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清)蘅塘退士2018-09-17 10:0653,719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诗人杜审言之孙。自号少陵野老,世人称其为杜少陵,由于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也有人称其为杜拾遗、杜工部,被后人尊为“诗圣”,与李白合称为“李杜”,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期,所以作品多涉及社会黑暗、政治腐朽以及人民疾苦等方面,由于真实再现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以及各阶级的思想动态与矛盾,杜甫的诗作也被誉为“诗史”,作品风格可以用“沉郁顿挫”四字来形容。杜甫一生的诗作多达一千四百篇,其中有许多传颂千古的名篇,因此,杜甫也是唐代的杰出诗人之一,其诗作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杜甫的思想中有着深刻的矛盾。他忧国忧民,但由于自己也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所以没有办法、也不可能与封建主义的世界观决裂;他希望改革,却将希望放在了毫无希望的皇帝身上;他同情人民的疾苦,但又不能彻底认清让人民痛苦的源头就是封建制度,这些矛盾在他的诗作中都能体现出来,可以说是并存的。

  杜甫是使用新乐府诗体的先驱,他为诗作反映现实提供了更方便直接的形式,促进了中唐时期的新乐府运动的发展。可以说,杜甫是我国诗歌优良传统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望岳(一)

  岱宗(二)夫如何?齐鲁(三)青未了(四)。

  造化(五)钟(六)神秀(七),阴阳(八)割(九)昏晓。

  荡胸(十)生曾(十一)云,决眦(十二)入(十三)归鸟。

  会当(十四)凌(十五)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一)《望岳》:开元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杜甫在齐赵(今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一带游玩散心,本诗就是在此时完成的。杜甫有三篇《望岳》,内容分别关于东岳、南岳以及西岳。本篇就是咏东岳的作品。东岳就是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县的北面。

  (二)岱宗:指泰山。泰山的别名为岱,在杜甫的这首诗中被尊为五岳之首,故称岱宗。《风俗通·山泽篇》:“泰山,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长也。”

  (三)齐鲁:春秋时期的两个国家,位于今山东省境内,“齐鲁”是这块区域的代称。《史记·货殖列传》:“故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

  (四)未了:不尽,没有尽头。

  (五)造化:这里指大自然。

  (六)钟:汇集,聚集。

  (七)神秀:指山色的神奇秀丽。

  (八)阴阳:一种划分方法,通常是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还有一种说法是水南为阴,水北为阳。

  (九)割:分,划分。

  (十)荡胸:形容心胸开朗、胸襟广阔。

  (十一)曾:同“层”。即层层叠起。

  (十二)决眦:形容尽全力把眼睛睁到最大。决,裂开。眦,眼眶。

  (十三)入:看到,收入眼底。

  (十四)会当:应该,一定要。

  (十五)凌:登上,直上。

  【译文】

  位居五岳之首的泰山啊,你的面貌是怎样的?连绵不绝的青色,整个齐鲁大地都能看到。

  创造万物的大自然让你这里会聚了天地间的神奇和秀丽,山北山南的景色一明一暗,截然不同。

  山间层层叠叠的云雾让人心胸荡漾,睁大眼睛极力想要看到归巢的鸟儿。

  总有一天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看遍匍匐在你脚下的群山的渺小。

  【背景与赏析】

  全诗没有提到一个“望”字,但却句句紧扣“望”这个主题,空间由远及近,时间由早到晚,并由现在的望岳联想到了将来的登岳。此诗广为传颂,并被誉为“绝唱”,后人将其刻成石碑,立在泰山山麓,供人观看诵读。

  佳人(一)

  绝代(二)有佳人,幽居(三)在空谷(四)。

  自云良家子(五),零落(六)依草木(七)。

  关中(八)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九)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十),万事随转烛(十一)。

  夫婿(十二)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十三)尚知时,鸳鸯(十四)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十五)盈(十六)掬(十七)。

  天寒翠袖(十八)薄,日暮倚修(十九)竹。

  【注释】

  (一)《佳人》:本诗在乾元二年作于秦州,描写了一个由于战乱而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故事。同时也带有一些杜甫弃官之后自我写照的意味。

  (二)绝代:绝世。指佳人的美貌绝世无双,无与伦比。

  (三)幽居:这里是隐居的意思。

  (四)空谷:两山之间空出来的峡谷。

  (五)子:古时的女子也可称其为“子”。

  (六)零落:飘零沦落,到处漂泊。

  (七)依草木:依靠着山谷中的一草一木过活,也就是所谓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八)关中:这里指古时潼关以西的区域。

  (九)官高:指佳人因战乱遇害的兄弟都曾经官居高位。

  (十)衰歇:失势,衰败。

  (十一)转烛:烛光随风晃动,比喻世事的变幻莫测。

  (十二)夫婿:古代女子称其丈夫为婿。

  (十三)合昏:植物名。也叫合欢花、夜合花。通常是朝开夜合。

  (十四)鸳鸯:一种水鸟。总是成双成对地出现,雌雄配对,形影不离。

  (十五)动:往往。

  (十六)盈:满。

  (十七)掬:把住,双手合捧。

  (十八)翠袖:古代女子的绿色服饰。

  (十九)修:长。

  【译文】

  一位有着绝世容貌的美人,孤独地隐居在幽深的山谷中。

  她说自己出生于高门士族,家道中落才漂泊至此。

  关中一带曾经战火连天,我的兄弟们都惨死于战火之中。

  就算身居高位又有何用,最后连尸骨都没法找到,无法下葬。

  在这个世态炎凉的社会,人们对你的态度是随着权势转移改变的,就像风中的烛火一样万事莫测。

  我的丈夫是一个薄情寡义之人,随着我娘家的衰败,他也抛弃了我,又迎娶了容颜如玉的新人。

  合欢花还知道什么时候花开,什么时候花合;鸳鸯也从来都是双宿双飞,从不独处。

  薄情之人只会看见新人的笑容,哪里能听到旧人的啼哭。

  山中的清泉清澈见底,但是出了山谷就会变得浑浊。

  侍女变卖了以前的珍珠后回到谷中,随后就扯下藤萝开始修补破旧的茅屋。

  摘下鲜花,却没有把它插在头上的心思,于是常常满把地采摘松柏的枝叶。

  天气变凉了,身上仍然穿着单薄的翠衫,太阳落山时静静地倚靠着那长长的竹枝。

  【背景与赏析】

  这首诗中,诗人着重刻画了佳人的两个侧面,一个是她悲惨的命运,另一个是她高尚的情操,为了突出这两个侧面,诗人在行文上用了不同的人称。当他在叙述佳人的命运多舛时,用的是第一人称,以一种倾诉的语气,显得率直而酣畅;而当诗人开始赞美佳人的品格时,则改用第三人称来进行描述,这样更显含蓄,更容易感人肺腑,引起读者的共鸣,做到这些之后诗文也就耐人寻味了许多。正是由于两个侧面描写的相互配合,女主人公的形象显得极为丰满,既有悲剧色彩,又充满了崇高感。

  春望(一)

  国(二)破(三)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四)鸟惊心。

  烽火(五)连三月(六),家书抵(七)万金。

  白头(八)搔(九)更短,浑(十)欲(十一)不胜(十二)簪(十三)。

  【注释】

  (一)《春望》: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为投奔肃宗,准备从鄜州前往灵武,结果在途中被叛军俘虏,之后就一直困居长安。这首诗写于杜甫被困居的第二年三月。

  (二)国:国都,即长安。

  (三)破:被攻下,攻破。

  (四)恨别:带着悲恨的情感离别。

  (五)烽火:这里代指战争。

  (六)连三月:指战争持续时间长,春天已经过去了才结束。

  (七)抵:价值,值得。

  (八)白头:指白发。

  (九)搔:用手指抓。

  (十)浑:简直。

  (十一)欲:就要,将要。

  (十二)胜:(能)承受。

  (十三)簪:束发用的首饰。古代男子成年后,都要将头发束在头顶,再用发簪别住。

  【译文】

  国家残破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了,都城里却杂草丛生。

  感叹国家混乱的时局,花儿也会泪水飞溅;深恨与家人别离,就连鸟儿的叫声也更显惊心。

  战火一直持续到三月,家人寄来的信可谓价值千金。

  每天由于愁思而抓挠白发使得头发更短了,简直连束发的簪子都要承受不住了。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关心国家命运、思念家人的五言律诗,内容丰富,结构精巧。虽然没有平铺直叙,却句意连贯;有情有景,但并没有散乱之感。本诗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就的,格律虽然严谨,但并不显呆板,反而更加铿锵有力、气度不凡,这也是它一千多年以来始终能脍炙人口、历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兵车行(一)

  车辚辚(二),马萧萧(三),行人(四)弓箭各在腰。

  耶(五)娘妻子(六)走(七)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八)。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九)云霄。

  道旁过者(十)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十一)。

  或(十二)从十五北防河(十三),便至四十西营田(十四);

  去时里正(十五)与裹头(十六),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十七)开边(十八)意未已(十九)。

  君不闻汉家(二十)山东(二一)二百州(二二),千村万落生荆杞(二三)。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二四)无东西(二五)。

  况复秦兵(二六)耐苦战(二七),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二八)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二九)今年冬,未休关西卒(三十)。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三一)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三二),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三三),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三四)。

  【注释】

  (一)《兵车行》:杜甫并不拘泥于乐府旧题所规定的形式,反而以民歌形式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自创新题《兵车行》。行,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丽人行》的题目也是杜甫自创的。

  (二)辚辚:马车行进时车轮碾地发出的声音。

  (三)萧萧:形容马的鸣声。

  (四)行人:被征入伍的士兵,也就是征夫。

  (五)耶:同“爷”,父亲,爹。

  (六)妻子:这里指妻子与孩子。

  (七)走:跑,奔跑。

  (八)咸阳桥:旧时名为便桥,汉武帝时期所建,到了唐代才被改称为咸阳桥。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的西南面,横跨渭水。在古代是长安通往西北地区的必经之路。

  (九)干:冲,犯。

  (十)过者:过路的人。在这里指杜甫本人,这是杜甫的自称。

  (十一)点行频:频繁地点名以征调征夫。点行,按照事先写好的名册顺序抽丁入伍。频,频繁。

  (十二)或:有的(人)。

  (十三)防河:当时唐王朝经常与吐蕃发生战争,为了防范吐蕃的进攻,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等地军队集结在河西一带,也就是黄河以北,以此来进行防御。由于此地在长安的北面,所以称为“北防河”。《通鉴·唐纪二十九》:“(开元十五年)十二月,戊寅,制以吐蕃为边患,令陇右道及诸军团兵五万六千人,河西道及诸军团兵四万人,又征关中兵万人集临洮,朔方兵万人集会州防秋,至冬初,无寇而罢;伺虏入寇,互出兵腹背击之。”

  (十四)营田:古代施行的一种屯田制,是指平时无战争时期种田,遇到战争时期就拿起武器作战。《新唐书·食货志三》:“唐开军府以捍要冲,因隙地置营田,天下屯总九百九十二。……有警,则以兵若夫千人助收。”

  (十五)里正:也就是里长。唐朝户籍制度规定,每一百户设一里正,专门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徭役赋税等工作。

  (十六)与裹头:替征夫用三尺长的皂罗(黑绸)做的头巾裹扎头部,表示此征夫的年纪尚幼。

  (十七)武皇:指汉武帝。唐诗中为了委婉避讳,经常以汉指唐,这里是诗人用汉武帝指代唐玄宗。

  (十八)开边:用武力来开拓疆域。

  (十九)意未已:指很有野心,难以满足。

  (二十)汉家:这里指代唐朝。

  (二一)山东:指华山以东的区域。

  (二二)二百州:唐朝潼关以东还有七道关口,总共有二百一十七个州,这里是大概说了个整数。

  (二三)荆杞:荆棘和枸杞,都是野生灌木,这里形容田园荒芜的景象。

  (二四)陇亩:耕地,耕田。陇,通“垄”,指在耕地上弄出竖成一行的土埂,中间用来种植农作物。

  (二五)无东西:指庄稼的排列不整齐,杂乱无章。

  (二六)秦兵:指驻扎在关中一带的士兵。

  (二七)耐苦战:能顽强苦战。

  (二八)长者:指杜甫。这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

  (二九)且如:就如。

  (三十)关西卒:被征入伍的秦兵不能回家。关西,指函谷关以西的区域。

  (三一)信知:确切地知道,真真正正地相信。

  (三二)比邻:邻近。

  (三三)青海头:指青海边。自汉代以来,中原地区的人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在这里发生冲突。唐朝初期也曾在这附近与突厥、吐蕃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

  (三四)啾啾:象声词。古人想象中鬼发出来的呜咽声。

  【译文】

  战车发出轰隆隆的响声,战马发出萧萧的鸣叫声,出征的士兵将弓箭佩带在腰上。

  父母妻子儿女奔跑着来送,滚滚尘埃中咸阳桥都已经看不见了。

  亲人们拉着士兵们的衣服,拦在路上顿足哭泣,哭声惨烈直冲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士兵这是怎么回事,士兵说只是在按名册频繁地征兵。

  有的人才十五岁就要到黄河以北去戍边,到了四十岁还要去西部的边疆种田。

  去的时候里长还给其中一些人裹头巾,等到回来时已经满头白发了,但是还要再去守边疆。

  边疆的士兵流出的血堪比大海,武皇想要靠武力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是没有打消。

  你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的两百多个州,上千万的村落里已经长满了野草。

  就算有健壮的妇女拿着锄犁去地里耕种,地里的庄稼还是长得东倒西歪、没有行列。

  更何况关中的士兵都能顽强苦战,因此常常被驱使着上战场,与狗和鸡没有什么区别。

  尽管老人家您有疑问,可我们这些服役之人又怎么敢申诉自己的怨恨呢?

  就如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县官就开始忙着索要租税,这些租税要我们从哪里出啊?

  现在是确实地知道生男孩是坏事了,反而是生女孩好;生个女孩还能嫁给近邻,生男孩就只能埋骨于战场上的荒草间!

  难道你没看见青海边上,从古至今战死的士兵们的尸骨都无人来收。

  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一直在哭泣,天气阴沉雨水不断之时众鬼同哭,发出了啾啾的呜咽声。

  【背景与赏析】

  《兵车行》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它旨在揭露唐玄宗当政期间的连年征战,这样频繁的战争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整首诗思想意义极为深刻,艺术成就也很突出。

  这是一篇叙事诗,前一段是描写叙述,后一段则是代人叙述,诗人的思想感情从始至终都融合在全诗当中,使得诗歌更为生动真实。再加上叙述次序上的前后呼应以及错落有致,使得整首诗显得井然有序。第一段是渲染忙乱的气氛,第二段则为之后的诉苦作铺垫,后面的长篇叙言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此外,全诗还十分注重情节的发展以及句型与音韵的变化,诗歌的表现力也由此得到加强。诗人还采用了民歌常用的接字法,也就是所谓的顶针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这两句就是用了顶针法的典型,这样读来更加和谐有力。

  丽人行

  三月三日(一)天气新,长安水边(二)多丽人。

  态浓(三)意远(四)淑且真(五),肌理细腻(六)骨肉匀(七)。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八)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九)为(十)■叶(十一)垂鬓唇(十二)。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十三)稳称身(十四)。

  就中(十五)云幕(十六)椒房亲(十七),赐名大国虢与秦(十八)。

  紫驼之峰(十九)出翠釜(二十),水精(二一)之盘行(二二)素鳞(二三)。

  犀箸(二四)厌饫(二五)久未下,鸾刀(二六)缕切(二七)空纷纶(二八)。

  黄门(二九)飞鞚(三十)不动尘,御厨(三一)络绎送八珍(三二)。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三三)杂遝(三四)实要津(三五)。

  后来(三六)鞍马何逡巡(三七),当轩下马(三八)入锦茵(三九)。

  杨花雪落(四十)覆白苹(四一),青鸟飞去衔红巾(四二)。

  灸手可热(四三)势绝伦(四四),慎莫近前丞相(四五)嗔(四六)!

