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6章 面圣
渤海郡公2020-06-03 10:293,633

  张岱正很是诧异,只跟着走了几步,抬头看见一个高大威猛的男子,身穿红色的大氅,隐隐约约露出里面的铁甲来,显然是军中地位颇高的将官。

  那将军见了鲁王都未曾下马,更让张岱诧异,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称呼。

  那将军见了张岱,却显得很是礼貌,拱手抱拳说道:“阁下便是张岱献先生么?”

  张岱连忙回礼道:“正是在下,敢问将军?”

  “有请。”那将军并不愿意多言,只是让张岱跟着鲁王。

  “这是在下堂弟,不知道能否唐突贵主。”张岱见堂弟有些尴尬,连忙问道。

  那将军看了眼说道:“无妨,且随行。”

  四人并行,周围很快就围上了一圈精锐悍卒。其步伐一致,踏地有声,竟然无交头接耳,咳嗽出声,实在是让张岱大开眼界。

  等到了一旁山岗上,见有一亭,亭中有二人。

  一站一坐,都是身穿青色棉布道袍,像是寻常士子出来游冶。然而亭子四周乃至顶上,都布满了暗哨,不经意间露出个人脸来,着实吓人。

  张岱到这一步自然知道了此间主人的身份,不敢大意,上前就要跪拜。

  “张岱先生,不必多礼,且坐下吃肉。”徐梁遥遥招手,让他上前。

  张岱虽然免了跪拜,却不敢如此大咧咧坐在皇帝对面,一躬到底,也不敢胡乱称呼。

  “不必客气,大明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如今这天下虽然有所波折,但大明终究是大明。”徐梁笑道。

  张岱闻言,吓得寒毛尽竖,不跪也得跪了。

  “你要这般跪拜就没趣了。”徐梁调弄着烧烤,取了一支肉串递给身边站立的年轻人。

  那年轻人看了张岱一眼,笑着放入口中,示意张岱不要拘谨。

  张岱原本就是个富贵浪荡子,并不知道拘谨。只是人终究为世俗所倾,得见陛下之颜,哪里还能撑得住?

  就连豪兴著称的堂弟,此时也如霜打过的茄子,蔫搭着脑袋。

  “我是读过你的文章,尤其喜欢那种肆无忌惮欺男霸女的文字,这才停下等你一等。”徐梁笑道:“你若是这般待我,我也只好早点回去了。”

  张岱连忙起身,上前又施一礼道:“劣作有辱圣目,真是惶恐。”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则报恩塔是也……这种金石之声,我朝已经罕有了。”徐梁递了肉串给他,微微一笑。

  张岱总算放下了心,接过肉串便吃。

  “你这回到天津,是要入京么?”徐梁浑然没有管身边的鲁王和张萼,只跟张岱说话。

  “张某不才,此番是随鲁王殿下入京增长见闻。”张岱道。

  徐梁看着鲁藩笑了笑:“鲁藩已至于此了么?”

  鲁王朱以海吓了一跳,口中支吾,良久方才问道:“陛下何出此言?”

  鲁王朱以海本有文名,因其长史张耀芳的缘故,与张岱这样的大才子相交深厚也是题中之义。然而要是真以为他与张岱进京玩耍,那皇帝也不用在朝堂上打滚了。

  “鲁藩几次闻诏不至,其罪非小,找张先生一同入京,无非是借张氏余泽,找人帮着开脱罢了。”徐梁一语道破。

  朱以海惊吓得跪在地上,涕泪迸出,哑声道:“陛下,臣实在是在浙江水土不服,久病榻上,是以未能奉召啊!求殿下明鉴。”

  张岱也是惶恐不安,不知道为何陛下知道他能为鲁王转圜。这事虽然说出去很有面子,但被高位者所知,总是忌讳。

  “张先生入京,无非是找家中故人。然而官场上人走茶凉,令叔虽有蔡泽之才,看似周游权宦之门,终究还是少了点根基。”徐梁转向张岱道。

  张岱欠身称了“受教”,心中已如擂鼓,暗道:这陛下,竟然知道我是要去找三叔的门径,果真是如传闻所言非圣则妖!

  “你为何不直接来求我呢,我非但不收你银子,总比那些文官靠得住,好歹也是半个自家人啊。”

  “陛下!”朱以海当即跪伏在徐梁身前,哭道:“千言万语,尽在此中也!”

  徐梁打量了鲁王半响,心道这终究算是个聪明人,比围绕在朱慈烺身边儿那些宗室强太多了,微笑道:“起来吧。今日你带张岱先生来,正好有事与你们商量。”

  朱以海见自己有用,这才颤颤巍巍站起身,挨着张岱坐了。张岱也是正襟危坐,汗不敢出。

  “是这,江南书价几何?”徐梁问道。

  张岱对此再是熟悉不过。连忙应道:“书价依书类不同而有差异。寻常来说,传奇小说要贵一些,诸如《封神演义》要卖到五两一部;四书经论要便宜许多,大约在数分到一两银子之间;又有前人古籍,也都是一两、二两居多;唐善本可以卖到数十金,宋元刻本也能卖十数金。若是碰上孤本或是罕见的善本。则千金难求,全看买卖双方的意思了。”

  徐梁点头道:“那寻常士子,在购书上可能宽裕?”

