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杨铣历经千辛万苦,冒着风霜寒雪,终于快要抵达安西四镇节度使幕府所在地,龟兹。
时隔一年再返此地,不由得心生感慨。想起唐人诗仙的塞下曲,忍不住吟诵出来。杨铣最喜欢其中最末尾的一句:“原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此次奉命征讨羯师国,不正是“斩楼兰”嘛。
但是……杨铣越靠近龟兹,心里就越不自在。
去年在龟兹,因高仙芝的乳兄弟郑德诠屡次出言侮辱,杨铣一怒之下杀了郑德诠。谁家的孩子不是娘生父母养,不应该这样做。哪怕是打一顿,也不该真的动手取命吧。
杨铣既担心高仙芝算旧账,又愧疚自己的行为。
就这样一路踌躇,直到龟兹镇。
高仙芝早通过手下知道杨铣要来,特派了李嗣业在龟兹镇城门外迎候。
李嗣业远远瞧见杨铣带领一队人马过来,忙拍马上前迎接:“杨将军,好久不见!”
杨铣也扬鞭拍马到李嗣业前面,勒马不前,拱手道:“李将军,久违了。”
“快随我入城,高节度正在府内等候尊驾到来。”
“请。”
“杨将军先请,”李嗣业不肯在前,“杨将军是携带陛下敕令到此,末将不敢越天子而前。”
杨铣只好拱手道谢,遂拍马在前,李嗣业紧随其后。
两人一前一后进入龟兹城。
人们常说:物是人非。杨铣再来,发现的确是变化很大。最大的变化是老将军郭子仪不在安西四镇了,他调任横塞军使,在河东节度使张齐丘麾下效命。
至于其他人,几乎还能认得出来。
尤其是在府门前迎候的两位,真是再熟悉不过了。
高仙芝和封常清一身戎装,携安西节度使幕府大小官员,在府门前迎候。
杨铣翻身下马,从马背上解下一个袋子,里面装着皇帝的诏书。取出来后,右手高举诏书,向前平视,快步入内。
高仙芝率文武官员紧随其后,进入正堂。
杨铣到帅帐前,转身面朝着高仙芝等人,念道:“天子敕令,尔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接旨。”
“臣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幕府大小官员一百三十六名接旨。恭祝陛下万寿无疆。”
“恭祝陛下万寿无疆。”
高仙芝及其部下,全部跪着接旨。
杨铣打开圣旨,当众念一遍。圣旨提到了吐火罗的请求,羯师国的不臣,以及令高仙芝接旨之日,即刻发兵。
圣旨宣读完毕,高仙芝双手高举接过圣旨。
杨铣随即走下来,躬身叉手道:“末将先公后私,请高节度不要见怪。”
高仙芝忙回礼道:“杨将军言重了。听闻杨将军娶和政郡主为妻,本节度没有当面道贺,还请杨将军不要介意啊。”
“不敢不敢。”
高仙芝随即命诸将各自回营整军,三日后出发。同时留下封常清、李嗣业和一个文士打扮的人作陪,设宴为杨铣接风洗尘。
宴会开始之初,杨铣坚持坐下首末座,被高仙芝拒绝。以客随主便,杨铣远道而来为由,坐了上首。封常清坐下首,李嗣业坐杨铣身旁,而那位文士坐封常清的旁边。
杨铣注意到这位文士文质彬彬,其气概远胜李允则。不觉有些好奇,但主人在不好当面问姓名。
高仙芝却当着杨铣的面,隆重的介绍文士道:“这位是朝廷派来充任幕府掌书记,姓岑名参,荆州江陵人氏。现任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刚刚到任掌书记。岑参军前脚刚来,杨将军后脚就到了。”
杨铣听到岑参的名字瞬间头皮发麻,他的大名,如雷贯耳。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可是千古名篇。
高仙芝刚介绍完,杨铣就站起来了。并拱手作揖道:“岑参军大名,铣素有所闻,今日一见,大慰平生。”
岑参年仅三十二岁,名声并不彰显。那些千古名篇,大部分是在第二次出塞后做的,而不是这一次出塞。
他对杨铣这样热情不似作伪的态度,有些困惑。同时忙起身还礼,说一些谦虚的话。
宴会上宾主尽欢而散。
翌日,高仙芝点卯。正式安排这次随军出征的将领、人数和马匹等。
以封常清为留后使,代行节度使事。李嗣业为先锋官、杨铣为副先锋官,率陌刀队及其他兵马在前开道。高仙芝自己为中军,副节度夫蒙灵察为后军。岑参作为掌书记,随大军出发。
