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这半年时间,辽东我明人增长了五倍左右,目前已经有五十余万众。”陈栩作为徐梁亲命的辽东方面的专员,在这方面非常有发言权。
而且从多方面的渠道反映,陈栩虽然年轻,但是做的非常不错。
“现在还是要以自愿移民为主,等到民政体系建立起来之后,速度会更快。”徐梁欣慰道。
现在的辽东区域,甚至蒙古已经恢复的区域,因为战争频发的缘故,其实现有的体制,跟大明的整体体制完全不一样,到时类似于mg时期的军政府体制。
军事统帅同时对民政有着举重若轻的权利。
这种体制,可以保证军事统帅在关键时期,拥有者无与伦比的掌控力和军事动员能力。
但是不得不说,这种体制下,人民生活并不是非常幸福,同时人口的发展也会非常缓慢。
当然,主要是军事主官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民政官考虑问题的角度完全不同。
尤其是放在儒教化浸淫出来的守牧官员身上,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和教条,有不容突破的底线和坚定的价值观,更重视人命。
然而这种对生命的重视,常会被无知者视作怯弱。
在丛林法则之下,怯弱者势必会遭到攻击——即便他的真实实力很强。所以徐梁才会以军队先行,等军政稳定了地方,展示了锋锐和肌肉,让人收起獠牙不敢为兽,这才派守牧官员过去,安民施政,抚养百姓,打造大明治下的秩序世界。
而且在民政体系对接之后,整个村落、乃至整个县的大规模移民也将成为可能。
没有足够的守牧官组织转运、接收,大规模移民就像和杀人没有区别。
当年徐梁在京师和山东一带,都妄图进行过大规模的移民,但是却受到了当地牧民官的抵制。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规模的移民,和屠杀百姓没有什么区别。
大家纷纷举起汉中之战,曹操的所作所为,移民的百姓十不存一。
可惜最终的选择是徐梁爱惜人力,但无论是李自成还是满清,都不会在乎这些百姓的死活。
尤其是满清从京师逃窜,沿途之中,死伤的百姓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山东和两淮还是能够迁几个县过去的。”徐梁道:“如此一来。少说又是数十万人了。”
陈栩却面露忧色,道:“陛下,辽东虽然地广人稀,但是可用耕地还是不多。尤其过了沈阳,一年之有大半年是风雪覆盖。说是荒地,却无从开垦。卑职之前只以为移民实边便是解决之道,亲到实地才知道当年设奴儿干都司以羁縻诸番,实乃迫不得已啊。”
徐梁点了点头,微笑道:“你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反省,可见真的没有白去。不过有一点你却说错了。大明虽大,却没一寸土地是多余的。绝不能因为眼前的荒地而舍弃。你知道我们的猛火油从何而来吧?”
“是陕西所出的石油提炼。”陈栩答道。
现在军都知道,最重要的是火炮,其次便是热气球。热气球升空全靠猛火油。而且对于寒冷地带而言,迅速起火也是一门优势,所以只要出城。几乎人人都会带一葫芦的猛火油。
“此物之便利,实在不能舍弃,然则全国竟然只有延安才有,所出又少,这实在不是一桩好事。”徐梁道:“这就有两个可能:这或许是天地独此一处,否则就是地下所藏,我们如今还找不到。”
国贫油国的帽直到新朝之后才勉强摘下来。
而探油、打井对于非工业国家而言绝对承担不起。徐梁不是地质出身,固然知道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大概位置,要想通过简陋深井将它们找出来却是天方夜谭。
好在对于大明而言,延安油井的产出已经够用了,花费更多力气去挖油并没多大意义。
“石油如此,煤铁金银概莫能外。”徐梁道:“许多地下的宝贝咱们还不足以发掘,若是因为地表荒芜,不堪耕植就将之舍弃,岂不是错失了那么许多天赐之物?”
