他们在唐诗发展的路线网里,究竟代表着那一
条,或数条线,和这线在网的整个体系中所担负的任务——假如 问到这些方面,“四杰”这徽号的功用与适合性,马上就成问题了。 因为诗中的四杰,并非一个单纯的、统一的宗派,而是一个大宗 中包孕着两个小宗,而两小宗之间,同点恐怕还不如异点多,因 之,在讨论问题时,“四杰”这名词所能给我们的方便,恐怕也 不如纠葛多。数字是个很方便的东西,也是个很麻烦的东西。既 在某一观点下凑成了一个数目,就不能由你在另一观点下随便拆 开它。不能拆开,又不能废弃它,所以就麻烦了。“四杰”这徽号, 我们不能,也不想废弃,可是我承认我是抱着“息事宁人”的苦 衷来接受它的。
四杰无论在人的方面,或诗的方面,都天然形成两组或两派。 先从人的方面讲起。
将四人的姓氏排成“王杨卢骆”这特定的顺序,据说寓有品 第文章的意义,这是我们熟知的事实。但除这人为的顺序外,好 像还有一个自然的顺序,也常被人采用——那便是序齿的顺序。 我们疑心张说《裴公神道碑》“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 杨炯”,和郗云卿《骆丞集序》“与卢照邻、王勃、杨炯文词齐名”, 乃至杜诗“纵使卢王操翰墨”等语中的顺序,都属于这一类。严 格的序齿应该是卢、骆、王、杨,其间卢、骆一组,王、杨一组, 前者比后者平均大了十岁的光景。然则卢、骆的顺序,在上揭张、 郗二文里为什么都颠倒了呢?郗序是为了行文的方便,不用讲。 张碑,我想是为了心理的缘故,因为骆与裴(行俭)交情特别深,
为裴作碑,自然首先想起骆来。也许骆赴选曹本在先,所以裴也 先见到他。果然如此,则先骆后卢,是采用了另一事实作标准。 但无论依那个标准说,要紧的还是在张、郗二文里,前二人(骆、 卢)与后二人(王、杨)之间的一道鸿沟(即平均十岁左右的差 别),依然存在。所以即使张碑完全用的另一事实——赴选的先 后作为标准,我们依然可以说,王、杨赴选在卢、骆之后,也正 说明了他们年龄小了许多。实在,卢、骆与王、杨简直可算作两 辈子人。据《唐会要》卷八二,“显庆二年,诏征太白山人孙思 邈入京,卢照邻、宋令文、孟诜皆执师贽之礼”。令文是宋之问 的父亲,而之问是杨炯同寮的好友。卢与之问的父亲同辈,而杨 与之问本人同辈,那么卢与杨岂不是不能同辈了吗?明白了这一 层,杨炯所谓“愧在卢前,耻居王后”,便有了确解。杨年纪比 卢小得多,名字反在卢前,有愧不敢当之感,所以说“愧在卢前”, 反之,他与王多分是同年,名字在王后,说“耻居王后”,正是 不甘心的意思。
比年龄的距离更重要的一点,便是性格的差异。在性格上四 杰也天然形成两种类型,卢、骆一类,王、杨一类。诚然,四人 都是历史上着名的“浮躁浅露”不能“致远”的殷鉴,每人“丑行” 的事例,都被谨慎的保存在史乘里了,这里也毋庸赘述。但所谓“浮 躁浅露”者,也有程度深浅的不同。杨炯,相传据裴行俭说,比 较“沉静”。其实王勃,除擅杀官奴那不幸事件外(杀奴在当时 社会上并非一件太不平常的事),也不能算过分的“浮躁”。一个
人在短短二十八年的生命里,已经完成了这样多方面的一大堆 著述 :
《舟中纂序》五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汉 书指瑕》十卷,《大唐千岁历》若干卷,《黄帝八十一难经注》若干卷,
《合论》十卷,《续文中子书序诗序》若干篇,《玄经传》若干卷,《文 集》三十卷。
能够浮躁到哪里去呢?同王勃一样,杨炯也是文人而兼有学者倾 向的,这满可以从他的《天文大象赋》和《驳孙茂道苏知几冕服议》 中看出。由此看来,王、杨的性格确乎相近。相应的,卢、骆也 同属于另一类型,一种在某项观点下真可目为“浮躁”的类型。 久历边塞而屡次下狱的博徒革命家,骆宾王,不用讲了。看《穷 鱼赋》和《狱中学骚体》,卢照邻也不像是一个安分的分子。骆 宾王在《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里,便控告过他的薄幸。然而按 骆宾王自己的口供,
但使封侯龙额贵,讵随中妇凤楼寒?
