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传中敢一个人来此,自然对这三人的武功了如指掌,对自己的武功更加是自信满满。事实证明,他的自信绝不是没有缘由的,他的武功已经具备了超掌门的级别,三个掌门级别的打他一个,还是没有打赢。
要是放在以前,吴传中对对手一定是不会手下留情的。但是这一次,他是为了接手凌霄门而来,准确来讲是为了这三个达到了掌门级别的人而来,所以这一次,他没有下杀手。
三位长老输得心服口服,虽然不情况把凌霄门让出去,但还是让吴传中接手了凌霄门。过了些时候,吴传中又把凌霄门的名字从江湖上去掉,成为了崆峒派的一个分支。
刘藏吞并其它一些小门派也是用了大致的办法。毕竟刘藏是国师,而且小门派的实力也无法和崆峒派相比较。
刘藏的做法这要是放到以前,一定会引起其它门派的公愤,招来很多非议和反对,甚至会招来其它门派的攻讦。但是这一次,江湖上所有门派敢怒不敢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既不反对,也不支持。
其实,刘藏对于自己的这种做法也是感到担忧的,万一遭到其它门派的反对,他是做不成的。但是,他先试探了一下,尤其是借之前没有来的那个门派的掌门,他发现自己的做法,并没有招来任何的非议,所以,他觉得这一次成功了。
小门派,刘藏可以吞并,但是他还不是不敢吞并大门派,大门派高手多,一旦这个门派出于自保而反对自己,要么自己下不来台,要么自己会承担一部分的损失,从而让自己得不偿失。
但是,就算刘藏吞并了七八个小门派之后,实力扩充了之后,他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因为朝廷注意到了他这边的动向,虽然没有明确的批评与指示,却是让刘藏不敢再继续下去。所以,他的吞并小门派的做法只能搁浅。
其实,朝廷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朝廷对于江湖,需要的是一个管理者,或者说代理人,而不是一个统治者。因为一旦刘藏吞并了所有门派后,那会不会变成五十多年前的第二个奉天顺呢?这就值得他们注意了。
刘藏停止了吞并计划之后,江湖上平静了起来,什么事也没有发生,除了各大门派不想惹事外,更多的想法是怎么扩充自己的实力。毕竟之前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各大门派实力都有不同情况的受损。
他们这种扩充自己的实力,当然不能走吞并路线,而是走招收弟子路线。从现在起,培养人才才是自己门派的生存之道。
嘉靖七年,对于朝廷来说这是不平静的一年,尤其是他的九大边防重镇不甚太平,经常受到蒙古的袭扰,尤其最近听说蒙古右翼三万户济农,也就是吉囊,召集了五万之中,对外号称二十万,意欲进攻大同、宣府两处边防。
大同、宣府总兵听说蒙古纠集二十万,也是吓坏了,急急忙忙的派人进京告急。
嘉靖皇帝得到消息后,立马内阁大臣商议对策,虽然商议的结果是对方号称二十万兵马有些不信,但是对蒙古的进攻姿态却不敢存疑。毕竟大同、宣府两处一旦有失,京城就危险了。最后商议的结果是,三个月之内,调集兵马十万增兵防守大同宣府,命兵部右侍郎江东为统帅,太监冯华为监军。
朝廷打压江湖之后,正好空出手来,专门对付蒙古的攻击。从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起,北边的蒙古就一直是大明的心腹之患,从洪武元年到嘉靖七年,大明立国已有一百六十来年了,这一百六十年间,双方不知道交手多少次,且互有胜负。
这一百六十年间,曾经有一次的双方交手,使大明朝一败涂地,损失大明朝的精锐,差一点就被灭国了。那时,明英宗为了对付蒙古,被太监王振怂恿,率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结果被蒙古瓦剌太师也先率领五六万人包围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也先俘虏。
之后也先乘胜追击,直攻到京城城下。
事情发生的太快,大明唱响了悲歌,京城乱作一团,不想抵抗,想直接丢弃京城到南京去。
