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胡之庸气得发抖,心里感叹天下怎么有如此冥顽不灵之人?看来是铁了心要和自己作对,于是放下温和,摆出一副凶恶的神情来,道,“方先生可知这样做,是对当今建文大帝的不敬?”
“就算不敬也无妨,老臣还是想见洪武大帝。”
“冒犯皇上可是大罪,是要杀头的,先生可知道?”胡之庸眼中放出凶光。
“死便死,能见到洪武大帝虽死无憾。”
“不是先生一死这么简单的事情,可能会连累九族。”胡之庸强压住怒火。
“就算灭我十族又何妨?”方先生的这一句话,后来就成为“灭十族”一词的由来。
本来炒家灭族这种刑罚,在净土联盟是被废止的。虽然说净土的成员国多是封建王朝,但是经济刑法却未必和封建相似。毕竟当年穿越进梦方世界的可都是现代人,民主法治的概念还是有的。
胡之庸提出灭九族已经是非常野蛮的刑法了,而方正学自请的灭十族,更是惨绝人寰。当时连累被杀的有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即: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儿子);母族三即: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岳父、岳母。而第十族,则是方正学的门生弟子,也就是一大群儒生。全案总共八百七十余人。
当屠刀架在脖子上,方先生终于看清楚胡之庸等人的真面目,破口大骂道:“原来秦晋二王所说确是属实,胡逆谋反,软禁陛下,假传圣旨,离间骨肉,残杀王室宗亲……”正学先生是文士出身,说出的话自然是一套一套的。
“我叫你再骂,来人啊,给我把他的嘴撕裂了。”胡之庸气急败坏,底下打手上前夹住方正学,用剪刀将他的嘴剪开到耳朵处,一张脸孔顿时变得狰狞。年少的建文帝看到这样的场面,吓得当场没晕过去。不过也有人说,建文帝其实会晕血,看到方先生满脸是血的样子,老毛病发作了。
后世的历史学家在评价方正学所为时,大多给以褒奖,说什么“读书人当如此”、“天下儒生之楷模”等等。但是也有不少的声音持反对意见,认为方先生固执己见,做的是无必要的牺牲。如果他当时不说“诛十族又何妨”,就不会引得胡之庸的丧心病狂之举。而作为第十族的儒生,更是经历了比秦始皇焚书坑儒更加惨烈的暴行。从此以后,儒教在大明的势力被削弱,佛教在道衍大师的带动下逐渐走出不问世事的阴影。正好此时其他的东亚国家也在向佛家示好,比较有名的就是室町幕府的足利将军建造金阁寺。
燕王昭告天下的榜文中还有一条是荼毒百姓,这一条就要从净土联盟的主要经济结构说起。净土的成员国虽然大多是封建王朝,但是人民并不需要承担封建义务,也就是说农民不用交租,地主也不能强迫农民耕种。大明王朝施行的是均田制,每一个成年的公民都能分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可以用来获取口粮,种的多了也可以拿去卖钱。
除了农业之外,商业和手工业也很发达,像江南霹雳堂之类的工场作坊比比皆是。现实历史上的大明是工业革命萌芽,那么梦方世界里的大明就直接是工业经济了。就算是王朝的上层建筑,名义上是君主制,君主的权利也受很大的限制,可以近似地理解为君主立宪制。
但是建文登基之后就不同了,发布了一系列土地改革文件。一是取消或者减少均田制的范围,使得许多成年公民都分不到应该得到的口粮田,将这些田产划归到地主名下。二是命令那些已经为地主耕种的农民,不得离开原来的土地,也就是说不能随便选择所依从的地主,而以前无地农民是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依从的地主的。
这其实是农奴制,是和奴隶制一样野蛮的吃人制度。农奴和奴隶的区别,在于奴隶不被奴隶主当做人看,而是当做会说话的牲口。奴隶主可以随便杀死奴隶,或者对奴隶施暴,一切人能享受的权利奴隶是享受不到的。
而农奴虽然可以享受上述的权利,但是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主人,只能为指定的地主耕种,如果逃亡的话,要被追回。农奴要改变主人的话,只有通过地主之间的买卖协议,俄国名著死魂灵里面买卖农奴的段落就是最好的证据。