  【注释】

  (一)三月三日:对古人来说这天是上巳日,所以到了这天很多人都会去水边春游并祭祀,以此来求福免灾,所以三月三日实际上就是踏春宴会的节日。

  (二)长安水边:这里指长安东南面的风景区曲江。唐朝时期的崇文馆校书郎康骈在《剧谈录》中对曲江有所描写:“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其西有杏园、慈恩寺。花卉环周,烟水明媚,都人游玩,盛于中和上巳之节,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

  (三)态浓:形容女子姿态与妆扮浓艳。

  (四)意远:指神情高远。

  (五)淑且真:形容女子娴静端庄而不做作。

  (六)肌理细腻:指皮肤光滑细嫩。

  (七)骨肉匀:指身材匀称而适中。匀,匀称。

  (八)蹙:刺绣的意思。念cù。

  (九)翠:翡翠。

  (十)为:用……制成……。一作“微”,指分散镶嵌。因为与下面的“珠压”相对,因此用“为”比较好。

  (十一)■叶:古代妇女发髻上的一种装饰。■,念è。

  (十二)鬓唇:指鬓边。

  (十三)珠压腰衱:装饰着珍珠的腰带。

  (十四)稳称身:非常合身。

  (十五)就中:其中。

  (十六)云幕:指描绘着云彩的帐幕,在郊游时用来休息或宴客。这里指宫中专用的彩云帐幕。《西京杂记》:“成帝设云帐、云幄、云幕于甘泉紫殿,世谓三云殿。”唐代王勃《上巳浮江宴序》:“翠幕玄帷,彩缀南津之雾。”宋代林正大《括声声慢》:“夸荣贵,是椒房云幕,恩宠无伦。”

  (十七)椒房亲:指皇后或后妃的亲属、亲戚。这里指杨贵妃的姐姐们。椒房,宫殿的名称,通常为皇后的居所,居所内以花椒和泥来抹墙涂壁,使得室内温暖而芳香,名字也得于此,这里用椒房来指代杨贵妃。

  (十八)虢与秦:唐玄宗赐给杨贵妃两个姐姐的封号。《旧唐书·杨贵妃传》:“有姊三人,皆有才貌,玄宗并封国夫人之号。长曰大姨,封韩国,三姨封虢国,八姨封秦国,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下。”

  (十九)紫驼之峰:也就是驼峰,是当时贵族经常食用的一种珍贵菜肴,如“驼峰炙”或“驼峰羹”。驼,即骆驼。

  (二十)翠釜:翠色的炊具,这里形容各种炊具的精美。釜,古代的一种锅。《剪灯新话·龙堂灵会录》:“忙呼玉女捧牙盘,催唤神娥调翠釜。”

  (二一)水精:水晶。唐代李朝威《柳毅传》:“柱以水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二)行:传送的意思,传送食物。

  (二三)素鳞:这里指鱼鳞为白色的鱼。宋代刘仙伦《鼓瑟》:“彩凤拂衣鸣翠竹,素鳞鼓鬣出寒波。”

  (二四)犀箸:用犀牛角做成的筷子。

  (二五)厌饫:吃饱,吃腻。汉代严忌《哀时命》:“时厌饫而不用兮,且隐伏而远身。”明代刘元卿《贤奕编·怀古》:“宾客入口无几,堆盘累碟,深杯大瓢,秖以厌饫诸仆从耳。”饫,念yù。

  (二六)鸾刀:装饰有铃铛的刀。鸾,声如鸾鸣的铃铛。

  (二七)缕切:细细地切。明代高启《姑苏台》:“香传罗帕进黄柑,缕切鸾刀供玉鲙。”

  (二八)空纷纶:徒劳地忙了一阵子,白忙一场。

  (二九)黄门:太监,宦官。汉朝有黄门令以及中黄门,这里的官位都让太监来担任,故有此说法。

  (三十)飞鞚:驾着快马,飞马。鞚,马笼头,念kòng。

  (三一)御厨:皇室的厨房。也指皇帝专用的厨师。

  (三二)八珍:传说中古代有八种珍稀名菜。这里用来泛指各种各样的精美食物。

  (三三)宾从:指宾客与随从。

  (三四)杂遝:形容人很多很杂乱。《汉书·扬雄传》:“骈罗列布,鳞从杂沓兮。”遝,通“沓”,重叠,众多,念tà。

  (三五)实要津:堵塞了交通要道。要津,重要渡口,交通要道。

  (三六)后来:晚到,迟到。

  (三七)逡巡:这里指杨国忠旁若无人地骑马急行,表现出一种骄横、顾盼自得的样子。

  (三八)当轩下马:到了皇帝面前才下马,这里形容杨国忠的不可一世。轩,原意指古代一种前顶较高,带有帷幕,只有尊贵或有身份的人才能乘坐的车,这里指皇帝的御驾。

  (三九)锦茵:锦缎织成的地毯。宋代陆游《满江红》:“金鸭微温香缥缈,锦茵初展情萧瑟。”

  (四十)杨花雪落:这里形容洁白的杨花飘落的样子如雪一般。杨花,影射杨华。唐代姚思廉《梁书》记载:“杨华,少年勇力,容貌雄伟,胡太后逼通之,华惧及祸,及率其部曲降梁。胡太后思之,为作《杨白花歌》,使宫人连臂踏足歌之,声甚凄惋。其歌曰:‘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在这里杨花也暗喻杨氏,用胡太后与杨华之事来暗喻杨氏兄妹相互苟合的丑行。

  (四一)覆白苹:古人有“杨花入水化为苹”的说法,这里有暗指杨氏一家“水性杨花”的意思。史载:“虢国素与国忠乱,颇为人知,不耻也。每入谒,并驱道中,从监、侍姆百余骑,炬密如昼,靓妆盈里,不施帏障,时人谓为‘雄狐’。”

  (四二)红巾:唐朝女子的一种饰物,还有一种说法是树上挂着的彩带。

  (四三)灸手可热:形容杨国忠权倾朝野,气焰嚣张。

  (四四)绝伦:指杨国忠的权势无人能比。

  (四五)丞相:指杨国忠。天宝十一年(752年)十一月杨国忠被玄宗封为右丞相。

  (四六)嗔:发怒的意思。

  【译文】

  三月三日天气晴朗,长安的曲江边上聚集了很多佳人。

  佳人们姿态浓艳、神情高远,举止端庄娴静而不做作,皮肤光滑细嫩,身材也匀称适中。

  绫罗锦缎的衣服映衬着暮春的景色,衣服上绣着金丝的孔雀与银丝的麒麟。

  头上又戴的什么?翡翠制成的发饰垂在了鬓角旁边。

  背后又用什么来点缀?珍珠装饰的腰带非常合身。

  其中还有在云幕中休息的后妃至亲,被赐封号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

  从翡翠锅中刚端出来的紫驼峰,放在水晶盘内刚送过来的白鱼。

  吃腻了这些东西,所以犀牛角做的筷子迟迟未动,装饰着铃铛的刀切菜再细也是空忙一场。

  宦官飞骑而过却没有扬起灰尘,御厨络绎不绝地送来山珍海味。

  箫声鼓乐悲切婉转感动了鬼神,宾客随从由于人多又杂堵塞了交通要道。

  姗姗来迟的骑马人疾驰而过,一直到了御驾前才下马走上锦缎织成的地毯。

  白雪似的杨花落在水中覆盖在了浮萍之上,江边的鸟儿被惊飞衔起掉落在地的红巾。

  权倾朝野势头无人能比,千万不要走上前,因为丞相会恼怒的。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杨氏兄妹在曲江春游情景的诗,诗中委婉地揭露了当朝统治者荒淫糜烂的生活以及作威作福、鱼肉乡里的丑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前当时的社会现实。根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而遗钿坠舄,瑟瑟珠翠,璨瓓芳馥于路。而国忠私于虢国,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联镳方驾,不施帷幔。每三朝庆贺,五鼓待漏,靓妆盈巷,蜡炬如昼。”全诗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描写了春游的仕女体态与服饰之美,随之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杨氏姐妹,之后又详细描述了宴会的豪华以及杨氏一族所得的宠幸,再由恃宠而骄引出了杨国忠的横行霸道。整首诗表现出来的场面极为宏大,再加上细腻而生动的语言,可以说这是一篇极为成功的文学作品。

  江南逢李龟年(一)

  岐王(二)宅里寻常(三)见,崔九(四)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五)又逢君(六)。

  【注释】

  (一)《江南逢李龟年》:诗人十四五岁时在洛阳听过李龟年唱歌。大约在大历五年(770年),诗人在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又和李龟年偶然相遇。江南,今湖南省一带。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著名的歌唱家,《明皇杂录》卷下:“唐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彭年、鹤年兄弟三人皆有才学盛名,彭年善舞,鹤年、龟年能歌,尤妙制渭川。……其后龟年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赏,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则杜甫尝赠诗。”

  (二)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以好才学著称。《旧唐书·睿宗诸子传》:“惠文太子范,睿宗第四子也。……睿宗践祚,进封岐王。……范好学工书,雅爱文章之士,多无贵贱皆尽礼接待。”

  (三)寻常:常常,经常。

  (四)崔九:崔涤,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由于在兄弟中排行第九,故称“崔九”。唐玄宗时期,曾任殿中监一职,深得唐玄宗宠爱。

  (五)落花时节:春天快要过去的时候。

  (六)君:指李龟年。

  【译文】

  岐王的府里常常见到你的身影,崔九堂的附近几次听到你的歌声。

  如今正是江南风景如画的时候,在百花凋零的时候才又遇见了您。

  【背景与赏析】

  本诗短短四句,就透露出了四十年间的沧桑巨变。年轻时的李龟年和杜甫皆才华横溢,也正因为如此,两人才得以相识。诗的开头两句便是杜甫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交往接触,表达了诗人怀念开元盛世的思想感情;而后两句则是对国力渐衰,人民颠沛流离的感慨。诗歌的语调虽然平淡,内涵却极为丰富。也难怪蘅塘退士会对其进行高度的评价:“少陵七绝,此为压卷。”

  旅夜书怀(一)

  细草微风岸,危樯(二)独夜舟(三)。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四),官应老病休。

  飘飘(五)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六)。

  【注释】

  (一)《旅夜书怀》: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一月,杜甫辞去官职返回成都草堂。四月,离蜀东下,此诗就作于船经渝州(今重庆市)和忠州(今忠县)之时。

  (二)危樯:高而长的桅杆。

  (三)独夜舟:孤孤单单的一只船在江上过夜。

  (四)著:著名。

  (五)飘飘:到处漂泊,没有依靠。

  (六)沙鸥:水鸟名。还有一种理解是水鸟喜欢聚集在江中的沙洲,故此沙洲命名为沙鸥。

  【译文】

  微风吹拂着江畔的细草,高高的桅杆矗立在江中独自过夜的船上。

  天空中的星星就好像要垂到地面上,使得平野看上去更加广阔,江中的月影随着大江翻滚奔流。

  难道我是因为文章的著名才变得有名?我年老体衰也应该罢官回家颐养天年了。

  漂泊在江湖之中的人拿什么相互比较?我就好像一只漂泊在天地之间的孤苦沙鸥。

  【背景与赏析】

  诗的开头四句通过对旅途之中所见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所思所感,塑造出一幅虽壮阔非凡却宁静寂寞的江边夜景。后四句则是诗人以景抒怀,表现出诗人希望自己的政治理想能实现而不是靠写文章出名的想法,结果却事与愿违,最终只能愤慨地辞去官职,无依无靠地漂泊于江湖之间。最后以一个比喻结尾,更深刻地表现出了诗人孤独悲愤的心境。

  登岳阳楼(一)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二)东南坼(三),乾坤(四)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五)有孤舟。

  戎马(六)关山北(七),凭轩(八)涕泗流(九)。

  【注释】

  (一)岳阳楼:位于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

  (二)吴楚:国名,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楚两国。位于我国东南一带。吴在洞庭湖东,楚在洞庭湖西。

  (三)坼:裂开,分裂。指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从中分开。

  (四)乾坤:指天地日月。《水经注·湘水》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

  (五)老病:杜甫写此诗时已五十七岁,患肺病,且右耳已聋。

  (六)戎马:比喻战争。

  (七)关山北:指北方的边境,关山以北。

  (八)凭轩:靠着楼的栏杆。

  (九)涕泗流:眼泪不断地流出。

  【译文】

  之前早就听说过洞庭湖的美好景色,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

  浩瀚宽广的湖水将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日月星辰犹如在湖中昼夜沉浮。

  没有收到远方亲友的只字片语,只能依靠着自己年老体弱的身体一个人在孤舟上漂泊生活。

  关山北面依然战火连天,我倚靠着栏杆忍不住泪流满面。

  【背景与赏析】

  这是杜甫登岳阳楼望故乡的一篇感怀之作。全诗首联诗人对照了自己今昔的心情,强调了自己登楼时的喜悦之感。颔联则着重描绘了洞庭湖的壮阔,非常具有动态感,而这两句诗也因此成为了千古绝唱。到了颈联则心情一转,由之前的喜悦与汹涌澎湃一下子转为了悲哀与落寞凄凉,可谓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将自己晚年的孤苦伶仃巧妙地表达了出来。到了尾联,诗人又以小见大,从个人上升到了国家,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未来局势的担忧,而自己则因年老体衰实在是报国无门,透露出一种深深的遗憾和悲伤之感。这首诗中,景物与情感相融合是其一大特点,经过诗人的精心安排,洞庭湖的壮阔景色与诗人关心国家社稷的宽广胸襟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了一起,直至统一,表达出了杜甫娴熟的写诗技巧。

  八阵图

  功盖(一)三分国(二),名成八阵图(三)。

  江流石不转(四),遗恨失吞吴(五)。

  【注释】

  (一)盖:超越,超过。

  (二)三分国:指三国时期的吴、蜀、魏三国。

  (三)八阵图:一种由八种阵势组合而成的图形,专门用来操练军队或者是作战。由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创设。相传诸葛亮对抗敌人时曾用乱石堆成了一个石阵,这个石阵按照遁甲之法分为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可谓变化多端,可抵挡十万精兵。《三国·蜀志·诸葛亮传》:“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四)石不转:指就算在涨潮时,铺设八阵图的石块依旧岿然不动。

  (五)失吞吴:在吞并吴国时失策,失去了吞并吴国的机会。

  【译文】

  诸葛亮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中功绩最为卓绝,创制八阵图之后名声更是如日中天。

  经过大水的冲击,万物都已失去原态,只有铺就八阵图的石堆依然保持原状,但是吞吴大计的失策却让诸葛亮遗憾悔恨。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前两句由总到分地赞扬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首先说明了诸葛亮在三分天下的局势下功勋最为卓越,之后又因为创造了八阵图而名闻天下,对仗工整且开门见山。而后两句则用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八阵图”的遗址在诗人看来是诸葛亮未完成统一大业而身先死的遗憾以及惋惜的象征,千古遗恨也就这样形成了。整首怀古绝句,语言生动,议论具体实在,且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再加上怀古与述怀的完美结合,读来让人更能理解诸葛亮的“此恨绵绵无绝期”。

  蜀相(一)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二)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三)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四)频烦(五)天下计,两朝(六)开济(七)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一)《蜀相》:本诗是杜甫初到成都诸葛亮庙时所作,诸葛亮庙就是今日的武侯祠。蜀相,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也就是诸葛亮。

  (二)锦官城:现四川省的成都市。

  (三)自:空。

  (四)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五)频烦:同“频繁”。《三国志·蜀志·费祎传》:“以奉使称旨,频烦至吴。”唐代韩愈《袁州刺史谢上表》:“累蒙朝廷奖用,掌诰西掖,司刑南宫,显荣频烦,称效寂蔑。”

  (六)两朝:诸葛亮辅佐了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七)开济:这里指诸葛亮帮助刘备开国,辅佐刘禅继位。唐代罗隐《上鄂州韦尚书》:“都缘未负江山兴,开济生灵校一秋。”

  【译文】

  要到何处去寻找蜀相诸葛亮的祠堂,就在成都城外柏树茂密的地方。

  映照在台阶上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黄鹂隔着树叶徒有好听的声音。

  三顾茅庐之后频繁地讨论天下大计,辅佐两朝开国继业竭尽了心力。

  可惜出师伐魏还没胜利就病死军中,这常使历代的英雄们涕泪满襟。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参观武侯祠,赞扬了诸葛亮辅佐两朝的忠心,对他未完成心愿而身先死表示惋惜与遗憾。诗的前四句写的是祠堂的景色。首联一个设问句,写明了祠堂的所在。颔联则通过碧草与黄鹂,渲染出了祠堂周围荒凉的气氛,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诗人感物思人的情怀。后面四句则写了诸葛亮的为人。颈联写出了他的雄才大略与忠心耿耿。尾联则对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表示惋惜,引起那些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客至(一)

  舍(二)南舍北皆(三)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四)客扫,蓬门(五)今始为君开。

  盘飧(六)市远无兼味(七),樽酒家贫只旧醅(八)。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九)尽(十)馀杯。

  【注释】

  (一)《客至》:本诗是杜甫在江村生活时倍感寂寞,适逢崔令来访,喜悦之际写下的。原注为:“喜崔明府相过。”明府,唐朝时期对县令的称谓。

  (二)舍:指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

  (三)皆:都,都是。

  (四)缘:因为,由于。

  (五)蓬门:指柴门。

  (六)盘飧:指菜肴、熟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乃馈盘飧,寘璧焉。”飧,熟食,念sūn。

