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茉出门右拐,离开了董奶奶的办公室。
临走时,她也提前讲明,她只会按照彼此间原定的约定计划,演满二十场。二十场之后,她功成身退, 希望董奶奶别出尔反尔忘了之前许诺给她股份的事儿,也请文意剧院事先找好能替代她的演员,不要临 时出岔子,她可再没心情再帮她们继续收拾烂摊子。
行至于此,几多相助,她也算仁至义尽了。
此时,距离下一场演出大约还有四天的时间,姜茉收拾行李,离开了文意剧院的员工宿舍,也没有再回 徐钊那里,而是直接搬回到了经大南苑3005宿舍。
差不多一个半月没回来,宿舍就还是老样子,狭窄的走廊,昏暗的灯光,走廊里同年级的女生们叽叽喳 喳,来回来去地穿着军训服,只不过随着季节更替,厚实的军外套已经换成了清凉的短袖。姜茉摸了摸 钥匙,推开房门,她不在的这些日子,有蒋花她们一直帮忙打理宿舍,她的床铺和书桌一直保持着原样 ,一尘不染,干干净净。
宿舍里没有别人,大家都还在剧院。
姜茉看了看四周,弯腰收拾起自己的大行李袋,最近搬东西频繁,行李袋有点破损,她将叠在上面的衣 物翻出来,看了看袋子侧面的一个破洞,心想道,最近这么操劳,是该换一个新袋子来犒劳犒劳自己了 。
万玲突然推门而入,冷声地道:“姜茉,你竟然拒绝了董奶奶的提议?”
姜茉刚回过头,万玲突然一把就扯住了姜茉的衣领。
她死死地抓着她衣领,眼睛紧绞着面前的姜茉。
蒋花和李丹晚到了半步,冲进来拦她。
“万玲!你疯了!这可是姜茉,你这是干什么呢!”
万玲死不松手,瞪眼看着姜茉,手指的骨节都攥白了。“我疯了?你们应该问问她是不是疯了!文意剧 院现在如日中天,能跟文意签约当演员这是多好的机会!十万元,那么多钱……我这辈子都没见过……
李丹你见过吗?那蒋花你呢?你们都家财万贯?开玩笑……你们都见过吗!”
万玲她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个演员,她特别喜欢港台明星,喜欢小虎队,说实话这个想法有好多 年了,她就梦想着有朝一日能跟那样的明星们比肩而立,那她真的就心满意足、别无所求了。
可是这个想法只能是想法,她根本没有勇气去考演员。
她家里人都希望她能够脚踏实地,顺顺利利地毕业,以后再拥有一份铁饭碗的工作。更何况电影学院的 学费很贵,她的家庭和背景也都不足以支撑她去当一个北漂,她的梦想只能是一个梦想,她到文意剧院 做兼职,说实话也算是某种程度的圆梦,可是她演的只是最不起眼的配角,有时候上场两回却依旧连一句台词都没有。
然而反观姜茉呢?
她就是典型的实力与运气并存。
她生着一张漂亮脸蛋,脑子又明显比平常人灵活。她的英语水平在整个经大校园来说,她自称第二,都 无人敢出其右。她有本事当主角,万玲也对此心服口服。
但是她不明白,她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她能为了改编一个剧本而劳心劳力不舍昼夜地创作,累到整个 人晕倒住院,却又在好不容易当上了主角,受众人景仰时出乎所有人意料地选择急流勇退。
她是脑子有坑吗?
“姜茉,你是不是在医院呆傻了?你要是脑子出问题了就赶紧去医院看看,现在去治还来得及!万玲嗓 音尖锐,还扯着个大嗓门,她直嚷嚷着,引得走廊里来回经过的同学都不禁探头往门里看。
王春晓不知什么时候进来的,皱眉,随手带上了房门。
姜茉淡淡地扫了万玲一眼,没说话,只当她是脑子里有哪根筋搭错了。
她掰开她的手,随意地整理了一下领口,翻出几件脏衣服,出门洗衣服去了。
没什么好解释的,两个人价值观不同,多说无益。谁让万玲就喜欢当演员,而姜茉就偏偏不喜欢当演员 ,她一个重生过的人,她当然知道当演员有钱,以后也非常有发展,但是她自认为自己整个人除了这张 脸之外就再没有哪一点是适合做演员的了,为了《海的女儿》这场戏,坎坎坷坷地练习,唱歌跳舞也只 是勉强地学会,以后要让她站在舞台上当花瓶吗?其实在当演员这条路上,万玲比她有天赋,至于她……当一个百无一用的花瓶,靠脸吃饭,那对于姜茉来说是煎熬,那简直就是这世上最无耻的欺骗。
自那日之后,万玲便很少跟姜茉说话了。
两个人当然还是时常会在剧院和宿舍里碰到,但是万玲均选择视若无睹,就连晚上一起睡在上铺,也特意是与姜茉脚对着脚的。
姜茉并不放在心上,她习惯了,这些年,对于一些异样的排挤和误会,她一向疏于解释,其实是早就都习惯了。
日子还是一天天地过,一直到暑假结束,所有人的兼职结束,要准备新学期的正式上课,蒋花也终于在 文意剧院里熬出了点头,从最不起眼的小助理变成了道具组副组长。
升官之后,工资也翻了一倍。
姜茉故意打趣她道:“升官发财,不准备请客吃饭?”
“不能请不能请,你不是跟我说了,要攒钱买房子的嘛!”蒋花笑着推她,数好一沓钱,又宝贝兮兮地揣进了自己裤子的暗口袋里面。姜茉说了,女孩子要独立,就得自己先买个房子。
蒋花是没打算回富水村了,她没脸回去,既然都已经出来一趟,好歹得混出点名堂。
姜茉微笑着点头,眉梢微动。
其实她重生一回,从未跟别人提点过如何走捷径发家致富的事儿,只不过蒋花太老实,实在到让她心疼 ,她觉得这世上好人就该有好报,所以就动用了一点私心,暗地里帮了帮她。
“房子都不用挑好的,去郊区买,挑便宜的,多攒几套。”
1991年的北京郊区就是二十多年后的三四环交界地带。这时候去三四环买一间房连200元都用不上,二十多年后,价格水涨船高,200的后面要加五个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