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安排,兵部拨了两万兵马随御驾前往鞍州,为首领兵的还有三位年轻将军。
鬼见愁寨子在一座高山上,山上的土匪虽然不足千人,但易守难攻,即便是十倍的兵力也难以取胜,所以这两万兵马,其实并不是必胜的存在。
为了以防万一,白锦还带上了锦楼的势力在暗中跟随,但不到万不得已,是绝对不会出手暴露身份的。
一切准备就绪,大部队从京城出发。
虽然帝后离了京城,可这并不影响东陵朝务的进行以及后宫的安定。
身处冷宫的郑思玉得知消息时,顿时惊讶不已:“你确定这个消息属实?”
铁锈点头,道:“千真万确。陛下亲自带兵去剿匪,皇后陪同,还带了两万兵马去呢。”
“就那傻子也会剿匪?”郑思玉只觉得不可思议,“白锦是疯了吗?竟然跟着一个傻子去剿匪,能回得来……”
“娘娘,请慎言。”铁锈有些担心地提醒,看了一眼外面。
“凭什么,我都在冷宫里了,还怕别人来害我吗?再说了,最想我死的人已经离开皇宫了,能不能回宫还是个未知数。”郑思玉突然想到了什么,目光一亮,“或许,我的机会来了。”
“娘娘此言何意?”铁锈问道。
郑思玉并未立即回答,而是目光深邃的看向了铁锈:“铁锈,我待你如何?”
铁锈一愣,看着郑思玉的目光有些怔住,莫名生出了一丝害怕:“娘娘待奴婢不薄,奴婢心怀感激。”
郑思玉上前握住了铁锈的双手,目光真切道:“你帮我送几封信出去,然后再为我做一件事。若是我能从冷宫出去了,绝不会亏待你,还有你的家人,如何?”
铁锈自小便跟随在了郑思玉的身边,虽然不聪明,但也算是忠心耿耿,而且她的家境确实因她而转好。
“娘娘尽管吩咐,奴婢定然竭力为娘娘效力!”铁锈跪了下来。
“好。”郑思玉亲自扶起铁锈,然后拍了拍她的手,走到桌边执起笔。
铁锈上前铺纸研墨,伺候着郑思玉。
郑思玉沉定下心绪,静静地疏理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和计划,这才缓缓落笔。
第一封信自然是给太后的,现在的皇宫可是太后说了算,找个理由为她洗冤,接她出冷宫,应该不难。其实想要施行这个计划,最关键的人便是辅政王。
所以她的第二封信,便是给辅政王的。
第三封信,郑思玉写了家书给父亲,主诉一番凄苦,再在字里行间提及白锦的狠辣,最重要的是其中的隐藏含义,相信以父亲的睿智,定能明白她的想法。
而这最后一封信,郑思玉想了想,决定给唐齐。
她能利用的,也只有这些人了……
·
皇帝和皇后亲自前往鞍州剿匪,这等消息在第一时间便传遍开了,民间的舆论一下子形成了两派。
距离京城五百里外的一家茶馆里,宾客满座,热闹非常。
说书人在台子中间,摇着折扇,眉飞色舞,底下听书的人皆是一副兴致勃勃的模样。正说到紧张**的时候,他的惊堂木一拍,高声道:“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怎么老是在关键时候不说了啊?”
“是啊,太扫兴了!”
下面有观众不耐烦了,意兴阑珊,一如往常的吐槽两句。
在这家茶馆的角落,坐着两个年轻男女,衣衫寻常,一派江湖人打扮,正是乔装过的白锦和百里尘。
其实在大部队从京城出发之后,他们便利用了两个替身在军中,而他们已经先行一步,轻车简行来到了鞍州附近的地界。
虽然有一些关于鬼见愁的资料,但并不全面,她想从民间这边了解一下。而且此地临近鞍州,当地的百姓想必也更加了解鬼见愁的土匪。
百里尘一反常态,遮去了英俊的面容,身上无端多了一种侠义气场的他在这样鱼龙混杂的地方,丝毫不引人注意。
白锦给他的杯子里添满了水,然后跟他低声说了两句话。
现在他们的身份是一对行走江湖的兄妹,居无定所,即将路过鞍州。
其实百里尘很郁闷,为什么要是兄妹?他们明明是夫妻啊。
“来来来,我给大家接着说好不好啊!”这时,一个中年男人站了起来,络腮胡子,五大三粗的,看着像是菜市场里卖肉的屠夫。
“好!”众人鼓掌,起哄道。
“我们皇帝去鞍州剿匪了,你们听说没啊?”络腮大汉一只脚踩在了凳子上,声音粗狂,笑哈哈地道:“你们觉得以朝廷的兵马,能灭了鬼见愁吗?”
“听说朝廷派了两万兵马呢,山上的人不过才千把人,应该很轻松才对。”
“我看未必。”一个模样俊俏,气质翩翩的少年插话道,“虽然朝廷人数众多,可想要清剿鬼山上的土匪,恐怕没可能,除非烧了这座山。”
“这好端端的,朝廷怎么又想起清剿鬼见愁啊?”有人想不明白道,“我在这地界生活了很多年了,鬼山上的兄弟从来没下来对寻常百姓作恶过,劫富济贫的事情倒是听说不少。”
“是啊是啊,我也听说了。”
络腮大汉叹道:“辅政王一心为国为民,有心让陛下亲政,可咱这陛下的情况,相信大伙儿都知道。为了历练陛下,辅政王便提议让陛下带兵去一趟鞍州鬼山。”
少年闻言,忽而笑了,满面都是不以为然:“素闻这辅政王功高震主,果然啊,连这野心之上都是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
络腮大汉见少年与他唱反调,瞪着他狠厉道:“你这小子胡说什么?”
“在下听说的可是辅政王在朝堂上质疑陛下的能力,便安排了这么一件棘手的事情给陛下,美其名曰历练陛下。依在下看啊,辅政王这回做的有点绝了,陛下皇后金尊玉贵,若是有什么意外,这东陵国怕是要变天了呢!”
少年的几句话落地,尤其是将“意外”两个字加重了语气,明耳人自然听明白了话里的意思,纷纷交头接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