  徐梁问完发现张岱有些异色,立刻明白自己问得偏门了。张岱这样的纯种富家子弟,与寻常士子哪里会有交际?至于宽裕……一掷千金的人,知道什么叫宽裕和拮据么?

  “我恐怕并非每个读书人都能买得起书。”徐梁自己道:“国家要将米价控制在二两一石,这我都已经嫌高了。一部《封神演义》就要五两,寻常小康之家哪里买得起?”

  “殿下,闲书未必人人要买。经文、时文。这些都还算便宜的。”张岱道:“浙江许多不错的时文集子,只值三、五分。”

  “我倒觉得那些书没甚意思。”徐梁道:“四书五经多少字?一个人只看那么点东西,就算吃得再透,不能触类旁通,终究成就有限。据说令尊大人幼年只读古文,而立之后才读的时文,举了乡贡。只以令尊老先生来看,君以为读书是该广博些。还是精专些?”

  张耀芳年幼时身体不好,所以张汝霖不叫他读书上进。亲自辅导古人学问。这种不在科举出题范围内的经书,无论是《孙子兵法》还是《艺文类聚》,都归入古文之中。事实证明,张耀芳虽然在科举道路上举步维艰,四十过了才中副榜,但性格脾气和学识广博在张氏一族中都是数一数二的。

  “而且北宋时米价约为书价的三倍。而如今国朝米价与书价约莫相当,这岂不是说国朝文教不如宋人么?”徐梁笑道。

  “然则国朝书肆刊印之书目远胜宋时。”张岱不免要为国朝说话。

  徐梁抬了抬手:“我想世间并非只有士子需要读书。读书使人明世理,也未必就只在圣人经论之中。但能劝人向善、懂礼的书,都该让人读一读。商贾、农夫,但有书读总是好的。”

  张岱陪笑道:“程颐著《易传》中。释‘未济,男之穷也’,以‘三阳皆失其位’鞭策入里,正是用了一个篾桶匠的原话。每每念及此处,着实令人不能释怀。”

  程颐受教于桶匠的逸闻流传甚广,故而有了“篾首酱翁”这一成语,是说蓬篙之人亦不能轻视。

  换个角度而言,人能不以当官上进为首务,宁居贱业而醉心学术,正是天下太平,文教昌明的表现。若是百姓亟亟于谷,只以读书为敲门砖,一朝饭碗在手再不肯开卷修身,那也是文明黯淡的末世。

  “之前国变乃是势穷之际,如今国家既定,并不该就此懈怠,更要三反其身,以免再入窘迫之境。”徐梁道:“我以为,文教当为第一。想来先生在江南也听说了女丁科这种公职人员考试之事。”

  张岱突然振奋起来:“纲常人伦何尝有男尊女卑之谬论?古人为何以妻名妇?乃是妻者齐也!殿下能开女子之科,使女子一并有用于国家,此直透‘有教无类’之旨!既能彰显才能于科场,出来任官报国又有何不可?”

  徐梁没想到张岱竟然是自己政策的拥护者,当下也不知真假。不过以张岱那种离经叛道的思想而言,也未必不可能。

  “陛下,只是女丁科门槛过低,甚至您推行的公职人员考试,要求也不高,日后怕有冗员冗官之虑。”

  “这事不用操心。”徐梁笑道:“拿了文凭只是敲门砖,要想为官还是得优中选优。日后拿了文凭者越多,可供选材的人自然也就更多。”

  张岱颇有些失望:“那岂非又回到了科举选官的旧路?”

  徐梁微微摇头,国家抡才大典不是说废就能废的。清末以为兴新学,废科举是一种进步,但实际上民国时代的官员要么是清朝遗老,要么是起点较高,很轻易地进入国内外的大学深造。最后选出来的人,说好听些是学贯中西,说白了其实还是传统教育出来的一类。

  到了红朝变法之后,公务员考试逐年升温,千中取一遂成常态,这不是科举的借尸还魂么?

  目前徐梁能做的只能是微调。科举仍旧要办,只是选出的进士不能直接任官,必须进行政学院学习,名为“习政”。然后分派六部,按照传统“观政”制度进行实习,最后考评优秀者才能得官。而之前行政学院肄业就能分派各县为官为吏的情况,也会因为人数增加,实缺减少而有所改变。

  “选官之事可以慢议。先生若思有所得,大可写成文章,投稿于《皇明通报》。”徐梁笑道,再次将话题拉回自己的轨道:“找先生的缘故,是想请先生主持国家图书馆。”

  “图书馆?”

  “汇集天下之书,供天下百姓借阅。”

  张岱吸了口气,浑身寒毛炸了开来,只觉得眼前这年不及弱冠的皇帝,登时渊渟岳峙,令人仰止。

  古来修书的帝王、太子不少。古有昭明太子的《文选》,国朝有成祖皇帝的《永乐大典》。然而立志兴办一处巨大的图书馆舍,供天下人汇聚其中,各取借阅,这是何等高洁的志向,又是何等庞大的胸襟!

  “江南有好藏书之家,多自建,便是亲朋欲往一观,也颇多诘难。殿下若是真能成就此文教盛事,岱愿以余生,尽付其间!”张岱敛容拜道。

  徐梁道:“我先说说这图书馆规制吧。”

继续阅读:第797章 图书管理员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晚明霸业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