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着蜜蜂的飞行路线,赵二郎他们终于顺利找到了田小宝蜗居的屋子。这屋子如此低矮简陋,几乎都要被旁边的茅草给盖住了。田小宝正穿着厚厚的衣服,小心翼翼地将手伸进蜂箱里头。
一转眼见到有外人来,田小宝有些惊讶:“若是买蜂蜜,你们来迟了。现在还没有。”
“我们不是来买蜂蜜的,是有些事情想要问你。”赵二郎主动亮起了自己的腰牌,然后说道,“田小宝,你是否还记得金水村的宋大嫂?”
田小宝愣了好一会儿功夫,才重重点头,“你们稍等我一会儿。”
只见他将手抽了出来,将蜂箱放在一边摆好,随即带着众人到了远离蜂群的地方,慢慢把自己身上用来防止蜜蜂叮咬的衣服一层层脱下,露出了原本瘦小精悍的身躯。
他换上了自己平日的衣服,方才对赵二郎道:”我的确是认识宋大嫂,她是我买蜂蜜的老主顾了,不过这又怎么了?
赵二郎于是把宋大嫂如今深陷命案之事告诉了田小宝,后者一脸惊讶:“怎么会如此?”
“金六儿中的就是马尾子的毒,不过宋大嫂坚决表示自己没有投毒。”赵二郎补充,“我们想来看看会不会是宋大嫂做糖藕的原料之中有什么问题。”
“你怀疑是蜂蜜之中有毒?”田小宝脑子反应快,感觉也十分敏锐,“不过这怎么可能呢?至少我跟金六儿无冤无仇,没必要故意下毒害他。”
赵二郎却是话题一转说到了别处:“这山谷里头有一部分是马尾子,你知道吗?”
“嗯?还有这样的地方?”田小宝有些惊讶。
“你不是在山谷里头呆很久了吗?”赵二郎接口说道。
“嘿呀,也没有多久。我也是开过春之后才到这里来的,发现这里以外的很适合蜂群采蜜,就留下来住了一段时日。”田小宝摇摇头,老实承认,“说实话,这一片山谷我自己现在都没有走完全。至于有哪些东西,那我就更不知道了。”
这个解释倒也说得通。赵二郎于是换了一个方向:“那你卖给宋大嫂的蜂蜜还有剩余的嘛?”
“宋大嫂找我催要蜂蜜要了很久了。我好不容易攒满了一罐头给她,现在是没有了。”田小宝无奈的说,“不过今年比往年要好一点。往年这个时候是没有什么好蜂蜜的,今年至少在这段时间,蜜蜂们产出的蜂蜜还是挺足够的。”
赵二郎旁敲侧击了田小宝几句,发现他的确是对山谷里的马尾子一无所知。宋大嫂那一日买走了他刚刚出品的新鲜蜂蜜,之后他也没有管这些蜂蜜怎么了,就一直待在山谷里,有时候还回到外面去。
蜂蜜的产出需要时间,上一次产出的量很少,几乎全部给了宋大嫂;这一次正是采花的好季节,蜜蜂们十分忙碌,田小宝估计产量会比之前大幅上升,他本来还十分欢喜,不料却被赵二郎带着人找上门来,几乎都要蒙了。
见此情景,赵二郎只得决定先将田小宝带回瑞云县接受审问,至于他的这些蜂群,田小宝主动表示短时间内人不在,蜂群是不会跑走的。山谷里的这些花儿已经够多了,蜂群是不会随意离开的。
赵二郎带着田小宝回到了瑞云县,顺便还去了一趟宋大嫂的家中,取出了家里的那一瓶蜂蜜。之前搜证的时候一直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瓶蜂蜜,现在来看或许破案的关键就在这里面。
回到县衙之后,赵二郎将自己的推断一五一十说了出来,让知县大为赞赏。他被这个案子也困了好几天了,但是苦于没有突破的方向。如今赵二郎另辟蹊径,拓展了另一条思路,让知县有了新的想法。
知县立刻叫人抓几只老鼠过来,给它们喂了几口蜂蜜检查情况。或许是因为老鼠体积比人小的缘故,只是几口蜂蜜下肚,没有多久,那些老鼠都开始疯狂地在笼子里窜来窜去,紧接着便仰着肚皮朝天,一动不动了。
众人围成一圈观看都是大吃一惊,半晌有人大着胆子拿着木棍去捅那些老鼠,发现都是硬邦邦的,死绝了。
观察的人当中,也包括了田小宝。他当下神色一变,惊恐万状地说道:“我真的没有在蜂蜜里头下毒啊,我也不知道这蜂蜜怎么就……”
知县则是摸了摸胡子,心里大致有了数。田小宝这个人老实巴交的,而且跟金六儿并没有直接冲突,他作为养蜂人常年离群索居,除了自己的客户,他甚至都不太知道金六儿是谁,不存在故意害人的动机。
那瓶蜂蜜之前也让田小宝确认过,的确就是从他这里卖出去的。田小宝记得很清楚,因为宋大嫂跟他要蜂蜜的时机不对,恰好是蜜蜂们产蜜不多的时候。但是宋大嫂跟田小宝预定蜂蜜预定的很早,况且宋大嫂算是田小宝的老主顾,两个人合作多年了。
所以田小宝就把那一段时间所有的好蜂蜜都给了宋大嫂,也不过就是这么一大瓶而已。这一点田小宝可以确认无疑。
那么,会不会是宋大嫂选择在蜂蜜里面投毒呢?赵二郎却觉得这个可能性也不大。如果宋大嫂真的要投毒,在锅里投毒就好了,何必多此一举还要把毒放到了蜂蜜里头?这么一大瓶蜂蜜,价格也不算便宜,不能用的话宋大嫂这可就算是赔了本了,又何至于此呢?
“所以啊,知县说择日就要开堂重新审理此案,到时候大家都可以去听听。”赵二郎欢喜地说道,“多亏了阿栀,这件案子才有了转机。”
赵栀抿嘴一笑:“这些都是阿爹去找到的,我也没做什么。”
王氏眼尖,看到了赵栀头上的簪子不同了,不由得问了一句:“阿栀,你头上的簪子怎么换了?”
直到此时赵栀才后知后觉想起来还有这么一回事,但是此时已经被阿娘发现,再把簪子拔下来藏起来也不太合适,于是神色如常:“哦,今日去明州看到了这只玉簪子很好看,一时忍不住就买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