他原也是在英雄气概的烟幕下实行薄幸而已。看《忆蜀地佳人》 一类诗,他并没有少给自己制造薄幸的机会。在这类事上,卢、 骆恐怕还是一丘之貉。最后,卢照邻那悲剧型的自杀,和骆宾王
的慷慨就义,不也还是一样?同是用不平凡的方式自动的结束了 不平凡的一生,只是一悱恻,一悲壮,各有各的姿态罢了。
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发展 :由年龄的两辈,和性格的两类型, 到友谊的两个集团。果然,卢、骆二人交情,可凭骆的《艳情代 郭氏答卢照邻》诗来坐实,而王、杨的契合,则有王的《秋日饯 别序》和杨的《王勃集序》可证。反之,卢或骆与王或杨之间, 就看不出这样紧凑的关系来。就现存各家集中所可考见的说,卢、 王有两首同题分韵的诗,卢、杨有一首同题同韵的诗,可见他们 两辈人确乎在文酒之会中常常见面。可是太深的交情,恐怕谈不 到。他们绝少在作品里互相提到彼此的名字,有之,只杨在《王 勃集序》中说到一次“薛令公朝右文宗,托末契而推一变 ;卢照 邻人间才杰,览清规而辍九攻”,这反足以证明卢、骆与王、杨 属于两个壁垒,虽则是两个对立而仍不失为友军的壁垒。
于是,我们便可谈到他们——卢、骆与王、杨——另一方面 的不同了。年龄的不同辈,性格的不同类型,友谊的不同集团, 和作风的不同派,这些不也正是一贯的现象吗?其实,不待知道 “人”方面的不同,我们早就应该发觉“诗”方面的不同了。假 如不受传统名词的蒙蔽,我们早就该惊讶,为什么还非维持这“四” 字不可,而不仿“前七子”“后七子”的例,称卢、骆为“前二杰”, 王、杨为“后二杰”?难道那许多迹象,还不足以证明他们两派 的不同吗?
首先,卢、骆擅长七言歌行,王、杨专工五律,这是两派选
择形式的不同。当然卢、骆也作五律,甚至大部分篇什还是五律, 而王、杨一派中至少王勃也有些歌行流传下来,但他们的长处绝 不在这些方面。像卢集中的 :
风摇十洲影,日乱九江文。(《赠李荣道士》) 川光摇水箭,山气上云梯。(《山庄休沐》)
和骆集中这样的发端 :
故人无与晤,安步陟山椒……(《冬日野望》)
在那贫乏的时代,何尝不是些夺目的珍宝?无奈这些有句无章的 篇什,除声调的成功外,还是没有超过齐梁的水准。骆比较有些 “完璧”,如《在狱咏蝉》之类,可是又略无警策。同样,王的歌行, 除《滕王阁歌》外,也毫不足观。便说《滕王阁歌》,和他那典 丽凝重与凄情流动的五律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杜甫《戏为六绝句》第三首说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 魏近《风》《骚》。”这里是以卢代表卢、骆,王代表王、杨,大 概不成问题。至于“劣于汉魏近《风》《骚》”,假如可以解作王、 杨“劣于汉魏”,卢、骆“近《风》《骚》”,倒也有它的妙处,因 为卢、骆那用赋的手法写成的粗线条的宫体诗,确乎是《风》《骚》
的余响,而王、杨的五言,虽不及汉魏,却越过齐梁,直接上晋 宋了。这未必是杜诗的原意,但我们不妨借它的启示来阐明一个 真理。
