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之后,乃是先天二年十月十三,晴而有风。
骊山脚下人山人海,声势鼎沸,许是多年没有此等盛事的缘故,这一日的骊山竟比上元夜里的长安还要热闹几分。
无数旌旗偃蹇,随风招展,绵延成不绝的山脉,旍羽肃纷,几欲蔽夺日光。每一面旗帜上都书写着一个巨大的“唐”字,经多年沉浮,这个国号终于久违地重现在天照之下,带着昔年沙场上猎猎的雄风,风尘仆仆,尽显沧桑。
二十万大军已经据各自阵营戎装站好,足足蔓延了五十里地,身上的盔甲泛着刺眼的寒光。他们有的腰挎箭筒背负长弓,有的腰系长刀一手持盾一手持矛,全都笔直地站着,丛林一般蔚然壮观。百姓们则如江海一般,围绕在山林之畔,或人头攒动间时不时地蹦高,或干脆搭了架子登高遥望。而任凭周遭百姓人头涌动争相观看,将士们也岿然不动,军容之整肃凛然如冰。
乍眼一看,好不威武!
“已三四十年没看到这种场面了!”
“是啊!圣人上任不到两年,便兴此礼,想来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
“这可比先帝强多了,依我看,连上皇都犹有不及……”
“嘘……此等大不敬之言也敢浑说?”
“圣人今年还未及而立,年轻气盛,是我大唐之福啊!”
“快看,圣人出来了!十分俊美,英气逼人!”
“赶紧行礼吧……”
李隆基今日也穿了一身戎装,左手扶着腰间长刀,右手拿着长枪,被百官簇拥着登上为阅兵而准备的高台。他抬首向大军望去,日光刺得他双眼微眯,却并不耽误他看清台下所有壮丽的风景。只是一眼,他便觉心胸浩荡,不禁开怀大笑起来:“我大唐军威当如是!”
郭元振作为阅兵统帅,自是盔甲加身,英武不凡。听得天子此言,他的下颚不禁微微抬高了些,眼光掠过天子身后的张说、刘幽求等人,既傲然也有几分轻蔑。
郭元振向来是这个性子,张说虽早就习惯了,刘幽求等人也对他的军事才干颇为服气,但也并非都是没脾气之人,无奈摇头之余不敢有怒,却都相视一笑,暗自翻了个白眼。
——毕竟郭元振此番没有过失,对他们来说有利而无害,也是他们所盼望的。
此时,跟随李隆基来到骊山的官员已都站到了高台之上,因李隆基下令,今日可以不必拘礼,原本整齐的朱紫绯青便放松分散,逐渐相互交错起来。张说将一个身着浅绯色官服的青年男子拉到自己身边,笑道:“那一身戎装显得圣人愈发朝气蓬勃了……”
那青年男子姿容英俊,风度翩翩,一笑便如春风拂柳,声音更似山泉泠泠:“这样的圣人,总能给下官一种感觉。”
“什么感觉?”
青年男子仿佛凝视着李隆基的背影,又像在遥望远处的景致,目光中跳动着探索和期盼:“盛世在望。”
“子寿啊,你向来直言,从不谄媚于人,别说圣人了,亲近如我,你也没说过几句好话,今日是怎么了?”
高台上放置着战鼓和战钲,更站了君臣数十人,故而除了部分府兵守卫在台下周围之外,台上也围了数十的千牛卫。
千牛卫最早见于北魏,却临到中宗皇帝神龙元年,才有了“左右千牛卫”这个名字。大唐南衙有兵十六卫,萧江沅的右监门卫将军便隶属于其中的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也是其中两卫。他们虽多为高荫子弟中年少又姿容美丽者,花钿绣服之下却不乏俊俏的拳脚。他们不用像府兵一般,农忙时务农,农闲时练兵,而是直接受命于天子,可配仪刀,贴身保护天子。
李林甫是千牛直长,正是千牛卫的一员,此番在高台之上站岗护卫,背后便是张说和那风度卓然的青年男子。闻得张说唤那人“子寿”,李林甫恍然大误:这么好听的声音,原来是出自张九龄之口。
盛世在望……竟有人跟他有一样的感觉。
张说对于张九龄而言,便如师长一般,张九龄待他自然知无不言:“下官不过直抒胸臆,没想过是好话还是坏话。平日里不说圣人和相公的好话,是因为好话从不缺人说,并不代表下官觉得不好。圣人有远大志向,相公有治世之能,下官心里都是清楚的。”
这一点李林甫就不同意了。他向来好话从不嫌多,不论所谓的“好”究竟是真是假。心知其好却不说和做了实事却无人知晓对他来说没什么两样,要么为他人做了嫁衣裳,要么平白徒劳一场,都是浪费精力,他从不愿为之。
“圣人志向远大?”张说想到了之前姜皎告诉他的一切,便有几分不以为然,但他对张九龄的眼光很是信服,谨慎起见,便将张九龄拉到一边,低声问道,“这从何看出?”