  (七)无兼味:只有一种菜,没有第二种。兼味,各式各样的菜肴。

  (八)旧醅:隔年的陈酒。宋代朱熹《次秀野韵》(其五):“公能顾我传新句,我欲留公拨旧醅。”醅,没有经过过滤的酒,念pēi。

  (九)取:语气助词,得。

  (十)尽:喝完,喝光。

  【译文】

  屋子的南北到处都是春意盎然、绿水缭绕,只见沙鸥每日都飞到这里。

  我还没有因为客人的到来而清扫花圃的小道,院子的柴门也是在今天才为您打开。

  因为离集市太远所以没有那么多的好菜,家中贫穷也只好用陈年的老酒来招待你。

  如果你愿意邀请隔壁的老人家来一起对饮,隔着篱笆唤他过来把剩下的酒都喝光吧。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生活纪事诗,是作者在成都草堂落成不久所作,生活气息浓厚,人情味十足。全诗虚实结合,上半部分渲染了客至之前的气氛,下半部分则写了诗人如何招待客人。整首诗都洋溢着浓浓的喜客之情以及诗人与客人之间真挚的友情,可谓细腻传神。

  登高(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二)清沙白鸟飞回(三)。

  无边落木(四)萧萧(五)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六)悲秋常作客,百年(七)多病独登台。

  艰难(八)苦恨(九)繁霜鬓(十),潦倒(十一)新停(十二)浊酒杯。

  【注释】

  (一)《登高》:一作《九日登高》。本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年)秋的重阳节,当时作者身在夔州。古代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二)渚:水中央的陆地、小洲。念zhǔ。

  (三)鸟飞回:鸟在疾风中盘旋飞舞。回,回旋。

  (四)落木:秋天从树上飘落的落叶。

  (五)萧萧:拟声词,模拟草木凋零飘落的声音。

  (六)万里:指诗人远离故乡、背井离乡。

  (七)百年:指诗人这一生,也借指晚年。

  (八)艰难:指国运和自身命运的困苦。

  (九)苦恨:非常恨,极其遗憾。苦,非常,很,极。

  (十)繁霜鬓:形容头上白发很多。“繁”是用来形容“霜”,而不是“鬓”,所以应该“繁霜”连读。

  (十一)潦倒:失意,衰颓。

  (十二)新停:刚刚停下。重阳节登高,饮酒是必有的一个项目,但由于当时杜甫已经身患肺病,所以忌饮酒,故有此说法。

  【译文】

  疾风劲吹,天空高远,这让猿猴的鸣叫声显得更加悲伤,水清沙白的小洲附近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林中树叶纷纷落下,发出了萧萧声,看不见尽头的长江滚滚奔腾而来。

  对于常年客居他乡的我来说,面对萧瑟的秋天更加悲从中来,这一生中疾病缠身,如今独自登上高台。

  时事的艰难以及生活的困苦让我的双鬓早已白发丛生,穷困潦倒偏偏又必须停喝可以浇愁的美酒。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感怀诗。诗的前半部分是作者的登高见闻,着重描写秋景。后半部分的重点则放在了抒情上,表达了诗人常年漂泊在外,孤苦老病的复杂情感,反衬出了时事的艰难。八句诗,字字皆律,句句押韵,对仗极为工整。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认为此诗是“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清代杨伦更是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由此可见,此诗果然是杜甫诗歌中最能表现悲凉沉郁的“旷代之作”。

  阁夜

  岁暮(一)阴阳(二)催短景(三),天涯霜雪霁(四)寒宵。

  五更鼓角(五)声悲壮,三峡(六)星河(七)影动摇。

  野哭(八)千家(九)闻战伐(十),夷歌(十一)数处起渔樵(十二)。

  卧龙(十三)跃马(十四)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十五)寂寥。

  【注释】

  (一)岁暮:指年末,冬季。

  (二)阴阳:指日月。

  (三)短景:指冬季昼短夜长。景,光阴,时间。

  (四)霁:霜雪消散、停止。

  (五)鼓角:指古代军队中用来发号施令以及报时的鼓声及号角声。

  (六)三峡:指瞿塘峡、巫峡以及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的东面。

  (七)星河:星星的光芒倒映在水面上,使得普通的河水看起来就像银河一般。

  (八)野哭:痛哭声响彻了四野。

  (九)千家:一作“几家”,千家万户。

  (十)战伐:指当时在蜀中地区从永泰元年开始,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之间的割据混战。

  (十一)夷歌: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由此可见夔州的偏远。夷,当地的少数民族。

  (十二)渔樵:指唱歌的渔夫樵子。

  (十三)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十四)跃马:指公孙述。字子阳,扶风人,西汉末年时曾经趁时局动荡、战乱四起之时占领蜀地,并自称为白帝。晋代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

  (十五)漫:任,随便。

  【译文】

  到了年末的寒冬,白天的日子越来越短了,在这霜雪消散的寒宵中我浪迹天涯。

  五更时听到了战鼓与号角悲壮的声音,倒映在三峡水波中的银河星辰正随波动摇。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恸哭声响彻了四野,很多地方的渔人和樵夫唱起了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最终都成了一撮黄土,因人事变迁而使书信断绝,任我过着寂寞凄苦、百无聊赖的生活。

  【背景与赏析】

  大历元年冬杜甫居住在夔州西阁时写下了本诗。那时军阀割据、战火不断,吐蕃也开始侵犯蜀地,再加上杜甫的多位好友先后去世,所以这首诗整体的基调是沉重烦闷的。诗人紧扣标题,从多个角度描写夜宿西阁时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感,上天下地、古往今来都有所提及,不愧为杜律中的典范性作品,明朝胡应麟也称赞此诗为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一)赴荆门,生长明妃(二)尚有村(三)。

  一去紫台(四)连朔漠(五),独留青冢(六)向黄昏。

  画图省识(七)春风面(八),环珮(九)空归(十)月夜魂。

  千载(十一)琵琶(十二)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

  (一)群山万壑:形容山峦高低起伏、绵延不绝、重重叠叠。

  (二)明妃:指汉元帝时期的宫人王嫱,字昭君,晋代为了避司马昭的名讳,被改称为明君,后来又有人称之为明妃。南朝梁江淹《恨赋》:“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三)尚有村:尚且留下了她生长的村庄。

  (四)紫台:指帝王居住的地方。江淹《恨赋》:“紫台稍远,关山无极。”唐代李善注为:“紫台,犹紫宫也。”唐代李商隐《泪》:“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五)朔漠:北方的沙漠地区,这里指匈奴居住的地方。

  (六)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南部,据说当地皆为白草,只有昭君墓上的草为青色,故得此名。

  (七)省识:略识,大概认识。省,曾经。

  (八)春风面:比喻美丽的容颜。

  (九)环珮:原意指女性使用的一种装饰品,现在用来指代王昭君。

  (十)空归:枉归。

  (十一)千载:千年,形容昭君怨恨的时间或是岁月长久。

  (十二)琵琶:是从胡人手中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由于有许多后人同情昭君的遭遇,于是便写了《王明君》《昭君怨》等琵琶乐曲,就这样,人们开始习惯将琵琶与王昭君联系在一起。汉代刘熙在《释名》中解释:“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代石崇也在《明君词序》中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

  【译文】

  千山万壑绵延不断地奔赴荆门,这里还留着当年明妃出生成长的村庄。

  一别皇宫嫁到了北方的荒漠,只留下一座青冢对着那夕阳西下的黄昏。

  汉元帝只能通过画像略微了解王昭君的花容月貌,昭君的魂灵也只能在死后于月夜中徒然归来。

  她所弹的胡音琵琶曲流传千年,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的怨恨。

  【背景与赏析】

  这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通过咏昭君村来怀念王昭君,继而抒写自己的抱负。诗的前两句首先点出了昭君村的地理位置,《一统志》:“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第三、四句则写到了昭君本人,短短两句话就将昭君一生的悲剧描绘了出来,这两句诗来源于江淹的《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第五句和第六句则更进一步说明了造成悲剧的原因以及身在塞外的昭君对于故国的怀念之心。最后的结尾部分则点明主题,借琵琶的曲调来表现昭君的怨恨。整首诗看似全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但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思乡之情,这也是本诗的重要特点之一,诗中虽无议论,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赠卫八处士(一)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二)。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三)!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四)。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五)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六)。

  怡然(七)敬父执(八),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九),驱儿罗(十)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十一)间(十二)黄粱(十三)。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四)十觞(十五)。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十六)长。

  明日隔山岳(十七),世事两茫茫。

  【注释】

  (一)处士:这里指不入仕途的隐居者。《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唐代元稹《中书省议举县令状》:“又云见任官及处士、散试官,并请停集。”

  (二)参与商:都是二十八星宿名。参,即参宿,位于天空西面;商,即心宿,位于天空东面。两星此起彼伏。

  (三)苍:白色,指鬓发已经花白。

  (四)热中肠:形容内心激动而悲怆。

  (五)君子:这里指卫八处士。

  (六)成行:众多的意思。行,念háng。

  (七)怡然:愉快、和悦的样子。

  (八)父执:父亲的好友。此语出自《礼记·曲礼上》:“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孔颖达注曰:“见父之执,谓执友与父同志者也。”

  (九)已:结束,停止。

  (十)罗:摆设,张罗,陈设。

  (十一)炊:做饭,煮饭。

  (十二)间:混杂,掺合。一作“闻”,意为闻到黄粱的气味。

  (十三)黄粱:一种粟米的名字,也就是黄小米。

  (十四)累:连续,接连。

  (十五)觞:指酒杯。

  (十六)故意:老朋友相互交往思念的情意。

  (十七)山岳:这里指西岳的华山。根据推测,卫八处士应该住在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

  【译文】

  人生中有时会因为离别而不能相见,就好像天上的参星和商星一般。

  今日之后我们不知道要等到哪天才能和今天一样,再次相聚并共对烛光。

  青春年少的岁月能有多少?转眼间大家的两鬓都已斑白。

  寻访当年的亲朋好友,有一半都已亡故了,这让我的内心异常地激动悲怆。

  分别二十年后,我又再次来到了你家的厅堂。

  当年分别时你还没有结婚,如今却已经有了这么多儿女。

  他们非常愉快地对我这个他们父亲的老友以礼相待,并问我从哪里来。

  我还没有回答完他们的问题,你就差遣他们为我俩摆设酒席。

  冒着夜间的小雨特意剪来新鲜的韭菜,又端上了新煮好的黄米饭。

  你认为能相聚在一起不容易,所以一口气干了十杯酒。

  而喝完这么多酒之后还没有醉倒,你对我这个老朋友的情意如此深长,让我非常感动。

  明日分别之后,我们之间又会被华山阻隔,不知道何年何月何地才能再次相见。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友人的诗。诗人偶然与儿时的好友相遇,也因此触发了自己对于人生聚散不定、世事渺茫的感慨,正因为如此,与故友相见,更显得亲切无比。开头的四句写的是久别重逢,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是悲喜交加。五到八句则说到了生离死别,同时也引出了战乱四起、人命危浅的现实。中间的十四句话则描述了与朋友重新聚首的详细情景。最后两句则叙写了重逢之后又面临离别的伤悲。全诗内在沉郁、耐人寻味。

  梦李白(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一)。

  三夜频(二)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三)常局促(四),苦道(五)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六)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七)平生志。

  冠盖(八)满(九)京华,斯人(十)独憔悴(十一)!

  孰云网恢恢(十二)? 将老(十三)身反累(十四)!

  千秋万岁名(十五),寂寞身后(十六)事。

  【注释】

  (一)“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化用了《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游子,这里指李白。至,归来的意思。

  (二)频:屡次,接连。

  (三)告归:告别辞归,告辞。

  (四)局促:匆促不安,也指因匆促而不能久留。

  (五)苦道:再三表示,再三地说。

  (六)楫:船桨。念jí。

  (七)若负:好像辜负的意思。

  (八)冠盖:泛指官员的冠冕与车盖,这里代指京城的达官显贵们。《史记·魏公子列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九)满:遍布,拥塞。

  (十)斯人:指李白。

  (十一)憔悴:形容困顿而不得志。

  (十二)网恢恢:《老子》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原意为天网无限广大,网孔虽然稀疏,但绝不会有所漏失。

  (十三)将老: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经五十九岁了。

  (十四)反累:反而无辜受到牵连拖累。

  (十五)名:指流传千古的美名。

  (十六)身后:死了之后。明代张溥《五人墓碑记》:“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译文】

  浮云整日都飘浮不定,远游的故友也很久没有归来。

  我已经连续三个夜晚都梦见你了,可见我与你的感情多么深厚。

  每次离别时都非常匆忙,也再三地说到每次见面是多么的不容易。

  江河湖海上风疾水猛,担心你乘坐的船只被掀翻而沉没。

  你出门时抓挠着自己满头的白发,就好像辜负了一生的志向。

  各种各样的达官显贵遍布京城,却独独留不下才华横溢的你,这让你日益潦倒困顿。

  谁说天理公道,你在迟暮之年却无辜受到了牵累。

  即使能流芳百世,也难以补偿你在世之时受到的各种冷落与不公。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描写的是在梦中看见的李白的形象,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同情以及惺惺相惜之感。全诗主要是以梦前、梦中、梦后的顺序写的。短短几十字,就从外貌写到心理,让李白的形象跃然纸上。这首诗里佳句颇多,如“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全诗语句发自肺腑,融合了诗人的真情实感,给予李白极高的评价以及同情,同时也包含了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

  剑外(二)忽传收蓟北(三),初闻涕泪(四)满衣裳。

  却看(五)妻子(六)愁何在(七),漫卷诗书(八)喜欲狂(九)。

  白日(十)放歌(十一)须纵酒(十二),青春作伴(十三)好还乡。

  即从(十四)巴峡(十五)穿(十六)巫峡(十七),便下襄阳(十八)向洛阳(十九)。

  【注释】

  (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的梓州。闻,听说,听闻。官军,唐朝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今洛阳一带以及河北省的北部。安史之乱时,这里是叛军的根据地,763年被官兵收复。

  (二)剑外:剑门关之外,这里指蜀中,也就是四川。当时杜甫由于战乱流落在四川。

  (三)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安史之乱时是叛军的根据地。

  (四)涕泪:眼泪。

  (五)却看:再看,还看。

  (六)妻子:妻子和孩子。

  (七)愁何在:不再忧愁。愁,忧愁。

  (八)漫卷诗书:胡乱地卷起书本,开始作归乡的打算,比喻已经高兴得不能读书了。

  (九)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十)白日:一作“白首”。

  (十一)放歌:放声歌唱,放声高歌。

  (十二)纵酒:开怀畅饮。

  (十三)青春作伴:春季返乡,路上有美景相伴。青春,春天,也指春天的景色。作伴,陪伴。

  (十四)即从:立刻从……到……

  (十五)巴峡:据推测是重庆至涪陵一带的山峡,三峡之一,大概位于嘉陵江上游。

  (十六)穿:穿越。

  (十七)巫峡:今四川省巫山县东面,三峡之一。

  (十八)襄阳:今位于湖北省境内。

  (十九)洛阳:今位于河南省境内。

  【译文】

  突然从剑门关外传来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悲喜交加,眼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和儿女,脸上已经看不到忧愁了,胡乱地将书本卷起,我已经高兴得快要发狂了。

  白日我要开怀畅饮、放声高歌,明媚的春光将陪伴我起程还乡。

  立刻从巴峡穿越过巫峡,便来到了襄阳可以直接奔往洛阳了。

  【背景与赏析】

  这是杜甫作品中少有的一首感情欢快的叙事抒情诗。本诗的标题就说明了诗歌的内容,从标题上可以看出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而被作为叛军根据地的蓟北也被收复。听闻这个消息,诗人可谓喜上眉梢,马上就想到可以放放心心地带着家人还乡了,越想越高兴,最终喜极而涕,可以说这种反应是人之常情。全诗没有一点浮华的辞藻,完全是诗人发自胸臆的真情实感。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曾引过王嗣奭的话评价此诗:“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浦起龙也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一),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二)春色来天地(三),玉垒(四)浮云变古今(五)。

  北极(六)朝廷终不改(七),西山寇盗(八)莫相侵。

  可怜后主(九)还(十)祠庙,日暮聊为(十一)梁甫吟(十二)。

  【注释】

  (一)客心:客居他乡之人的心。南朝齐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反路长。”金代元好问《永宁南原秋望》:“烽火苦教乡信断,砧声偏与客心期。”

  (二)锦江:源头为灌县,岷江的支流,流经成都的西南面,杜甫的草堂就靠近锦江。

  (三)来天地:来自于天地边际。

  (四)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以西、成都西北的茂汶羌族自治县。

  (五)变古今:与古今俱变,从古至今都变幻莫测。

  (六)北极:北极星,比喻唐王朝。

  (七)终不改:终究没有改,终究不能改。

  (八)西山寇盗:指吐蕃。

  (九)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期蜀国的后主。曹魏灭蜀之后,他辞庙北上,成为亡国之君。

  (十)还:仍。

  (十一)聊为:不甘心这样做但也只能姑且这么做了。

  (十二)梁甫吟:原指丧葬之歌,这里表示凭吊。《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译文】

  登上高楼近看繁花更让客居他乡之人伤心,就在这多灾多难的时候我来到这里登楼。

  锦江的春色来自于天地边际,玉垒山上的浮云从古至今都是变幻莫测。

  唐王朝的统治像北极星那样不可动摇,吐蕃的蛮夷不要再徒劳地入侵。

  感叹刘后主如此昏庸仍能立下祠庙,我也只能向诸葛亮学习,在日暮时分吟唱《梁甫吟》来自遣。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诗人将空间作为着眼点,由近及远,通过描写山川景色再联系从古至今的社会变化,借助自然界的景物来谈人事,将两者互相渗透和包容;最后将自然景观、国家灾难以及个人情思融为一体,增强了本诗的立体感,也开阔了本诗的境界,使得诗人沉郁而顿挫的艺术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再加上本诗对仗工整、格律严谨,所以历代文人对于此诗的评价都很高。清代浦起龙评:“声宏势阔,自然杰作。”沈德潜则称赞其:“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前出塞(其六)(一)

  挽弓(二)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三)。

  苟能制侵陵(四),岂在多杀伤?

