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边闫伯武已经出发,这边信纸已经到了京都。
宫内,皇帝将信纸打开,一目十行将关键字抓住念出:“去缴上次的余孽。”
一旁伺候的李福听皇帝这么一说,看过去,琢磨不出皇帝的表情内涵,却也接上了几句:“这闫将军还真是闲不住,这水涝刚过山贼也刚缴,自己也才刚回的京。这没一会儿的功夫又去剿匪去了。不过这也幸好他是在皇上给他的假期里去的,这要是往后在职时还是这般随性……”
言罢李福直觉自己说的话有些多了,忙停了下来,看了眼皇帝的表情,见他没有什么反应,轻松了一口气,将一旁的茶壶拿起,给皇帝的空了的杯子里续满茶。
皇帝倒也不是没有什么反应,这闫伯武还真的就如李福说的那般,如此随性,就算不在职,但他也是看管京中军事的人,怎么说出门前也该来和自己说上一声。
结果呢?要不是自己去信,不,准确说,要不是自己主动问起,自己怕是到他回来了都不知道他不在京城。
这是没将自己放在眼里?还是他本就如此?他无从得知。
不过,闫伯武与他而言也不过就是一个帮自己分担权势的一人,只要他不掀起别的什么风浪,他倒是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皇帝心中冷哼了一声,接过李福递上的水,喝了口:“别人都说这新官上任三把火,就是不知道他这几场火后还有没有什么后续了。”
李福在一旁笑着应和了几句。
午后,皇帝用完膳食在御花园中消食闲逛,同行的还有几个妃子。
皇帝在前头慢行,身后的几个妃子闲着无聊轻声聊起了八卦。
“上次安庆公主的宴会上你们可有看见那礼部家的千金穿的那身衣裳?”
“有瞧见,那衣裳还真是好看,虽是浅白,但却仙气十足,瞧上一眼就离不开视线的那种。”这话题一提,众妃子眼睛皆是一亮,兴致一下子提高了不少,在后头开始就这衣裳的问题开始你一句我一句得讨论了起来。
皇帝听后甚是无语,笑着摇了摇头。气氛倒是一下子欢快了不少。
“诶诶,你们大概还不知道,我侄女儿昨日来宫里看我的时候,和我说那衣裳的来历,你们猜是谁做的,你们肯定猜不着。”
众人都有些好奇,连皇帝都侧耳听了起来,毕竟能让一众妃子都倾心,到时候让那人做一件,还能博美人一笑。
只听那人轻笑露出我就知道你们不知道的骄傲表情:“是那新上任的闫将军的夫人。”
话音一落,一片惊呼。
“真的假的?将军夫人?”
“可不是么,我听说的时候也不相信,但我那侄女儿说是真的,前几日她的店铺还开了张,她还随着礼部千金去凑了凑热闹,见到了真人。”
“我就说,这把手艺之前在京都都尚未耳闻,怎么就突然冒了出来,原来是将军夫人啊。”
……
身后七嘴八舌得议论着,皇帝在听到是闫伯武的夫人的时候也是一愣,随后挑了挑眉,近日闫伯武一家来京后倒是事情挺多。
待妃子散后,皇帝领着李福回了养心殿,进门后,他像是突然想到什么,一笑,说:“这闫伯武倒是个好臣子,这几日他就要回来了,你到时候让苏旭带人前去去迎接,就说是迎其凯旋,感谢他替朕消除各方隐患。”
顿了顿,看向李福:“声势越大越好。”
“嗻。”
将军府中,魏清妍接过信纸,打开。
递信的知夏凑上前:“可是姑父要回来了?”
“恩。”魏清妍看完应道。
“太好了。”随后朝站在魏清妍腿边玩着小玩意儿的小安说:“小安安,你爹要回来了哦。”
小安虽不抬头,但也配合:“爹爹,爹爹要回回。”
魏清妍轻笑着摸了摸小安的脑袋,心中轻吐一口浊气,紧张了几日的心终是平静了下来。
……
两日后,闫伯武带着亲卫回到了京都,到了城门口就见苏旭带着禁卫军早已站在那儿一副等候多时的模样。
闫伯武皱了皱眉,带着众人下马上前:“见过苏公公。”
“将军不必多礼,杂家这会儿是奉了皇上的命令前来迎接将军凯旋回京的。”李福笑着说,但耐不住声音尖锐。
闫伯武愣了愣,不过就是剿个余孽,算作凯旋?
只听苏旭接着道:“将军,皇上已经在皇宫等候多时了,请将军和众将士随杂家进宫。”
闫伯武虽觉奇怪,但听说皇帝已经在宫中等候,便也不说什么了,应了声,便上了马走在众禁卫军的前头,阵势倒是十分的浩大,沿路的百姓纷纷让路站在一旁。
“你们还不知道吧。”有人突然说了这么一句,引得众人回眸。
那人继续:“他们这是在迎接刚回城的闫将军。”
听这名号,有人知道了:“哦哦,我知道闫将军,前些日子带领军队打了胜仗回京的那个闫将军,他可是我的偶像啊!”
“这个我也是知道的,只是胜仗是老早之前的事了,现在这又是怎么回事?”
那人笑了笑:“之前平洲水涝大灾造成那边百姓的流离失所,皇上体谅百姓疾苦,便命闫将军前去平洲赈灾,听说,到那儿后,他还整治了水害,将堤坝建了起来。”
众人听得是津津有味,更有人探头往外瞧,前面几人都是一副器宇轩昂的模样,有些好奇,到底哪个是将军。
“那这是迎接他治水成功?”
“不是。”那人抬头看了眼闫伯武走远的方向,收回目光:“若只是治水,哪需要如此大的阵仗,后来他归京沿路又帮皇上剿了匪徒,替皇上解除了心头大患,这才让皇上亲自派人前来相迎。”
众人皆是一阵惊呼,原来这闫将军竟已经不声不响得做了那么多事情,心中对其都隐隐起了崇敬之意。而闫伯武的事迹也就因此流传开了,闫伯武的形象在京都百姓的眼里开始有些高大了起来。
只是,众人不知,在某一巷口,刚刚说那些话的人正点头哈腰得从一个人手上接过重重的银两。那人抬头,竟是这时该在皇帝身边伺候的李福。
“莫要声张。”
“公公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