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对同胞们的态度也很直接。
也不搞什么高规格,事实上就秦人餐馆这个条件,想搞也搞不起来;只是每一个同胞来了,总能洗上一个舒服的热水澡,吃碗热汤面,脚踏实地的住一晚,然后跟来接他们的同事们会和,再到他们该去的地方去。
不过他们这样做,时间久了,倒是也招来了一些微词;就在高翔想辙的时候,没成想这时候大使馆居然又推了他们一把!
唐特使找了一个由头,带着不少的头头脑脑一次性在秦人餐馆包下了两个包间!
李玲玉他们3个厨师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整治了两桌地地道道的中国席。
吃饭的时候,唐特使还主动放下身段,挨个把高翔他们介绍给这些人。
有了他的介绍,大家这才明白,原来这家餐馆已经在喀布尔维持了三年多了,居然是一家老店了!
有老店的牌子打底,再加上大使馆有意扶持民间资本,让在喀布尔的中国同胞们吃的更好,同时也是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聚会的平台,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没有了后顾之忧,这些原本保持距离,甚至颇有怨言的领导们顿时放下了戒心。大家胡吃海喝一顿,倒是亲近了不少。
再后来,这些领导们也隔三差五的上秦人餐馆来打打牙祭,混的熟了,干脆大笔一挥,秦人餐馆就成了中铁十四局还有阿富汗路桥公司以及其它一些中资公司在喀布尔市区的接待点了。
再后来陆续零星赶来的中国人,都不用高翔他们去拉,直接就自己拿着地址,打听着找上门来了。
高翔对此自然是感激不已,同时也更加的小心谨慎了。想尽办法的把服务给做好、再做好;既不让同胞们感到他们为了赚钱卑躬屈膝,又能让大家感到家庭的温暖,渐渐的,还真让高翔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来。
首先就是在卫生上严格把关。同胞来了,别管是吃饭还是住宿,第一印象就是干净;干净的餐具、干净的被褥、整齐摆放的物品,让人一看就觉得放心。
第二个就是不管同胞们是吃饭还是办事,总是提供尽可能的方便。
比如叫车,指路,点明阿富汗的一些陷阱;哪些地方安全,哪些地方看似安全,实则危险;以及如何摆脱纠缠不休的乞丐;喀布尔的商业街在哪,哪些东西又好又便宜,值得购买、哪些东西华而不实,不值得购买;还有在官面办事的一些潜规则,让大家着实少走了不少弯路。
就这样,高翔给大家帮了这么多实实在在的忙,大家自然也都记在心里。再后来,两大国企再有成批工人到阿富汗的时候,干脆都提前打电话通知高翔,让他给这些新来的工人们搞搞安全知识讲座——用事实提醒大家,你们已经来到了不那么和平的国度,在这里想要安全,就要尽可能的低调,把自己打扮的像路边的灰尘那样不起眼,只有这样,才不会让别有用心的人注意到你们!
除此之外,高翔他们内部也在想尽办法来满足不同同胞的口味需求。比如中铁十四局以中原、华北人居多,他们就喜换吃烧菜、炖菜、还有面食,口味也略偏咸口。
而阿富汗路桥公司以苏北、皖省人居多,他们那边讲究“酸、甜、软、肥、浓”所谓五滋六味,吃的比较精细,大多爱吃炒菜,米饭,还有小吃,口味也略偏甜口。
食材上,尽管没有了之前那个“无所不能”的沙利夫,但是有江解放在,也不缺新鲜菜蔬;倒是其它一些“东西”就比较难办,不过秦人餐馆很快又搭上了两家大型国企,通过他们搞点食材还不是小菜一碟。
独门独户的别墅式餐厅也体现出他的私密性来。
只要排烟系统做的好,鬼知道他们关起门来都做了些什么东西。反正绿村里都是些不服管的主,有北约这帮家伙在,想让他们严守禁酒的命令也不可能。
渐渐的,秦人餐馆终于完成了当初高翔心中的那个“初步设想。”
※※※※※
要说跟过去变化最大的,当然就是新餐馆的厨房了。
一水的不锈钢设备,风眼、烤箱、炬炉、冷柜、电子恒温……新厨房终于鸟枪换炮,再也不是土坑土灶了。
厨房里还装了空调,大吸力的油烟机,这让空气质量都上了一个档次。
过去李玲玉老咳嗽,尤其是一炒菜的时候,油烟子太大,高翔他们都待不住;可她却要硬生生的扛着。现在好了,心情大好的李玲玉罕见的还指导高翔说:“你晓不晓得,卖米粉、卖面条有啥子讲究?”
高翔不知,李玲玉看着外面说:“煮面的灶最好架在门口,泡好的粉、现揉,现擀的面、一大锅沸腾的清汤。有人来了,一碗粉、一碗面、红油辣子舀起多高,绿色的香菜往碗里头一洒,跑堂的声音再大一点:2号桌要两碗酸辣粉!5号桌要4碗担担面……你娃看嘛,路过的瞅到了,明明他吃过饭了,心里头都忍不住想进来再整一碗!你要是把灶放在后头,从犄角旮旯的地方端出去一碗面,就莫得这样的效果了。”
高翔拿着小本子玩命的记,这些东西一直以来可从没有人教过他!
秦人餐馆就没几个真正懂做生意的!
买买提.艾力,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比如他知道做拉面,最好当着客人的面做,但是却不知道这里头的道理;
勒梦,她也不灵,她是个好员工,却不是个好商人;
高翔、刘佳也是一样的问题……他们这些人里头,只有李玲玉是真正做过生意、还会做生意的人!
只可惜,先前高翔和刘佳犯拧巴,还有个王敏在旁边虎视眈眈的;这些东西李玲玉自然不会教他。
现在么,他们两个终于又复合了,总算又是一家人了;而且3年的相处下来,李玲玉也看出来了,秦人餐馆要想发扬壮大,还就真的只有一个高翔能指望得上!一想到这,她也是懊悔不已,早知道最后还是要栽培高翔,那干嘛还要浪费这三年最宝贵的时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