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决计复台
逸风云2022-12-10 09:253,767

  三人一听,都不约而同的抬起头,这时候他们的脸上都没有惊讶。

  从他们的表情中,朱由校知道他们也怀疑是信王,因为只有信王最有理由行刺朱由校,信王多年监国,有条件培植自己的亲信,皇帝南巡,能掌握朱由校行踪的也只有信王,朱由校万一有事,尚在襁褓中的太子不会对他构成任何威胁,他也能趁机控制朝廷,进而僭越皇位。

  所以,所有的分析和怀疑都指向信王。

  朱由校面色凝重,疑云布满额头,冰冷的眼神露出一丝的杀机,对他们三人冷声的说:“若信王有觊觎大位之心,朕绝不留情,定大义灭亲!你们是朕的心腹之臣,朕也只能依靠卿等查奸除逆。你们要暗中调查此事,切不可走漏风声,错冤无辜之人。行事谨慎,要有真凭实据,不可弄得人人胆寒心乱。”接着,他走到骆思恭跟前,对他说:“他们二人皆不如你行事稳重老谋,多给他们指点迷津。”

  他又对宗二和骆明说:“你们二人多多向骆老请教,不可鲁莽行事。”

   三人俯首称是。

  这件案子就这样在锦衣卫和东厂悄无声息的展开了,由于线索极少,两家都很难从中找出端倪,这也给宗二和骆思恭父子增加不小的压力,面对这样的案子,两家都是暗自叫苦,这么棘手的事怎么偏偏让他们赶上了,还不如上战场打仗呢,战死了还能得个封号荣归故里,刺王杀驾的案子查不好全家都跟着遭殃,尤其是骆思恭,都退休这么多年了,没享受几年的清福就被卷了进来,真是有苦说不出啊!

  好在朱由校将这件案子交给他们俩之后也就没再怎么关心,他仍将身心投入到新式战船的建造和新军的编练上了,毕竟皇帝的精力都放在了中兴大明,志在开疆拓土上,也就没有迫切的去关心案件的进展情况。

  经过几年的经营,大明已经在福州、山东蓬莱建好了船厂,具备建造大规模舰队的能力。朱由校依靠这几年的“大改制”和海外贸易充实了国库,已经有了建造舰队的实力。于是,朱由校派干吏到各船厂督造战船,在制造战船的同时不断改进。

  天启十二年,朱由校已经积攒了一支堪比郑和时期的舰队,共有大小战船200余艘,这些战船在参考了荷兰新式战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改进的,不仅火力强大,在舰船的侧板、甲板等易受攻击的地方铺设铁板,防护性能更是优异于西方舰船,这一创新设计来源于朝鲜的“龟船”。

  “龟船”在日朝海战中已经证明了它的强大防护能力,在优化和改进中,更是先进于现在的西方战船。

  有了这些家底,朱由校要准备拿荷兰占据的台湾练练大明的新式水师!

  天启十二年九月,在一次例行的朝会上,朱由校毫不掩饰的对众臣说道:“大明自宣宗皇帝罢郑和下洋以来,闭关锁国近二百年,使我泱泱大国再鲜有外邦朝贡,国势也日渐衰微,朕每每想起痛心疾首,嘉靖年间,更是倭人作乱沿海,伤我百姓,今有荷兰人侵我台澎,占我列岛,杀我百姓,夺我财富,是可忍,孰不可忍!朕秉承祖训:大明江山,不丢寸土!朕苦心经营水师已具规模,足可复台湾!朕今晓谕诸位臣工及天下子民,并告谕荷兰,台湾为我大明国土,台湾之民皆我大明之民,荷兰人必须退出台湾,还我河山,否则,朕必亲率水师,克复台湾!”

