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移民戍边
原野粗犷2019-04-15 19:105,031

  第七十四章:移民戍边

  刘邦属于陀螺型,永远不能停止转动!

  刘敬护送公主去匈奴和亲之后,刘邦一直被人口问题困扰。

  刘邦经常自言自语:没有人,万事都是浮云!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刘邦还被困在白登山的阴影里没有走出来。

  刘邦常常想:在白登山,自己当时有十几万人马,匈奴也不过是十几万人马,为什么自己就被匈奴十几万人马困死在白登山?为什么就不能杀出一条血路突围出来?

  周勃、樊哙两人带领的步兵也有二十几万,为什么就不能及时赶来救援?

  我们的步兵加上骑兵总共有三十二万,为什么就被匈奴十几万兵马困死?

  传说匈奴能骑马弯弓射箭的人有四十万,照这样推算,我们最少也得有百万骑兵才可以与匈奴交战。百万骑兵哪里来?现在,全国顶多有2400万人口,萧何估计说,有四千人口,我看这不合乎实际情况。就算有四千人口,要组建百万骑兵也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问题!

  刘邦每每想到这些,都感到极度绝望!

  刘邦整天冥思苦想,认为只有提倡早婚早育,多生多育,才能解决兵员不足问题;只有发展经济,发动百姓养马,奖励百姓养马,才能解决马匹问题。

  刘邦有了这样的想法后,便决定找一个人来具体抓人口生育问题。

  此时,刘敬从匈奴回来了。

  刘敬一回来就立即到刘邦那里,回报匈奴和亲问题。

  刘敬对刘邦说:“这次去匈奴和亲,很顺利!匈奴答应了我们的要求并签订了和约。”

  刘邦因为心里有其它的事情,对和亲、和约之类的事情不是很感兴趣,便有些不高兴地说:“和约?对匈奴有约束力吗?你不是早就说过,匈奴是一群吃兽肉,披兽皮,不懂仁义道德、不讲仁义道德,没有开化的野蛮人吗?说不定匈奴人早就把和约当手纸扔掉了!”

  刘敬望着刘邦大惑不解!

  出发之前,刘邦不是对和亲极感兴趣的吗?今天,怎么了?是我刘敬做错了什么事情?

  刘敬大眼瞪小眼地望着刘邦,刘邦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

  一阵沉默之后,刘敬问刘邦:“皇上,是不是对和亲又有了新的想法?”

  刘邦望着刘敬疑惑的样子,便说:“和亲,只是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匈奴对我们的威胁!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匈奴对我们的威胁,我们还是要从自身做起,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只有我们自己强大起来了,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除匈奴对我们的威胁。不然,万事都是浮云!”

  刘敬一声不响地听着,心里却不平静。

  刘敬心想:刘邦又有了新的战略思维。

  等刘邦说完,刘敬试着问:“皇上,最近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战略构想?”

  刘邦微微一笑,回答说:“是的!我有了新的设想。我想,对付匈奴,不能一味地和亲,我们自己要有作为。我的设想是认真实施人口增长战略,只有有了人,占有人力资源优势,我们才能有建设强大国家的优势!只有有了人,我们才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事情!我想让你去具体实施我的人口增长战略规划。力争在三五年之内,让人口迅速增长。你要拟一个具体奖惩措施,鼓励早婚早育,多生多育!惩罚那些晚婚晚育,少生不育的家庭!力争在三五年之内,为我们组建一支百万骑兵部队储备人才。”

  刘敬心想:这计划不错!但实施起来得尊重规律。为了让刘邦高兴,刘敬说:“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您说的是千年大计,真是深谋远虑,您的想法我们坐神马也追赶不上,您不愧为是当代杰出的统帅!”

  刘邦见刘敬对自己的千年计划很感兴趣,便接着说:“让你来具体实施这一千年大计,有什么想法吗?”

  刘敬与刘邦打过多次交道了,说话也没有太多的顾忌,便说:“我现在想为皇上办另一件事情!”

  说完,刘敬等待刘邦的反应。

  刘邦明显不高兴,但是还是期待地问:“你想为我办一件什么事情?”

  刘敬这才不慌不忙地说:“我这次从匈奴回来,看到关中大片土地荒芜,百里之地,难得见到人烟。那里的土地肥沃,我想建议皇上移民戍边,让我去具体完成这件事情。”

  刘邦听后,不大情愿地说:“移民戍边?我也想移民戍边!移民,要有人口,人口哪里来?这都是需要人的事情,所以,我让你去抓人口增长这件大事!就是移民戍边,也得有了人口才有可能实施。没有人口,拿什么去移民戍边?”