卢、骆与王、杨选择形式不同,是由于他们两派的使命不同。 卢、骆的歌行,是用铺张扬厉的赋法膨胀过了的乐府新曲,而乐 府新曲又是宫体诗的一种新发展,所以卢、骆实际上是宫体诗的 改造者。他们都曾经是两京和成都市中的轻薄子,他们的使命是 以市井的放纵改造宫廷的堕落,以大胆代替羞怯,以自由代替局 缩,所以他们的歌声需要大开大阖的节奏,他们必需以赋为诗。 正如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由宫廷走到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 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台阁上只有仪式的应制,有“ 句 绘章,揣合低卬”。到了江山与塞漠,才有低徊与怅惘,严肃与激昂, 例如王的《别薛升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杨的《从军行》《紫 骝马》一类的抒情诗。抒情的形式,本无须太长,五言八句似乎 恰到好处。前乎王、杨,尤其应制的作品,五言长律用的还相当 多。这是该注意的!五言八句的五律,到王、杨才正式成为定型, 同时完整的真正唐音的抒情诗也是这时才出现的。
将卢、骆与王、杨对照着看,真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我在 旁处曾说明过从卢、骆到刘(希夷)、张(若虚)是一贯的发展, 现在还要点醒,王、杨与沈、宋也是一脉相承。李商隐早无意的 道着了秘密 :
沈宋裁辞矜变律,王杨落笔得良朋。当时自谓宗师妙,今日
惟观属对能。(《漫成章》)
以沈、宋与王、杨并举,实在是最自然,最合理的看法。“律”之“变”, 本来在王、杨手里已经完成了。而沈、宋也是“落笔得良朋”的 妙手。并且我们已经提过,杨炯和宋之问是好朋友。如果我们再 知道他们是好到如之问《祭杨盈川文》所说的那程度,我们便更 能了然于王、杨与沈、宋所以是一脉相承之故。老实说,就奠定 五律基础的观点看,王、杨与沈、宋未尝不可视为一个集团,因 此也有资格承受“四杰”的徽号,而卢、骆与刘、张也同样有理 由,在改良宫体诗的观点下,被称为另一组“四杰”。一定要墨 守着先入为主的传统观点,只看见“王、杨、卢、骆”之为四杰, 而抹煞了一切其他的观点,那只是拘泥,顽冥,甘心上传统名词 的当罢了。
将卢、骆与王、杨分别的划归了刘、张与沈、宋两个集团 后,再比较一下刘、张与沈、宋在唐诗中的地位,便也更能了解 卢、骆与王、杨的地位了。五律无疑是唐诗最主要的形式,在那 时人心目中,五律才是诗的正宗。沈、宋之被人推重,理由便在 此。按时人安排的顺序,王、杨的名字列在卢、骆之上,也正因 他们的贡献在五律,何况王、杨的五律是完全成熟了的五律,而 卢、骆的歌行还不免于草率、粗俗的“轻薄为文”呢?论内在价值, 当然王、杨比卢、骆高。然而,我们不要忘记卢、骆曾用以毒攻
毒的手段,凭他们那新式宫体诗,一举摧毁了旧式的“江左余风” 的宫体诗,因而给歌行芟除了芜秽,开出一条坦途来。若没有卢、 骆,那会有刘、张,那会有《长恨歌》《琵琶行》《连昌宫词》和《秦 妇吟》,甚至于李、杜、高、岑呢?看来,在文学史上,卢、骆 的功绩并不亚于王、杨。后者是建设,前者是破坏,他们各有各 的使命。负破坏使命的,本身就得牺牲,所以失败就是他们的成功。 人们都以成败论事,我却愿向失败的英雄们多寄予点同情。
原载《世界学生》第二卷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