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弃文从武,壮士未酬
生死付胡卢2018-07-29 02:151,806

  戊戌政和八年十一月,赵佶一时兴起,十一月改元重和。

  次年重和二年二月,赵佶又任性了,重和这个年号只用了短短三个月,便改元宣和。

  原来当时有个大臣对他说:“重和这个年号不好,当时辽国用过,叫重熙,辽国人读作zhong·he。”

  赵佶一想,现在我和辽国泼妇已经恩断义绝了,和她一个年号算怎么回事,金国小娘子会吃醋的。必须得改。可是改个什么呢,一时愁眉不展。一日看到自己搞艺术的宣和殿,一拍脑门,这个好啊,宣和宣和,一方面既能继续体现朕热爱和平的高尚情怀,另一方面又能向金国小娘子示好,我投她以和,她必报以平。

  二月的时候,这一年就改为宣和元年了。

  在这个皇帝说了算的时代,皇帝说天下太平,那就是太平的。

  所以富人依旧在繁华无比,集购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东京城瓦子里梦着,而穷人依旧要早出晚归地谋生路,有些寒门子弟,立志要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命运,寒窗苦读。

  秋,荠麦黄澄澄,一眼望去,一片火了了的热浪在飞腾,对农民来说是收获的季节,对科举秀才来讲,是州试的季节。

  相州汤阴县的16岁岳飞正在本地外员的肥田里做佣工,一天70文,以粮食购买力算,相当于现在的70元。

  他拿镰割下麦穗,穿着短袖麻衫的筋肉是如此健美,只因他从小爱着骑射。

  吸着麦尘,喘着粗气,他累了,坐在泥巴里。

  望着大道上锦衣玉带的赶去参加州试的公子,他在想,自己当初放弃科举这条路,要弃从从武,倒底对不对。

  三年一大比,大比之年怎么怎么样,提起这些词句便让人兴奋,对于穷人来讲,这是光荣耀祖,实现人生价值的大道!

  但是岳飞放弃了这条路。

  他曾经选择过这条路。

  儿时,父早亡,家中只有老母姚氏,靠着织布养活一家。

  当岳飞像同龄人那样选择科举,他现在还记得,当年自己考过童子试,成为秀才,获得参加州试资格的时候,他娘有多高兴。

  州试,礼部试,殿试。解元,会元,状元。所有人连他自己都认为前途一片光明,连中三元都不是没有可能。

  可惜后来有的只是一次次的落榜与失望。

  一年又一年的熬下去,望着老娘夜里点灯熬油一梭一梭的织布磨出老茧,熬着一双眼有时连亲儿都认不出了。岳飞再也考不下去了。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我家不似别家,我没资格熬下去,要承担起这个家的责任了。

  ”儿,不要灰心,轻易放弃岂不辜负了这么年的苦心,再试一次吧。“

  这次一定要中,悬梁刺骨也要中。望着娘期待的眼神,他下定决心。

  最后一次州试不中,他几乎愤世嫉俗,骂考官瞎了狗眼。

  “老子不考了!”

  岳飞自恃才高,事实证明,的确如此,不然写不出《满江红》《小重山》。

  当然除了这个原因,岳飞不知道他多次不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他这样的寒门和官宦子孙竞争,有多少胜算呢?

  南宋部分州的二八现象,在北宋末年已经露苗头了。

  对于官宦子孙,朝廷为了防止官员徇私舞弊,专门为这些人另设了与正常科举考试不同的“别头试”。

  别头试的设立表面上很公平合理,但是由于竞争小,恰恰成为官宦子孙的特权,造成更大的不公平。

  在南宋部分州的十成进士名额中,有八成被官宦子孙通过参加竞争很小的”制举”“词科”等绿色通道轻易占有,剩下的二成则分派给普天寒门,参加竞争激烈无比的正常“发解试”,或许有几个头破血流的能挤进这二成的进士群体之中。

  岳飞最后一次不中,决定弃文从武,要在武这条路上谋一个光宗耀祖的出身。

  这个决定是他早就想好的,从有放弃科举的那一天便寻思了。

  自从宋徽宗称帝,虽然到处都有天下太平的标语,但是天下并不太平,各州盗贼四起,绿林作乱。岳飞知道,如果此时从武,是谋出身的绝好机会。

  这是他有勇气否定文,肯定武的最大理由。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果干,事实证明,几年来他在武路上毫无起色,纵使他能左右开弓,除了练一身肌肉,一无是处,只能在此处作一天70文的苦力。

  望着渐渐远去的公子,只听他口内唱道:

  “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中状著红袍帽插宫花好啊好风光。”

  岳飞苦,暗想自己也曾科举过的事实。

  弃文从武曾经在他内心深处是如此的坚定不移,但是现在他动摇了,弃文从武,这真的对吗?

  岳飞的选择当然是正确的,只是他不知道而已。

  且说岳飞领了70文工钱,到街上先买了治眼的火头鱼、绿豆,后买了油盐等开门七件事,花了67文,望家问安老娘去。

继续阅读:第6章 愤愤不平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女奉常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