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布局未来
宴会结束后,刘邦留下赵尧与萧何,对赵尧说:“年轻人,好好陪着丞相走一程!”
赵尧会意,立即说:“丞相,尊皇上诏令,我陪丞相一程。丞相不介意吧?”
萧何是个很睿智的人,知道刘邦的良苦用心。笑着对赵尧说:“如果御史大夫想与我一同走走,我也求之不得!”
刘邦笑着说:“那你们俩人同行吧,我回寝宫了!”
刘邦走后,萧何对赵尧说:“御史大夫请回吧!有些事情是避免不了的,就是有御史大夫的陪同,该来的还是会来的。御史大夫要相信,只要自己内心平静,一切都是云淡风轻!”
赵尧说:“我敬佩丞相的人品与胸怀。让我陪同一程,聆听丞相教诲,也胜过如沐春风!”
萧何说:“御史大夫随意些,胜过相敬如宾。我与你都是为皇上做事,都是为朝廷做事,也是为天下百姓做事。御史大夫知道,为天下百姓做事是不图回报的!御史大夫,还是请回吧!”
赵尧知道萧何话中所指,便说:“请丞相一路小心,我不相送了!”
赵尧目送着萧何的车子离开视线,才回头往家走!
刘邦回到寝宫,还那么眉开眼笑!
刘邦坐在龙椅上,微闭着眼睛,喜不自禁!刘邦再一次想起了张耳。
这个曾经的老师,后来的诸侯王,自己的亲家,当初送给他两句话,让他受用一辈子。
刘邦心里说:张耳那两句话,太拗口。用我说,就是做事的时候,要用好人;做人的时候,要利用好事。
我刘邦没有什么特别的本事,要说有点本事,就是善于用人。项羽那么厉害,都被我打败了。臣子们说了很多理由,还拿我与项羽比。其实都没有说到点子上。我能打败项羽,就是会用人。
我告诉他们,我用好了三个人。一是萧何,他是我的管家,为我建立了一个巩固的大后方,为我源源不断地送来战争急需的粮食、兵员等。重要的是我打败后,有一个地方休整,使我有转败为胜的本钱。项羽就没有这样一个管家。项羽失败后,成了丧家之犬,无家可归。二是张良,他为我出谋划策。很多关键地方,让我渡过了危机,使我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项羽也有一个好谋士,就是范增,可惜,项羽疑心太重,被陈平离间了。三是韩信,他为我指挥千军万马,攻城略地。项羽手下也有不少良将,如钟离昧等。可惜项羽不知奖赏,心痛钱财,最后弄得众叛亲离。韩信、陈平等原本就是项羽的部下,由于项羽不善于用人,致使这些贤才良将都跑到我这里来了。就是项羽的叔父项伯也为我所用!刘邦想到这里,又得意地嘿嘿笑了两声。
之后,刘邦皱了皱眉头,心里说:这三个人中,我对不起韩信,他为我打下大半个江山,最后却被我处决了。虽然是吕后亲自下手干的,但自己态度暧昧,让吕后有恃无恐,才敢对韩信下手。刘邦对自己说:韩信开始本没有反叛之意,是我逼着他反叛的。这也不怪他,也不能怪我!不找个理由处决他,他就会坐大。坐大就会威胁我的国家。为了国家,我只好牺牲韩信的利益。
想到这些,刘邦有点悲哀。不过刘邦又很快从悲哀中走出来,回到现实中。刘邦心想:打天下时有萧何、张良、韩信等三个了不起的人物,为我打下了天下;治天下时,我又用了三个了不起的人物。这就是刘敬、陆贾、叔孙通等三人。刘敬的了不起,是为我安定天下制定了三条国策。其一是建议我迁都,说服我将都城从洛阳迁到关中长安,奠定了国家的根基;其二是建议我和亲,缓和了匈奴对边疆的骚扰;其三是建议我移民戍边,安定了边疆。不过这第三点,我有点不满意,花了我那么多钱,却没有看到效果。这样一个能办大事的人,一时间不知了去向,可惜!陆贾的了不起是有三大功勋。其一是不费一兵一卒,让南粤王赵佗俯首称臣,万里疆土收归囊中;其二是写了一本书,我为之命名为《新语》,为我提供了治理天下的思想依据,也让我认识到了读书人在治理天下中的重要;其三是我将会把他当作一颗棋子,在我去世后,安定我的国家。陆贾这个人平时散漫惯了,很多时候,排不上什么用场,只有关键时刻,这人才方显本色!叔孙通也有三大贡献。