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杨呼呼的吃着碗里的细面。
热气腾腾、软嘟嘟的细面条,美味的即便是在夏夜里吃,也不觉得热燥难耐。
“好吃吗?”顾杨挖一口手边小碗里的盖饭,笑着问对面也先吃面的上官伯秦。
他们要两份饭,她又去找老板要两个空碗,回来将两份饭分成四份,这样每人有两份不同的。
“恩。”
上官伯秦点头,又道,“很像我在英国读书时那家中国餐馆的面,很好吃。”
“真的?”顾杨惊喜,她带他来吃饭,这样,才不算失败。
“真的,有机会带你去尝尝。”
上官伯秦笑。
“好呐。”
从小吃店出来,胡同的另一个出口,是顾杨中学母校。
她这么说了之后,就听上官伯秦说想去看一看,她当然乐意带路。
“我们学校以前在本市很有名的。”
顾杨边走边道,“只是后来附中与私立学校建成之后,我们学校人数越来越少,只有附近的孩子来上学了。”
果然,上官伯秦跟着顾杨走到胡同口,就是一所明显时间已经不短的学校。
大门斑驳,他们俩走过时,门卫只探头看他们一眼,什么都不问,轻松放行。
“我在这里上了三年学。”
顾杨声音低低的道,在夜色氤氲的夏夜里,有一种追忆往昔的感觉,“我上学的时候,还没有六年级,上完五年级,直接进入中学。
之前听班里同学说,他们的哥哥姐姐上中学后要住校,吓得我升中学的那个暑假每天都过得很忐忑,就怕住校。
后来,真的来到学校,才听说离家远的学生如果往来不方便,可以选择住校。”
上官伯秦道:“你来回很方便。”
顾杨:“是呐,但还是有点怕。
小学时,班里的同学几乎全是我家附近的,从一年级就在一起,后来已经很熟悉。
升入初中,虽然有以前的同学,但很多要重新认识,很不习惯。”
上官伯秦:“后来呢?”顾杨:“后来呀,我们在一个班三年,关系像与以前的同学那么好。”
上官伯秦笑:“恭喜你又认识了许多新朋友。”
顾杨说了许多自己,忍不住问些以前时机不对、她也从没问过的问题:“你呢?你在国外读书,那里的学生老师是不是和我们这里很不一样?”我们这里?上官伯秦听了这句话,眼中笑意更盛。
“国外的孩子大多很独立,他们有小学起就要住校的私立学校。
上课内容更注重孩子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
生活中也更注意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与适应力。”
“哇,这么好!”顾杨忍不住惊叹。
上官伯秦摇头:“也不尽然,有些孩子家长与我们中国孩子的家长很像,他们更想自己的孩子没有烦恼、顺遂长大,他们一直陪在孩子身边,一起经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恩。”
顾杨点头,“看来全天下的父母都很不容易。”
“是啊。”
上官伯秦也有些感叹,“即便是对孩子的生活不参与那么多的父母,也在想尽办法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为有用的人,只是方式不尽相同。”
“上官大哥,你将来一定能做一个好爸爸。”
顾杨看着如此说话的上官伯秦,发自肺腑的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