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启程的时候,玲珑在心里梳理了许多头绪,越来越觉得已陷入云无心的深深布局。
这究竟是一个什么局?
玲珑暂时还猜不透,只有隐隐约约的不安和寒意。
果然,风越来越冷,天色渐渐灰暗,还没赶路到城里,已经滴落淅淅沥沥的雨丝。
春雨润湿青丝,雨滴挂在调皮的睫毛上,让玲珑有一种楚楚的美丽。
江临风脱下外衫,想为玲珑遮雨避寒,当看到雨中佳人的俏丽模样时,涌起一阵心悸。
“你到底打不打算给我披衣服?”玲珑看看江临风,奇怪的蹙起眉头:“怎么这样看着我,难道我脸上有脏东西?”
江临风微微一笑,将衣衫披在玲珑肩头,由心而发一句赞美:“七小妹,我何其幸运,竟能与你定亲。”
真是羞人,只教了他一句情话,蠢人居然开窍了吗?
“我也这么觉得……”七小姐红着脸,骄傲的逗一句:“天下最幸运的人,恐怕就是表哥你了。”
说完这句笑话,玲珑笑出声音,比山谷里的黄鹂还好听。
还好,雨丝并不太冷,也并不太急,只是润湿了肩头,就见到城门了。
进了城时,已过了中午时分,两人先找了客栈,沏一壶热茶,用一些点心,玲珑对江临风说起《灯影》案。
《灯影》里说了一些权谋故事,都是卑鄙肮脏的手段,一步一步除掉忠良,蚕食皇权。
玲珑熟读过这本书,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能说得很清楚。
七小姐先给表哥说了其中三个故事。
第一故事说的是朝中内阁大臣有三个儿子,每个儿子都是镇守一方边疆重地的武将。
弄权者向皇帝密报,内阁大臣的家族势力已经壮大,恐怕有勾结外敌,意欲谋反的嫌疑。
皇帝不信,因为内阁大臣是辅佐皇权的四代老臣,一直手握兵权,如果想造反,何必等到今天?
弄权者给皇帝出了一个主意,以皇帝赐御宴为题,下圣旨召回内阁大臣的三个将军儿子。
如果三位将军肯回京都城与家人团聚吃御宴,就证明内阁大臣清白,如果有一个抗旨不回,就能看出意欲谋反的破绽。
帝王最怕之事,就是手握兵权者有异心,所以皇帝应允弄权者的办法,命他着手去办。
弄权者请下三道圣旨,派人赶往三个边疆去宣旨。
老大老二收到的圣旨,都是皇帝恩赐回京都城喝御酒的旨意。
老三收到的圣旨,却是命令他离开城池,去征集军粮储备。
所以,老大老二回了京都,老三却不见踪影。
皇帝见到这种情境,立即起了疑心,先软禁了老大老二,再亲自过问内阁大臣,老三为什么抗旨不回?
内阁大臣立即追了一封家书,命令手下快马加鞭,召回老三。
然后,人与信都石沉大海,再也没有回音。
这下子皇帝疑心更重,再加上弄权者吹吹耳边风,皇帝盛怒之下,将内阁大臣和两个回京的儿子都打入诏狱,密令弄权者派人刺杀老三。
由于路途遥远,相隔千山万水,老三并不知道京都城里发生了什么,人还在乡里征集军粮的时候,就被莫名其妙的暗杀了。
杀人者除了带走了老三的性命,还带回京都许多罪证,都是一些老三与敌军将领的往来书信,商议何时起兵,怎样瓜分中原大地。
有了这些书信铁证,内阁大臣一家也没有活路了。
老大在诏狱里被用刑至死,老二咬舌自尽,内阁大臣泣血而亡。
四代忠良,最终落得这样一个下场。
因为这次谋反案,一共牵连十一万条人命,无一幸免,全都死在弄权者的阴谋下。
随后,空缺的三个将军职位,弄权者当然安排了心腹上任。
江临风细细听了第一个故事,也在心里印证过,轻轻一句:“这是赵内阁的里通外敌案,人证物证都有,做得很圆满。”
圆满,当然圆满。
弄权者连圣旨都敢捏造,还有什么证据是不能作假的?
