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御史只有一个儿子名叫秦农,而秦农也只有一个女,这个女儿就是秦姑娘,取名“年玲”,年玲姑娘不仅长得如花似玉,而且天资聪颖,在父亲的悉心教授下,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无所不精通,成为乡里闻名的才女。
因此,慕名登门求亲者络绎不绝,但都被秦农一一婉言拒绝了。去年,秦农将女儿许给陈桥村的一个孤儿陈望富。
这陈望富虽是农家子弟,不通文墨,但为人忠诚老实,勤劳俭朴;而且与秦玲彼此都有情有意,秦农夫妻俩也很喜欢他,就招陈望富为婿,准备在正月十八举办婚礼。谁想到正在秦陈两家准备婚庆之际,陈望富不小心掉入长江,从此不见踪影。噩耗传来,秦农因悲伤成疾而亡。
秦年玲痛苦地说,“刚才所奏,乃奴家自制的词:‘千年哀奏,惜分飞,朝中措。盼陈郎归,似昭君怨,贞妇望夫人化石,千岁哀奏千岁调。’”
“小姐命运之悲,催人泪下。”王公子说:“小姐作了一首好词,也是一联绝妙的对子!”
王公子沉思一番说道:“让小生思考一下,对出你的下联。”
谁知,尽管王公子搜尽枯肠也想不出下联。书童见状说道:“天色已晚,请公子回船吧!”
王公子施礼说道:“小姐遭遇,小生深表同情,人死不能复生,理应节哀才是。小生不才,此对一时难以对出,请容缓时日,定当面呈答卷。现天时已晚,小姐亦请回府吧。”
王公子回到家乡,念念不忘这件事,他虽日夜苦思冥想,也对不出下联。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一晃数年。这一年是大明朝的第一个科考。
已升任和州知府兼和州地区主考官的姚承祖久慕西梁山的胜名,利用空隙时间来到西梁山,此时已是红日西沉,他们来到陈桥洲渡口,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副夕阳返照,浪花迭起,红似炉火,如诗如画的人间仙境。
这时,一老叟驾着一叶通体红色的扁舟,载着行人向岸边驶来。他一面摇桨,一面放声高歌,船靠渡口,行人上了岸,老叟分文不收。姚承祖不解,深感惊讶,便向老人施礼请教。老人手捻银须,绘声绘色地讲了几十年前发生的一段佳话。
那是九十年前,南宋义王赵义龙(赵红生的爷爷)驻师和州,一个除夕之夜,义王要渡江视察对岸防务,他来到江边之时正是家家户户吃年饭,爆竹连天的时候,哪来的渡船?
正在无奈之际,忽见一渔年轻鱼夫驾着一叶渔舟逆水而上。赵义龙见了喜出望外,连忙大声呼喊道:“渔人,快来渡人!”
年轻人将船荡至近前说道:“三十晚上了,天无月色,难以看清航道,且风大浪险,极不安全。几位将军不如屈驾在小舟上暂过一夜,明早再渡不迟。”
赵义龙听了觉得正确,便点头称是。这件原本极为普通之事,却被义王一直惦记着。
“赵义龙是个真正的侠义之人。”老叟不无感慨地说:“那个青年渔夫就是我的爷爷,义王后来派人探访我爷爷,并将我父亲带到丹阳生活;因我爷爷姓智名满江,他将这条船漆成朱色,起名为‘满江红’,并赠爷爷不少银两。爷爷本来以打鱼为主,见现在衣食不愁了,就在此开设义王渡;爷爷去世了,我父亲回来接着摆义王渡;父亲去世了,老夫也接着摆义王渡。”
姚承祖听完这动人的故事,心情十分激动。
转眼开考之日,周边才子会聚一堂,都想一试自己的才华。谁知打开试卷一看,考题出人意料,既不是四书五经内容,也不是策问策对,而是一联别出心裁的下联,要求考生对出上联。
这个考题就是姚承祖受义王渡的启发而出的,这考题是:“满江喜唱:清平乐,感王恩,舒渔家傲,如醉翁操。智公摆渡苦变甜,满江喜唱满江红。”
考题虽仅有三十二字,却挂了五个词牌的名字,既暗中歌赞了义王渡和清平盛世,又描绘了渔家的喜悦和骄傲。
考生们面对这个考题,个个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
然而,返回和州应试的王公子翻开试卷先是一愣,继而眉飞色舞。心中暗道:我曾经为此思前想后,呕心沥血,数年吃不香睡不着。今日考题却使我如愿以偿,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王公子兴奋的遂奋笔疾书,一挥而就,交了一个头卷。发榜那天,王公子名列榜首。
城内的绅士闻讯,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大西门外的姚府报喜。退休在家的王文礼笑脸相迎,一面收下了贺礼,一面吩咐家人请公子出来答谢。不料没有了公子的踪影。王文礼见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随即命令上下人等一齐寻找公子。
王公子哪去了呢?原来,他得知中榜,就飞步跑到南门外的横江渡(现历阳镇横江社区),叫了一只小划船直奔西梁山。
当王公子逆江而上来到西梁山,只觉得昔日的情景依旧,只是那块大石头旁多了一座简陋的茅棚,一缕青烟,正从茅棚内飘出。
王公子走近茅棚,向里望去,正是秦年玲手持竹管,向灶内吹火。王公子不由得惊喜地喊道:“年玲小姐,小生特来呈交答卷。”
秦年玲闻声抬头,见是几年前相遇过的书生,便也面露喜色:“不想一别数年,公子还记得我这孤寡女了?多谢!多谢!快请屋里坐。”
王公子坐定之后,从怀里掏出一个折子,又站起身来,恭敬地递与秦年玲。秦年玲展开一看,粉面顿时涌上红晕,羞涩地说:“未婚夫去世后,小女子决心不嫁,为了打发那些风流少年,就以这个上联为对子,声言‘谁能对上此联,我便与谁结为夫妻。’几年来,没有一个人上门答对,我也感到十分自在。如今,公子对上了,倒叫奴家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