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姜茉设想中的计划便投入了具体的实践。
她利用姜万宝这个村长的人脉,找到了村里许多手巧伶俐的寡妇和小媳妇,将买好的原材料交到对方的手里打样,再以这样的样品批量加工,没多久,生意便找上了门,第一家顾客,是姜茉的亲姑姑姜万霞。
姜茉知道,她一个小孩子所经营出来的东西,亲戚朋友们之所以会买,刚开始,其实无非就是在当做变相地送给她零用钱罢了。但姜茉并不敷衍,她把这件事当做一件正经的事业来做,她非常注重包装,从雪地里面摘出干花来点缀发卡和头绳,又拿旧衣服领口和袖口上的白色蕾丝做绑带,偷偷地裁下来一截,便完成了第一桩生意。
从第一单生意卖出,到她接到第二份单子,之间隔了整整20天。
而这期间,赶上永和村小学开学,姜茉也并没有闲着。年前,她家里种的一院子山楂结了果,她跟柳翠莲商量了一下,将红彤彤的山楂洗净、收拾好,然后再用一点点砂糖包裹,做成糖葫芦。糖葫芦做好后,拿竹签子串串,扎在干稻草上,由姜万宝替她扛着,带到了学校,想赚小孩子的钱,不能用对付大人的那一套,她很聪明,第一批糖葫芦,根本没要钱,免费送给大家吃。
当天,全校学生都涌到了她们班里,一人半颗,多了没有。
第二天,她又免费送了一批,三天后,才开始收钱。一大清早,她就派了蒋花在她的糖葫芦串旁认真地盯着,蒋花负责收钱记账,并且明文规定,如果有人想买她们的糖葫芦,无论男女,第一次,必须要捎带上她们的发卡和发绳。
姜茉最聪明的地方在于,她的糖葫芦,不按串卖,论颗,一颗一分钱,非常便宜。而发卡和头绳,则需要五分钱,也就是说,第一次买糖葫芦的人,必须要缴纳六分钱的费用。
那时候的农村太穷,小孩子都没什么零花钱,但她连着送了三天,学校里的小孩子都被姜茉给喂馋了,没办法,有人真的忍不住想买,甚至馋到了要跟她赊账的地步,姜茉理解,她同意让他们赊糖葫芦的账,但不能赊发卡和头绳,毕竟发卡和头绳是出钱进货,而糖葫芦的成本对她来说只出在白砂糖上面,而实际上一整个冬天,她们家用的白砂糖都是亲戚朋友和外人送的,没花钱,所以算来算去,她卖个糖葫芦的成本几乎为零。
至于要账的工作,她则交给同桌张旭去做,毕竟她每天还免费帮他补习,几年过去,张旭欠她的可不止一点半点儿。
张旭一口答应,也不含糊,别的不提,要账这事儿可是他的看家本领,他最擅长每天搬一张长凳子,跟个大爷似的,堵着门口点名要钱。蒋花则坐在一个小马扎上,抱着一个小本本,每天和他一起负责收费登记。
两个人配合默契,时间久了,关系竟然也渐渐地变得不一般了。
学校里流言四起,说张旭现在不喜欢姜茉,开始追蒋花了。姜茉也时不时地拿这事儿逗逗蒋花,但蒋花总是红着脸说不是,姜茉笑笑,配合着没有戳破。
……
很快,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在永和村小学里面,不算糖葫芦,单单说发卡和头绳,姜茉便赚到了五元钱。这样,已经能把她进货时的成本补上,紧接着,最早时买她发卡和头绳的姑姑姜万霞处便又传来了消息。
“茉茉,你这发绳质量不错啊,我用了快一个月了都没有抻坏,你再给我拿点,拿一捆,我只要发绳,不要发卡,姑姑回头给你钱哈。”
那个年代,诸如发绳这样的易消耗品,三天两头就会换一个的。普通发绳都用不住,姜茉的一根发绳则是用两根普通发绳拧在一起的,相对外面集市来说,她卖的也不算贵。
她仰头看看姜万霞,不假思索,从炕上的木柜子里拿出十捆发绳和十二个发卡。
“姑姑,你帮我把这些都卖了,我只要我的零售价,除掉你那一捆发绳,总共一块三毛八,你如果能全部都卖掉,我就不收你那一捆发绳的钱,还每半个月都免费送你一捆发绳。”
姜万霞原本以为她是开玩笑的,没当真,使劲儿拍手,哈哈地笑了一会儿,好半天过去,这才看出来,原来姜茉这小丫头说的都是真心话呀。
“可是这么多发绳,谁买呢?”姜万霞有点犯难。
“姑姑,我听我妈说你最近新参加了一个舞蹈队。”镇里的舞蹈队,专门负责给各地领导们汇报演出,姜万霞个子高,长得英气,虽然并不及姜茉她妈柳翠莲那样的妩媚动人,但是穿上舞蹈服做好妆发之后,倒也有一种别样的淳朴的美。
姜万霞问道:“怎么,你想让我卖给舞蹈队的队员?”
“不,我是想让你帮我联络一下舞蹈队的化妆部门,我想让你帮我把发绳和发卡直接卖给你的单位。”
姜茉做的都是好东西,她不赚黑心钱,这发绳和发卡都是绝对的高质量,不容易坏。像现在这样薄利多销,如果只卖给身边人,虽然同样赚钱,但来钱慢,她等不及,想了想,觉得还不如直接联系这样的单位和企业。
姜万霞眼前一亮,这倒是个好主意啊。她抱着肩膀,在屋子里转了一圈儿:“好,你等等,姑姑这两天就帮你问问。”
随后,姜万霞将东西走后,很快便联系上了舞蹈队领队,正赶巧,化妆队确实正打算买一批发绳和发卡,姜万霞将东西拿了过去,一狠心,以双倍的价格去卖,化妆队一声不吭,竟然也照单全收。
姜万霞心中大喜,她乐得合不拢嘴,从此,她卖这东西比姜茉还上心,隔三差五便问问姜茉有没有上点新货,种种形势表明,她俨然已经成为了姜茉手下的最大代理。
再之后,类似于这样的代理,姜茉还发展出了很多,她原本计划用八个月的时间买下的永久牌自行车,不到四个月的时间,便已经攒够了钱。随后,她跟蒋花一合计,利用剩下的四个月时间,又买了一辆更贵的凤凰牌自行车。
濒临初中开学之前的暑假,姜茉将自己的发绳发卡生意转让给了她妈柳翠莲,自己则和蒋花一人一辆自行车,绕着村小学转悠。
八十年代,能花自己的钱买一辆属于自己的新自行车,那种感觉要多舒服有多舒服。
一日,炎炎的夏日,姜茉骑着崭新的自行车在一排白桦树下兜风,清风徐徐,引得路边人无限羡慕。
整个暑假,一时间风光无两,万众瞩目之际,她的种种事迹,更成为了村里人的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