  大臣们早就看透了朱由校编练水师的心思,也早就想到了大明水师建成之日,第一个拿来试炼的就是收复台湾,因此,他们也没人提出任何异议,都是异口同声的附声应和。

  朱由校便趁势让程化祥宣读了早已准备好的《克复台湾诏书》,“西域荷兰,本是小邦,犯我边境,侵占台澎,掠我资源,杀我子民,天怒人怨。泱泱大明,嵯峨中华,朕之子民,焉受虏辱?浩荡水师,驰骋大洋,兵临其下!朕就天位,眷顾苍生,晓谕尔主,退出我土,若不遵从,朕必亲军,剿灭克复!钦此!”

  随即,朱由校便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庄严的说:“此诏书既是宣战诏书,立即派特使送往台湾,旨到之日,限七十二天内撤出台湾,否则兵戎相见!调水师大小战船百艘,云集福建泉州,组建福建水师,命郑芝龙为福建水师总兵,南直隶巡抚孙传庭任福建巡抚,浙江布政使司洪承畴为福建总兵,卢象升领兵部尚书衔、赐福建总督,节制福建一切军政。此次复台,朕当亲往,诸位臣工,务必尽心协力,助朕成功!”

  大臣们一听朱由校要亲征,都就吃了一惊,几乎是一边倒的反对,孙承宗第一个站出来跪劝,“陛下,区区一弹丸之地,复台只需一偏师即可,何必您曲尊亲征!”

  徐光启、袁崇焕也站出来,附声道:“孙阁老说的极是,这海上不及陆上,万一有什么闪失,远离大陆,不能照应,陛下岂不是枉顾江山社稷啊!”

  大臣们见三个内阁大臣都站出来反对,也都纷纷的跪地劝朱由校放弃亲征的念头,只需让郑芝龙带兵复台即可。

  “郑芝龙前有复澎湖列岛之功,臣定保郑芝龙不负陛下重任,定能克复台湾!恳请陛下取消亲征之念。”孙承宗再三叩首道。

  此时郑芝龙也伏地奏道:“陛下放心,臣定能克复台湾,若不成,陛下可治臣死罪。恳请陛下留在宫中。”

  卢象升也言道:“陛下,臣愿立军令状,定与诸位将军万众一心,克复台湾。恳请陛下收回亲征之命。”

  朱由校坐在御座上,看到跪在地上的满朝文武叩地劝阻他南下亲征,向他们解释道:“台湾在你们许多人的眼里只不过是弹丸之地,甚至可有可无,但在朕的心里缺无比重要,朕曾经跟几个朝中重臣说过,台湾扼守我大明东南海上要道,台湾若被他人所据,对内,我东南沿海各省将受其威胁,东南财税重地可受其侵扰,对外,北方与南方海上贸易受其钳制,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对我海上贸易威胁也很大,同样,我大明水师也会被此分割南北。朕决不能容忍台湾被异国侵占,所以必亲率水师收复!”

  大臣听不懂朱由校的解释,也不明白有什么理由会为了一个弹丸之地亲征,他们反正是不想让朱由校出宫,孙承宗、徐光启跟随朱由校多年,明白他的志向,也明白台湾的战略地位对大明日后发展海上战略的重要性,他们不反对收复台湾,但极其反对皇帝亲征。

  朱由校面对满朝文武的反对,这次他可算得上孤家寡人了,没有一个支持的,甚至没有一个保持中立的。

  不管满朝如何反对,他都要亲往东南!

  面对满朝伏地的文武大臣们,他毅然斩铁截钉的说:“亲复台湾,朕意已定,不可更改!”随即一挥手,“退朝!”

  说完,他头也不回的快步的走下御座,留下满目唏嘘的大臣们。

  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开始纷纷在大殿上埋怨起来,顿时,整个大殿沸腾起来,纷纷将孙承宗、徐光启和卢象升围起来,要他们三人去面圣规劝,“阁老,您是圣上最亲近的重臣,又是帝师,您去劝劝圣上收回南征的旨意吧!”

