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怎么改,姜轻尘都不会‘满意’的,索性就不改了,请个假,出来逛逛街放松放松,多好啊。
晃着晃着,宋春秋走到了一条古玩街上。
古玩街并不像电视中那般热闹,这儿偶尔有一个摆地摊的,而是一间间古玩店都有正规的经营牌,每年到这个时候,都是人山人海的。
宋春秋是个很喜欢古物的人。
但电视上已经吧古玩店的那些把戏统统都交代出来了。
都二十一世纪了,哪里还有人蠢到把值钱的东西拿出来卖?遇到值钱的当然是想鉴赏,其次才是贩卖。
因此这里售卖的古玩都是经过一层又一层筛选摆出来的,能遇到真正的好货的几率并不大,但——这东西总不会比中彩票的几率小吧?
好货是百里挑一,珍惜的好货更是稀少。
但恰恰,这行不比赌石的利润差的了多少,如今看间间店铺饱满的人群就知道有多畅销了。
此时,宋春秋也进到一间名叫百冬楼的古玩店里,这间小楼铺面挺大,还有一种木香味传来,一看就是装修奢华的地方。
刚一进去,见一名农工打扮的人和店老板争执,宋春秋好奇,走前两步,听到农工略带不满道,“老板,俺这幅画可是祖传下来的,要不是俺家娃儿生病,俺也不舍得拿出来卖不是,您给的价太低了。”
老板长的贼眉鼠眼,一看就是奸商,故作深沉地摇头,“这可不行,老弟,你就说吧,卖不卖?不卖找别家,不过第二家能不能收,嘿嘿,我就不知道了。”
农工一听,急了,他知道店老板说的是事实,刚才经过好几家店铺都给的很低的价,迫于无奈才来到这里,忙道,“三百太低了,往大了说,俺也没想着,四百五您看成不?”
“还真不成,老弟,这价不低了。”
宋春秋好奇走前上去,饶有兴趣地看着这副古画,张开来大莫一米四长,古色古香,上面只刻有一个字:孝!
孝字用墨水描写,银边勾勒,布局清晰,清秀整洁,而在古画的左下角,有一枚刻章,像是唐代人的手笔。
一看到这幅画,宋春秋就喜欢上了,将农工这么着急地贩卖,自己也想帮帮他,幸好仙气凛然公司运用的是日薪的模式,要不然宋春秋就穷的只剩下一条内裤了。
就在他欲要叫喊农工时,上两回的灼热气流又莫名其妙浮现到他的左眼,整个左眼变得滚烫,当他再度看向这副笔墨画时,眼瞳一缩。
这哪里是普通的笔墨画呀,内部压根就有夹层,左眼的灼热仿佛给予他一种类似于透视的异能,一下子就发现了其中的乾坤。
“这画不能卖!”想通了这一点,宋春秋说道。
两道目光在他的身上游走,店老板愣住了,眼看就要交易成功了,突然冒出了一个穷鬼?
店老板眼神微微透过鄙夷,暗道,“土包子。”
宋春秋走了过来,对着农工说道,“兄弟,这画不能卖!”
“为什么?”被宋春秋阻挡交易,农工心生一丝不快,家里的闺女还等着自己的医药费。他可没多少时间了。
宋春秋正要解释,一个声音在宋春秋的身后响起,“咦?这是东晋顾恺之的画?”
宋春秋转过身来,之间一名长着国字脸的中年人朝他点头微笑,然后接过画来,“诶,可惜了,不过携有顾恺之风格的仿笔,并不是真迹。要是真迹可就值钱了,可这也不错,看着喜欢。”
农工一喜,有人识货,难不成这人肯买他的画吗?
“先生,您看这副画您能卖多少钱?”农工小心翼翼问道,“我不要多,小女生病了,家里忙不过来,算我借您的,一千能不?”
“单字价低,这种类型又是非常常见,一千卖不了,这样吧,我给你七百怎样?”中年人合上画说道,这已经是折中的价钱了。
店老板不开心了,这不是公开的抢生意吗?一把挤掉农工,说道,“老弟,不值啊,这种画在我店里很多,七百足够买两幅这种垃圾画,不值!”
将农工被店老板推了下来,宋春秋上前扶了他一把,农工朝着宋春秋抛了一个感激的眼神,随即听到店老板说的话,不禁浮现出一抹冷笑。
这就是典型的小人心理,眼见不得别人好。
自己看不上这画,还不允许别人看上了。
“大哥,你把这幅画卖给我吧,我给你一千块钱怎么样?”宋春秋朝着农工喊道。
“噢?”农工听后眼前一亮,但立马又回归黯淡,从中年男子嘴中他明白这幅画其实并不值多少钱,权当宋春秋这个举动是为了帮他。
心情感激之时同样也有犹豫。
他缺钱不假,但是不能‘抢’老实人的钱,这就是农工的心理,当下一把塞进宋春秋怀里,感动道,“俺是乡下人,不懂什么名画,只不过家里的娃儿病了,俺出来就遇到奸商。”
说着,眼神瞄着瞄着去到了店老板身上。
店老板自然懂得他的意思,不禁勃然大怒,“你这土包子说谁是奸商?”
两人吵架起来,自然引得店里头的客人瞩目连连,仅仅一下子就堆积了一堆人,农工冷冷一笑,再也不理会店老板,反而朝着宋春秋笑了笑,“有你这样一个好人,俺认你做朋友了,这钱算是俺借你的,改天一定还给你!”
农工的话让宋春秋心眼底微微温暖了起来,这年头这么憨厚的汉子还真不多见,摆摆手,“不需要,这画值得这价钱。”
“哼!”
店老板打了一个嗤鼻,嘲笑道,“大伙来评理,这山寨货还成卖个好价。这玩意一看就是仿笔,哪个垃圾画出来的都不知道,还值四位数的价钱?我给你这个价,你让其他客人怎么说?”
“我来瞧瞧!”
“我家是玩古玩的,我有经验。”
“这位农工大哥别急,我们来帮你瞧瞧。”
围着的众人面面相觑,良久走出几名识货的中年人,仔细琢磨这幅墨画,旋即摇摇头,很明显,他们虽然同情农工,但这幅画还真不值得这个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