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 路人甲段暝
半个月后独自一人在书房里办事儿的韦燕喜收到来自姜县令的认罪书,又听闻苏送二人的感人事迹,也只不过是无奈的笑笑,就把信纸丢在一边了。
“少使大人,这清光县县令该如何处置?”来送信的驿站使者忍不住开口问道。
“这么倒霉的家伙,撞到我手里,总不能留着过年吧。”韦燕喜无奈的翻了个白眼,“对了,让阆中的郡守给许家那几个兄弟某个差事吧。毕竟是当过兵的弟兄,听说功夫也不错 ,光种地怪可惜的,岂不是屈才了。”
“是。”驿站来的使者拱拱手,退了出去。
————————分界线啊喂——————
大理城已经近在眼前,步行走了半月有余,好歹是到了,已经是十月份的光景,天气也渐渐冷了下来,可自打进了南诏反而觉得暖和了起来。身边是来来往往的异族人,穿着不同于汉人的服饰,甚至有一些披着长纱长袍的来自天竺国的人,他们都是打茶马道而来。
半饿半饱的走了好几天,起码是有一个地方能好好吃上一顿了。苏送拉着秦玉明进了城之后,赶紧找了一个路边的摊子坐了下来,要了米饭和几盘小菜,准备大快朵颐。
“咦,小哥儿,话说你们这大理城有什么特色?我们这第一次来,想到处转转。”秦玉明边吃,边问一边忙活着的店小二。
“啊啊,您说浪的地方啊,大理可多了。您且一会儿吃罢了,到前面的茶楼去,自然有人抢着要带您到处逛,也有不少此地人借此谋些小钱的。”
一旁的桌子上,异族男子偏头悄悄打量着这口音不似蜀中的一老一少两个男子,尤其是年轻的那个,多少让人觉得有些奇怪。
男人穿着褐红色的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服饰,左耳上挂着一只造型夸张的银耳坠,衣角黑色的花纹,有种莫名的诡异。
店小二转身走了,师徒二人又吃起来,隔壁桌的男人打量着二人许久,又看似下定决心一般站起身走到了桌旁:“二位是从外地来的,可是第一次来南召?”
“是啊,我们是第一次来,也不大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有什么得罪的地方还请见谅。”苏送笑着看向陌生人,“还未请教先生姓名?”
“鄙人段暝,是土生土长的大理人,”男子面容温和,笑容也动人心弦,“要是不嫌弃的话,我可以带二位到大理各处逛一逛。”
“您是姓段?这是大理国姓?”秦玉明有些疑惑,“敢问先生是何家世?”
“啊啊,只是恰巧姓段而已,祖上也略有沾亲带故,只是到我这一代家世已经衰微,一介平民罢了”段暝不好意思地摸摸脸。
寒暄几句后,苏送忍不住感慨,这南诏人民真是热情好客,一顿饭的功夫与段暝就已经熟络起来。
段暝住在城外的某处林子里,种花养蜜蜂,父母早逝,亲人只剩了一个外甥女,也算是孤苦伶仃了。再说他的言行举止,也确实如南诏一般的平民百姓一样,热情淳朴。吃过饭后,段暝就开始带着苏送师徒二人在城里闲逛起来。
大理城虽然不大,但起码也是南诏的王城,来往的商人也不少,自然也算得上繁华。
“其实城里倒也没什么好玩的,甚至还不及你们中原繁华热闹呢,”段暝边走边说道,“反倒是城外的风光和你们中原的景色不同,听说你们的屋子都是整齐的砖瓦房,而我们这边的百姓住的可都是用竹子搭建的吊脚楼呢。”
“咦,这倒是稀奇,我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呢。”苏送一听,立马便来了兴趣,“其他的呢?还有什么有意思的?”
“嗯,这南诏最出名的应该就是苍山和洱海了吧,可到底也只是寻常风景而已,没什么稀奇之处,”段暝低头想了一下,“二位可曾见过养蜜蜂养大象的?若是未曾见过,便来我家吧。”
“这第一次见面就唐突打扰,未免有些礼数不周。”秦玉明摇摇头,拒绝了段暝的盛情邀请。
“无妨无妨,城里的旅店价格贵,倒还真不如出了城去投了村民家借住,”段暝倒是热情,“不打紧不打紧,家里也只有我与那孩子两个人罢了,多两个人也热闹一些。”
在城里城外闲逛到傍晚,段暝便带着苏送师徒二人前往他的住处,大理城外曾在一片树林之后的竹屋,4周的空地上都种着不知名的花朵,由于南诏素来没有秋冬之分,十月依旧还可以花朵盛开。段暝对着屋子远远的喊了一声:“雀羽!”
“阿爸!”听到段暝的喊声,一个女孩子欢欢喜喜的从屋子里跑下来,飞快的扑进段暝的怀里,脚踝上的银铃轻快的响着,十岁左右的小女孩,脸上依旧有可爱的婴儿肥,看起来分外的天真快乐。
段暝笑着摸摸那名叫雀羽的女孩子的脸,又说道:“你看,今天有客人来哦。”
雀羽抬头看看段暝,又偷偷从段暝怀里探出头去打量跟在段暝后面的两个男人,然后小声地说:“哥哥好,爷爷好。”
爷爷?秦玉明无奈地摸摸自己的胡须,虽然长的是显老了些,可也不至于被叫爷爷吧?
“阿爸,饭都做好了,就等你回来了。”雀羽拉着段暝朝屋子走去,而段暝又回头对苏送二人说,“呐,两位也一起来吧。”
晚饭也不过是寻常便饭,米饭配上小菜,吃饱喝足,天已经黑了。段暝便收拾了卧房,也好让秦玉明师徒二人休息。
这一切顺利得似乎有些不正常。
但对于脑子随年龄增加越来越不好使的秦玉明来说,也没有什么异样。
涉世未深的苏送自然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
两人安然入睡。
段暝站在屋外的空地上,静静地观望着,直到屋里的油灯熄灭,才转身进了屋。
只不过是看似平静的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