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闻铭2018-09-17 09:351,551

  有人说,人生是一种境界;也有人说,人生就是人一路留下的脚印。人们将自己一生中的所有活动,叫做人生;也将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漫长过程称为人生。但是人生究竟是什么,什么又是被我们歌颂的人生呢?

  带着无尽的疑问,我们在坎坷的人生路上一直探访,不断追寻。耳边似乎总有一个声音说道:懂得了人生,才懂得幸福。于是我们将人生与幸福画上等号,在探讨人生的同时,更愿意去思考“幸福”。

  一位“幸福学”研究者就人生与幸福给出了这样一种说法:人生是人们渴求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过程,之所以会得到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人类的天性是“不知足”。其实幸福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绪感觉,当这种感觉强烈时,人类才会生成一种名叫满足的情感。但是这种感觉一旦变弱,甚至消失时,人类“不知足”的本性就会重新占据主导地位,促使人们不断地追寻,直到这种感觉再次袭来。在这种无休止的循环下,也就产生了我们的人生。

  幸福之于人生如同水之于生命。生命不能离开水,没有水的滋养,生命失去的不仅是光彩,更可能是存活的根基;人生亦然,没有幸福的陪伴,人生将缺失自我价值,甚者同样会导致可悲的结局。

  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每天黄昏时分,一对卖烧饼的夫妻都会坐在家里数着这一天的收入,只要看到当天的收入比前一天增加两块,夫妻俩就会开心的大笑,他们感到天地间没有比这个更美好的了;而就在同样的这个黄昏,另一对腰缠万贯的富翁夫妇仅仅因为所持股票面值下降了30个百分点而饮毒自杀。

  事实上,人生的幸福在于我们将目光放在何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们总将目光放在八九成的不如意的事情上,是不会感到幸福的;但若是常想一二的如意事,人们将会簇生幸福感,保持并利用这种积极地动力去鞭策自己实现人生的目标。

  故事中的富翁若将不动产折合成钱,也足够他们吃上几辈子的,但他们却只看到了暂时的失利,错失自己未来的人生。一个人能否快乐地生活,主要还是取决于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所以说,每一个人走什么样的路,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是由人性决定的。就好像是物质和精神,作为上层建筑的精神,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保障,其结果显而易见。人性决定了人类的行为,因此,人类行为的结果是由人性的作用衍生而来。

  《三字经》中说“性相近,习相远”。孟子认为人性是善,荀子认为人性是恶,告子说“食色性也”……这些无非是先贤从社会伦理角度所阐述的关于人性的一个点,至多不过是一个面,而推翻封建制度的欧洲资产阶级,则是从人的本质存在和天然权利等角度来阐述人性,认为人性是感性、欲望、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

  人性就是从根本上决定人类行为的那些固有不变的天性。对于人类来说,这种人性具有一种普遍性,并决定着人类的行为。人性是目的与智慧的统一体,是运用自身智慧以实现其目的的过程。就像柏杨先生说的:“人性是统一的,而人格则不然。有时圣人,有时禽兽;有时君子, 有时小人。”

  读懂人性才能了解人生,这好像剥洋葱,过程是辛辣难挨的,结果却是清晰明了的。很多著名文学家都通过中国人的人性理论来解读中国

  人的人生,像鲁迅、林语堂等。1988年,当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在国内发表时,这种“国民性的批判”要比鲁迅先生的“呐喊”更加猛烈。

  二十多年来,我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又出现了很多这个时期的通病,也有很多人失去了批判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柏杨先生的批判精神显得尤其珍贵。正如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所说:我们一直需要柏杨,即使是50年后,这种“国民性批判”也是必要的。

  2008年4月29日,柏杨先生在台北县新店耕莘医院病逝。他的去世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幸运的是先生的言论被编著成了书籍留在人间。我们仍然可以循着先生的脚印,踏查不一样的人性背后的不同人生!

继续阅读:第二章走出回忆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听柏杨讲人生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