  刘邦越说越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最后还表现出很厌恶的心情。

  刘敬听完刘邦的话,便对自己说,既然说出了口,就鼓起勇气,把要说的话讲明白。便接着说:“现在匈奴已经占领了河南南面的白羊王、娄烦王两部。那里,距离长安很近,仅七百里,骑兵一日一夜,就到了关中。而关中经过战争,人口锐减,那里荒无人烟。匈奴骑兵进入那些地方,如入无人之境,直接威胁首都长安的安危。我们只有移民关中,农时抓生产,闲时抓作战训练,战时与敌作战。这样既保卫了边疆的安宁,也拱卫了首都长安的安宁。”

  刘邦不高兴地说:“你那计划听起来不错,看起来漂亮,只不过是个肥皂泡,中看不中用!没有人,你什么事情也办不了!只有抓好人口增长这件事情,一切才有可能!”

  刘敬见刘邦不高兴,自己有点性急,但是理智提醒了刘敬。

  于是刘敬放缓语速,真诚地说:“皇上那个计划很不错,只是一时不能性急,是个千年大计。既然是千年大计,我们得从长计议。我认为移民戍边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刘邦见刘敬敢顶撞自己,有点愤怒,便高声说:“什么当务之急,刻不容缓?就是火烧眉毛,没有人也只能是干着急!要解决你的移民戍边问题,得先落实好我的人口增长计划。我的是母计划;你的是子计划。没有母,哪有子?遇事从长远着想,才是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你不要和我争了,请你去按我的人口计划,拟定人口增长实施细则!”

  刘敬还是据理力争,坚称自己的移民戍边是防御匈奴的战略布局。并说:“只有边疆安定,才有内地安宁;只有内地安宁,才有可能实施人口增长计划,不然,一切都只是空中楼阁!”

  刘邦被激怒了,他抽出雪晃晃的利剑,刺向刘敬!

  刘敬微笑着说:“皇上又拿宝剑吓唬我?”

  刘邦愤怒地说:“这次是当真的,看剑!”

  刘敬知道此时再也不能也不应该与刘邦争论了,再争论下去,刘邦一旦动怒,说不定又要关自己的禁闭。严重一点还会了结自己的性命。

  刘敬又想:为了国家,应该敢于坚持真理,只要对国家有利,自己就是死了,后人也会认为我是为国家而死,也值得!于是刘敬又鼓起勇气说:“皇上的千年大计,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国策,但是远水不解近渴。人口增长要遵照其规律,不能性急,有一个过程。我的移民戍边计划是当前的首要大事,只有办好这件当前的大事,才有条件办好皇上的千年大计。没有当下,哪有未来?正像养羊,我们要养羊,先得修好羊圈,防止野狼偷吃。如果羊圈不扎实,让狼钻进去了,养再多的羊,也是为狼养的。我现在的移民戍边,就是先把羊圈修好,防止野狼偷袭羊。如果不能维护好边疆的安宁,匈奴定会闯入内地,危害内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刘邦听后,收回宝剑,不高兴地问:“你要修羊圈,人哪里来?资金哪里来?”

  刘敬似乎感觉到刘邦此时的语气有些缓和,便胸有成竹地说:“这个我已经替皇上想好了。我们可以把六国贵族后裔移民到那里。资金,自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贵族后裔都是有钱的主,让他们自掏资金移民。”

  刘邦听后又来火气了。怒气冲天地说:“这些六国贵族后裔先不问他们愿不愿意戍边,就是他们愿意戍边,他们吃得了那里的苦楚吗?他们敢于与匈奴面对面地拼搏吗?你的计划太荒唐了!你这是把羊肉送进狼口里,把财富送到匈奴人的荷包里。你不要再说了,再说小心我真的会杀了你!”说完,刘邦不由自主地再次拔出那柄曾经斩杀过赤龙之子的宝剑!

  刘敬没有做声!刘邦脸红脖子粗地说:“是你听我的,还是我听你的?”

  刘敬笑着说:“当然是我听皇帝的!”

  刘邦也笑着说:“这就对了!现在,你就准备去抓人口增长这一千年大计!”

  刘敬缓缓地说:“我本应该听皇帝的。但皇帝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啊!”

  刘邦笑着说:“头痛不医头,还去医什么脚?你真是放屁不嫌屁臭!”

  刘邦虽然爆粗口,但语气很轻松!

  刘敬来了兴趣!

