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8章状元回京
可橙根本没有后悔的时间,因为腊月二十七这天,何为偕同秋梨回京了!
何为乃不折不扣的儒将,所谓胸怀丘壑稳坐帐内,运筹帷幄于战场之上,本朝非他一人莫属。
连年征战,西北战事终于在今年初迎来大捷,数年来,何为率领十万西北大军度过饥荒、历经蛮族二十万大军围剿的险情,这些年来,他不是没有受到朝臣的质疑,有人疑心他拥兵自重,自立为王,在西北不愿归来,也有人疑心他根本没有统兵作将的本领,之所以出师西北,不过是因为太子一方势力薄弱,想扳回一局,所以才赶他上架,以作斗争的牺牲品。
何为是谁呢,他天资聪颖,三岁那一年,何母牵他小手到村头玩耍,家塾先生见他生得虎头虎脑甚是可爱,便口授他《将进酒》,即能成诵。
先生大喜,待其稍长,闲暇之余常带他回家塾玩耍,意欲让他耳濡目染,终有一日成为自己的得意门生。一日,何为于书簏中寻得《将进酒》,竟挨字而认,其声郎朗。
先生大骇,自此将其视作关门弟子,呕心沥血,倾囊相授。
何父一介泥瓦匠,早出晚归,只图糊口,岂曾想过要儿子考取功名、出将入相?但碍于先生反复劝说,便咬紧牙关供他读书,一晃数年过去,何为以四村八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大名鼎鼎的广州府玉喦书院,再后来,二十岁的何为勇夺会元进京赶考,一年之后,高中状元。
一个三岁能诵《将进酒》、四岁自行认字、五岁进家塾的泥瓦匠儿子能走到今时今日,绝非偶然,他自有他的过人之处。
出使西北之初,大军在前一个大将的统领下刚刚吃了一场大败仗,西北戈壁,连绵十里不止的军帐士气低落,人人盔甲破败,颓靡不振。
何为初到,头一件事就是振臂大呼,激昂演说以振奋军心。可见惯了生死,无数次在沙场上浴血奋战过的士兵哪里吃他这套?他们更看重的是新来的将军能否给他们带来粮草,让他们吃饱饭、不挨冻,领他们打胜仗、一雪前耻、扬眉吐气!可眼前站着的这位“小白脸”怎么看也没这个能耐!打仗?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而已!他要是敢杀鸡,我都服他!将士们如是想。更何况他还贴身带着个俊秀小厮,成何体统呢,于是他们看向何为的眼神也多了几分轻侮。
可以说,何为刚到西北,并没有一个士兵服他。其时前任大将大败罢官而去,边关还不时有羌胡侵扰。但何为从未气馁,他虽从未领过军,但胜在他博览群书,熟读兵书,在无数次与前朝名战役对比过后,他决定以逸待劳,作为取胜之道。
何为虽是一介书生,但治军严明,以身作则,历时两年终于得到了部下的信任。驻军西北的第二年,何为费尽唇舌说服部下,领军来到羌胡的所在地。
其时羌胡侵扰一直没停过,众军恨得牙痒痒,恨不得立即大战一场,一泄心头之恨。
何为否定了众副将的提议,他决定就此驻扎下来等待敌军掉以轻心之后再以逸待劳哉术战胜羌人,在此之前,他早已命令部下分化挑拨羌胡的关系。
一众副将将信将疑,对他的策略表示出极度的怀疑,但何为从未动摇过,他坚持己见,不为所动。
在此期间,大军经历过缺粮危机,何为修书一封派出信使进京报信,将士们心中存疑,觉得大家在西北没打胜仗,朝廷大概不会运粮过来,而是任由他们自生自灭。但何为坚信朝廷绝不会放弃西北,抱着一丝希望,信使心怀忐忑地来到京城。于是便有了可橙差点骑马直闯皇宫、捐资犒军、进金銮殿受陛下嘉奖一事,也正因此,才成就了可橙乃京城第一儒商的称号。
军粮如期运到西北,军心大定,自此何为在军中开始有点威望。
驻军西北的第四年,何为觉得进攻时机,于夜半点兵调遣。到了两军交战之时,早已被梁军挑拨的胡人闻风而逃,羌人见梁军突然来到,弃了辎重,败走湟水。众部下心中嘀咕之余也开始佩服起这个儒将何为,十万大军亲眼见羌人败走,自觉出了心口恶气,有一将军提议趁敌人败走,干脆来个痛打落水狗,如此一来敌军肯定能一举所散。
何为拒绝了将军的提议,摇头道:“古书有言‘穷寇莫追’,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我们若在此时急追,他们肯定会舍命相博。我大梁士兵人人命重于泰山,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我不会干。”于是领大军徐徐前进,以此策略推行,缓慢作战,梁军果然不费大力就大获全胜。
此时捷报还未传入京城,皆因何为还未全面降伏羌人,他立志要羌人举族投降大梁才进京报捷。
进军羌地之后,何为下令部下不得烧杀抢掠,对羌人百姓好言安抚。相比过去羌人在大梁边界侵扰,动辄杀人放火,梁军今日所为无疑是天壤之别。士兵当中隐约有不满者,何为厉声斥责,再有多言者杖责五十。此言一出,军中无人敢再有异议。
此举一出,使羌人首领、平民大为感动,其时败走的羌人首领鹿比乐遣使者来到梁军驻地求见,称愿率全族降梁。
全军雀跃,收了羌人的受降书、进献的牛羊马匹、金银珠宝。
此时已是何为出使西北的第五年,捷报传到京城,举国欢庆。
时值深秋,西北草原一片枯黄。何为拒绝了部下的提议,决定不乘胜追击胡人,而是打算利用西北广褒的土地屯田耕作放养牛羊,争取将来西北驻军自给自足,不必劳烦朝廷年年运粮。粮草富足之后,与羌人合力围剿胡人并不算难事。
第六年,西北大军实现了自给自足,十万大军欢呼雀跃,打心眼里佩服这位“小白脸”,齐声高呼“大将军英明,我等愿为大将军肝脑涂地,死而后已!”
第七年,梁军召何为回京,因为军中庶务繁多,从年初直到年底,何为才得以率五百部下不远万里奔走回京。
骏马铁蹄踏碎北郊一望无际的黄草地,远远望去尘沙飞扬,遮天蔽日。少时,终于浩浩荡荡来到北门。
朝廷数百名四品以下的官员列成两排在北门迎接,领先而来的自然是身穿铠甲的状元郎何太师——不,今时今日的何为已多了个“镇西将军”的名号,此时此刻镇西大将军何为骑在马背上,脸上浮着淡淡微笑,听见官员们高呼“恭迎镇西大将军回京”时跳下马来还礼,寒暄过后翻身上马冲两旁的民众点头致意。
大将军身后是一身黑袍明甲的四品英翎女将——赵秋梨。
秋梨好生不容易,追随了何为七年,在七年的军旅生涯里,她从不言苦,身穿男装,与军士同吃同操练,除了夜晚宿在主帐旁边的耳帐,其余时刻她都提着医药箱奔走在各营帐之间,成了军医的得力助手。
医治伤患之余,她还能为何为献计,譬如击败羌人之后的屯田计划,秋梨功不可没。
何为深知秋梨之志,是以将她的功绩写成奏折合并西北数年来的军情汇报一起命信使送进京,梁帝大喜,遂封她为四品“英翎将军”,英翎将军虽是虚衔,但却给了何为、赵家极大的面子,何乐而不为呢?梁帝非常清楚当中利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