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凌心里一惊。
但是转念想到这大殿上的大臣们都在,龙裕华是不可能有多余的人手去查襄安县那边的情况的,龙裕华肯定是把那边洪灾的事情给忘记了。
现在被自己在大殿上提起,他自然是要说自己一进有了动作,不然肯定会被这大殿里的大臣们诟病的,那么自己就用不着担心了,龙裕华既然没有派人过去南方那边,自己谎报的那些情况,也就不会被龙裕华发现了。
他吸了一口气,然后装出了一副放下心来的模样说道:“既然皇上已经派了人过去查看,那就好,南方的那几个县城里的人一定会非常感谢皇上的。”他满脸忧国忧民的表情,就像是非常为那南方的那几个县城的人们高兴一般。
周围的大臣们看着他的样子,都纷纷议论他是个忧国忧民的好臣子,更是因为他的话,给他涨了一大波的圣母光环。
龙裕华看着他脸上的表情,更是心里像吃了苍蝇一般,他装出满不在意的样子说道:“这还得多谢方爱卿你了呢,要不是方爱卿你一直提醒朕,不顾自己的身体还亲自去了南方查看,那南方那几个被水淹了的县城应该谢谢方大人才对呢。”
一听龙裕华的这些话,周围的臣子看方凌的眼神顿时变了味道,方凌已经老了,这件事情明明可以派一个比较年轻的大臣过去,但是他偏偏要自己过去南方查看,这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方凌并不想把自己手里的权利让出来,他想把权利牢牢的抓在手上。
和大殿上也不乏方凌党的人,他们都是被方凌给召集过来的,然后穿插在各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他们听了龙裕华的话之后,又看了看已经头发开始花白的方凌,心里的感情不由得从敬畏变成了愤怒,没想到这么好的机会,他居然都不想让出来给他们。
感受到落在自己身上的目光已经变了意味,方凌不由得皱了皱眉头,他抬眼看向了龙裕华,平日里看着龙裕华的样子,他还以为龙裕华很好说话,他早就已经把龙裕华登上皇位之后发生的卫城和曹刚一事那时候的场景以及龙裕华那雷厉风行的手法忘得一干二净了,他在心里想道:想不到龙裕华这个黄毛小儿居然还会这般的手法,把自己设下的陷阱给破坏了安然无恙的度过了,同时还给自己设下了一个这么大的陷阱。
龙裕华这突然发难,方凌停了一会儿,笑了笑说道:“这一切乃是皇上的功劳,臣所做的不足挂齿。”
龙裕华笑了笑,并没有回答,而是示意站在一旁的福安公公宣布退朝,自己则是回到了御书房里,他本来是想回卫绣香那里的,但是因为刚刚的事情,他的心情已经非常的糟糕,所以他不想过去再让卫绣香心烦了。
龙裕华坐在御书房里,批阅起奏折了。
看着奏折里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龙裕华心里反倒是更加烦躁了。
终于看到一封奏折里面再次提到了这紫荆城里那起富贵人家的一个下人和普通老百姓起的冲突的时候,龙裕华终于怒了,他直接把手中的笔摔在了桌子上,笔上的墨水在桌子上溅得到处都是,他的衣服上也被溅上了不少,“他们竟然这般的推卸责任,这么简单的案子居然还上报给朕,让朕定夺,朕花了那么多的银子养他们做什么?还不如朕自己领那俸禄把那些事情都做了算了。”
站在一旁为他磨墨的福安公公被他的样子吓了一大跳,身上也溅上了一团墨迹,他开口劝解道:“皇上,你何必这么动怒呢,他们把这案子报上来定是有他们的道理的,皇上你消消气吧。”
龙裕华听了他的话,反而更加的生气了,“他们能有什么道理,一个个就知道领着俸禄不干实事……”
福安公公看着他更加愤怒了的样子,也没敢继续开口劝他了,只是静静的站在一旁。
“算了,朕便再看看吧,说不定真如你所说的一般,这件事一定有其他的隐情。”龙裕华发了一通火之后,自己也想清楚了,他平静了下来,拿起了那封奏折,仔仔细细的看了起来了。
他抬眼看了看福安公公,“福安,你先下去换身衣服吧,等换完了再过来。”
福安公公低头看了看身上的衣服,正想开口说不用了,却被龙裕华的一眼,他瞬间就把还没出口的话咽了下去,“嗻。”
龙裕华点了点头,又继续看起了奏折,福安公公也退了下去。
过了一会儿,龙裕华正在仔细查看着那封奏折里面的内容,门口的小太监突然走了进来,“皇上,礼部尚书宋大人求见。”
龙裕华正心烦着呢,听到小太监的呃声音,他瞬间又想开始发火了,但是他听到了后面的话,心头的火也渐渐的消散了,“传他进来。”
小太监诺了一声,便走出了御书房,然后带着宋博文走了进来,接着又退了出去。
宋博文面色非常恭敬,他撩起衣摆朝着龙裕华行了一个大礼,“臣礼部尚书宋博文参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龙裕华还是很乐意见到这个年轻有为的宋博文的,他的眉头舒展了开来,“宋爱卿,快快请起。”
宋博文又叩谢了一下,“谢皇上。”然后他站了起来恭恭敬敬的站在了龙裕华的面前。
“宋爱卿,你来找朕可是有什么事情要禀报吗?”龙裕华看着宋博文问道。
宋博文点了点头 ,“皇上,这太后的生辰宴上的一些事宜还得和皇上您商议一下。”他从袖子里掏出了一个小本本,正准备开始细数那个小本本上的事情。
龙裕华打断了他,“你别念了,你直接把你手上的那个小本给朕吧,朕现在看看。”
宋博文点了点头,弯着腰恭恭敬敬的把手里的小本递到了龙裕华面前的桌子上,然后便退到了他刚刚站立的位置上。
龙裕华打开那个小本,入目的便是一手干净立整的小字,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了太后生辰宴上需要的各种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