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教授摆摆手说道:“不算只是挂名而已。说罢转头问陆明宇:“这病情你怎么看?”
同时一边的老头也朝着陆明宇头来 ,他并不觉得陆明宇能拿出什么办法,但是还是打算听听看,逼近这病情这一众老家伙也没有拿出什么可行的方案。
对于突然踢到自己面前的皮球,陆明宇到也没有什么表示,只是皱眉沉思,在脑海中翻找着自己记忆中相关的案例,但是一件也没有,只得摇摇头说道:“看病历我也没有具体的办法,只有看到病人再说了。”
“你用真气试试?”吴教授比划了一下,说道。
听到真气两个字,好几个老头都转头看向陆明宇,眼神中带着疑惑。
其中一个开口道:“老吴这就是你说的那个能用真气的医生?”
随着这句话传出一众医生也好像是想到了设呢么一般,看向陆明宇,此时他们的眼神中带着疑惑,有的甚至有点不屑。
且不说这个真气到底有没有,就是这个二十岁的小年轻,昨天没有过来就是个很严重的态度问题。
吴教授看到众人的眼神,心中也明白了众人的想法,不过也没有结实什么,逼近医术这个东西还是得大家真的看见了才有说服力。
“真气?”一个中年医生看向陆明宇,眼神中满是鄙夷,说道:“老吴,你也是年纪大了,居然还信什么真气。”
一群老头虽说对于吴教授说的这个小伙子有真气什么的也不太相信,但是毕竟大家都是认识很久的了,所以月不会当着面儿说出来。
只有这个中年人,和吴教授没设呢么关系,才会这么直白的说出来。
不过吴教授倒也不是很在意中年人恶毒话,毕竟这东西不信也就不信,他说不信难道这真气就不存在了吗?到时候打的是他的脸。
而陆明宇则是更加不在乎,对于他而言,他和吴教授的想法一样,他的医术摆在那儿的,等到他用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能证明自己。
“老吴你也是,我们在这一行都多久了,你还……”
他的话没说完,但是其中的意思很明显,吴教授也不想理会,只是开口说道::“等一会见到病人就知道了。”
说着看向在台上的为首的医生道:“李院长,我们还是再去看看病人吧。”
“他有行医执照吗?”听到吴教授的话,李院长看向年轻的陆明宇,看着陆明宇这年纪,一看就知道是还没有毕业的“这么年轻,一看就还没有毕业,老吴,这件事情你欠考虑啊。”说着李院长摇摇头。
“不过看在是你的学生,就让他跟着我们一起去吧。”
面对着众人的眼神,和对于自己的不信任,陆明宇没有丝毫的表示,只是静静的跟在众人身后,这些对于他而言真的不重要,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
以前的他本来就没有什么大的追求,而现在得到了金手指,还拥有了真气,寻常人在他眼里就不那么重要了
可能这是因为昨天的一晚打坐带来的,也可能是因为见到了那一殿堂的书。
正在陆明宇胡思乱想的时候,一众医生停下了脚步,进到了一间豪华的病房里。
这病房很大,足足有两百来平什么都配置齐全。
陆明宇挤在人群中没有人关注他,而陆明宇也不在意,只是跟在吴教授身边看着病人。
中医诊断分为望闻问切,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
最早应源于《难经》第六十一难
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而陆明宇现在用的就是望诊。
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脏腑阴阳气血有了变化,就必然反映到体表。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中医的望具体就是指看五官,目舌口鼻耳,看眼睛是否有神,眼白是否有异常,舌头是否过红,舌苔是否过厚,舌苔颜色是白还是黄,口腔是否有炎症,颜色是否过红或过白,鼻子是否有有鼻炎,鼻涕是稀还是稠,颜色黄色还是白色,耳朵外形、性状,主要看耳轮耳轮肉厚的肾先天就比较好,然后有没有耳鸣或者耳炎。
然而在主要的几个医生的询问之后,病人按照医生的要求,给医生看了舌苔。
这个病人在面相上并没有任何异常,和正常人没有差别,除了眼神中的疲惫之外,再没有其他。
看到此处陆明宇眉头微微皱起,心道这没有表证的病,居然还差真有。
之前在会议室陆明宇也看过病例,但是本以为是这些医生学艺不精,没想到倒是真的。
既然如此就只有用自己的办法了。
想到此处陆明宇意念集中在眉心,只感觉眉心中好似裂开一个口子,陆明宇只觉得眼前一黑。
这些症状都是以前没有的,无论是眼前一黑,还是眉心的异状。可是还是那句话,金手指都有了在有些意外陆明宇觉得自己也是能接受的。
不过片刻,陆明宇眼前的黑暗便褪去,一道道玄奥的光纹,出现在陆明宇的实现之中。
此时的陆明宇面前不再是人群,而是一个个光团,他们身体中的奇经八脉在光团之下变得清晰无比,其中不少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病灶。
然而现在虽说惊奇,但是却无心关心这些,此时的重点应该是病木榻上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