  【注释】

  (一)《前出塞》:杜甫先写了《出塞》九首,后来又写了五首,就分别在这些诗的标题前加上“前”“后”用来区别,本诗为九首中的第六首。《前出塞》写的主要是天宝末年征伐吐蕃的事,这组诗是以一个征夫自述的形式展开的,反映他从出征一直到论功行赏的十年兵戎生活。

  (二)挽弓:拉弓、开弓。

  (三)疆:疆界,疆域。

  (四)侵陵:亦作“侵凌”,侵犯的意思。

  【译文】

  拉弓就要选择强弓,射箭就要选择长箭。

  要射敌人就要先射他的马,要抓住敌人就要先抓住他们的头领。

  打仗的重点不在于杀敌数目的多少,只要守好本国的疆域就好了。

  如果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难道还要发动战争造成更大的伤亡吗?

  【背景与赏析】

  诗人在本诗的艺术构思上下了一番苦功,运用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先以四句富有哲理的谣谚体来开头,讲述了一些制敌方略,可谓妙语连珠;到了后四句却反过来写要制止杀戮、减少伤亡,这让本诗“止戈为武”的主旨也呼之欲出。两个部分看似矛盾,其实两者之间为辩证关系,再加上诗文整体颇有气势,也难怪清代浦起龙会在《读杜心解》中评价说:“上四如此飞腾,下四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唐诗中,这种以论取胜的作品非常少,但本诗就是一个例外,它的议论反而使它获得了更多的好评。

  新安吏(一)

  客(二)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三)无丁?”

  “府帖(四)昨夜下,次(五)选中男(六)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七)?”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八)。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九),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十)。

  就粮近故垒(十一),练卒依旧京(十二)。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十三),抚养甚分明(十四)。

  送行勿泣血,仆射(十五)如父兄。”

  【注释】

  (一)《新安吏》:诗人曾在题下注:“收京后作。虽收两京,贼犹充斥。”新安,今河南省新安县,位于洛阳市的西面。

  (二)客:这是杜甫的自称。

  (三)更:再。

  (四)帖:军帖,古代征兵的文书。

  (五)次:按顺序,挨次。

  (六)中男:唐高祖在武德七年(624年)在征兵方面曾定制:“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至天宝三年(744年)又降优制:以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旧唐书·食货志上》)也就是说征丁征的是二十二岁到五十九岁的男人,而诗中讲述的就是由于缺少丁男,所以就从还没有到参军年龄、不应该服役的中男里挑人。《魏书·高祖纪》:“一夫制治田四十亩,中男二十亩。”

  (七)王城:指东都洛阳。洛阳是周代的王城。

  (八)伶俜:形容孤独的样子。念líng pīng。乐府《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九)取相州:根据《通鉴·唐纪三十七》记载,在乾元二年的二月,史思明将兵从魏州引至邺(也就是相州),然后用尽各种方法劫掠唐军营地,断绝了他们辎重与粮食的供给。三月份的时候双方开始决战,在激战的过程中,“大风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昼晦,咫尺不相辨,两军大惊,官军溃而南,贼溃而北,弃甲仗辎重委积于路。子仪以朔方军断河阳桥保东京。战马万匹,惟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

  (十)星散营:形容官兵溃败之后军营变得散乱零落。

  (十一)故垒:过去的营地,旧营地。《晋书·李矩传》:“刘聪遣从弟畅步骑三万讨矩,屯于韩王故垒。”清代方文《赠马嘉甫》:“故垒那能巢玉燕,明珠犹自握灵蛇。”

  (十二)旧京:指东都洛阳。

  (十三)顺:这里是出师有名的意思。

  (十四)甚分明:指王师对士兵的亲切抚爱是毋庸置疑的。

  (十五)仆射:官名,这里指郭子仪,至德二年(757年)五月他被封为左仆射。射,念yè。

  【译文】

  我走在去新安县的道路上,突然听到前面人声喧哗,原来是朝廷开始在那里点名征兵了。

  于是问负责征兵的官吏:“新安县面积这么小,应该再没有能达到征兵要求的丁男了吧?”

  官吏回答:“州府昨晚下了军帖,让我们按顺次往下抽调中男出征。”

  再问:“中男又矮又小,怎么可能守得住东都洛阳呢?”

  身材较胖的青年都有母亲来给他们送行,但身材瘦弱的青年就都孤零零一个人,无人送行。

  河水向东流去,青山下还能听到送行者的哭声。

  我叹息:“再哭下去会把眼睛哭坏的,所以收起你们的眼泪吧,眼睛如果坏了也是活不了多久的,天地终究无情!

  朝廷的军队攻打相州,原本希望在短期内就将其平定。

  谁能想到敌军的情况难以料到,最终我军战败,一个个军营全都溃散了。

  军粮就在旧营地的附近供应,训练的地方也靠近东都洛阳。

  让他们挖战壕也不至于深到见水,放牧军马也是很轻松的任务。

  更何况我军是名正言顺主持正义的朝廷军队,一切都为了讨伐逆贼,所以朝廷在补助方面也很优厚。

  送行的时候不要再哭得那么伤心了,郭子仪对待手下的士兵犹如父兄一般。”

  【背景与赏析】

  《新安吏》是“三吏”组诗中的第一首。“喧呼闻点兵”是整首诗的起句,可见后面的诗句都是由它而生出的。杜甫的这首诗极为矛盾。第一个矛盾就是安史之乱,叛军到处烧杀抢掠,使得生灵涂炭;另一个矛盾就是安史之乱的起因,昏庸的唐王朝统治者,他们将所有战争的灾祸都转移给了老百姓。唯一得到统一的就是平息安史之乱,这是统治者与老百姓共同的愿望。所以,诗人在揭露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的同时也对应征参战者加以鼓励。

  石壕(一)吏

  暮(二)投(三)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四)墙走(五),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六)怒(七)!妇啼一何苦(八)!

  听妇前致词(九):“三男邺城(十)戍(十一)。

  一男附书至(十二),二男新(十三)战死。

  存者且偷生(十四),死者长已矣(十五)!

  室中(十六)更无人(十七),惟有乳下孙(十八)。

  有孙母未去(十九),出入无完裙(二十)。

  老妪(二一)力虽衰(二二),请从(二三)吏夜归。

  急应(二四)河阳(二五)役,犹得(二六)备(二七)晨炊。”

  夜久语声绝(二八),如闻(二九)泣幽咽(三十)。

  天明登前途(三一),独(三二)与老翁别。

  【注释】

  (一)石壕:镇名,位于今河南省陕县东面七十里,也就是三门峡的东南面。

  (二)暮:傍晚时分,黄昏。

  (三)投:投宿。

  (四)逾:翻过,越过。

  (五)走:逃跑,逃走。

  (六)一何:多么,何其。

  (七)怒:凶狠,恼怒。

  (八)苦:凄苦。

  (九)前致词:走上前说话。致,对……说。

  (十)邺城:相州,也就是今河南省安阳市。

  (十一)戍:防守,守城。

  (十二)附书至:捎信回家,写信回来。

  (十三)新:最近。

  (十四)且偷生:姑且过一天是一天。且,暂且,姑且。偷生,苟且偷生。

  (十五)长已矣:永远地完了。已,结束,停止。

  (十六)室中:家中。

  (十七)更无人: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十八)乳下孙:还在喝奶的孙子。

  (十九)去:离开。这里有改嫁的意思。

  (二十)完裙:完整、齐全的衣裙。裙,在古代泛指衣服,尤其多指裤子。

  (二一)老妪:老妇人。妪,念yù。

  (二二)衰:弱,衰弱。

  (二三)请从:请求跟从。从,随从,跟从。

  (二四)应:应征。

  (二五)河阳:今河南省的孟县。乾元二年的九月,唐王朝李光弼的军队放弃洛阳退守河阳,于是这里就成了官兵和史思明叛军的对峙之地。上元元年的四月,李光弼在这里击败叛军。

  (二六)犹得:还可以,还能够。

  (二七)备:准备。

  (二八)绝:没有,断绝,停止。

  (二九)闻:听到。

  (三十)泣幽咽:低微而断断续续的哭声。泣,流泪但却无声。咽,哭声低沉且呜咽哽塞。

  (三一)登前途:踏上前方的旅途。

  (三二)独:只有,唯独。

  【译文】

  傍晚时分投宿在石壕村,夜晚有差役来抓人服役。

  我投宿人家的老翁翻墙逃走了,剩下的老妇人便出去察看。

  差役的吼叫声是多么的凶狠,老妇人的哭声是多么的凄苦。

  听老妇人上前对差役说道:“我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守城戍边。”

  前几天大儿子捎信回来,其他两个儿子最近已经战死沙场。

  活下来的人只能暂时地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已经全都完了。

  家里再也没有其他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孩子的关系,所以他的母亲没有改嫁,但是进出已经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了。

  我这个老妇人气力虽弱,但还是请求能跟随官差连夜赶回军营。

  希望赶上河阳那里的征召,还能够为大家准备一下早饭。

  夜深了,已经没有说话的声音了,但似乎能听到断断续续的哭声。

  天亮我起程赶路的时候,只与那位老翁告别。

  【背景与赏析】

  本诗也是“三吏”的其中之一。“有吏夜捉人”这句为全诗的主题,而这首诗还有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精练,明代的陆时雍就曾赞这首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乍看之下通篇都是在叙事,既没有抒情,也没有议论,但诗人其实已经通过叙事巧妙地通过读者的想象进行了议论与抒情,这样不但节省笔墨,也使读者更有了想象的空间。可以说,用字虽少,但诗的广度与深度一样不缺,当时社会的矛盾与冲突都被完整地表现了出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句话也揭露出了官吏的横行霸道以及人民所承受的深重苦难。

  潼关(一)吏

  士卒何草草(二),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三)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四)列战格(五),飞鸟不能逾(六)。

  胡来但自(七)守,岂复忧西都(八)。

  丈人(九)视要处,窄狭容单车(十)。

  艰难(十一)奋长戟,万古(十二)用一夫。”

  “哀哉桃林(十三)战,百万化为鱼(十四)。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十五)!”

  【注释】

  (一)潼关:位于今陕西省潼关县的东南面。唐朝时期这里是守卫长安的重要门户。相州被叛军攻破之后,洛阳的形势变得极为紧张,于是唐军就开始在潼关积极修筑防御工事。

  (二)草草:劳苦的样子。

  (三)要:同“邀”,邀请。

  (四)连云:形容防御用的栅栏多到可以连成一片片的云。

  (五)战格:指防御用的战栅。

  (六)逾:越过,飞越。

  (七)但自:只须。

  (八)西都:这里指长安。

  (九)丈人:守关的官吏对杜甫的尊称。

  (十)单车:一辆车。

  (十一)艰难:这里形容战事到了最紧急的关头。

  (十二)万古:从古至今,自古以来。

  (十三)桃林:桃林塞。位于今灵宝县以西到潼关一带附近。

  (十四)化为鱼:指唐军在溃败时溺死在黄河的事。

  (十五)慎勿学哥舒:在杜甫完成此诗的三年前,占领洛阳的安禄山曾派兵攻打潼关,当时的守将哥舒原本已决定坚守阵地,但由于杨国忠对其有所猜忌,于是便怂恿唐玄宗下旨让哥舒领兵出战,并派宦官前往督战,最终哥舒因无法抗旨而领兵出战,导致全军覆没,大部分的士兵都淹死在了黄河中。

  【译文】

  士兵们是多么的劳苦艰辛,因为要开始在潼关的要道上筑城了。

  大城比铁还坚固,就算是小城也有万丈多高。

  我问驻守潼关的官吏:“修筑关口是为了防备史思明等叛军吗?”

  那位官吏邀请我下马同行,为我指着山上的一角说:

  “无数的防御栅栏已经连成了一片云,就算是飞鸟也不可能越过。

  敌人来了只需要守住就行,哪里还需要再担心长安呢。

  老先生您看这个最关键的地方,狭窄到每次只能通过一辆车。

  战事紧张的时候只要拿起长戟即可防守,自古以来这种地势险要的地方有时只需要一个人就能守下来。”

  “之前桃林那里的一战令人感到悲哀,百万雄师惨死在黄河中。

  请一定要嘱咐守关的将领,千万不要重蹈哥舒的覆辙!”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三吏”中的最后一首诗。玄宗乾元二年(759年)的春天,平叛的朝廷军队在相州败给了安史叛军,这使得叛军开始逼进洛阳。如果洛阳失陷的话,长安就有被攻占的危险。所以,作为长安与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当杜甫路过这里的时候,恰好看到潼关地区局势的紧张,并感受到了当时的备战气氛。全篇中诗人与潼关吏的对话都缓急有致,对于人物的心理以及神态的表现都极有帮助,潼关吏的“缓”表现出了他的胸有成竹以及对战斗必胜的信心,诗人的“急”则表现出了对战争的忧虑以及对历史教训的痛心。最后一句“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并不只是指责,也表现出了诗人希望守关将士能吸取历史教训的心情以及对于这一历史教训的悲愤沉痛之感。

  新婚别

  兔丝(一)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二)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三)未分明,何以拜姑嫜(四)?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五)。

  生女有所归(六),鸡狗亦得将(七)。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八)中肠(九)。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十)。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十一)!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十二)罗襦(十三)裳(十四)。

  罗襦不复施(十五),对君洗红妆(十六)。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十七)。

  人事多错迕(十八),与君永相望(十九)!

  【注释】

  (一)兔丝:也就是所谓的菟丝子,是一种蔓生的植物,经常依附于其他植物的枝干上生长。而诗中所说的蓬和麻的枝干都非常短,所以菟丝子附着在上面的时候引蔓自然就长不了。这里用这种植物来比喻如果女子嫁给征夫,两人相处的时间很难久远。

  (二)无乃:难道不是,岂不是。

  (三)身:这里指身份,也就是新娘在夫家中的名分和地位。按照唐代的习俗,嫁后第三日,新娘要同新郎上坟告庙,这才算正式成婚。如今仅宿一夜,使得婚礼没有完成,所以说身份不明。

  (四)姑嫜:指婆婆和公公。

  (五)藏:躲藏,这里指不随便见外人。

  (六)归:古代女子出嫁时被称为“归”。

  (七)鸡狗亦得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将,相随,带领。

  (八)迫:压抑、煎熬。

  (九)中肠:指内心。唐代元稹《春月》:“四邻非旧识,无以话中肠。”清代陈梦雷《寄答李厚庵百韵》:“顾念天性恩,沉痛迫中肠。”

  (十)苍黄:原意是青色与黄色。《墨子·所染》:“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现在的意思是仓皇。也就是更麻烦、多有不便的意思,比喻很大的变化。

  (十一)事戎行:指从军打仗。

  (十二)久致:花了很多时间才制作而成。

  (十三)襦:指短袄。

  (十四)裳:这里说的是下衣。

  (十五)不复施:不再穿戴。

  (十六)洗红妆:洗去脸上的脂粉等物,以后不再打扮。

  (十七)双翔:成双成对地一起飞翔。这里表达了新娘对能够成双成对出入的鸟儿的羡慕之情。

  (十八)错迕:不如意,差错。明代高明《琵琶记·临朝感叹》:“人事多错迕,羞彼双鸳鸯。”

  (十九)永相望:永远都在盼望着重聚。表示了新娘对丈夫的爱情至死不渝。

  【译文】

  兔丝缠绕着低矮的蓬草和大麻,这样,它的枝蔓怎么可能长得长。

  把女儿嫁给即将从军的人,还不如直接将她丢弃在路旁。

  我与你成为了结发夫妻,却连床席都没办法睡暖。

  黄昏成亲,到了第二天早晨就要分离了,这样岂不是太匆忙!