大明朝能转危为安,还是多亏了于谦。于谦力排众议保京城,先是奉明英宗的弟弟为皇帝,派出消息,令各地总兵调兵进京勤王,并加强京城防御。
在于谦的率领下,京城顶住了也先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直到各地勤王之师到来,也先才不得不撤退。
所以,面对蒙古的这次进攻,朝廷不敢大意。
但是,蒙古虽然从明朝建立之初,就被打得远走大漠,但是念念不忘能重返京城。他们重返京城的第一步就是要攻破大同、宣府两处边防重镇。
战争打响了。在援兵到来之前,大同、宣府两地总兵总算顶住了压力。
吉囊原本分兵两处进攻大同、宣府,现在不得已兵合一处,建立营寨,对朝廷兵马对峙。
在对峙期间,统帅江东的第一要务就是摸清吉囊宣城的二十万兵力是怎么回事,通过江东排出的斥候的调查,江东可以确认,绝对没有吉囊所宣称的二十万,最多最多也就十万的样子。
以十万对阵十万,江东并不觉得这一战有多大的难度,并且还有大同、宣府两地的兵马可以随时支援,所以这一战,江东有必胜的把我。
这一天,吉囊派出小部分兵马出战,作为试探,试试江东的军队战斗力如何。
吉囊的军队大部分都是骑兵,这几千人的骑兵队伍再没有步兵,弓箭兵的协同下,向着江东的部队冲杀过去。
“砰……”一连串的枪声响起。
几排拿着火枪的士兵在前面放枪,一群接一群骑兵落马。
骑兵见势头不好,立马调转马头逃了回去。于是,吉囊出战失利。他并不觉得自己的这一次失败有什么问题,因为只是试探,伤亡也很小。
监军冯华在小胜了一战之后,应该扩大战果,乘胜追击。但是江东并没有这么做,他觉得这一次小胜很明显是敌人的一次试探性进攻,贸然出击,只能遭到惨败。
冯华很不以为然,觉得江东胆小,让他听他的,实施进攻,却遭到了他的反对。
冯华恼羞成怒,说什么如果不听他的,他就回到京城,上报皇帝,说江东畏战。对于将军而言,最怕皇帝说他们畏战,江东也不例外,但这一次还是不听冯华,说你尽可以上报,还说你一个监军,没有资格命令他。
冯华只说了句,你等着,就回到了他的营帐里去了。
在第一次战斗后的第二天,吉囊派出使者,说想议和,但是议和的条件是开通互市和每年进献一定的物资。
这个条件被江东一口回绝了。开通互市的话,只要吉囊有诚意,也许还有可能,但是进献物资绝对不可能,因为大明立国一百六十年从没有在任何困难的时候服过软,就算在土木堡之变,英宗被擒后,都没有这样的是发生。这一次就更不可能了。
冯华觉得吉囊这是在侮辱当今天子,即嘉靖皇帝,认为江东应该组织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但还是被他拒绝了,认为这是以己之所短攻敌之所长。
过了一段时间后,江东终于出兵了,这一次出兵的原因是他终于弄清楚了敌人的人数,也就是最多不超过六万,与一倍之数攻之,更有胜利的信心了。
首先,江东命令副将领兵三万,绕到吉囊军队的后方,抄了他的后路,自己领兵七万来到他的营寨钱挑战。
吉囊自知轻易不可出战,只得坚壁不出。江东几次想攻进大营去,无奈防守严密,只得作罢。
过了一天,大事就发生了。
有将领进入江东营帐的时候,发现江东还没有起床,往前一看,却吓得三魂丢了七魄,瘫在地上,原因是江东的头不见了。
另外一处营帐里却有声音尖叫,让人一听就是监军冯华的,左右闯进去一看,发现一颗头颅就在他的床前,那正是江东的头颅。
统帅被人暗杀,这可不得了,一时间,明军大营内,乱作一团。
冯华吓坏了,脑子里全是那颗头颅,而且总么也挥之不去。
突然,有人叫道敌人攻来了,敌人攻来了,这下,明军没有了统帅,根本没有抵抗之心。
冯华见此,可能要坏事,立马组织抗击敌人的来袭,但是没有人听他的,所有人都在往后逃跑,就算他杀了一些逃跑的人,还是没有止住逃跑的人。
冯华一想,还有一只军队在敌人的后方,于是趁乱,带着一些人绕过了追击,来到了副将的营寨。
副将听说江东出事,大营被攻破,立即出兵营救,却被一支劲旅挡住,不得已,只得退回营寨。过后,副将觉得军心已失,没有继续战斗下去的必要,于是趁夜往宣府逃去,没想到遭遇埋伏,伤亡过半逃回宣府,坚壁不出。
此次战役,明军惨败。消息传到京城,朝野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