只以本部安西兵马三万攻打羯师国,不调用其他军镇兵马。
并且定下日期在两日后,大军三更做饭,五更出发。
杨铣这回没像以前那样休息,白天除了去军营视察,联络感情,还跑去找岑参切磋文学。
说是切磋,就是挨打。岑参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杨铣肚子里这点墨水招架不住,但是杨铣就是喜欢跟他说话。
这令岑参既感到奇怪又高兴。奇怪的是杨铣怎么这么热情,高兴的是有人能陪他说话。
安西四镇到底是“异乡”,语言不通。镇守安西大多是军人,官职高的有文化,但没空搭理岑参。官职低的没文化,岑参不愿搭理。难得碰到杨铣这样又有文化又很闲的人。
两人一拍即合,一天的工夫就很熟络了。
第二天,也就是在大军出发的前一天。两人一起到龟兹走一走,杨铣顺便把家书投到驿站。
这回,杨铣写了三封家书。一封给父亲、一封给郡主、一封给霍小湘。给父亲的家书一如既往的正经,顺便提了下大诗人岑参的名讳。给郡主李柔芸的家书是小不正经,全是照着自己记忆里新时代的情书写,情意绵绵、肉麻兮兮。给霍小湘的家书是很不正经,一半是在变着法逗她笑,一半是在关心孩子。
投放完毕,两人从驿站走了出来,在城里闲逛。
忽然听到有酒家传来这样一段话:“今日吾家店主人广开善门、结善缘,有能在墙壁上题诗且过关者,免费请吃一顿酒席。”说话之人,又用回鹘语和西域其他语言说了一遍。
杨铣高兴坏了,身边有位大诗人在,还怕蹭不到一顿酒席。于是央着岑参去作诗。
岑参不肯:“文章千古事,岂可用于私利。”
杨铣眼珠一转,劝道:“岑参军说得很对。不过店主人敢请人题诗,必是胸有点墨之人。在这龟兹镇里,岑参军难道不想去看一看吗?”
岑参一想觉得有理,于是和杨铣来到酒家。
只见店主人端坐店内,面朝店门。进门左手边一面墙空出一片,墙下有笔墨伺候。再看店主人形状相貌不似西域人,而像中原人。
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却迟迟不见有人动笔。
两鬓斑白的店主人,不由得一声轻叹。
岑参有所感触,一个箭步到墙前,挥笔如毫,立写一首。
其诗云:“家在日出处,朝来起东风。风从帝乡来,不异家信通。绝域地欲尽,孤城天遂穷。弥年但走马,终日随飘蓬。寂寞不得意,辛勤方在公。胡尘净古塞,兵气屯边空。乡路眇天外,归期如梦中。遥凭长房术,为缩天山东。”
店主人拍手叫好,立刻邀请岑参和杨铣到店内二楼吃酒。
岑参推辞不肯。
杨铣本来就想蹭饭,立刻推着岑参往楼上走。
就在这时,却听到店外安静的人群中,响起童稚的诵读声。
三人同时止步侧耳倾听,直到童子念完。
岑参立刻下楼,寻着声音源头见到一个小儿,大约只有七八岁的年纪。
岑参问道:“敢问童子一声,童子贵姓,家住何处?”
童子回道:“家住龟兹城外,放羊为生。随父亲进城卖羊,看先生的诗写得好,忍不住念出来。”
岑参又问道:“小郎君怎么会认识汉字呢?”
童子答道:“我父亲所授。”并从怀里掏出一本书,上面是用回鹘语书写而成。
岑参不识回鹘文,于是问童子,这是一本什么书。
童子答道:“这是《论语》,是我爷爷用回鹘所写。爷爷言道,书中自有很多道理,要我好好读。”
岑参听罢激动万分,对杨铣道:“不想西域边陲蛮荒之地,也有人深受圣人教化。”
杨铣也觉得这小孩难得。
此时,从人群中钻出一个大汉。
童子忙叫大汉“父亲”。
岑参和杨铣上前,向大汉拱手行礼。
大汉还礼。
岑参喜道:“阁下能在这荒莽之地,教孩子圣人之道,真是难能可贵啊。”
大汉一脸懵懂。
童子忙将墙壁上的诗给父亲看,又把刚才他们之间的对话,说给父亲。
大汉听罢,恍然大悟:“鄙人世代读书,因战乱不得已流落到此。就算生活困顿,亦不敢不读书。可惜生活贫寒,所读书有限,有愧于先人。”
岑参忙道:“富贵自有天数,然公坚持诗书传家,已是难能可贵。”
杨铣看大汉和他儿子都是两手空空,想必羊都卖出去了。于是道:“我看两位生意做完了,不如借店主人一方宝地,吃杯酒再走。”
大汉有些犹豫,童子眼中满是期望。
店主人好客,忙道:“应该、应该,老朽能见到这么多的故土之人,甚是高兴。请一定要到里面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