  虽然你去的地方离家并不远,只是去河阳戍守边防。

  但是我的身份现在还不明了,这让我怎么去拜见公婆?

  我的父母在抚养我的时候,从早到晚都将我藏起,不让我抛头露面。

  女儿家应该有个归宿,我嫁给你也算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

  你如今就要上战场了,我只能把痛苦压抑在内心中。

  本想发誓和你一起去,但由于军情多变,怕把事情弄得更麻烦。

  千万不要因为是新婚而挂念难受,一定要努力在战斗中为国家出力。

  我一个妇人如果出现在军中,只怕会影响士气。

  我本是贫苦人家的女儿,花了很大气力才置办了这套嫁衣。

  但从现在起我将不再穿它,脸上的脂粉我也会洗掉。

  抬头看着天上百鸟齐飞,不论大小必然都是成双成对。

  但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原本就多,我和你将永远同心。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三别”中的一首诗。全诗采用了独白的形式,前后共用了七个“君”字,以此来展现新娘对新郎所倾吐出来的肺腑之言,表现出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女性形象。全诗将新娘的矛盾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表现出了新娘激烈的内心斗争。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完美结合,虽是虚构,但由于符合逻辑、行文自然,反而显得极为真实,更容易让人受到感染。另外,整首诗中人物的语言通俗易懂、逼真生动,使得语言极富个性,再加上一韵到底,读来感人至深。

  垂老(一)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二)。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三)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四)介胄(五),长揖(六)别(七)上官(八)。

  老妻卧路啼,岁暮(九)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十)壁甚坚,杏园(十一)度亦难。

  势异(十二)邺城下,纵(十三)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十四)!

  忆昔少壮日,迟回(十五)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十六)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十七)丹(十八)。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十九)!

  弃绝(二十)蓬室(二一)居,塌然(二二)摧肺肝。

  【注释】

  (一)垂老:年老将至的意思。

  (二)安:安宁,安心。

  (三)投杖:弃杖,丢弃拐杖。

  (四)既:既然如此。

  (五)介胄:也就是甲胄,详指头盔和铠甲。

  (六)长揖:一种相见礼,不分尊卑,具体动作是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七)别:告别,辞别。

  (八)上官:长官。

  (九)岁暮:一年中最后的一段时间,年终。

  (十)土门: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孟县附近。这里是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之一,下面的“杏园”也是如此。

  (十一)杏园: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汲县东南面。

  (十二)势异:指形势变化。

  (十三)纵:纵然。

  (十四)端:端绪,头绪,思绪。

  (十五)迟回:徘徊。宋代贺铸《山花子·弹筝》:“约略整鬟钗影动,迟回顾步珮声微。”明代陈献章《寄题三洲岩》:“迟回北壁下,目击元公遗。”清代王韬《英但自守》:“徒以法不肯为英用,英又不能合法,故迟回审顾,观望徘徊以至于此。”

  (十六)被:遮覆,遮盖,弥漫。

  (十七)川原:指河流与原野。唐代陈子昂《晚次乐乡县》:“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十八)丹:涂染成红色。《春秋·庄公二十三年》:“丹桓宫楹。”汉代扬雄《解嘲》:“纡青拕紫,朱丹其毂。”《新唐书·房琯传》:“杀卒四万,血丹野。”清代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修容》:“倘面无粉泽,而止丹其唇,非但红色不显,且能使面上之黑色变而为紫。”郭沫若《黄山之歌》:“想见秋时枫叶丹,排空万面树红旗。”

  (十九)盘桓:逗留,徘徊,有留恋不忍离去之意。班固《幽通赋》:“承灵训其虚徐兮,竚盘桓而且俟。”唐代“书簏”李善曾注:“盘桓,不进也。”晋代李密《陈情事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唐代刘希夷《捣衣篇》:“揽红袖兮愁徙倚,盼青砧兮怅盘桓。”清代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揖山有田在东海永泰沙,又偕余往收其息,盘桓两月。”

  (二十)弃绝:抛弃,放弃,不要。

  (二一)蓬室:茅舍,草棚。

  (二二)塌然:失意、哀痛、落陷的样子。宋代苏舜钦《遣闷》:“白鹄翅翼伤,塌然困泥涂。”宋代苏辙《阻风》:“我舟恃长风,风止将安为?塌然委积水,坐被弱缆维。”明代谢榛《四溟诗话》:“(飞鸟)力竭始下,塌然投于中林矣。”

  【译文】

  四野由于战火一刻都没有宁静过,已经风烛残年都没有办法安心生活。

  我的子孙们都已在战争中阵亡,剩下一个我为何非要苟活下去呢!

  扔掉拐杖离开家,同行参军的人都为我感到辛酸悲苦。

  值得庆幸的是我的牙齿还算完好,但让人悲哀的是我连骨髓也要被人榨干。

  男儿既然已经披上战甲准备从戎征战,那也只能行礼辞别长官。

  我的老妻因悲痛而倒卧在路边啼哭,现在已经到了年终,天气寒冷,但她的衣服却很单薄。

  清楚地知道这次其实是生离死别,怎能不怜她要忍饥受寒。

  这次离去必然不能回来了,但还是听到她劝我一定要吃饱穿暖。

  土门那里的城墙防守坚固,想要从杏园偷渡也很困难。

  现在的形势变化比不上当年的邺城,纵然到了死的时候时间也有宽限。

  人生中一向有离有合,不管你是老人还是青年,怎么可能顺着你的心愿呢!

  回忆起过去我年轻时的安稳日子,竟免不了又开始徘徊犹豫长吁短叹了。

  现在全国都在应征入伍,山峦都被战争的烽火掩盖了。

  尸体堆积成山让草木都散发出了腥膻味,无数人的鲜血将河流原野全部染红。

  要去哪里才能找到人间乐园?而面对杀敌大事又怎么敢在此徘徊不前!

  抛弃我居住的茅屋,突然感到五脏六腑犹如崩裂一般的苦痛。

  【背景与赏析】

  本诗属于“三别”之一。为了平息安史之乱,唐王朝到处征兵,但仍然人丁不足,最后连老翁老妇都得上战场,本篇就讲述了一个暮年从军的老翁与老妻惜别的悲苦故事。这首诗并没有过多着墨于情节的叙述上,反而更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全诗情感跌宕起伏,对于老年参军的人来说,生离即是死别,因此,从头到尾都给人一种沉痛之感。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就评价过此诗:“忽而永诀,忽而相慰,忽而自奋,千曲百折,末段又推开解譬,作死心塌地语,犹云无一寸干净地,愈益悲痛。”可以说,分析得相当透彻。整首诗由于立足于生活、贴近生活,所以更加深入人心,这也是杜甫高于一般诗人之处。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一),园庐(二)但蒿藜(三)。

  我里(四)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五)尘泥。

  贱子(六)因阵败(七),归来寻旧蹊(八)。

  久行见空巷,日瘦(九)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十)且穷栖(十一)。

  方春(十二)独荷锄(十三),日暮还灌畦(十四)。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十五)。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十六)。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十七)。

  家乡既荡尽(十八),远近理亦齐(十九)。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二十)。

  生我不得力(二一),终身两酸嘶(二二)。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二三)!

  【注释】

  (一)天宝后:安史之乱兴起于天宝十四年(755年),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天下开始动乱。天宝,唐玄宗时期的年号。

  (二)园庐:田园与庐舍。汉代张衡《南都赋》:“于其宫室,则有园庐旧宅,隆崇崔嵬。”《宋史·郎简传》:“即钱塘城北治园庐,自号武林居士。”

  (三)蒿藜:青蒿、蒺藜之类的植物。这里泛指杂草和野草。清代余怀《板桥杂记》序:“蒿藜满眼,楼管劫灰,美人尘土。”念hāo lí。

  (四)里:这里指主人公曾生活的村里或乡里。

  (五)为:一作“委”。

  (六)贱子:这是诗中的主人公对自己的自谦用语。《汉书·游侠传·楼护》:“时请召宾客,邑居樽下,称‘贱子上寿’。”

  (七)阵败:这里指曾经在邺城发生的溃败。

  (八)旧蹊:旧路。蹊,小路,念xī。

  (九)日瘦:这里形容动乱之后的景物荒凉寂寞,就连太阳也变得暗淡无光,就好像枯瘦了似的。宋代黄庭坚《梦李白诵竹枝词》(其三):“命轻人鲊瓮头舩,日瘦鬼门关外天。北人堕泪南人笑,青壁无梯闻杜鹃。”仇兆鳌曾注:“日瘦,谓日色无光。”

  (十)安辞:怎么可能辞去。

  (十一)且穷栖:姑且勉勉强强地继续生活下去,困苦地活下去。

  (十二)方春:刚刚到春天,现在是春天。方,刚刚。

  (十三)荷锄:扛着锄头。荷,负荷,扛着。

  (十四)灌畦:依次浇灌每畦里的作物。

  (十五)习鼓鞞:指接受军事训练。鼓鞞,也就是战鼓。鞞,同“鼙”。这里说明主人公又再次被征入伍。

  (十六)携:表示没有什么东西可拿。一作“离”,表示没有什么人可以告别。

  (十七)迷:迷惑,迷失。表示远行的话将更加居无定所、死无葬身之地。

  (十八)荡尽:所剩无几,空荡。荡,弄光,清楚。

  (十九)齐:一样,同,没有区别。

  (二十)委沟溪:委身于沟溪,意思是母亲去世后这五年(安史之乱开始到现在刚好是五年)都没有被安葬,只是将遗体放在了山沟中。委,丢弃。

  (二一)力:服侍,伺候,颐养天年。这里指主人公对母亲尽孝道。

  (二二)酸嘶:形容心酸号哭,抱憾饮恨终生,也指哀鸣与悲叹。《梁书·昭明太子统传》:“骥蹀足以酸嘶,挽凄锵而流泫。”

  (二三)蒸黎:众人,百姓。清代洪楝园《悬岙猿·岛栖》:“沿海共奔波,念蒸黎可若何?”

  【译文】

  天宝年之后,田园农舍到处都变得荒凉寂寞,遍地都长满了野草。

  我曾居住的乡里曾有百余户的人家,结果因为世道动乱,现在都各奔东西了。

  活着的人没有任何消息,死去的人早已化为了尘土。

  我因为邺城的战败而返回了家乡,一路都在寻找可以回家的旧路。

  走了很久只看到空空荡荡的小巷,太阳也显得消瘦而暗淡无光,一片凄惨萧瑟的景象。

  只能面对一只只向我竖起毛发出低吼的狐狸。

  我家周围的邻居还剩下什么人呢?只剩下一两个孤独年老的寡妇。

  在树上做巢的鸟总是留恋那根做巢用的本枝,我也同样依恋自己的故土。

  春天刚来我就扛着锄头下地干活了,太阳快落山了我还忙着给农田浇水灌溉。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重新征召我去接受各种军事训练。

  虽说是在本州服役,但家里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带走的东西。

  去近的地方,我始终只有一个人,去远的地方我又怕迷失方向。

  不过家乡既然已经空空荡荡的,远近什么的也都一样。

  让我感到永远哀痛的是我那曾经常年卧病在床的母亲,她已经去世五年了,可我还是没能好好安葬她。

  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照料和服侍,这让我们母子二人终生都要忍受心酸与苦痛。

  人活在这个世上却无家可别,这样怎么可以称之为人呢!

  【背景与赏析】

  《无家别》也是“三别”中的一篇,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第二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者,没有人为他送行,他也没有人可以告别,但在出发之时,他还是情不自禁地感受到自己无家可别的悲哀。诗的开头是主人公回乡之后的所见所闻,由远及近。全景概括与细节描写相互搭配;之后就是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层次逐渐深入清晰,多转折。全诗的语言精练而形象,诗人仅用了几十字,就将没有人烟、田舍荒废的情景以及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表现了出来,再加上诗人将人物塑造与环境描写结合在了一起,使得情景交融,也更有力地鞭挞了统治者的残暴与腐朽。郑东甫在《杜诗钞》评价《无家别》“刺不恤穷民也”。浦起龙也在《读杜心解》中说:“‘何以为蒸黎?’可作六篇(指《三吏》《三别》)总结。反其言以相质,直可云:‘何以为民上?’”

  春夜喜雨

  好雨(一)知时节,当春乃(二)发生(三)。

  随风潜(四)入夜,润物(五)细无声。

  野径(六)云俱(七)黑,江船(八)火独(九)明。

  晓(十)看红湿处(十一),花重(十二)锦官城(十三)。

  【注释】

  (一)好雨:春雨。

  (二)乃:马上,即,就。

  (三)发生:催发植物的生长,使植物萌发生长。春天是植物生长的季节。《尔雅·释天》:“春为发生。”

  (四)潜:悄悄地,暗暗地。

  (五)润物:滋润植物,使植物得到雨水的滋润。

  (六)野径:乡间的小路。宋代方岳《梦寻梅》:“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

  (七)俱:都,全。

  (八)江船:江上的渔船。

  (九)独:只有,独自。

  (十)晓:早晨,清晨。

  (十一)红湿处:枝头的花被雨水打湿而显得更加红润。

  (十二)花重:花朵上由于沾了雨水而呈现出饱满沉重的样子。

  (十三)锦官城:今四川省的成都市。

  【译文】

  春雨知道什么时候是下雨的季节,那时正是植物生长的时候。

  春雨跟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悄声无息地滋润着大自然的万物。

  雨夜中野外的小路上黑茫茫的一片,只有江上的渔船灯火格外明亮。

  清晨看着沾满雨水的花朵,显得更加红艳而饱满,整个锦官城繁花似锦。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春雨的咏雨诗。诗中对于春雨的描写可谓细致入微、绘声绘色。全诗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依照空间的变化展开描写的,每个句子都透出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知时节”赋予了春雨生命,将春雨描写得善解人意。而“当春”则点出了春雨降临的可喜可贵。第三句和第四句为神来之笔,一下子就让本是自然现象的春雨形神俱备,清代沈德潜就赞这两句诗“传出春雨之神”。之后诗人将眼界放宽,写到了远景,利用对雨夜之景的细致描述,烘托出自己的喜雨心情,增强了诗意,使其更具立体感。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想象,联想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色,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袴(一)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二)。

  丈人(三)试静听,贱子(四)请具陈(五):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六)。

  读书破万卷(七),下笔如有神(八)。

  赋料(九)扬雄(十)敌(十一),诗看(十二)子建(十三)亲(十四)。

  李邕(十五)求识面,王翰(十六)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十七),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十八)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九)十三载(二十),旅食(二一)京华(二二)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二三)顷(二四)见征(二五),歘然(二六)欲求伸(二七)。

  青冥却垂翅,蹭蹬(二八)无纵鳞(二九)。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三十)诵佳句(三一)新。

  窃效贡公喜(三二),难甘(三三)原宪(三四)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三五)。

  今欲东入海(三六),即将西去秦(三七)。

  尚怜终南山(三八),回首清渭滨(三九)。

  常拟报一饭(四十),况怀辞大臣(四一)。

  白鸥没浩荡(四二),万里谁能驯(四三)!

