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原来苏公子对我们汴京的菜肴打听的如此清楚啊,我才艺不精,只是曾经花过一番心思研究,碰巧遇到会烹饪的师父,跟在后面学习了一段时间。”
“阿寻毕竟曾经也是郑国公府的嫡子,享用的膳食可都是出自大厨之手,我心知他对菜肴的挑剔,所以特地在这方面花了心思,阿阮随了她爹爹,虽然府中日子并没有太过富裕,但是对吃的也比较讲究,为了这父女俩,我的厨艺可是改进了很多,甚至提升了一个高度。”
“哈哈,原来如此。夫人,您竟愿意亲手下厨,为郑师叔洗手作羹汤,这很难得。”
秦若曲神色微顿,笑了笑,“这有什么,为什么不能亲自下厨,自己亲手为相公孩子洗手作羹汤看着他们吃自己烹饪的菜肴不觉得会很幸福吗?”
苏淮骤然一愣:原来这就是幸福吗!
原来郑府的生活是这般的,难怪郑寻会放弃嫡长子身份而愿意跟随秦若曲来到汴京过着平淡朴实的生活,因为他们已不在乎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哪怕一家人一起吃苦,一起过贫穷的日子他们都觉得很幸福,那就是一起吃苦的幸福。
“这道水晶饺是采用鲜虾去皮经过烹饪而成,汤汁鲜美,肉也非常鲜嫩,轻轻咬一口嘴里都弥漫着汤汁的鲜香味道,非常好吃,苏公子,您可以试试。”
苏淮看着水晶饺,轻轻的夹起一个咬了一口,果真如秦若曲所说,入口软儒鲜嫩,满嘴留香,可以吃到鲜虾的嫩滑鲜美。
“夫人的手艺堪称一绝,比苏淮府中大厨的手艺还要高超。您真的是太过自谦了。”
“苏公子,请。”
苏淮从小接受的都是名门教育,讲究饭不言寝不语,吃饭时自然不会滔滔不绝的讲个不停。秦若曲和郑阮却没有如此顾忌,苏淮听着秦若曲母女俩的交谈偶尔也会附和两句,气氛虽然不是多么亲切却又充满着一丝温馨。
用过膳苏淮就准备离开,秦若曲拦住了他,“苏公子还请稍等片刻。”
郑阮随即起身,秦若曲从苏淮身边的小厮口中打听得知苏淮最喜好收藏名画,碰巧郑寻生前也酷爱字画,自己平常会画一画,府中也收藏过不少出自名家之手古画。听闻苏淮喜欢,她就从郑寻的收藏中挑选了一幅赠送给他。
郑阮很快便将古画给取了过来,递给了秦若曲。
秦若曲从郑阮手中接过古画转身交给苏淮,“苏公子,这是阿寻生前最喜欢的一幅古画,正巧听闻您也喜爱收藏古画,所以将此画赠送于您。”
苏淮眸光微深,冷眼扫了一下身边的小厮。“夫人,苏淮的确喜好收藏古画,但是,万万不可,抛开这是郑师叔收藏的古画不谈,他生前一定非常珍爱,更何况如今郑师叔已经离去,苏淮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
“正是因为阿寻已经离去,我将此画赠予你才是最正确的决定,你酷爱收藏古画,肯定会万分珍惜它,将它一直存放于府中,只会让它失去存在的意义。还请您一定要收下它,就当是替阿寻继续珍爱它。”
“既然如此,那就谢过夫人了。”
“夫人,今后准备如何?”
“我想带着阿阮回去乡下,身边的银子也足够我买块田地和阿阮生活了。”
郑阮听闻秦若曲所言,她眸光微眯,看来自己得早日说服秦若曲了,现在已经不是她们想要回去生活就可以回去的,她们已经被牵扯进入了郑国公府的漩涡中。
她必须弄清楚到底是谁害死了郑寻,否则就算她和秦若曲到乡下生活,身边也还是随时存在着危险。倘若不将这个危险消除,她无论如何都不能安心。
苏淮从小生活在阴谋诡计之中,看多了这些伎俩,他心里明白,就算如今秦若曲想要离开,也不是就能万无一失的离开。但是,他作为一个外人,他也不便插手她们的私事,所以他并未言语。
“娘亲,此事我们还需商议,以后再决定吧,现在下决定太早了。”
秦若曲听闻郑阮的话诧异的抬起了头看向郑阮,她们原本就已经打算回乡下生活,倘若不是郑管家和秦若梅的联手设计,她们如今已经回去了,怎么郑阮又突然改变了主意,虽然疑惑,她也未曾多言,而是应了下来。
苏淮剑眉微扬,薄唇维起,倒是没有想到郑阮反而看的透彻,看来自己还是小看了郑阮,虽然尚为年幼,但是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解决问题她都冷然果断,一点都不像十二岁的女子。那一双眼睛就好似看透了这世间一切。
无论如何都激不起半点波澜,面上也是一幅深沉冷淡的模样,好似泰山崩于前都能面不改色,浑身上下都透露出不符合年龄的镇静。
随后苏淮就离开了郑府。
“阿阮,刚刚为什么说以后再商议,我们不是早就决定了吗?怎么如今你又?”
“娘亲,您还看不出来吗?我们已经被卷入郑国公府的漩涡中,现在已经不是我们想要离开,就可以安全离开。我们身边潜在一个随时会爆炸的危险,我们只有彻底解除这个危险才能够安全。”
“什么?阿阮你是说我们现在已经被人盯上了?随时会有危险?”
“娘亲,从爹爹的离去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我们已经被牵扯进了一个圈套,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都已经成为了定局。我们现在只能主动出击,而不是坐以待毙,等待敌人打上门来。”
“那阿阮我们要怎么办?难道我们离开也不行吗?”
“娘亲,如果我们离开就可以没有危险,那爹爹为何还会死?这一切都是有人在偷偷操控。我们在明处,敌人躲在暗处,我们只能小心提防。”
“如今的郑国公府还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情况,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郑国公肯定不会是突发奇病,这一切都是阴谋,爹爹死了,郑国公又病了,那对谁最有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