李林甫本还想听听张九龄所见是否与他的又是一致,可张说和张九龄一走远,他就什么都听不见了。
张九龄道:“圣人在做太子的时候,曾在东宫亲自策问天下文士,下官还是其中之一,若非见圣人明达,下官已经萌生退意,辞官归乡了。”
“这又如何?”
“东宫之时,便贵文士,皇位之上,又崇武将,更以身作则心怀农桑,圣人若非志向远大,何必这般劳碌?只做个守成之君也无不可。”张九龄对这样的张说有些担心,“此事并不难看出,相公也是明察之人,今日是怎么了?”
张说不觉回想起那日姜皎略显青白的脸色,之前察觉圣人欲换宰相时的不安,重新萦绕于心。他不禁紧紧地握住张九龄的手,思虑再三,终是决定将他与姜皎的作为,告知张九龄,以求得到些旁观者清的指引。
张九龄听罢眉心微蹙,忍不住脱口道:“圣人就算真要易相,也是为国家计,相公怎可为一己之私,干预朝廷用人?”
张说面子上颇有些过不去,嘴硬道:“我不过是托人给圣人推荐了一个合适的人选,用与不用都在圣人,我是宰相,这也是我份内之事。再者说宰相之间若是不和,对国家也没什么好处。”
“那相公为何不亲自去推荐?相公若端正,便无惧圣人猜忌,何至于托楚国公之口。”
见张九龄那股子耿直劲儿又上来了,张说忙道:“现在不是评论我对错的时候。子寿,张拾遗,快帮我分析一下,那日楚国公所言,究竟是真是假?”
张九龄看了看不远处叉手站在李隆基身侧,比往日乖觉很多的姜皎,又看了看早已开始的演武军礼,心已沉了下去:“只怕……相公得不偿失,反受其害……”
话音未落,便听一阵鸣金之声凌厉传来。
行军打仗,击鼓则号令进攻,鸣金便是收兵,即敲打战钲。因战钲其色如金,故鸣钲又名鸣金。
所谓帝王阅兵,要看的不仅是军姿军容和日常操练,还有沙场之上行军列阵。方才,二十万大军已分为两方,各有一指挥之人,只听战鼓咚咚作响,双方便彼此进攻起来,同时根据号令,变换不同的战阵,以御敌方。
初时军阵列队十分整齐,弓箭手百步穿杨,步兵将士们或以矛进攻或以盾防守,即便后来有一部分陷入了近身战,拳脚武功也都甚是不错。儿郎们几度有口号喝喝发出,惊天动地,气势一度十分磅礴,还引得李隆基亲自击鼓,士气顿时更盛。
底下看着的百姓已被震撼得惊呼不断,见天子这般情不自禁,更不时地齐声道:“大唐万年!圣人万年!”
敲战鼓对李隆基来说并不是难事,且因为他精通音律和羯鼓,敲出来的战鼓也多了几分节奏,就连鼓声都似更透亮了。
就在这时,大军之间也有了些许变化。先是对阵出了错,临时调整已是来不及,一方有溃败之势,败方想有所挽回,队伍却发生了些许骚乱,看起来没那么整齐了。
李隆基忙着敲鼓,只能偶尔才能回下头,便好似没看到这些,但郭元振一直紧盯着,又熟悉军中的一切,在其稍露端倪的时候,他就知道要出事了。
阅兵之礼上军容不整,此罪可大可小,他自忖自己毕竟是功臣,又将去防御突厥,天子应不会有重罚,但也要尽快结束了这场阅兵,这事就能在掌握之中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可是他这时心绪已乱,便想不到什么好办法,只能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法子——亲自去鸣金收兵。
可在他鸣金之时,李隆基的鼓声并没有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