  【注释】

  (一)纨袴: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二)误身:指贫困潦倒。

  (三)丈人:对长者长辈的尊称,这里指韦济。

  (四)贱子:年少位卑的晚辈的自称,这里指杜甫。

  (五)请具陈:请允许我详细说明。请,请准许我,请允许我。具陈,细说,一一道来。

  (六)观国宾:指自己可以以一个在野宾客的身份有幸看到天朝的繁盛。《周易·观卦·象辞》:“观国之光尚宾也。”

  (七)破万卷:形容读了非常多的书。

  (八)如有神:写作犹如有神相助,形容才思敏捷。

  (九)料:差不多,差距不大。

  (十)扬雄:西汉著名的辞赋家,字子云。

  (十一)敌:匹敌。

  (十二)看:比拟,比拼。

  (十三)子建:指曹植,子建是他的字。建安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操之子。

  (十四)亲:接近,靠近。

  (十五)李邕: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曾为北海郡太守。杜甫年轻时曾在洛阳待过,李邕因为听说了杜甫的才能,曾主动去找杜甫想要结识他。

  (十六)王翰:当时的著名诗人。《凉州词》的作者。

  (十七)挺出:因优秀而突出,杰出。

  (十八)尧舜:传说中上古时期的帝王、圣君。

  (十九)骑驴:将自己与那些骑马的达官贵人相比。

  (二十)十三载:十三年。从开元二十三年开始杜甫参加进士考试,一直到天宝六年,刚好十三年。

  (二一)旅食:这里是客居、寄食的意思。唐代韩愈《祭十二郎文》:“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二二)京华:也就是京师,指长安。

  (二三)主上:指唐玄宗。

  (二四)顷:不久以前。

  (二五)见征:被征召入宫见圣驾。

  (二六)歘然:忽然。歘,忽然,快速,念xū。

  (二七)欲求伸:希望能展现自己的才能,让自己大展身手。

  (二八)蹭蹬:前进受阻、行进困难的样子。

  (二九)无纵鳞:指明明是鱼却不能纵身远游,只能困于浅水之中。纵鳞,指能够在水中自在地游来游去的鱼,经常用来比喻仕途得意。

  (三十)猥:谦辞。承蒙,谢谢。

  (三一)诵佳句:吟诵杜甫的诗句,指向别人推荐、宣传杜甫。

  (三二)贡公喜:西汉人贡禹与王吉是好友,听说王吉变得富贵,也高兴得弹冠相庆,因为他知道自己借王吉的势也将出头。

  (三三)难甘:难以甘心忍受,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

  (三四)原宪:孔子的学生,以贫穷而出名。

  (三五)踆踆:进退两难、且近且退的样子。张衡《西京赋》:“怪兽陆梁,大雀踆踆。”刘良曾注:“陆梁、踆踆,皆行走貌。”踆,念cūn。

  (三六)东入海:指避世隐居。孔子曾在《论语·公冶长》中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三七)西去秦:离开西边的秦地(这里指京城长安)。

  (三八)终南山:位于长安城以南,这里指代长安。

  (三九)清渭滨:指渭水。指代长安。

  (四十)报一饭:报答一顿饭的恩情。春秋时期的灵辄报答赵宣子(《左传》宣公二年)和汉代的韩信报答漂母(《史记·淮阴侯列传》)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报恩故事。《史记·范雎传》:“一饭之德必偿。”

  (四一)辞大臣:指杜甫辞别韦济,这也是赠诗之故。

  (四二)没浩荡:淹没在浩荡的烟波之间,投身于浩荡的江海之中。

  (四三)谁能驯:谁还能束缚我、约束我呢?

  【译文】

  富贵子弟不学无术却不用担心温饱,满腹经纶的儒生却经常穷困潦倒。

  长者请静静地听我说,希望您能允许我详细地向您说明一切。

  过去我还年少的时候,就已经是参观王都的国宾之一了。

  现在的我博览群书,才思敏捷,写作的时候犹如神助。

  作赋方面差不多能与扬雄匹敌,写诗方面水平已经接近了曹植。

  李邕曾经主动结识我,王翰愿意与我做邻居。

  自觉是一个杰出之人,也许很快就能得到重要的职位。

  如果我能得到重用,我可以辅佐君王作出超过尧舜的功绩,让社会风俗恢复到上古时代的淳朴敦厚。

  没想到我的政治抱负居然落空了,虽然我也写过一些诗歌,但却不是逃避现实的隐者。

  骑着驴四处讨生活,这样的日子过了十三年,客居京城,寄居于他人篱下。

  早上去敲富贵人家的门,晚上则跟在权势之人的高头大马后面吸着尘土。

  喝剩的酒和吃冰凉的菜,每一样东西都隐藏着我的悲哀和辛酸。

  皇上不久以前下召让有一技之长的人进京应试,我忽然希望能通过这次机会来展现自己的才能。

  哪知飞鸟被折掉翅膀从天上坠落,水中的鱼不能纵身远游。

  愧对了您对我的厚爱,但我也知道您是真心希望我能实现心愿。

  承蒙您经常在百官面前吟诵我那些新诗中的佳句,并极力向众人推荐我。

  我曾经自比贡禹,并期待您能推荐提拔我,我很难甘心忍受原宪那样的贫穷。

  心里怎么能不高兴?只是我现在的确是进退两难。

  我想要避世隐居,马上就要离开长安了。

  仍然怀念在长安的日子,最后再回头看看长安。

  我一直设想着能报答您的恩情,但现在也只能向您辞别了。

  白鸥投身于浩荡的烟波当中,等到行出万里之后谁还能约束我!

  【背景与赏析】

  本诗在杜甫求人援引的诗篇中是最好的一篇。像这种社交性的诗,不是过于急功求利,就是过于贬低自己、讨好对方。而杜甫的这首诗却是不卑不亢,这就使其从同类诗中脱颖而出。本诗中,杜甫向韦济表明如果还是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他就决定离开长安,隐居避世,这与他在长安三年,寻求功名却到处碰壁有很大关系,满腔的牢骚与愤懑只好借这首诗向韦济倾诉发泄。

  全诗主要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诗人郁结在心中的想法完全表达了出来,流露出了诗人的真情实感。诗中的对比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自己和别人比,一类是今天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比。在对比中,抨击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将自己的痛苦与不幸最大限度地表现了出来。然后,又写出自己决心离去却又恋恋不舍的矛盾心情,并表达了对韦济的感谢。最后的结尾气势达到最高,将诗人的刚强个性与高尚情操完全展现出来,这使得全诗的思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整首诗的思想内容由于诗人的安排以及写作技巧可谓错综复杂、千回百转,足以证明诗人的功力之深厚。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

  杜陵(二)有布衣(三),老大(四)意转拙(五)。

  许身(六)一何愚,窃(七)比稷与契(八)。

  居然(九)成濩落(十),白首甘契阔(十一)。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十二)豁(十三)。

  穷年(十四)忧黎元(十五),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十六)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十七)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十八),构厦岂云缺?

  葵藿(十九)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二十)溟渤(二一)?

  以兹(二二)误(二三)生理(二四),独耻事干谒(二五)。

  兀兀(二六)遂至今,忍(二七)为尘埃没。

  终愧(二八)巢与由(二九),未能易其节(三十)。

  沈饮聊自遣(三一),放歌破(三二)愁绝(三三)。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三四)阴峥嵘(三五),客子(三六)中夜发(三七)。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凌晨过骊山(三八),御榻在嵽嵲(三九)。

  蚩尤(四十)塞寒空,蹴踏崖谷滑。

  瑶池(四一)气郁律(四二),羽林(四三)相摩戛(四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四五)。

  赐浴皆长缨(四六),与宴非短褐(四七)。

  彤庭(四八)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四九)。

  圣人(五十)筐篚恩(五一),实欲邦国活(五二)。

  臣如忽至理(五三),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五四)金盘(五五),尽在卫霍(五六)室。

  中堂有神仙(五七),烟雾蒙玉质(五八)。

  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五九)就泾渭,官渡(六十)又改辙(六一)。

  群冰从西下,极目(六二)高崒兀(六三)。

  疑是崆峒(六四)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六五),枝撑(六六)声窸窣(六七)。

  行李(六八)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六九),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七十)往共饥渴(七一)。

  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

  吾宁(七二)舍(七三)一哀,里巷(七四)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七五)有仓卒(七六)。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七七)犹酸辛,平人(七八)固(七九)骚屑(八十)。

  默思失业徒(八一),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洞(八二)不可掇(八三)。

  【注释】

  (一)《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是杜甫的旅途记录,虽然如此,整首诗还是以叙述志向、抒发感想为主,所以标题是“咏怀”,而不用“纪行”。

  (二)杜陵:古代在长安东南面的郊区是汉代皇室的墓地,杜陵则是汉宣帝的陵墓。

  (三)布衣:杜甫祖籍就在杜陵,他也曾在附近住过一段时间,所以自称“杜陵布衣”或“杜陵野老”。

  (四)老大:那时的杜甫已经四十四岁了。

  (五)拙:笨拙。

  (六)许身:自我期望,对自己的要求,自期。唐代刘蜕《移史馆书》:“今虽蛊惑病妄,犹将自复其意,况逢足下以中正许身,以仁义自任者乎?”

  (七)窃:私自。

  (八)稷与契:古代传说中辅佐虞舜的两位贤臣。

  (九)居然:果然。

  (十)濩落:形容没什么成就功绩,就好像大瓠中间的空廓,虽大却无用。也可作“瓠落”。《庄子·内篇·逍遥游》:“以大瓠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濩,念huò。

  (十一)契阔:这里是辛勤的意思。

  (十二)觊:希冀,希望。

  (十三)豁:达到,完成。

  (十四)穷年:一整年,全年。南朝宋谢灵运《君子有所思行》:“长夜恣酣饮,穷年弄音徽。”

  (十五)黎元:老百姓,人民。

  (十六)弥:更加,越发。

  (十七)尧舜:古代传说中的两位帝王、贤君。这里用来借指唐玄宗。

  (十八)廊庙具:指能够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十九)藿:豆苗,豆角的叶子。《广雅·释草》:“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由于豆角也是向阳植物,所以与“葵”连用。曹植在《求通亲亲表》说道:“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这里的用法与杜甫的相同。

  (二十)偃:休息。

  (二一)溟渤:无边无际的大海。明代袁宏道《答蹇督抚》:“唯是溟渤之大,不让渗潢;以兹沙石之顽,得效砻砺。”

  (二二)兹:代词,指代上文提过的“慕大鲸”。

  (二三)误:一作“悟”。

  (二四)生理:这里是生计的意思。

  (二五)干谒:拜访权贵,谋求富贵。《北史·郦道元传》:“好以荣利干谒,乞丐不己,多为人所笑弄。”

  (二六)兀兀:忙碌,劳碌,也有穷困的意思。

  (二七)忍:怎么能忍受。

  (二八)终愧:做不到,不是真的惭愧。

  (二九)巢与由:尧舜时期的两位隐士,分别是巢父和许由。

  (三十)易其节:改变自己的理想与要求。其,指代“许身稷与契”。

  (三一)遣:一作“适”。

  (三二)破:一作“颇”。

  (三三)愁绝:极度愁闷。唐代戴叔伦《转应词》:“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三四)天衢:指天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驭飞龙于天衢,驾骐骥于万里。”衢,念qú。

  (三五)峥嵘:指寒气逼人,空气严寒。

  (三六)客子:杜甫的自称。

  (三七)中夜发:半夜出发。

  (三八)骊山:古代位于长安城东面六十里处,今位于陕西省临潼县。

  (三九)嵽嵲:形容山石的高峻,这里指骊山的山顶之上。嵽嵲,念dì niè。明代杨慎《景川曹侯庙碑记》:“刬险为平,通夷达华,航鲸波而梯鸟道,去嵽嵲而就夷庚。”

  (四十)蚩尤:传说中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的酋长,曾与黄帝作战,控制大雾,这里指代雾。

  (四一)瑶池: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宴会场所,这里指骊山上的温泉。

  (四二)气郁律:指水蒸气上升的样子。郁律,水汽或烟雾蒸腾的样子。晋代郭璞《江赋》:“察之无象,寻之无边,气滃渤以雾杳,时郁律其如烟。”唐代李善曾对此有注解:“郁律,烟上貌。”

  (四三)羽林:羽林军,保卫皇宫的禁卫军。

  (四四)相摩戛:形容很拥挤的样子。这里是指士兵的人数很多。摩戛,即摩擦。宋代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

  (四五)殷胶葛:指声音很大的音乐到处传播,不管远近都能听见。殷,声音大。胶葛,乐声四处飘荡、深远广大的样子。《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温宫胶葛,凉殿峥嵘,络以随珠,綷以金镜。”

  (四六)长缨:指达官显贵。缨,帽子上的飘带。

  (四七)短褐:粗布短衣。这里代指老百姓。

  (四八)彤庭:泛指朝廷、皇宫。彤,朱红色,宫殿装饰的主要颜色。宋代苏轼《次韵答满思复》:“自甘茅屋老三间,岂意彤廷缀两班。”

  (四九)城阙:这里指京城。

  (五十)圣人:指皇帝。

  (五一)筐篚恩:皇帝将用筐篚装着钱币和织锦赏赐给大臣,以示自己对他们的恩宠,属于古代的一种礼节。筐篚,指两种用来放东西的竹器。

  (五二)邦国活:使国家能够生存发展。

  (五三)至理:最高的准则、原则。指代“实欲邦国活”。

  (五四)内:指宫内。

  (五五)金盘:指代珍宝。

  (五六)卫霍:汉武帝时期的外戚,卫青和霍去病。这里指代杨贵妃的亲属。

  (五七)神仙:唐代人对歌姬的一种叫法或称呼。

  (五八)玉质:这里指美人、美女。清代魏子安《花月痕》:“奇葩倏坠,依然连理之枝;玉质长埋,仍是婆娑之树。”

  (五九)北辕:驾着车向北走。

  (六十)官渡:泾渭交界处的渡口,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

  (六一)改辙:改道,走另一条路。三国时期魏曹植《赠白马王彪》:“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岗。”

  (六二)极目:放眼望去,一眼看去。三国魏王粲《登楼赋》:“平原远而极目兮。”

  (六三)崒兀:高峻的样子,这里形容汹涌澎湃的波涛如高山一般。崒,念zú。

  (六四)崆峒:山名,位于今甘肃省岷县。念kōng tóng。

  (六五)坼:冲毁、冲塌。

  (六六)枝撑:支撑桥梁的柱子,桥柱。

  (六七)窸窣:桥梁摇晃时发出来的声音。窸窣,念xī sū。

  (六八)行李:一作“行旅”。也可以当做行人来讲。

  (六九)寄异县:指客居在奉先县。

  (七十)庶:希望,有幸。

  (七一)共饥渴:一起过贫苦饥饿的日子。

  (七二)宁:岂,岂能。

  (七三)舍:舍去、舍弃。

  (七四)里巷:邻居。

  (七五)窭:穷困。念jù。

  (七六)仓卒:匆忙而急迫,这里引申为发生意外事故。

  (七七)抚迹:回忆所遭遇的祸事,指代幼子饿死这件事。

  (七八)平人:平民。唐代人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就将“民”改为了“人”。

  (七九)固:更不用说。

  (八十)骚屑:动乱,纷扰不安。明代邵璨《香囊记·潜回》:“中原路阻音尘绝,兵戈正骚屑。”

  (八一)失业徒:指那些流离失所的人。

  (八二)■洞:水面无边无际的样子。■,念hòng。宋代苏轼《庐山二胜·栖贤三峡桥》:“空濛烟霭间,■洞金石奏。”

  (八三)掇:收拾,整理。

  【译文】

  我居住在杜陵,随着年纪的增加,反而越活越回去了。

  对自己的期望是愚蠢的,偏要和稷与契这两位辅佐虞舜的贤臣去比较。

  最后果然失败了,虽然早知是这个结果,还是甘心辛苦到老。

  只要还没有被盖上棺材,我会继续努力,终有希望实现的一天。

  自己的一生中,我时刻都与万民同哀乐,感叹自己是那么的古道热肠。

  因为这样,不免被同僚朋友耻笑,但是我毫不在意,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

  其实我不是没有纵游四海、潇洒度日的想法。

  但恰逢贤君在世,不想就这么归隐江湖,还是希望自己能有一番作为。

  这样的盛世,人才济济,治理国家和建立大业怎么能说缺人呢?

  虽然这是事实,但我不会改变自己的性格,就好像葵藿这些植物一直向着太阳一样,天性是很难改变的。

  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就犹如蝼蚁一般,只经营自己的巢穴。

  而我要向居住在大海中的巨鲸看齐,拥有远大的理想。

  正因为我的这份执著,将自己的生计都给耽误了,但我还是不耻向权贵低头。

  所以至今我的生活还是劳碌辛苦,自己仍然被埋没在风尘当中。

  始终无法做到隐士巢父与许由的那种程度,又不能改变自己想要报效国家的愿望。

  只好用饮酒作赋来聊以自慰,用放声高歌来破除心中极度愁闷的状态。

  年末之时百草都已凋零,疾风劲吹,都快将高山吹出来一个裂口。

  天空阴暗,严寒刺骨,我在半夜时分动身出发。

  严寒中衣服上的腰带都被冻断了,手指由于僵直,怎样都不能把它系好。

  天快亮时我路过骊山,玄宗与贵妃正在骊山上的华清宫避寒。

  大雾充斥着整个天空,雾气过重使得山路变得十分湿滑。

  山上温泉里的蒸汽正缓缓飘升,周围的禁卫军往来如织。

  君王和大臣一起寻欢作乐,音乐声传到了很远的地方。

  被赐浴的都是达官贵人,宴会上看不到老百姓的身影。

  朝堂上被皇帝赐给大臣的丝帛,都出自贫苦女工的手中。

  然后鞭笞捆绑她们家的男人,将这些丝帛聚集起来当做贡品运往都城。

  皇帝会将这些东西分赏给群臣,是为了让他们能更好地为国家的生存发展出力。

  如果大臣们忽视了这个最高的原则,君王岂不是白白将这些东西扔给他们了?

