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这一次虽然没有进入整个月试前十的排名,但是却是排在黄字辈第八,要知道他在科举之中可是以二甲最后一名挤进稷下学宫。
他的战力虽然不如林正这般惊人,但是却也非同小可,大儒师六级的他已经具备跟玄字辈的弟子一战的实力。
奈何他所修炼的功法威力一般,在胜过十位黄字辈的弟子之后,便止步于此,毕竟儒家的真谛优势是体现在境界上,而不是与人争斗之中。
月试之后,董仲舒的修为同样突破了一级,达到了大儒师七级,俨然超过了许多同辈弟子,相信用不了三年时间,他便能够达到大儒师十级。
毕竟他的积累远不如林正雄厚,但是论起根基,他却是要比林正强上许多。
这一次林正前来寻他,倒是让他感到有些意外,要知道以林正的实力,已经能够跟他们的大师兄宋晏一战,这也使得孟轲一脉的弟子对林正的议论少了许多。
特别是那些黄字辈的弟子,原本他们对于林正还心生嫉妒,但是在见到双方如此大的差距之后,这一点嫉妒也已经生不起来。
不过唯独董仲舒不在此列,他对林正的态度依旧没有改变,一心想要让林正跟他一起振兴儒家,特别是在见到了林正的强悍实力之后,这个态度反而愈发的坚定起来。
在林正说明了来意之后,董仲舒仔细沉吟了一会,随后缓缓开口道:“林兄有所不知,我在领悟到意的存在之时,正好是我自悟功法的时候,我也不清楚自己是如何领悟的,只觉得脑海中意念通达,好似有什么东西冒出来一般。”
林正点了点头,若有所思的想到,当初他领悟剑意的时候,也是由外界的刺激,加上自身的积累,这其中还多亏了道圣玉碑的帮助。
董仲舒虽然是自学,但是能够无师自通的领悟意的存在,足可见其天赋了得。
过了好一会,林正突然开口询问道:“那敢问董兄,你所领悟的意是什么?”
董仲舒却是不以为意,大大方方的说道:“不瞒林兄,我之前也不清楚我的意是什么,等到了稷下学宫,经过万师的指点,我才明白,我领悟的乃是六德中的圣。”
林正瞳孔一缩,儒家的六德分为智信圣仁义忠,孔圣成仁,孟轲取义,这董仲舒竟然能够领悟到跟他们同一层次的圣。
原本林正觉得自己已经高看了他,却没有想到,到头来他竟然还是小看了董仲舒,林正觉得董仲舒虽然领悟了不得了的意,但是却从来没有想到,他所领悟的,竟然会是圣。
“林兄,林兄,你怎么了?”在董仲舒看来,他并不觉得自己领悟的意能够跟孔圣亚圣相比,毕竟他领悟的仅仅只是雏形,还远远没有形成自己的理念,而且境界地位,连圣级都未曾突破,如何敢跟孔圣亚圣相提并论。
而林正的剑意却已经达到了宗师之境,不管怎么看,林正的潜力都应该在他之上,为何听到他的话会显得如此震惊。
“我没事,只是突然间想起了一件事。”林正连忙转移话题,掩饰好自己心中的震撼。
时代虽然不同,但是天才这东西,不管在那个时代都依旧会迸发出光芒,孔圣亚圣如此,如今的周亚夫董仲舒亦然。
“董兄能否说的再详细一些,看看我是否能够有所感悟。”林正突然觉得,这一次他来找董仲舒绝对没有来错。
董仲舒听了之后却是面露喜色,这种学术的探讨无疑是最能够拉近他跟林正关系的事情,当即他也不在犹豫,一股脑的将自己的领悟说出。
听完董仲舒的叙述,林正的心神久久不能平静,虽然只是雏形,但是却已经能够看出一丝不凡,而且从他的话中,林正已经看出了一丝端倪。
“天人感应……”林正眼神空洞,下意识的囔囔自语道。
“天人感应?”董仲舒听见了林正的话,顿时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就在这个时候,远在岐山的禁地,一处从来没有人见过的山峰突然升起,这座山峰好似原本就在岐山,但是岐山的弟子,却从来不曾见过。
一名老者端坐在山顶,突然抬头望着天空,眼神之中露出一抹精光:“又出现一条成圣之道,看起来似乎还是我儒家所悟,老聃,这一局是我赢了。”
老者说完这话,天空中突然出现一道彩色的云彩,似是在回应老者的话,但是很快,这片云彩便突然消散,仿佛从来不曾出现过。
天地间不仅仅只有岐山发生异动,不少地方也出现一些神迹般的景象,但是无一例外,这些景象纷纷一闪而逝,并没有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此时的林正已经拜别了董仲舒,因为董仲舒的话,使得林正似乎忘记了自己的目的,同时他也不知道,自己下意识的呢喃之语,竟然被董仲舒给听到,从而提前造就了一条成圣之道。
