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谦以自身气劲驾驭竹舟,逆流而上,丹田内的本源之气,仿佛受到瀑布的影响,汹涌沸腾起来。
武道修行,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此处修行福地,天地灵力的浓郁程度,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它本身的寓意,时时刻刻提醒着在此处修行的武者,不可惫懒懈怠!
当雪谦乘舟接近瀑布一定范围时,忽然感受到一股巨大的压力迎面扑来,其势之大,仿佛江河倒灌般。
“御剑破势!”正值此时,山主老人开口提醒道。
雪谦闻言,心念一动,骨剑霎时出现在手中,而后他又将浑身剑气灌注其中,骨剑势如破竹,很快便助雪谦来到了瀑布的正下方。
湍急的水流险些打翻竹舟,幸好雪谦及时出手稳住,才没有让悲剧发生。
当雪谦能够将竹舟作为立足之地,稳稳站定的时候,他惊讶的发现,瀑布后面居然别有一番洞天,不过他并没有入内,只是看了一眼,而后便运转浑身本源之气,抵抗头顶瀑布来带的巨大压力。
“那本《一剑风雷》无需用肉眼观看,只要动用神念沟通,你就能够得知此术的修炼方法。”山主老人说道。
雪谦立刻照做,利用神念观看放在乾坤戒内的《一剑风雷》,正如山主老人所说,当他神念触及金笺的时候,大量的剑术信息犹如潮水般灌入雪谦脑海中。
山主老人在岸边静静的看着,瀑布下方的剑意仿佛雨后春笋般,疯狂的成长着。
短短半个月的时间,虽然不足以让雪谦剑道大成,但实力的提升绝对是质的变化!
雪谦感悟着《一剑风雷》上的剑术传承,与此同时,在他的丹田之中,有一颗剑意的种子正在萌芽生长,待花开之日,就是雪谦剑道大成之时!
山主老人眼光独到,看出了雪谦正在经历的蜕变,不禁感慨道:“宗主大人所说没错,果然是天生武胎,尚未踏足洞天境,便已经孕育出了天府境都难以触摸到的剑意,此子果真不是池中物,名流宗兴盛有望了!”
不久后,一道禁令传遍升仙山上下,任何人不得靠近山上湖泊,违者,杀无赦!
如此一来,再无人能够打扰雪谦清修,短短一旬时光,较之十天前的他,已是天壤之别,一身磅礴剑意,气势如虹。
山主老人每日都来山上湖泊一趟,格外关注雪谦的成长,直到武痴之争第二轮的前一日,山主老人打断了雪谦的清修,让他准备出关迎战。
感受着白衣少年身上那浓郁浑厚的剑意,山主老人思考片刻,旋即拿出一套竹简,递给雪谦,道:“这是一本遮掩气息的小法诀,很容易便能掌握,你身上的剑意成长太快,短时间内无法压制下去,你若不想办法应对,修为比你低的人,根本不敢靠近你,否则触之即伤!”
雪谦挠了挠头,接过竹简,打开后将上面记载的法诀默背于心,不久后,他身上的剑意果然散去许多,虽然仍有剑意肆虐溢出,但情况好了许多。
“明日便是武痴之争第二轮了,朱雀门、玄武门各两位,加上星陨阁一人,五人将会采取乱斗的模式,淘汰两位,一个月后再进行最终的乱斗决战。”山主老人平淡的说道。
虽然名流宗的两位武痴在首轮便被淘汰,但并不影响名流宗的霸主地位,因此武痴之争的决赛有无名流宗之人,山主老人其实都并不关心。
在随山主老人离开山上湖泊的路上,雪谦问道:“前辈,这短短半个月的时光,我的剑道进展太过神速,是否会留下弊病?”
“武道修行,有人十年磨一剑,有人一日千万里,最终都能够成就大道,你可懂?”山主老人说道。
雪谦心领神会,点头道:“晚辈明白了。”
武道一途,除非是最为纯粹的淬炼体魄,需要厚积薄发以外,境界与实力的提升,皆看个人机缘!
“《一剑风雷》修炼的如何?”山主老人问道。
提及此处,雪谦颇感自豪,这门剑术仿佛为他量身打造一般,在三天前,雪谦就将《一剑风雷》修炼到登堂入室的地步,再稍加巩固,就能够熟稔施展开来!
此时山主老人问起修炼情况,雪谦琢磨片刻,回答道:“一剑之威,可断水流三息时间!”
山主老人闻言,微感惊讶,旋即恢复正常,然后说道:“今日好生歇息,明日的乱斗可容不得半点马虎!”
当雪谦与山主老人分别,回到暂居的庭院时已是黄昏,斜阳的余晖洒落在院子里,别有一番美感。
入夜后,简山源与朱熹同时登门造访,两人先后问过雪谦的近况后,朱熹说道:“雪兄,明日便是武痴之争的第二轮,我打听到玄武门的两位武痴似乎准备了一些不光明的手段,希望雪兄谨慎小心,免得遭了玄武门的毒手!”
雪谦顿时眉头微皱,不解道:“玄武门胆敢行肮脏龌龊之事,难道不怕被其余几家出手制裁吗?”
朱熹顿时苦笑一声,解释道:“罪恶之城有个别称,叫做无法之地,虽然名流宗制定了一些规矩,但是松松散散的,约束力度并不大,即便所有人都知道玄武门使诈,但只要名流宗不发话,就无人能够阻止!”
“至于其余的两阁以及白虎门,他们倒是巴不得朱雀门和玄武门打得势如水火,这样他们才好趁机浑水摸鱼,而且,雪兄你可还记得武痴之争首轮的第一场,玄武门与白虎门的比斗?”朱熹问道。
雪谦仔细回想了一下,然后点头道:“当然,一场作秀式的打斗,胜负恐怕早已约定好了!”
“没错,那一场的比斗结果早已被玄武门与白虎门操控,他们两家上演了一场大戏,在不暴露实力的情况下,送一位真实境界达到洞天境一重的武痴进入第二轮,其目的是为了截杀我朱雀门的参战人员,阻止朱雀门借机由门升阁!”朱熹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