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样的话,在下这就去传信,让速把二帝迎接回来。”说完便要告辞。
秦侩忙到:“先等一回,皇上封鲁国公为护国大将军,鲁国公什么时候来京任职啊!”
“呵呵,大人认为我们少帅会来京做那个护国大将军吗?”吴行朔不屑道。
“大胆,你们这是什么意思,鲁国公这时居功自傲,你们难道想做叛逆吗?”
“秦大人,大家都是明白人,我这次来就是代表少帅和朝廷商议的,我来找大人也是这个目的,不知大人还有没有兴趣继续谈下去。”
“你们有什么要求?说来听听!”
“少帅的意思是我们与朝廷画江而治。”吴行朔一字一字道。
秦侩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听他说出后,难免还是有点吃惊,平复了一下后,淡淡道:“如果朝廷不同意呢?”
“如果朝廷不同意,我们就护送二帝回京,至于以后谁当皇帝,就由他们自家决定好了。”
秦侩看了吴行朔半天后,摇头道:“放少帅回山东果然是放虎归山啊!这事皇上即使有心同意,但满朝的文武怎么交待呢,朝廷很难接受。”
“大人,朝廷的难处少帅已经考虑到了,所以我们愿意接受朝廷的封王,我们仍然向朝廷称臣,每年向朝廷进贡。我想朝中的官员反对的该不是很多的。”说的最后,吴行朔诡异的笑了笑。
秦侩怎能不知他们已经给每个大臣都送去了重礼,但此事甚大,便道:“此事事关重大,我也做不了决定,待我禀报皇上后,再来给你答复。”
吴行朔也早知道他做不了决定,便点头告辞。
吴行朔出来后,便到了韩府,告诉了他我们可能会和朝廷谈判的事,怕他受到牵连,希望他能做好准备。韩世忠早已预料到这样的结局了,他拒绝了和吴行朔一起离开的提议,但同意将家人随他离开,他也知道朝廷很有可能迁怒于他。
两日后,秦侩府上的人找到吴行朔,要他去趟秦府,他到了后直接被领到后院的一个书房内。看他进来,秦侩叹了口气道:“这个皇上很难接受,还希望鲁国公能只迷途返,皇上对以前的事情一概不究。”
吴行朔冷笑了一下道:“那似乎就不用再谈了!”
“这个,主要是你们的要价太高,要是你们能接受以幽州为界在金人土地割据,那里本就不是我大宋的国土,皇上也好对臣民给以交待。”秦侩提出道。
“山东本就在少帅军的控制之下,况且中原已在金人统治下两年,从某种程度讲也已经不是大宋的土地了,我们的要求并不过分。朝廷和一起相比,没有一点损失啊!”
“要这么说,河南这近一年也实际在朝廷的控制之下呢。总之,划江而治,皇上是怎么也接受不了的。”秦侩道。
“要不这样,我们再让出河南、安徽、陕西三省,我们只要河北和山西,这已经是我们的底线了。”吴行朔让步到。其实刚开始要划江而治不过是漫天要价而已,为的是后面和朝廷讨价还价。看秦侩有点犹豫,吴行朔继续道:“我们少帅说了,如果大人此次能给他帮帮忙,他必有重谢。小的那里还有上百两黄金,明个就让人给你送来。”
秦侩有点心动,其实他心里也明白,我们跟朝廷议和不过是为了拖延时间,一旦将来打了过来,也好给自己留个后路。想到这里,他咬了咬牙道:“我这就进宫面见皇上,你就在此等待我的答复。”
秦侩进宫见到高宗后,把我们的底线讲了一下,高宗一听还要让出河北、山东、山西三地有点犹豫,秦侩便劝说,其实自己也得了陕西、河南、安徽三省,应该也能向百姓交待了,而且表面上他还是向自己称臣的。高宗最后咬牙同意了,只要二帝不回来,他的统治还是能保持的。否则自己说不定就要交出这皇帝宝座。
秦侩一个时辰后便回来了,他这次回来还带了一个老太监,想用这个老太监监督秦侩。两人进屋后,那老太监先开口道:“你们的条件,皇上可以考虑,不过,不能你们说二帝在你们手上就行,你们得拿出点证据来。”
吴行朔早有准备,便从身上掏出一个宋徽宗常年在身上佩戴的一个玉佩递给了这老太监。老太监看了看,点头道:“这的确是徽宗身边之物,但仅凭此物我们也不能确定二帝是不是还存活于世上呢!”
吴行朔笑了笑道:“如果物品也不能证明的话,我们要不要先放一位皇帝回来让你们看看。”秦侩听出他语带讽刺,怕双方闹僵,便打圆场道:“这个倒也不难,我们后面要派人和你们去见一下二帝,证明二帝确实存活在世上。”
吴行朔点了点头,表示同意。这下大家总算是可以坐下来商议具体的事情了。在领土上双方再没什么争议,双方都同意以接邻两省的省界作为双方的边界。对于上贡的数额,朝廷也来了招狮子大张口,要我们每年进贡战马五万匹,白银一千万两。吴行朔一听这哪能答应,要求对进贡的数量减少一些。最后商议定下,每年进贡战马两万匹,白银五百万两。虽然还是很多,但吴行朔心想,等一年后谁给谁进贡还不一定呢,所以也就没有再有异议。
最后,吴行朔提出双发要签订和平协议,互不侵犯。朝廷自是不会反对,双方商议同意协议每三年一签。
在双方商议好一切后,朝廷于绍兴二年八月八日,颁布圣旨:封鲁国公王子萧为齐王,监管山东、河北、山西三省。对于金地属外人事务,由金人自行决定。齐王自行组织部队防止北方异族入侵。齐王封地内每年向朝廷进贡战马两万匹,白银五百万两,没有朝廷的命令,齐王的军队不得进入朝廷其他省份。进贡数量每三年一定,齐王当每三年来京朝见天子,如有违反,朝廷必讨之。
此旨颁布后,朝中只有几人表示反对意见,其他人都没有表态。到是在民间引起了巨大的波澜,很多举人文人纷纷上书要求皇帝撤销圣旨,大骂我是窃国之贼,拥兵自重,要朝廷出兵讨伐。宋高宗以不忍再看百姓遭受战火之苦,婉言拒之,还明言希望我能早日醒悟过来,明摆着将骂名推倒了我的头上,不过俺也到乐意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