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章:可惜了,
顾七兮2019-06-29 09:462,105

  顾文龙不得不承认,这老四果真很狡猾,不过,顾文龙是谁啊,他才不会被这老四三言两语的唬着,更不会被他牵着鼻子走,干脆大大咧咧道:“首先,这马上封猴铜漆金镇纸我真不算喜欢,毕竟这东西自己弄成这样,你们心里也有数,完全卖不起价格是吧,至于,你们成套的文房四宝呢,确定是唐代的,我是有兴趣,你们如果愿意做我这个买卖呢,不妨拿出来看看,合适的话,我就打包一起收走。”顾文龙说得很实在,这个马上封猴铜漆金镇纸不喜欢,是因为被他们弄残了,而对唐代的文房四宝是有兴趣的,

  老四跟老三相互对视了一眼,表情显得有些纠结。他们口口声声信心满满的文房四宝,其实哪是什么宝贝哦,就是想忽悠着顾文龙把这马上封猴铜漆金镇纸给高价买了,再敷衍过去的。

  当然,这话也不能太绝对,这文房四宝呢,在“坑里”确实带了出来,一截断毛的笔,一块黑漆漆的墨,纸早就溅上了老二的血迹,砚台倒是有一枚,老四朝着老三细不可微的稍稍抬了一下头,老三便应了下来,“老板,你也知道,我们是有风险的,这样吧,我再给你看一个砚台,如果你满意,那可真的是要开价格了,不然,我们宁愿不做这买卖,也不会再给你看其他的宝贝了。”

  “嗯。”顾文龙点点头,心中也有数了,这两人真逼得没路了,指不定要做出什么坏事来。

  “那你等等,我要去别的地方拿一下,”老三果真是个谨慎的,四周看了看,小声道:“等我两分钟吧。”然后快步离去。

  顾文龙刚想掏出手机看一下时间,老四便神色慌张道:“你想干嘛?”

  “我看一下时间。”顾文龙被他这么大声的一吼,顿时搞得有点面色讪讪的不知所措。

  “先生,为了我们安全的交易,我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你,还是暂时不要拿手机什么的了,免得我以为你会举报我们。”老四眼神直直地看着顾文龙,嘴里不客气地警告了句,“咱们也都是为了混口饭吃,老板,你不想买没事,希望你不要为难我们。”

  顾文龙知道,老三跟老四都是被逼上绝路的人,如果他真的不表现出来善意,这两个走投无路的人,还真指不定做出什么“杀人灭口”的事来。

  虽然顾文龙并不惧怕,但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做买卖,和气生财,也是没必要搞不愉快。

  再加上目前看来,老三,老四对顾文龙也只是有戒备,并没有真的恶意的举动,顾文龙也算是理解他们,故而很淡定的将手机塞回了口袋里,“好吧,那我不看时间了。”

  老四看着顾文龙确实也不像是卧底之类的人,而且态度也很诚恳,关键也很配合,所以点点头,认真地解释了句道:“先生,你放心,我们也不是坏人,只是做这种买卖,比较谨慎而已。”说着还故作憨厚的补充句:“希望你能理解。”

  “嗯,我理解。”顾文龙摆摆手,说话间老三抱着砚台奔了过来,“喏,这也是包老包真的唐砚。”

  “嗯,具体是啥?”顾文龙随口问了句。

  老三跟老四面面相觑一番,异口同声道:“就是唐砚。”

  一听这话,顾文龙就知道,这几个土夫子真的很没文化,要知道唐砚,只是唐代的砚台,但是具体可是可以分为很多种的好吧?而且四大名砚也都是从唐代开始才有的。它们是端砚、歙砚、洮砚,红丝砚。宋代澄泥砚兴起,今日称之为四大名砚的是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加上红丝砚,应是五大名砚。事实上,中国古砚品种繁多,远不止此,如松花石砚、玉砚、漆砂砚等,在砚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

  不过这会顾文龙也懒得跟他们普及这些知识,他在老三手里接过这一方长得并不算起眼,方方正正的,类似砖头块的砚台,

  难怪他们没自信拿出来,这东西要是放在地摊上,估计卖个五十块,都会有人觉得贵。

  不过这会可不是在地摊上,看在顾文龙的眼里,那还真的是闪闪发光,

  这是一个依照原石简单勾勒古砚,被称为风字砚,无两足支撑,形如风字之硼,唐代风字砚最为出名,而这原石,顾文龙仔细看了看,

  用料为老坑洮砚料子,洮砚(比端、歙更稀有)老坑石在四大名砚中储量最少、最难采集,特级老坑石早在宋末(1175年)就已断采,

  要知道制作洮砚最好的石料是“老坑石”,产于卓尼县喇嘛崖和水泉湾一代。精品常卧深潭水底,取之极难,获之不易。

  洮河石的石品高雅,常呈绿色,但不翠绿,多为淡绿泛蓝,晕点片片,酷似薄云晴天﹔石质温润如玉,叩之却无脆声,浑朴而无火气。涩不损毫,滑不拒墨﹔发墨迅疾,久蓄不涸。

  总之,无论观赏,抑或实用,均属上乘,而老坑石中的极品,当属“鸭头绿”,碧绿如蓝,轻抚如婴儿肌肤,储量极少,自宋末就已断采,能否重现不得而知,现今每得一块鸭头绿可视之为千年古董。

  还有一点,自唐代成名以来,老坑洮砚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贾才能拥有的。而这种极具流行的风字款,更是达官贵人的偏爱。

  顾文龙不动声色地在翻了一下这枚砚台的底部,小小的刻了个元之,心神不由得一震,暗暗惋惜,看来这个墓是唐大政治家姚崇之墓了。

  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姚崇(651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祖籍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唐代著名政治家。

  姚崇年轻时生性洒脱,注重气节,勤习武艺,以打猎自娱,二十岁后发奋读书,以孝敬挽郎的身份步入仕途,又考中下笔成章举,授为濮州司仓参军,累迁至夏官郎中。

继续阅读:第六百三十一章:死后都不得安宁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超能鉴宝师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