其一是制订了朝仪,帮我安定了朝廷秩序;其二是让我改变了更换太子的主意,保持了国家的稳定;其三,这个人包容性强,对人性有深刻认识,懂得什么时候要用什么人,这对我有深刻印象。我在与项羽争天下时,他为我推荐那些不怕死,敢拼命之类的偷鸡摸狗的盗贼、壮士等,在我治理天下时,他又给我推荐那些知书识礼的书生!可惜这人太善于见风使舵了,没有定性!刘邦想到这里,笑了!刘邦笑自己身边的两个谋士。一个张良,一个陈平。张良出身贵族,张良的计谋与他身份一样,正统、正派。陈平出身平民,而且是那种破落的贫民。陈平的计谋也如他身份一样,是那种提不上桌面的东西,是那种下三烂的东西。我在荥阳被项羽打败,为了逃命,陈平让我化装成女人;我在白登山被冒顿单于围困,陈平的计谋更是让我不敢想,但不管怎样还是管用,还是让我逃生!尽管有失人格!这两个谋士,也许就是一正一邪,相得益彰。张良的计谋大气,让我的事业也大气;陈平的计谋小气,有点说不出口,但能活命!这两个人对自己都影响很深;张良让自己有胸怀,做事情,有大格局;陈平让自己变得谨慎,做事情,注意观察细微变化,但也让我们明白做大事的人,不拘小节!刘邦想到这里,又笑了!刘邦又想,叔孙通这人在我死后,还会发挥他的特长,让我死后也辉煌!这一点和陆贾一样,后人会验证我的预见!如果说萧何、张良、韩信是我打天下的三杰,人们称之为汉初三杰,那么,刘敬、陆贾、叔孙通是我治天下的三杰,应该称之为兴汉三杰,这三个人使新兴的汉朝兴旺。现在我要离开人世了,我在离开人世之前,我如何移交天下,这是我的当务之急。为了保障移交天下顺利,我考虑选择三位代理人!或者叫监护人!这三位代理人作为萧何之后的相国,负责监护国家不改变刘姓的本质!
为什么只选三位人才呢?我的智慧只能看到那么远,再以后的事情,我也看不准,也管不了。哪三位合适呢?萧相国之后,最合适的是曹参!曹参功劳最大,没有人不服气。再者,曹参不爱出风头,守成最合适。萧何把一切规矩都建立好了,曹参保证执行不走样就行。曹参这一朝是不会有事的,关键是曹参之后,谁合适呢?王陵不错,但这个人忠诚可嘉,欠缺变通,爱认死理,得有人帮忙圆场。圆场的人陈平合适。陈平这个人心眼多,遇事有主见。但是,正因为心眼多,瞻前顾后,心思多,变化不定,在来我这里之前,就换了三个主子。这种人缺少担当,再加上一个道德上有问题,受到功臣们指责,难独当一面。在这方面周勃可以。周勃读书不多,缺少变化,但稳重、厚道,一诺千金。安天下者必周勃也。周勃可以做太尉。想到这里,刘邦又笑了。刘邦满意这三个人的能力、性格、人品。他们这三个人是一个完美的组合。刘邦对自己说:看来,苍天还是惠顾我们刘家。有这三人在,吕氏要改变天下姓刘,就做不到了。
想到这里,刘邦又感叹:要不是赵尧指点,我就只知道王陵、陈平、周勃的缺点,看不到他们三人的长处了,也不会将他们组合成一个“三人团”了?
想到赵尧,刘邦有点遗憾:为什么赵尧不愿意在我百年之后辅佐我的江山呢?
这个赵尧,又年轻,又有才智,是栋梁之才,怎么就不愿意在我百年之后辅佐我的江山呢?这恐怕有难言之隐!
刘邦历来是对想不明白的问题是不愿动脑筋多想它的。
刘邦又回到了王陵等三人身上,刘邦对自己说:“后人怎么看待这三个人,我不管。我把这三个人称之为辅政三杰,是保证我顺利移交天下的三位杰出人物,促进汉朝走向中兴的功勋之臣!”
刘邦想好百年之后的人事安排,觉得身后之事,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了。
刘邦离开龙椅,在寝宫里转了几圈,又坐下来!
刘邦知道,这百年之后的安排是一定要告知吕雉的,只是不能急着告诉吕雉。
刘邦知道吕雉的心思,你要主动告诫她,她会怀疑你,并会改变你的安排。只有等她主动求你,你再告诉她,她才心悦诚服地接受。刘邦断定,吕雉一定会来问萧何之后的人事安排。她来之前,自己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章:一举四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