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四章 关宁防线
更晚一些的时候,再次有消息传来,永平左卫的卫指挥使钱洪山被诱骗出永平左卫的卫所后,在发现上当后于诱骗他的东厂人等当场翻脸,并与抓捕他的东厂番子们厮杀拒捕,可惜的是,东厂的人是有心算无心,钱洪山此举只能算是困兽犹斗,他和他的亲卫,被格杀当场,无一活口。
调虎离山之后的永平左卫,被东厂的番子立刻进驻,并调拨了锦衣卫的人手发难,控制了永平左卫的大部分军官,消息传来的时候,已经甄别出了不少当日参与袭击神机营的人,证据确凿,永平左卫犯下的这个案子,已经是铁证如山,人证物证都在,再也难以翻案了。
其他两卫的兵马,一直都在戒备之中,据于成龙说,那成大档头还有扩大这次事件的意思,正在搜寻证据,意图找出其他两位的兵马也参与了此事的踪迹。
锦衣卫依据高寒的吩咐,在此事之后,一直没怎么高调出头,即使是被调到永平左卫参与甄别,也是做自己的份内的事情,整件事,差不多全部由东厂主导。
“这事情算是结束了么?永平府人的在也不会为难你们了!”吴三桂知道这消息,也是挺开心的,这意味着他明天就可以返回辽东了。
“东厂的人要功劳,构陷几个千户,卫指挥使,不算难事,这永平卫的人中,出了钱洪山这么个利欲熏心的家伙,也算是他们倒霉,被拖累了!”高寒摇摇头:“这一次,即使是永平卫其他两卫的人马,能够将自己从这件事情里摘出啦,只怕也是要狠狠的出点血!”
“那不管咱们的事情了!”吴三桂颇不以为然,反正辽东兵马一直以来,看不起这些卫所兵马,这态度也不算奇怪。
“明日凌晨出发吧!”高寒笑了起来,的确不管自己的事情了,锦衣卫受东厂的监察,东厂的人要捞点功劳,发点小财,难道锦衣卫的人还主动坏对方的事情么,尤其这种事情,这你算不的什么大事,被东厂折腾一下,没准这永平卫以后还能整肃一下,变得更好一些呢。
在高寒心里,还是隐隐有向东厂,像王承恩卖好的意思的,王承恩此人崛起的太快了,在高寒离开宫里的时候,他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的存在,不过,隐卫的出身,让王承恩很快就得到了崇祯的信任,以至于很快此人就取代了原本的东厂厂公任劳。
而且,照着这个趋势看来,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怕此人都会把持着这个位置,有魏忠贤的前车之鉴,加上崇祯本人对隐卫的信任和倚重,高寒知道,王承恩不会变成第二个魏忠贤,但是,在崇祯的心里,只怕轮到贴心,锦衣卫的人,再怎么,也比不上东厂的人了。
论起亲疏远近,王承恩还是要比高寒要近一些,这个高寒改变不了,一个是内臣,一个是外臣,一个是朝夕相伴,一个是一年也见不到几回,这其中的区别,高寒心里的很。
同样的宠信亲近,在外人看来都是一样,但是,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体会那微妙的不同。
所以,高寒绝对不想和王承恩走到对立面上,如果可能的话,他还希望尽量能交好对方,命令自己的手下不搀和东厂的事情,也就是处于这个考虑,,事情办的顺利,锦衣卫有协助之功,事情不顺,锦衣卫也绝对不会落井下石,而会与东厂共同进退。
这种想法他没有对任何人说,下面的人能体会得到,就体会到了,揣摩上意乃是加官进爵的不二法门,那于成龙能做到北镇抚司指挥佥事,想来也不是一个蠢笨的人,如何料理他走之后的事情,他倒是不用怎么担心了。
第二天一大早,高寒和吴三桂一行,开始启程了,有意思的是,启程之前,于成龙送来了三千两白银,说是永平府赔付给神机营官兵一些意思,这些银子从来而来,自然不问而知,高寒倒是一点都没客气的收了这银子。
离开永平府,在往前走,速度就快了很多, 路上没有人骚扰盘问,每日前行,有吴三桂的骑兵早早就把道路,客栈探查清楚,这样的赶路,真是不要太轻松。
没几日就到了抚宁,再往前走,就要到山海关,出关去了。
一路到了山海关,出关,各种手续办完,在山海关内停留了在关内最后的一夜,在离开京城第十天的时候,高寒等人一行,终于到了关外的土地上。
回头看看雄壮的关隘,看着关隘上那些健壮的明军,高寒微微有些感概,此处驻守的明军,大抵是大明最精锐的官兵了吧,哪怕是凶横如鞑子之流,在这雄壮的关隘之前,也不知道多少次碰的头破血流。
这里是大明在北方最后的防线,若是这道防线被攻破,那么,北方的敌人南下,一直到北京,大明再也无险可守。
而这里,也更是大明向着北方缓慢延伸着自己的势力的大后方,无数的军械,粮草,无数的精锐,齐齐聚集在此,保卫者大明这北方的门户。
从山海关再往北走,一直到宁远,这就是大明被称之为固若金汤的关宁防线了,而几年前的一天,令得袁崇焕天下闻名的一战,就是发生在宁远,敌酋的折戟沉沙,让大明欣喜若狂,那一战,大明得到了许多,学会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
大量的火器被装备在边军的城池上,堡垒中,火器从爷爷不疼姥姥不爱一下变得炙手可热,当然,这里的火器,只要还是指的可以“一炮既出,糜乱数十里”的大炮,小型火器在边军之中的地位依然尴尬。
这一战,让大明朝野更加坚定了面对骑射无双的鞑子,采用坚城据守的战略是最有成效的战略,而原本就对北方鞑子野战心怀畏惧的明军,更加变得不自信起来,这造成了大部分明军守城的时候,个个战力十足,一旦出城野战,却是畏首畏尾,一触即溃。
当然,失去最多的,还是关于这条由现任兵部尚书孙承宗一手打造的关宁防线,世人都到关宁防线,固若金汤,犹如天堑,将鞑子拦阻在了防线之外,但是,殊不知道,这一道防线,在起初一开始孙承宗的设想之后,根本就不是为了防御而用的,至少不是为了被动防御而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