而在政治方面,建文帝的改革完全无视掉限制皇帝权利的三省六部,在皇宫内部设立内阁,由胡之庸等人全权掌管,实行独裁统治。其实这真正的独裁者是胡之庸,生杀大权都集中在他一人之手,先前方正学一案,就是胡之庸最大的手笔。
这些野蛮落后的改革,大明百姓当然不会接受。但是奇怪的是,改革的成果却异常的丰硕。以南京为中心的京畿地区,农奴制的普及率最高,随之产生的是大地主大规模的社会化耕作,比先前的零星均田高出许多亩产。江南之地本来就是鱼米之乡,几个月的农奴制运行,渐渐地成为东亚地区的农业之都。
后世的经济学家在评论这一奇迹的时候各抒己见。有的说粮食丰收之是暂时的现象,农奴制不能长久,日后弊端必将暴露。而另一派则说农奴制未必就是落后的生产关系,农奴制可以摆脱商业社会状态下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盲目的投资。无论是哪一派,都不能否认建文新政所带来的巨大改变。
强盛的经济将带来强盛的军事,军粮充足的情况下,建文帝下达了征兵指令。先前大明王朝都是实行自愿的志愿兵役制,其中产生不少类似戚红光的欺骗性榜文。但是无论是欺骗还是鼓动,都是非强迫性的。但是建文帝的征兵就不同了,逃避兵役者的下场只有死。
短短几个月里面,梦方世界的大明王朝完全脱变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封建专制政权,虽然内部的矛盾加深,但是国家却得以强大。
反观燕王方面,虽然经济上比不过南京,兵员的数量上也略显逊色,但是军队的质量绝对是有保证的。在赵白龙的三好训练法,外加上戚红光那里学来的戚家长拳之下,一个个燕王军的勇士诞生。而路力的飞天侠部队也在壮大,镇海一战中学会的轰炸技术,正被不断地改进。
靖难之乱伊始,燕王军几乎是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北方的朝廷军击溃。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百姓因为抗拒农奴制度,将南下的燕王当成救主,城破之日,没有痛哭哀号,反而夹道欢迎。陕西、陕西两省归秦晋二王节制,两人都不出兵,似乎是想坐视燕王和朝廷军火并。甘肃敦煌的延平郡王,虽然没有倒向燕王一边,但是借口边防紧要,断然拒绝朝廷的支援请求。和延平郡王同样作为的将领还有许多,其中包括江浙抗倭的戚红光。
朝廷似乎进入到一个左右为难的境地,一边是民怨四起,一边是假传圣旨的谣言,还有是北方领土的丧失,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没占到。但就在这时,一个传奇人物的回归,挽救了建文帝摇摇欲坠的宝座。
徐天德,一个足以支撑起大明半壁江山的男人。他和刘青田、李百室一起,并称“明初三杰”,是洪武大帝的得力助手。而且洪武大帝对徐天德的评价甚至高出其他二杰,他曾经说;“可以没有刘青田,也可以没有李百室,但是不能没有徐天德。”
事实上也是如此,李百室的名气虽然大,但是真正的贡献并不多。刘青田不是武将,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军师。但是在出谋划策方面,洪武大帝身边还有周颠真人。而徐天德就不同了,他是猛将,不折不扣的杀人机器,就算是以勇武著称的蒙古骑兵,听到徐天德的名号也会浑身发抖。
传说中徐天德从来没有吃过败仗,传说他在战场上从来没受过伤,传说他曾经以一人之力击退蒙古一千铁骑,传说……太多太多了,徐天德已经成为一段神话,一个高不可攀的人物。而最后他的退隐,也是充满神秘的色彩。
众所周知,李百室是被胡之庸排挤出去的,而刘青田则是被胡之庸所开的假药方害死,徐天德虽然也是告病回乡,但是其生死实在是人所莫测。有的人说他也像另外二杰一样病死了,而有的人则说他之所以离开朝廷,是要一个人去追求武功的最高境界。江湖中还是支持后一种的说法多,因为在江湖侠士的眼中,徐天德不但是将才,更是武林高手。
神龙见首不见尾,徐天德悄悄地走,又悄悄地来,而且他来的正是时候,是建文帝最需要猛将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