  刘敬笑着说:“根据中医五行相克相生理论,头痛不一定医头!中医有一种说法,在五脏里边肝好---心就好,心好---脾就好,脾好---肺好,肺好---肾好,肾好---肝更好。有相生就有相克,在五行里隔位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脏里就是肝不好克脾,肝是帮助胆分泌胆汁儿的,肝功能不好时,立即对脾有一个坏影响,使食欲减退,厌油腻,腹胀,胃胀,所以肝好脾就好。脾不舒服,不是脾的问题,是肝的问题,要治好脾,必须养肝!脾克肾:脾有生化气血作用,当这个功能差时,立即对肾有一个坏的影响。所以肾有问题,要诊治脾!现在皇帝认为人口出现了问题,要抓人口增长这件大事。但是要抓好人口增长这件大事,必须有一个安宁的生存环境。要有安宁的生存环境,所以移民戍边很重要!”

  刘邦又被激怒了!

  刘邦说:“你真是腐儒,尽说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实际上是卖弄自己,讽刺老子不读书,没有文化!老子真受不了你们这些腐儒,老子想杀了你们,又有点舍不得!”

  到了这个份上,刘敬真的豁出去了,刘敬有点激动地说:“您就是杀了我,我也要说。那些六国贵族后裔现在看起来是懦夫,是贪生怕死的可令虫,但一旦他们到了那个环境,正是因为他们贪生怕死,为了不死,他们只好拼命!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逼急了,兔子也会咬人!况且,通过军人的训练,这些六国贵族后裔会变得坚强起来。还有一个好处是,将这些六国贵族后裔移民到关中戍边,也消除了皇上的隐患。您想想看,当年起来反抗秦朝的也就是这些六国贵族后裔。齐国的主要是田氏家族;楚国的主要是昭、屈、景等贵族。如果让这些六国贵族后裔还是居住在原来的地方,说不准,有朝一日,他们又会联合起来,反对皇上!现在我们将他们移民到关中,他们就与原来地方势力失去了联系,要闹,在新的地方,他们真的成了浮云,肯定闹不起来!一旦东边有事,我们还可以组织这些人参加征战。这是一举三得的好事,皇上三思啊!”

  刘邦听后,不再做声。

  过了好一阵,扔掉宝剑,对刘敬说:“我怎么舍得杀你呢?上一次就差一点错杀了你,我还在反省呢?我相信你的胆识, 你就放心放手去办吧!”

  汉高祖九年十一月,在刘敬的主持下,迁徙齐楚大族田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等五姓十万人口移民关中。

  这次移民,让边疆又有了生气!

  之后,刘敬又按照刘邦的圣旨,去落实人口增长计划!刘敬拟定了一个计划,刘邦看后感叹说:“你这个计划,就这一点不错。”刘邦说的这一点就是“百姓生儿子,免去二年差役!”有了这一奖励,西汉初年,人口增长很快!之后惠帝刘盈继承了这一国策,并且还制订了惩罚晚婚细则。其中有一条:“女子十五岁以上至三十不嫁者,罚一算一百二十钱的五算钱。”由此,西汉人口,从西汉初期的2400万到汉武帝时期增长到3400万,这为汉武帝三十年的军事行动储备了兵员。这是后话,以后再说。

  刘邦虽然采纳了刘敬和亲、移民戍边的建议,但是对边疆安宁仍是惴惴不安,而且边疆仍然不断遭到匈奴的抢劫。刘邦虽然按照刘敬的建议有了长期的战略部署。西北边境上的代国、燕国、赵国等三国中燕国、赵国等都有了合适的人事安排。赵国是三皇子刘如意为国王,燕国是卢绾,虽然卢绾是个异姓王,但卢绾于自己有生死之交,能为自己做别人无法做的事情,是心腹之交,尽管不同姓,但亲于同姓兄弟。代国国王的位置还空在那里,刘邦一时还不想让四皇子刘恒去上任。刘邦认为刘恒年纪太小,要留在自己身边多谢历练。

  为了填补代国国王的空白,为了加强边防防御能力,刘邦又把陈豨派往西北边境,担任代国相国,并以代国相国身份统帅监督赵国、代国的军队、边防部队。

  陈豨何许人也?

  我在前面交代过,陈豨山东临朐县人,吕泽的老乡。

  陈豨原是韩信的老部下,何年何月与韩信走到一起,史书没有交代!何年何月跟随刘邦闯天下,历史也无明确记载。陈豨既不是刘邦沛县的老乡,也不是早年跟随刘邦一起起义的老部下,过去,也没有为刘邦建立什么特殊的功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受到刘邦信任与重用。这次,刘邦让陈豨统领西北边疆三国军队,包括地方部队,让很多人吃惊!

  刘邦以为,陈豨主管西北军务,由此西北边境上的三国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匈奴的侵略与抢劫,由此,刘邦也认为可以宽心地休闲几天。但让刘邦没有想到的是,吕后又折腾起来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章:夫妻较劲。

继续阅读:第七十五章 夫妻较劲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西汉女人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