  孙承宗、徐光启、卢象升等重臣也很无奈,他们对朱由校的脾性很了解,但凡他决定的事,谁也劝不动,他们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没有这个自信。

  就在群臣们聒噪乱哄哄的时候,忽然一人从群臣中挤进来,对众人大声说道:“我有办法!定可让陛下回心转意。”

  众臣瞬时安静下来,顺声定睛看去,竟是兵部都给事中陈新甲。

  孙承宗眼眉陡然一翘,略微惊讶的打量着他,疑声问道:“噢,以老夫对圣上的认知,他向来刚硬不二,决定的事很难改变。你有何良策可让陛下回心转意?”

  陈新甲走到孙承宗面前,向他拱手一拜,回道:“我等何不去求皇后。皇后与陛下伉俪情深,若皇后肯劝陛下,料想可以让陛下打消亲征的念头。”

  此话一出,孙承宗立马阴下脸来,训斥道:“后宫不得干政,你不不知道吗!?老夫真以为你有什么良策,竟是如此馊主意!”说着,孙承宗拂袖一甩,“哼”了一声,拨开人群走出大殿。

  陈新甲也遭到了群臣们的一阵嘲笑,“这个主意你也能想的出啊,哈哈…”

  陈新甲被他们的嘲笑声羞的脸色涨红,憋着一肚子的气不服的怼着众臣,“汝等即是朝廷重臣,可有良策劝谏陛下打消亲征的念头?我虽不才,也愿冒死一试!哼!”

  说完,他怒气冲冲的甩下袖子离开,径直向坤宁宫走去。对于他来说,现在已是骑虎难下,满朝的嘲笑声久久在他的耳边萦绕挥之不去,文人的傲骨怎能受得了别人的嘲讽,宁可犯谏而死,也决不能被人嘲笑羞死!

  张皇后正在逗着小皇子,忽然有人禀报兵部都给事中陈新甲求见,这让张皇后着实吃了一惊,她从未与外朝有任何接触,怎么忽然有人要见她,但在面子上,她没有拒绝,让人把小皇子抱走,整理了一下衣装,宣陈新甲觐见。

  陈新甲微俯着身子,小心翼翼的走到皇后面前,先行大礼。

  张皇后让陈新甲起身,不明的问道:“本宫与陈大人素味平生,不知你见我为何?”

  陈新甲恭敬的回道:“臣素闻皇后贤明,陛下是当空炎日,您如皓首明月,相辅相成,辅佐陛下,可佑大明中兴繁盛。今日朝会,陛下下诏,御驾亲征复台,群臣阻谏,我大明水师首次出征,将面对西洋之兵,海上之战不比陆地之战,若有闪失,陛下将无退路,恐陷危难之地,朝中有卢象升、郑芝龙等盖世名将,完全可胜任,陛下无需冒险亲征,臣等为大明社稷着想,希望皇后能为大明计,劝谏陛下。”说完,他又躬身一拜。

  张皇后听明白了他的来意,但他面露难色,道:“大明祖制,后宫不得干政,本宫在陛下面前也不敢问及朝中之事,陈大人嘱托本宫的事恐怕不能答应,否则陛下会责怪我的。”

  “陛下与皇后情深义重,当下也只有您最适合劝谏陛下回心转意了。皇后可知我朝英宗之事?万不可重蹈覆辙呀!”

  “这,”张皇后眉头一紧,“你们与孙阁老为何不劝谏陛下,而要为难我这个妇人呢?”

  “陛下刚硬,非臣等所能劝阻,当下也只有皇后娘娘可劝动陛下,还望您以大局为重。”

  张皇后略微沉思,然后轻声的对他说道:“你说的事本宫知道了,先下去吧!我会找个机会劝说陛下的。”

  陈新甲听皇后这么一说,也很知趣的退出了坤宁宫。出了皇宫,他越想越害怕,本想借此在群臣中崭露头角,却因一时冲动找了皇后,干了不该干的事,只怕因此触怒皇帝,事与愿违。

继续阅读:第四百七十六章 扬帆南下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御极大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