玲珑没有说什么,也没有接着问下去,接着讲起了第二件案子。
有一位大臣,在新皇继任时,立下卓越功勋,被封为外姓王爷。
皇帝对封王的大臣信任有加,甚至想交给他许多兵权。
大臣却深知兵权之害,婉拒了皇帝的好意,只对皇帝答复:“微臣才智两缺,武不能安邦,文不能定国,只想做一个睡到日上三竿醒的富家翁。”
皇帝先后几次欲言册封大臣为护国大将军,大臣却依然拒不接受兵权,最后皇帝无奈,只能笑着对答一句:“既然不愿劳累,朕准你不用上早朝,可以天天睡到日上三竿醒。”
这本是一个很好的结局,奈何被封王爷的大臣虽然没有野心,但他的女婿却对皇权虎视眈眈。
大臣的女婿也在朝中任职,做到了兵部右都督的权位,手中掌握京都周边九城的兵力。
皇帝继任之后,装模作样的勤政了一段时间后,就一直沉迷后宫玩乐,很少和大臣见面,除了参加每年祭天祭祖这类的礼仪活动,几乎不太处理国家事务。
朝中大小事务基本由内阁商议定夺,也有缉事厂参与其中。
这种局面,正是对皇权虎视眈眈的人的大好机会。
女婿有一晚突然借着酒劲试探岳父的心意,隐约暗示如果起兵举事,一定能拿下京都,坐拥天下。
岳父当场摔碎了酒杯,痛斥女婿狼子野心,妄为人臣。
女婿慌忙高罪,只推托自己喝醉了酒,刚才不知说了什么。
第二天清晨,只想睡到日上三竿醒的大臣,居然早起去皇宫求见皇帝。
皇帝特许与大臣见面,大臣求皇帝准辞自己和女婿的朝中职位,想全家移居到江南,在老年时过一段四季如春的生活。
见到大臣已经两鬓斑白,的确已现出老态的模样,皇帝纵有一些不舍,也不想驳了大臣的面子。
只好先准许大臣辞去闲职,等待内阁选出兵部右都督的新人选时,再准许女婿离去。
事情已经做到这种地步,女婿也无可奈何,只好交出兵权。
虽然女婿已经卸任了兵部右都督的职位,但谋反的计策已经安排妥当,怎甘心就此罢手?
于是女婿秘密召见欲要跟随他模仿的部下,继续商定举事大业。
部下们有的不太服气,当场质问女婿:“你已经辞去官位自保,还敢谈让我们起兵举事,让我们怎么相信你?”
女婿冷冷一笑,从后堂揪出自己的妻子,当场拔出刀,砍掉了妻子人头。
杀了人后,女婿告诉部下实情:“本想借岳父之力成就大业,没想到被老儿出卖了,我与他从此恩断义绝!”
就这样,禽兽不如的人,用妻子的性命,再次搏回部下的信任。
然而,今晚秘密的商谈的一切却走漏了风声。
女婿部下中有一位是大臣救过的人,这名部下为了回报救命之恩,将杀人造反的事情告诉了大臣,让大臣防备女婿有可能也对他下毒手。
得知爱女丧命,大臣心如刀绞,没想到小子没有人性,为了权利,竟然连结发妻子也杀害了。
大臣写了血书连夜闯宫,见到皇帝,将女婿欲要谋反的大事全部告发了。
皇帝立即召见内阁,商定秘密抓人的大事。
有了大臣的告发,这次谋反还没举事就被扼杀了。
案件重大,一共牵连了七万条人命。
事情到了这里,本应告一段落,却又有弄权者横刺一刀。
弄权者有一天在灯影下陪皇帝斗蟋蟀时,悠悠谈起这件已经了结的大案:“大臣先代女婿辞官,然后女婿杀了妻子,随后大臣告发女婿谋反……从时间上来看,大臣一定在辞官前就知道女婿要谋反的。”
这一大堆都是废话,任何人都能猜到。
可是,这些废话不是弄权者真正想说的,弄权者真正想说的是一个问题:“大臣辞官时不对圣上说女婿谋反的事,这算不算知情不报的欺君之罪呢?”
听了弄权者的耳边风,皇帝叹了一口气:“这……也算人之常情吧。”
“当然,当然……”弄权者很聪明,不会逆着皇帝说话,只是轻轻自问一句:“如果大臣的女婿没有杀掉他的女儿,他还会不会连夜闯宫,告发女婿的谋反大罪呢?”
皇帝没有说话,脸色却已经阴沉,也失去了斗蟋蟀的兴趣。
弄权者见到时机成熟,立即再次悠悠自语:“天佑明君,让逆贼手刃妻子,否则,他还做着女儿能当皇后的美梦呢。”
“欺君之罪,不能不问!”皇帝郁郁的下了圣旨:“交给大理寺查办……但是,留一条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