  朝堂上挤满了这群贪婪而没有良心的家伙,就连仁者的心都开始战栗了。

  听说宫内收藏的各种奇珍异宝都进了豪门贵戚之家。

  神仙似的美人在堂上歌舞,如玉的美女被烟雾般的轻纱笼着。

  供客人们保暖的是貂皮裘衣,玉管琴瑟演奏着动听的音乐。

  劝客人们品尝的是驼蹄羹汤,香橙压着金橘被从很远的地方运过来。

  富豪显贵家的美味佳肴吃不完就放在那里让其腐烂发臭,而这时贫苦百姓却饥寒交迫冻死在路边。

  相隔仅有几步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荣枯景象,心中的惆怅已经难以用语言表达。

  车往北走,来到了泾、渭河边,到了泾渭交界的渡口又改了道。

  河水夹杂着冰块从西涌来,放眼望去,波浪高耸犹如高山一般。

  让人不禁怀疑这是被水冲来的崆峒山,担心它把撑天的柱子给撞断。

  幸运的是河上的桥梁还没有被冲毁,但桥柱子却被水冲得不停地摇晃,发出窸窣的声音。

  河流宽广到无法快速通过,往来的行人只好相互搀扶提携地过去。

  我年老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都寄居在奉先县,漫天的风雪让我们相隔两地。

  谁能长时间地不管自己的家人,我希望这次回去能与他们一起来过这苦日子。

  刚进家门就听到家人的嚎啕大哭声,原来是我最小的孩子因为饥饿夭折了。

  我勉强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但邻居却为之呜咽。

  作为父亲,我很惭愧,因为我让自己的儿子生生地被饿死。

  哪里知道已经是秋收时节了,穷苦人家还会有人被饿死。

  由于我做了个小官,所以可以免租税和兵役。

  回忆以往的遭遇,我自己还过得如此辛酸,那么一般平民百姓家岂不是更加纷扰不安。

  默默思索这个世上有多少流离失所之人,又有多少常年戍边而无法归家的士兵。

  我的忧愁烦闷就像终南山那么高,犹如大海那般无边无际。

  【背景与赏析】

  这是杜甫五言诗中的代表作。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十月与十一月之间,杜甫从京城赶往奉先县,就在同年十月,唐玄宗则带着杨贵妃前往骊山的华清宫避寒,十一月的时候,安禄山开始举兵造反。当杜甫途经骊山时,玄宗与贵妃还在不知民间疾苦地恣意玩乐,完全不知道当时的社会已经动荡不安。因为那个时候,长安还没有收到安史之乱的消息,诗人结合自己在途中的各种见闻与感受,在自己的诗中写出了显示社会动乱的端倪。由此可以看出诗人所具有的敏锐观察力,不得不让人叹服。而此诗被称为一代史诗也不为过。

  狂夫(一)

  万里桥(二)西一草堂,百花潭(三)水即沧浪(四)。

  风含翠筿(五)娟娟净(六),雨裛(七)红蕖(八)冉冉香(九)。

  厚禄故人(十)书断绝(十一),恒饥(十二)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十三)惟疏放(十四),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释】

  (一)狂夫:这是诗人的自称,有着自我解嘲之意,表达自己的安贫乐道以及潦倒不屈。

  (二)万里桥:位于成都的南门之外,这里是三国时期诸葛亮送费讳出使东吴的地方。而杜甫居住的草堂就位于万里桥的西面。

  (三)百花潭:位于浣花溪的南面,而杜甫草堂则位于它的北面。

  (四)沧浪:这里指汉水的支流沧浪江,在古代这条江以水的清澈而闻名。传说春秋时期孔子曾到过楚国,在那里听到有一个小孩在唱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故有此名。

  (五)翠筿:碧绿而细小的竹子。筿,念xiǎo。

  (六)娟娟净:秀美且光洁的样子。

  (七)裛:通“浥”,沾湿,滋润。念yì。

  (八)红蕖:指粉红色的荷花。蕖,荷花的别名,念qú。宋代王安石《筹思亭》:“数株碧柳苍苔地,一丈红蕖绿水池。”

  (九)冉冉香:阵阵的清香。

  (十)厚禄故人:指诗人正在做大官的朋友,身居高位的友人。

  (十一)书断绝:断绝了书信的来往。

  (十二)恒饥:长时间的挨饿。

  (十三)填沟壑:原意是把尸体扔到山沟里去。这里则指因穷困潦倒而死。

  (十四)疏放:这里指疏远仕途且狂放不羁。

  【译文】

  万里桥的西面有一座草堂,附近的百花潭水清澈到犹如沧浪一般。

  微风轻裹翠竹,映照着水光的竹叶显得秀美而光洁,雨后的荷花格外娇艳,发出了阵阵清香。

  与那些身居高位的朋友断绝了书信的往来,长时间的挨饿让我的幼子面色青黄。

  已经快被饿死,但还是想要远离仕途,自嘲原本就狂,到了老来更加狂放不羁。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是杜甫客居于成都时所作。诗的开篇描写的是诗人的居住环境,对仗工整,意蕴丰富,再加上叠词“冉冉”“娟娟”的使用,使得本诗也极有音韵之美,不愧是“晚节渐于诗律细”,如此优美的环境也使得诗人的心情为之畅快舒展,这就为下文的“狂”作了铺垫。后半部分写的则是诗人现实中的生活处境。杜甫家境极为贫寒,要靠故人分赠禄米才能活下去,所以没有书信往来之后,全家都要挨饿,但是面对这样的生活困境,杜甫的态度是倔强的,他的精神也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摧垮,在几乎饿死的情况下还能欣赏自然之美,迷醉于美丽的风光中,就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出了诗人身上的狂放之气。一首诗中将两种明明不可能放在一起的极端调和在了一起,使得整个意境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显得更加完整,这也造就出了杜甫的“狂夫”精神,可以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赠花卿(一)

  锦城(二)丝管(三)日纷纷(四),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五)有,人间(六)能得几回闻。

  【注释】

  (一)花卿:指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曾因平叛而立功,但却居功自傲,目无朝廷,擅自演奏专属皇室的音乐。

  (二)锦城:也就是锦官城,指成都。

  (三)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在这里泛指音乐。

  (四)纷纷:形容乐曲的悠扬顿挫。

  (五)天上:神仙居住的天宫。这里用来指代皇宫。

  (六)人间:人类居住的世界,这里指代皇宫之外。

  【译文】

  锦官城内的乐曲声轻柔而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走,一半则直上云霄。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才有,人世间又能听到几回。

  【背景与赏析】

  杜甫这首诗表面上看只是一首优美的乐曲赞美诗,但实际上却是一首比较委婉的讽刺诗,这是由于诗中运用了巧妙地一语双关手法所致。

  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各种礼仪制度也非常严格,就是在乐曲间也有着非常分明的界限。《旧唐书》:“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一旦有人违背规定,擅自演奏高于自己阶级的音乐,那就是扰乱朝纲、大逆不道。而被杜甫讽刺的就是僭用天子音乐的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杜甫在诗中绵里藏针,表面上是赞美乐曲行云流水,犹如天籁之声,实际上却意在言外,可以说是讽刺得恰到好处、点到即止。宋人张天觉就曾说过:“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

  江畔独步寻花(一)(其六)

  黄四娘(二)家花满蹊(三),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四)戏蝶时时舞,自在娇(五)莺恰恰(六)啼。

  【注释】

  (一)《江畔独步寻花》: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居于成都草堂,饱经战乱之后能有一处安身之所,诗人对此倍感欣慰。春暖花开之时,诗人便在江边散步赏花,并写诗七首,本诗就是《江畔独步寻花》这个系列中的第六首。江畔,江边。

  (二)黄四娘:杜甫居住在成都西郭草堂时的邻居。娘,唐代在习惯上对妇女的美称。

  (三)蹊:小路,小道。

  (四)留连:同“流连”,即舍不得离开,留恋。

  (五)娇:可爱。

  (六)恰恰:形容鸟叫声动听。

  【译文】

  黄四娘家门前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的花把树枝都给压弯了。

  蝴蝶舍不得离开,便围着花儿飞舞,自由自在的可爱黄莺发出了动听的啼声。

  【背景与赏析】

  读杜甫的这首诗就犹如在欣赏一场视听盛宴。第一句直接点明地点,像这样用人名入诗,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诗歌的生活情趣。第二句则是第一句的延伸,让“满”与“千朵万朵”相互呼应。第三句则将蝴蝶拟人化,既写出了蝴蝶的翩翩起舞的优美,也暗示了花朵的芬芳艳丽。最后一句则描写了黄莺动听的歌声,“自在”既是形容黄莺,也是在形容诗人当时的心情,“娇”字能让人感觉鸣声轻软,最后以“恰恰”声结束全诗,余音袅袅。

  绝句(其三)(一)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二)上青天。

  窗含西岭(三)千秋雪,门泊东吴(四)万里船。

  【注释】

  (一)《绝句》: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年)的成都草堂。当时,安史之乱已被平定,诗人则居住在环境清幽的草堂,面对生机勃勃的各种景象,诗人诗性大发,写下了一组即景小诗,因为事先没有拟题,所以全部直接以“绝句”作为题目。明末王嗣奭在《杜臆》中说:“盖作于卜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

  (二)白鹭:一种水鸟,白羽,腿长,以鱼虾为食。

  (三)西岭:岷山,位于成都市西南面,山顶终年积雪不化,故称“千秋雪”。

  (四)东吴:三国时期孙权定都今江苏省南京,国号为吴,也称东吴。这里是用来借指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

  【译文】

  两只黄鹂正站在翠绿的柳枝上啼叫,一行白鹭飞上青空当中。

  岷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就像嵌在窗上的一幅图画,门前停泊着从万里之外的江苏驶来的船只。

  【背景与赏析】

  这首诗就犹如一幅绚丽的山水画。苏轼就曾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诗人将黄、翠、白、青四色交错,动静结合,生动地将春天明媚的风景展现了出来,《艇斋诗话》:“古人用颜色字,亦须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青’上方见得‘白’,此说有理。”此外,全诗的空间与时间的变换也非常巧妙,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点面结合,古今相连,给人一种细腻开阔之感。全诗氛围怡然自得,是诗人心情的真实写照,再加上对仗工整、声色俱备、意境美妙,是一首极为精致考究的小诗。

  观公孙大娘(一)弟子舞剑器(二)行(并序)

  大历二年(三)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四)元持(五)宅见临颍(六)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七),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五载(八),余尚童稚,记于郾城(九)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十),浏漓(十一)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十二)宜春、梨园(十三)二伎坊(十四)内人洎(十五)外供奉(十六),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十七)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十八)盛颜(十九)。既辨其由来(二十),知波澜莫二(二一),抚事(二二)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二三),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二四)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二五),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二六),即(二七)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二八),天地为之久低昂(二九)。

  ■(三十)如羿射九日(三一)落,矫(三二)如群帝骖龙翔(三三)。

  来(三四)如雷霆(三五)收震怒,罢(三六)如江海凝清光(三七)。

  绛唇珠袖(三八)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三九)。

  临颍美人(四十)在白帝(四一),妙舞此曲神扬扬(四二)。

  与余问答既有以(四三),感时抚事增惋伤(四四)。

  先帝(四五)侍女八千人(四六),公孙剑器初第一(四七)。

  五十年间(四八)似反掌(四九),风尘(五十)■洞(五一)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五二)馀姿(五三)映寒日(五四)。

  金粟堆(五五)南木已拱(五六),瞿塘石城(五七)草萧瑟。

  玳(五八)筵急管(五九)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六十)不知其所往,足茧(六一)荒山转愁疾(六二)。

  【注释】

  (一)公孙大娘:唐朝开元时期非常著名的女舞蹈家。《明皇杂录》:“时有公孙大娘者,善舞剑,能为《邻里曲》及《裴将军满堂势》《西河剑器浑脱》……皆冠绝于时也。”一直到了晚唐时期,诗人们还是一再称颂公孙大娘,如司空图《剑器》:“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

  (二)剑器:古代的一种健舞名,唐代的舞蹈通常分为健舞和软舞两类,剑器舞则属于健舞一类。健舞的舞者通常身着戎装,手中执剑,做出一种战斗的姿态。姚合《剑器词三首》的第一首:“今日当场舞,应知是战人。”第二首:“今朝重起舞,记得战酣时。”

  (三)大历二年:公元767年。

  (四)别驾:官名,郡太守的辅助官。

  (五)元持:人名。

  (六)临颍:县名,位于今河南省临颍县的西北面。

  (七)蔚跂:形容豪放的样子。清代钮琇《觚剩·逸老堂对》:“词既悲壮,书复蔚跂。”跂,念qí。

  (八)开元五载:公元717年。

  (九)郾城:今河南省的郾城县,位于临颍县的南面。

  (十)浑脱:译音,原意为囊袋,是健舞曲的曲名之一,据说是由波斯传入的“泼寒胡戏”(据《旧唐书·张说传》记载,此舞的方法为“裸体跳足”以及“挥水投泥”)演变过来的。舞姿雄壮而粗犷。到了武后末年,《剑器》与《浑脱》被综合成了一个新的舞蹈,被称为《剑器浑脱》。脱,念tuó。

  (十一)浏漓:这里用来形容舞姿的轻盈活泼。清代王士禛《师友诗传录》:“故浑脱浏漓,只如其自道,顿挫独出,能此者几人?”

  (十二)高头:也就是前头,通常指接近皇帝的人。

  (十三)宜春、梨园:据宋代程大昌的《雍录》卷九记载:“开元二年,置教坊于蓬莱宫,上自教法曲,谓之‘梨园弟子’。至天宝中,即东宫置宜春北苑,命宫女数百人为梨园弟子,即是。‘梨园’者,按乐之地;而预教者,名为‘弟子’耳。”

  (十四)伎坊:也就是教坊,皇家御用的音乐以及技艺机关之一。

  (十五)洎:及。

  (十六)外供奉:指那些不居住在宫内的杂应官妓,也可将其称为“外教坊”,与“内教坊”对应。

  (十七)圣文神武皇帝:指唐玄宗,这是唐玄宗的尊号。

  (十八)匪:非。

  (十九)盛颜:比喻青年。

  (二十)由来:来历。这里是指公孙大娘传授给李十二娘舞蹈技艺的师徒渊源。

  (二一)波澜莫二:指李十二娘的舞蹈技艺颇得公孙大娘的真传,即一脉相承。

  (二二)抚事:追忆往事。抚,追抚。宋代陆游《夜过鲁墟》:“百年几兴废,抚事一凄怆。”

  (二三)张旭:唐代的著名书法家,尤其擅长草书,因此有着“草圣”之称。

  (二四)邺县:今河南省的安阳县。

  (二五)西河剑器:《剑器》舞中的一种。西河,指河西以及河湟一带,也就是这种舞的发源地。还有一种说法是这种剑器舞以西凉的乐曲作为伴奏。

  (二六)感激:这里是奋发的意思。

  (二七)即:那么,则。

  (二八)色沮丧:指因惊诧而失色。

  (二九)低昂:震动,上下旋转,形容舞姿惊天动地。

  (三十)■:闪烁、闪动的样子。念kù。

  (三一)羿射九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后羿为救天下苍生而射下九个太阳。

  (三二)矫:矫健,矫捷。

  (三三)群帝骖龙翔: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曾引夏侯玄的赋:“又如东方群帝兮,腾龙驾而翱翔。”

  (三四)来:指舞蹈的开场。

  (三五)雷霆:形容轰鸣的鼓声。

  (三六)罢:指舞蹈的结束、收场。

  (三七)清光:比喻剑光在闪耀。

  (三八)绛唇珠袖:指公孙大娘的容貌以及舞姿。

  (三九)芬芳:比喻公孙大娘的舞蹈技艺。

  (四十)临颍美人:这里指李十二娘。

  (四一)白帝:白帝城。

  (四二)神扬扬:形容李十二娘的舞姿神采飞扬。

  (四三)以:原委,根由。

  (四四)惋伤:哀惋且悲伤。

  (四五)先帝:这里指唐玄宗。

  (四六)八千人:虚数,泛指人很多。

  (四七)初第一:原本就是公认的第一。

  (四八)五十年间:从开元五年(717年)杜甫第一次见到公孙大娘一直到今天(767年),刚好就是五十年。

  (四九)似反掌:比喻时间的迅速及易逝。

  (五十)风尘:这里指安史之乱。

  (五一)■洞:水面无边无际的样子。■,念hòng。

  (五二)女乐:通常指擅长乐舞的女子,这里特指李十二娘。

  (五三)馀姿:指李十二娘跳的舞蹈颇有当年公孙大娘的风范和神韵。

  (五四)寒日:那时是十月,天气微凉,故有此说法。

  (五五)金粟堆:这里是指唐玄宗的泰陵,现位于陕西省蒲城县东北面的金粟山,故有此说法。

  (五六)木已拱:形容陵墓旁边的树木已经长得十分茂盛。拱,两手围起的样子。《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墓之木拱矣。”