不过从董仲舒那,林正倒是明白了领悟儒家真谛的办法,其实林正一早也有所猜测,只是在董仲舒那得到了证实,想要领悟儒家的真谛,只有一个办法,那便是看书。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道理用在这里也是没错,但是却不是人人都能够领悟,这一样要看每个人的资质。
要知道同一本书,不同的人看就会有不同的领悟,董仲舒看春秋能够领悟圣,但是其他人却只能够领悟粗浅的春秋大义。
有着道圣玉碑和两世为人的经验,林正有着绝对的自信能够领悟到属于自己的意,而且就算这条路走不通,林正还有其他路可以选择。
想明白这一点之后,林正也就不着急了,毕竟这种事情急也是急不来的,毕竟看书可不仅仅是看,而且还要全身心的投入进去,林正一时半会哪里有时间。
而且因为观碑大会的缘故,稷下学宫的位置也终于暴露在众人的面前,真正的稷下学宫,竟然是隐藏在虚空之中,就如同须弥芥子一样,只是让人惊讶的是,到底什么样的存在,才能够将这么一座小镇给隐匿在须弥芥子之中。
当年为了躲避秦帝的关系,道圣和孔圣联手将学宫隐藏起来,这才保住了各个学派的道统,这也使得稷下学宫虽然一直存在,但是却从来没有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高祖皇帝之时,朝廷打算重开稷下学宫,将道家列为官学,同时又将儒家的荀卿封为祭酒,这才又让道圣和孔圣联手,再次打开了稷下学宫。
时隔数百年之后,稷下学宫又一次的进入到人们的视线之内,许多人对稷下学宫也不过是只闻其名,不见其身,直到现在,他们才知道稷下学宫原来是这副模样。
加上有着道圣石碑的关系,这一次前来稷下学宫的人数之多世所罕见,便是远在境外的匈奴也派人前来观礼,一时间稷下学宫外可谓是龙蛇混杂。
还有那些藩王,也纷纷派人前来,这一天,正是他们入驻学宫的日子。
藩王自然不敢亲自进京,因而几乎所有的藩王都派了自己最信任的使者前来,林正的好友刘跃,赫然也在其中。
许久不见的刘跃此时仿佛换了个人,举手投足之间都带有一丝贵族风范,哪里还有当初跟林正他们厮混时的模样。
除了代表代王的刘跃之外,还有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菑川,以及梁王刘揖的使者。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梁王以外,其他的使者都是各藩王的庶子,只有刘揖,派了名士贾谊前来,表面自己的心意。
而匈奴这边,来得人赫然也是林正的老熟人军臣,如今匈奴的局势越发的混乱,冒顿单于眼看就要命不久矣,各个部落都开始有了异动。
而冒顿的继承人稽鬻派军臣前来,便是防止汉朝突然发兵,同时也是打着两国交好的意思,至少这一次他们便没有再提什么和亲。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当世大儒或是名士之流,不过这些人虽然名望极高,可惜却没有资格进入到学宫之内,只有等观碑大会开始,他们才能够前往。
不像这些藩王使者,直接入住稷下学宫,一来是为了安全,二来么,也是为了防止这些藩王搞一些小动作。
而就在藩王刚入住不久,又一条消息传来,那便是孟轲和荀卿竟然正好在这个时候回来了,关于两人的辩论,整个稷下学宫无人不知,甚至连学宫之外的京都之中都有所耳闻。
两人这一辩就是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至于谁胜谁负,更是无人知晓,好在这个时候人们的注意力都在道圣石碑上面,除了儒家弟子之外和那些大圣级的高手之外,并没有多少人注意。
孟轲刚一回到稷下学宫,便传唤林正,林正这一次再见到孟轲,心中却是无比的震撼,通过跟荀卿的一番辩论,孟轲的修为竟然再度往前一步,距离真正的圣人,竟然只差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