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赚钱计划,李晴天当然是有的,他做的“长梦”里,就有他将来的富豪身份,只是不清楚具体有多少财富。
这个“长梦”暂时不能告诉肖雨婷,他怕把她吓着。
他简要地告诉她,在他的赚钱计划里,主要有三个目标,分别为小目标、中目标和大目标。
小目标是八十年代赚一百万,中目标是九十年代赚一千万,大目标是在新世纪赚一个亿。
肖雨婷根本不相信李晴天的赚钱计划,嘲讽他好高骛远,是在白日做梦。
对李晴天,肖雨婷也有自己的计划,让他考上大学,是她这个计划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让李晴天完成大学学业,第三步是从大学出来找个好工作,肖雨婷确信,她能把李晴天框在固定的位置上,按照她的节奏工作和生活。
至于李晴天发家致富,肖雨婷并不反对,不仅不反对,她还尽力支持。
因为只有让李晴天发家致富,他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跳出农门,他才能有自己的生活。
春去秋来,冬去春来,时光的年轮转到了一九八二年。
四月露头的时候,地区外贸公司给的洗沙合同,被李晴天提前完成了。
没有生意,沙厂偃旗息鼓,没了往日的热闹。
八斤叔和傻文杰父子俩,也回归自己的本行,重新下河挖沙。
李晴天也是大方,把自家的那条木船送给了八斤叔。
其实留着木船也没有用,李晴天自己已经“上岸”,老爸又干不了下河挖沙这活。
老叔更不可能下河挖沙,本来就没这能耐,老婶给他生了个宝贝千金,他现在的主要使命是带孩子,里里外外一把手,没有时间干赚钱的活儿。
一年时间,钱赚得够多的,整整十六万元。
按照叔侄二人当初的约定,分户不分家,赚钱合伙,赚到的钱分家,所以这钱要各自落入腰包。
其中的一万元,先拿出来给大妹,这是她的股份所得。
大妹聪明得很,这一年领了一千多元工资,她全攒着,就是结婚也用不完。所以,这一万元放着也没有用处,她坚决要求存在大哥这里。
李晴天知道,别看大妹老实,其实也有小心思。大哥有赚钱的能耐,把一万元留在大哥这里,以后大哥做什么生意,都少不了她一份。
叔侄二人的十五万,老叔占四分之一,合三万七千五百。
老叔也是精明得很,离了侄儿,他什么也干不成,因此也是坚决不要这三万七千五百。
手里攥着十六万元钱,不能闲着,钱只有活起来,才能用钱去赚钱。
好在有地区外贸公司这条门路。
李晴天和肖雨婷去了一趟天州,李晴天去外贸公司,拜访副总经理孙六春。
孙六春现在是人如其名,春风得意,因为总经理退休,书记调离,他正代理主持外贸公司的全面工作。
饮水思源,一年之内连升两级,全靠李晴天背后的高人提携,现在李晴天有事,孙六春岂有不帮之理。更何况现在还只是代总经理,要想把代字去掉,说不定需要李晴天背后的高人再次出手相助。
孙六春拿出七个合同,让李晴天自己挑选。
李晴天选了一个编织帽加工的出口合同。
之所以选择这个合同,理由很多。没多少技术含量,全年都能生产,原料取之于本地,生产环节可以交给村民,等等。
李晴天算过,生产编织帽虽然利润不高,但只要经营得法,每月也有三四千元,还不用费心费力,适合老叔老婶和大妹他们。
拿下这个合同,李晴天又跑了一趟区工商所,注册了一个河东村红旗编织厂。
这边安排定当,那边肖雨婷也没闲着,为李晴天办了高考报名手续,又在县中高考复习班报了名。
信守承诺,李晴天再次当起了学生。
五一劳动节过后,李晴天骑着自行车,后座上载着行李和几本书,来到了位于县中旁边的旧教学楼。
肖雨婷在村小有课,没有陪着李晴天来。
县中一共有八个高复班,约五百名学生,前五班是理科,后三班是文科。
李晴天报的是文科,又是插班生,被安排在第八班。
高复班的同学住的是大通铺,十二个人一间,就在教学楼旁边的平房里。吃饭在县中食堂,自带米和菜,每月交蒸饭钱三元,但不能占县中食堂的地面,吃饭时得自个找地。
李晴天不愿住通铺吃食堂,他让县中门口传达室的老张头帮他租了个房子,就在县中对面的居民区里,一室一厅一厨一卫,每个月五元。
老张头的家也在这个楼,老俩口过来,帮着李晴天收拾,李晴天拿出十元钱交给老张头,屋里缺啥补啥,老张头笑话李晴天,你小子不是来读书的,是来过小日子的。
还别说,真像是过日子的,中午李晴天出钱,让老张头的老伴烧了几个菜,买了三斤老酒,一老一少,直喝到下午一点半。
李晴天带着酒气,揣着两包大前门香烟,晃晃悠悠的来到了八班教室。
静悄悄的,教室的门关着,李晴天打着饱嗝,伸手推门。
门刚被推开,李晴天就遭到了“袭击”。
上有黄沙从天而降,迎面无数书本砸来……
与此同时,怪笑连连,掌声不断。
接着,是几十个男女同学的异口同声。
“一百八十三,考的那个惨,一八十三,名落小孙山……”
李晴天咦了一声,前年考了一百八十三分,现在还被同志们铭记,老子名气挺大啊。
睁开双眼瞅了瞅,李晴天咧着嘴乐了。
敢情大部分是熟人,赵大包、刘鼻涕、肖火棍、赖头五、三桃子……有他的同学,也有去年没考上的,二进宫的三进宫的,还有几个已连考四次的,都是大浪淘沙淘下来的沙子。
李晴天晃荡着走到黑板下,拿起黑板擦,在讲台上敲了几下。
“静一静,静一静,同学们静一静……”
当年的老大端起架子,教室里果然没了起哄。
“同学们,古人说了,时间就是生命,知识就是力量。你们起哄什么?你们骄傲什么?你们都是次品,你们都是来回炉的。你们应该端正态度,埋头努力,刻苦学习……”
突然,手舞足蹈的李晴天停格了。
门口站着一位三十几岁的女教师,八班班主任、数学老师汪慧真。
教室里又是一阵起哄声。
死对头驾到,李晴天顿时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