  (五七)瞿塘石城:这里指夔州,因为夔州在瞿塘峡附近,所以有此说法。

  (五八)玳:也就是玳瑁。这里指以玳瑁作为装饰的琴瑟。

  (五九)急管:形容管乐急促。

  (六十)老夫:这里是诗人的自称。

  (六一)足茧:指因长途跋涉而使足底长出厚茧。

  (六二)转愁疾:也就是“疾转愁”,很快就感到忧愁,没过多久就感到忧愁。

  【译文】

  大历二年的十月十九日,我在夔州府署郡太守辅助官元持的宅子里见到了从临颍而来的李十二娘表演的剑器舞,舞蹈十分豪放。于是便问她师从何人,回答:“我是公孙大娘的弟子。”开元五年的时候,我还很年幼,记得在郾城曾看过公孙大娘跳《剑器浑脱》舞,整个舞蹈活泼欢快而又跌宕起伏,超过了其他的舞者,完全可以称为第一。而皇室御用的宜春、梨园两个教坊内,不管是宫中之人,还是宫外的杂应官妓,只要是舞者,在玄宗初期,公认最好的只有公孙大娘一人而已。那时的公孙大娘容颜如玉且衣饰华丽,而如今我已经白发苍苍。就是今日见到的她的弟子也已经不再年轻了。既然已经清楚李十二娘的来历,也知道她的舞蹈技艺与公孙大娘一脉相承,再追忆往事的时候就觉得无限感慨,姑且写成《剑器行》一文。已经过世的苏州人张旭,擅长写草书,经常在邺县观看公孙大娘表演的西河剑器舞,之后草书的技艺大有进步,风格奔放而奋发,公孙大娘也因此为人们所知。

  当年有一位佳人名为公孙氏,一曲剑器舞之后名动四方。

  看她舞蹈的人都会失神,她的舞姿可谓惊天动地。

  剑光闪烁犹如后羿射下九日,舞姿矫健犹如群神驾龙飞翔。

  舞蹈开场时的鼓声暂停犹如雷霆收起了它的震怒,舞蹈结束时,剑影犹如江海平静时反射出来的清光。

  当年的容颜与舞姿已经不在了,还好有弟子来传承她的技艺。

  临颍的李十二娘来到了白帝城,又重现了当年神采飞扬的公孙妙舞。

  对我的问题她已经给了答复,却更让我无限地哀惋和悲伤。

  先帝身边曾经侍女如云,但要论到舞剑器,公孙氏乃天下无双。

  五十年的时间眨眼便过,安史之乱冲击皇室,天下到处是浩荡的烽烟。

  梨园的弟子早已风吹云散,只剩下李十二娘的舞姿映照着冬日的夕阳。

  玄宗墓前的树木已经茂盛得犹如合抱在了一起,瞿塘峡附近的荒城草木萧瑟。

  宴席上,急促的管乐骤然停止,兴尽悲来,看到月亮已从东面升起。

  我惆怅到不知该往哪里去,足生厚茧慢慢行走于荒山中,突然感到非常忧愁。

  【背景与赏析】

  杜甫擅长以诗为文,而这个序正是以诗为文的典型作品。诗人先用在夔州观赏了公孙大娘弟子表演的剑器舞引出了自己童年亲眼看到公孙大娘表演舞蹈的回忆,之后发出了自己的感慨,写了这篇序,表达了自己对于公孙大娘精湛的舞蹈技艺的佩服。

  序文中始终围绕着公孙大娘师徒以及她们表演的剑器舞来进行叙述描写,通过歌舞之事来反映唐王朝五十年来的兴衰历史,王嗣奭曾评价此诗说:“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抚事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从艺术风格来看,整首诗充满了节奏感与力量感,将其称为七言歌行中的杰作也不为过。全诗气势雄浑,力透纸背,也体现出了杜甫对于艺术的热爱与重视。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一)

  高标(二)跨苍穹(三),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四)怀,登兹翻百忧(五)。

  方知象教(六)力,足可追(七)冥搜(八)。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九)幽。

  七星(十)在北户,河汉(十一)声西流。

  羲和(十二)鞭(十三)白日,少昊(十四)行清秋。

  秦山(十五)忽破碎(十六),泾渭(十七)不可求(十八)。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十九)?

  回首(二十)叫(二一)虞舜(二二),苍梧(二三)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二四),日晏昆仑丘。

  黄鹄(二五)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二六),各有稻粱谋。

  【注释】

  (一)《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的秋天登上慈恩寺塔时作了这首诗。慈恩寺,建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高宗还在做太子时为他的母亲建造的,所以叫“慈恩”。塔,永徽三年(652年)由玄奘负责建造的,被称为大雁塔,原本共有六层。在大足元年(701年)曾进行过改建,将塔增高为七层,位于今西安市的东南面。

  (二)高标:这里指塔尖。只要是高耸物体的顶端都可以称其为高标。如李白《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这里指的是蜀山山顶、峰顶;左思《蜀都赋》:“阳乌回翼乎高标。”这里则指树梢。

  (三)跨苍穹:高越青天,越过青天。穹,一作“天”。

  (四)旷士:旷达之士,旷达的人。南朝宋鲍照《代放歌行》:“小人自龌龊,安知旷士怀。”

  (五)百忧:指代后面诗文抒发的感想与讽刺。

  (六)象教:佛教。因佛教常以形象来教人,故也称象教。唐代王维《工部杨尚书夫人墓志铭》:“男以无双令德,降帝子于凤楼;女则第一解空,归法王之象教。”

  (七)追:追攀,追随,追求。

  (八)冥搜:在高远与幽深中探索,这里也有冥思与想象的意思。唐代王昌龄《箜篌引》:“明光殿前论九畴,簏读兵书尽冥搜。”

  (九)枝撑:这里指房梁上相互交叉的木条。《黄山谷别集·杜诗笺》:“慈恩塔下数级皆枝撑洞黑,出上级乃明。”

  (十)七星:这里指的是北斗七星。

  (十一)河汉:指银河,银河也被称为银汉、星汉等。

  (十二)羲和:古代神话传说中驾驭太阳车的神。据说羲和每日赶着六条龙拉的车,带着太阳在空中行走。东汉王逸曾注:“羲和,日御也。”《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初学记》卷一曾引《淮南子·天文训》:“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原注则是:“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

  (十三)鞭:这里指加快鞭,表示太阳在空中行走得很快,用来说明时间过去得也快。

  (十四)少昊:古代传说中黄帝的儿子,据说是掌管秋天的神。

  (十五)秦山:通常指终南山与秦岭。

  (十六)忽破碎:指诗人登高看山时的直观感受,平地看山看上去只是青色的一片,但如果站在高处看山就能比较清晰地看到群峰罗列的状态,犹如原本的青色破碎开来,所以说是“忽破碎”。

  (十七)泾渭:河水名,一浊一清。

  (十八)不可求:泾渭两河虽然一条浑浊、一条清澈,但是站在高处来看却是一样的,无法分辨,所以说“不可求”。

  (十九)皇州:这里指长安。

  (二十)回首:慈恩寺塔位于长安城的东南面,之前俯视长安是面向西北,现在想南面望苍梧,所以要“回首”。

  (二一)叫:呼,表现出诗人对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的怀念。

  (二二)虞舜:名重华,字都君,因生于姚墟,所以姓姚,今山东省诸城市万家庄乡诸冯村人,三皇五帝之一。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因为受尧的“禅让”而最终称帝于天下,其国号定为“有虞”,故被称为为“有虞氏帝舜”。他的帝王号有大舜、帝舜、舜帝、虞帝舜等,而后世多简称为舜。这里是用来借指唐太宗。

  (二三)苍梧:据说虞舜就葬于此。《山海经·海内经》:“南方苍梧之丘中有九疑山,舜所葬。”

  (二四)瑶池饮:这是关于古代传说中西王母曾经宴请周穆王的事。根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曾经“宾于西王母”,而西王母则赠诗于他:“将子无死,尚复能来。”《列子·周穆王篇》也记载了同样的传说。用在这里是为了讽刺古今享乐放纵的帝王,尤其是针对当时沉湎于酒色中的唐玄宗。

  (二五)黄鹄:传说中能够“一举千里”的大鸟。这里是诗人的自比,感叹自己胸有大志而无人赏识。

  (二六)随阳雁:雁是一种候鸟,通常都在秋天的时候为了避寒而向南飞,春天的时候北方回温又飞回来,这里用来比喻那些趋炎附势之人。

  【译文】

  慈恩塔的塔尖高到就像要越过天空,强劲的大风没有休息的时候。

  如果没有旷达之士那样的胸怀,登临这里只会激起自己心中的百般忧愁。

  这时才了解到了佛教的力量,想要运用这种力量寻求一个幽僻之地足矣。

  顺着塔内的楼梯向塔顶爬升犹如在穿越龙蛇盘踞的洞窟,过了很久才通过梁上相交在一起的木条走出幽暗之地。

  北斗七星就位于塔上北开的门洞那里,我仿佛已听见银河的水声偏转着向西流去。

  羲和鞭策着载着白日的车子,少昊掌管操纵着秋天的一切。

  站在塔上看到秦地的诸山已经不再是一片整体,而是变得零零碎碎,泾水与渭水也没有办法分辨清楚了。

  往下看去则是一片混沌,怎么可能分辨出京城长安的位置?

  回过头来呼唤虞舜,苍梧那里的白云似乎愁闷不堪。

  可惜瑶池那里仍在宴饮当中,每天黄昏日落太阳依然会停留在昆仑之丘那里。

  黄鹄陆续地离开长安,悲鸣着不知要投奔到哪里去。

  你在看那追求着温饱的大雁,它们全都善于自谋以此来得到温饱。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登塔写景诗,杜甫曾在诗中自注:“时高适、薛据先有此作。”与他们的作品相比,杜甫这首诗可以说是同类作品中的压卷之作。

  诗一开头便气度不凡,“高标”与“苍穹”两词一下子就表达出了一种高耸入云的感觉,再加上以“烈”来形容风,更显出了塔的高度。第二联则由刚开头的气势昂扬转为了委婉与愤慨,因为那时唐王朝的统治已经危机四伏了,这也是诗人“百忧”之所在。接下来的内容避开了“百忧”,转而开始描述塔楼的建筑,诗人用他的惊人之笔将整座寺塔的奇险雄伟表现了出来,这几句诗中极尽人间想象之妙,描写得可谓巧夺天工。之后诗人站在了塔的最高一层,眼前的风景让他如临天宫仙阙,这也为下面的触景抒情酝酿出一定的气氛。由于景色而引发的感慨是这首诗的重点,诗中看似是在写景,其实是诗人将心中的想法与寄托融合在了写景当中,以常见的景物来表现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实。

  情景交融是这首诗的重要特点,这样的有情有景使得本诗的寓意极为深远。钱谦益就曾赞道:“高标烈风,登兹百忧,岌岌乎有飘摇崩析之恐,正起兴也。泾渭不可求,长安不可辨,所以回首而思叫虞舜。”这句话也点明了全篇诗文的主旨,因此,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前期创作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发潭州(一)

  夜醉长沙酒,晓行(二)湘水(三)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四)语留人。

  贾傅(五)才未有,褚公(六)书绝伦。

  名高(七)前后事(八),回首一伤神。

  【注释】

  (一)《发潭州》: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的正月,杜甫从夔州乘船,准备走水路回到洛阳,但最终由于时局动乱,亲友大多离散,这使得他回洛无望,最后只能以舟为家,在江陵、公安、岳州、潭州等地漂泊。本诗就是在诗人离开潭州赴衡州时所作,那时候是大历四年的春天。潭州,长沙的古称。

  (二)晓行:在拂晓之时赶路。

  (三)湘水:湘江,长江中游南岸的重要支流。

  (四)樯燕:停留在桅杆上的燕子。

  (五)贾傅:指贾谊,因才华横溢遭人嫉妒而被贬。

  (六)褚公:褚遂良,因书法而冠绝一时,最终由于谏阻立武则天为皇后,所以被贬为了潭州都督。

  (七)名高:崇高的声誉,声名显赫。明代李贽《与焦弱侯书》:“乃学其讲道学,聚徒众,收门生,以博名高,图富贵。”

  (八)前后事:不同的时代。指贾谊和褚遂良一个是西汉时期的人,一个是初唐时期的人,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同样都是有才华之人,最终都是因为得罪权贵而遭到贬谪。

  【译文】

  夜晚在长沙因痛饮美酒而沉醉,黎明时又要在这湘江两岸俱是春色的时候开始远行。

  岸边的飞花在为我送行,船桅上的燕子呢喃作语似乎在挽留我。

  贾谊才高八斗,而褚遂良的书法也无人能比。

  两人都曾名高一时,但最终都因被贬抑而死,的确是世事不堪回首啊,只会让人沉郁伤神。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第一句就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同时也包含了诗人到处奔波、生计窘迫的辛酸,于是诗人借酒浇愁,等到天亮之时,又要开始辗转远行,所以心情黯然。而第二句描写的则是天亮后,诗人起程时看到的景物,在诗人的笔触下,原本普通的自然现象都带上了感情,落花为其送行,燕子在极力挽留他,就这样,悲凉的气氛油然而生,而杜甫在诗中使用的拟人手法在同时期的诗中是非常少见的,这也为本诗奠定了一定的地位。第三句诗人开始引经据典,借古人之事来抒写自己的情怀,由于这些典故都是诗人触景之后联想起来的,所以没有给人生搬硬套、晦涩难懂之感,反而非常贴切。最后一句则是第三句的递进,诗人的悲愤沉郁之情也在这里达到了高潮。全诗千回百转,托物言志,借古抒怀的同时也进行了直接抒怀,并以其感人至深的意境成为了杜甫晚年诗作中的名篇。

  江汉(一)

  江汉思归客(二),乾坤(三)一腐儒(四)。

  片云天共远,永夜(五)月同孤。

  落日(六)心犹壮,秋风病欲苏(七)。

  古来存老马(八),不必取长途。

  【注释】

  (一)《江汉》:大历三年(768年)的正月,杜甫从夔州出来,开始在湖北江陵、公安等地流落。那时的他已经五十六岁,基本上是北归无望,更何况当时的他生活窘迫。这首诗以第一句的头两字“江汉”为题,暗示着诗人的流离漂泊。江汉,长江与汉水之间。

  (二)思归客:这里是杜甫的自称,即时刻思念着故乡,想要回到故乡的人。

  (三)乾坤:天地。

  (四)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这里是诗人的自指,表明自己不会迎合世俗。

  (五)永夜:漫漫长夜。

  (六)落日:这里用来比喻暮年。

  (七)苏:复苏,好转。

  (八)老马:这里是诗人的自比。比喻自己虽然年老体衰,但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智慧。

  【译文】

  我这个想要回到故乡的游子漂泊在长江汉水之间,在茫茫天地间我其实只是一个迂腐的读书人。

  就像飘荡在远天中的白云那样远客于他乡,与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着漫漫长夜。

  我虽已到暮年,但壮志雄心依然不减当年,面对寒冷的秋风我不但没有伤感,反而觉得自己的病情开始逐渐好转。

  自古以来,存养着老马是因为它的智慧,而不是需要它长途跋涉。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济国之心丝毫未改的作品。首联点明了诗人滞留在江汉的窘境,表达了诗人思归却不能归的无限的辛酸,之后又表达了自己的心忧社稷。颔联则通过眼前的景色联想到了自己的客居他乡,显现出了一种沉郁之情,而此句的对仗也十分工整,情景交融。颔联则表现出了诗人积极的心态,虽身处逆境,但却壮心不已。而后世苏轼的《次韵江晦叔二首》中“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这句就来源于杜甫颈联和颔联。最后的尾联则再次展现了诗人的老当益壮的精神。诗人以“老马”来自比,而“长途”指的则是自己的驱驰之力。全诗笔触凝练,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怀才不遇与报国思用之情,极有艺术感染力,历来被人们传诵。

继续阅读:王维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唐诗三百首(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