陈栩恍然大悟,道:“卑职鼠目寸光。陛下此言发人深省。”
“你是没做民政,所以有所忽视。”徐梁笑道:“你知道万全县吧。他们如今开采的黑金石十分紧俏。那石头原本是当地人眼的废物,如今却是修路建房的宝贝。所以今日废地,未来说不定是个宝地呢。”
“但是百姓不足以自给,这如何是好呢?”陈栩忧虑道。
“一个是就地开垦。还有一个是朝廷拨款扶持。”徐梁道:“辽东方面起码要恢复奴儿干都司全境,极北之地不堪耕种的,就运粮过去。哪怕让人每日去林里转一圈,或是收集气温读数,也要在那地方养着他们。”
有土斯有民,反过来说也一样成立。
如今这个世界许多地方都是“无主”之地,如果不尽快将之纳入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日后碰到别人窃据,就要花更大的力气才能夺回来。尤其是大明北边有个盗、窃成性的沙皇俄国,如今已经进入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第二任沙皇统治之下。
对于大明而言,那位在耶历1645年登极的少年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并不是一个“好”沙皇。正是在他的统治之下,沙俄吞并了乌克兰,并且稳定了国内政局,为其彼得一世的霸业奠定了基础。
徐梁不知道沙俄什么时候侵入西伯利亚,但既然他执掌着大明帝国,就绝不会允许那座蕴藏了石油、天然气、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藏的宝库落入俄国人之手。
辽东只是一个。
陈栩从乾清宫出来,一边缓缓步行,一边梳理刚才与皇帝的对话,归纳总结之后,发现皇帝的意图十分明了:只要是土地,就是大明的。这种开拓之心简直超过了历代皇帝,直逼五伐漠北的成祖皇帝了。
徐梁在接见了陈栩之后,也登上了马车,前往午门外的大都督府参加第一批老兵退役待遇商讨会议。
从徐梁投军到现在,追随他的老兵,大多数战死沙场,有一部分因为伤病,提前转业到了地方。剩下的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将是,有一半左右成为军队的骨干,但也有不少人到了该退役的年纪。
然而在乱世能够完成服役期终究是一桩令人瞩目的事,他们退役后的待遇也将是现役军人十分看的问题。谁都不希望为皇帝卖命之后,最终落个孤苦穷困的结果。
但凡在军担任了军官和士官的老侍卫都不愿意离开军营,这些老兵之所以没能成为军、士官,归根结底是因为实在学不进去,无法通过化考核。如此一来,要让他们担任地方县尉之类的职能官就有些困难。而作为乡学的教官,却又显得不够尊崇。
大都督府在几经讨论之后,分析了未来每年的退役人数将成倍增长,最终决定:十年退役战士,授公士爵。若是要回关内原籍,则人给地一百亩,驻地福利保留,任乡学教官。若是愿意留在本部驻扎地,主要是辽东、闽南、塞北,在之前的待遇之上,可以出任县尉等职。
徐梁列席旁听,没有发表意见,又悄然离去。大都督府已经习惯了这种“放权”,在做出决策上更加慎重。最终这次会议的决议会转给兵部,最后由兵部形成题本,内阁票拟,皇帝批红,科廊审核登录,抄发各军遵照执行。
当这份件传到辽东的时候,已经是建兴三年的十月了。
人口急速扩张之后,广宁、宁远、旅顺都呈现出兴兴向荣情形来。
在整整一年都没有发起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情况下,高燕决定在新年之前再次发动一场大战役,目标是收复辽阳。
……
“主子,细作回报,明军光是在梁房口每天就有几十船的物资上岸。”吴泾小心翼翼地对多尔衮道。他仍旧担任着内务府的差事,俨然满清的锦衣卫头领。
看似颇受信任,但吴泾知道,多尔衮已经偷偷建立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东厂”,正是这个“东厂”,整日里盯着他。也是这个“东厂”恰巧买通了一个交通员,篡改了自己发放的情报,并放出多条假消息。
也是不幸的万幸,那个交通员只知道自己上线是个在满清位高权重之人,并不知道就是吴泾,使得吴泾得以保全。不过这种情况下,吴泾启用了紧急线路,发出潜伏信号,不再回送消息,只是静静盯着那个变节的交通员,等他背后的“东厂”露出狐狸尾巴。
吴泾的潜伏对于辽东第一军团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就好像一下走进了漆黑的森林,看不到对面一丝灯光。这也是满洲人太过丧心病狂,所有村屯无不是严防死守,每个汉人都在旗人的监视之下,就算出去打猎也不能独自离开。
“他们要在冬天动手?”多尔衮想到了真相,但不能接受这个真相。
不能接受的原因是这条消息对满清而言简直是致命的。
冬天的辽东天寒地冻,人和马的补给需求量都极高。一旦补给不足,大片大片的人和马都会冻饿而死。即便侥幸活到开春,也无力度过青黄不接荒月。
然而现在明军仗着后勤补给充沛,在冬季向元气大伤的满清发起进攻,这简直是要了满清的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