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方媛争吵后,李知与方媛越来越是两条平行线,没有焦点,拒绝走近。
很快,班级内选拔赛开始了。比赛范围小,算不上激烈,但是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间,要立现高下,一番争夺,倒显得有些残酷。李知早早走进教室,找了一个角落坐下。不久,宋小就到了,一屁股坐在李知身边。优优随后也到了,朝李知一笑,李知也朝优优一笑,还好,这人是优优不是方媛,无论自己输赢,自己都不会很失落。
铃声响后,优优首先走向讲台,方媛带头鼓掌,李知瞅了方媛一眼。而优优一开口,李知就想拼命鼓掌。
优优拿出一张照片,那是曾获1994年新闻界最高奖项普利策摄影奖——《饥饿的小女孩》,李知不禁倒吸一口气。这是新闻史著名的公案,曾引起巨大轰动和争议,一个记者用生命引发了学术和普通大众对记者职业的思考。李知曾认为没有人能在选题层面上超过自己,看来是自负了。
优优站在讲台上,娓娓道来:“1993年,33岁的南非摄影记者凯文•卡特来到处于内乱的苏丹。他实在不忍面对面黄肌瘦的难民,就走进村庄附近的灌木丛稍作休息。然后,在一片灌木丛边,他听到了孩子虚弱的哭泣声。顺着声音找去,卡特看到一个瘦弱的小女孩正无力地蜷缩在地上,她一动不动,正在丧失所有的活力与生命,危在旦夕。这时,一只秃鹫发现了她。它在距离女孩二十米的地方停下,虎视眈眈盯过去,等待着女孩倒下,第一时间扑向这‘美餐’。卡文以新闻专业者的敏感,按下快门,记录下这黑暗与无助的一刻。然后,他看到秃鹫飞走。自己坐在树下,点燃一支烟,失声恸哭。”
优优放下照片,又拿出一张《纽约时报》的复印件,继续说:“1993年3月26日,美国著名权威大报《纽约时报》首家刊登了凯文•卡特的这幅照片。接着,其他媒体纷纷转载,这张照片很快传遍全世界,并在各国人民中激起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质疑记者,为什么不救孩子?第二年,该照片获得1994年新闻界最高奖项普利策摄影奖。然而,争议却更加猛烈,如巨浪般,铺天盖地袭来。为什么不救这个小女孩而选择拍照,这是何等的冷酷?这个记者到底有没有情感和良知?
几个月后,卡特来到他小时候常玩的地方,在自己的旧车里,把废气导入车内,自杀身亡,整个世界愕然。
六年过去了,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仍在继续,记者的责任到底是什么?应该遵守哪些道德准则?面对灾难,记者先做记者还是先做公民?”
教室里静悄悄地,大家被优优的讲述所吸引,被卡特的命运所牵引,为身为记者,这两难的选择而引发深思。
李知深吸口气,这些资料详实、生动、旁征博引,可见优优的用心与认真。但是李知不知道的是,在准备的过程中,一种可怕而熟悉的感觉慢慢侵袭了优优。优优时常感到胸闷,乏力,她不敢也不愿相信上帝会这样不愿放过自己,坏运气会这样不依不饶纠缠自己。她希望那只是自己的错觉,但不详的预感却挥之不去。
优优放下手中的报纸和照片:“我总在想,记者是什么?社会为什么设定记者一角色?在我看来,记者的职业是公器,就像律师一样。在早期港片中,经常有这样一幕,一些律师在日常生活中,不穿袍子不带假发,说说笑笑,很普通;但是,一旦在法庭上,他们就戴上那块曲曲弯弯的羊皮假发,身穿黑色法袍。羊皮象征他已经是半人半神。这身打扮后,他就必须履行社会设定的职责,而不再是一个普通人。他或许在生活中痛恨某种行为,或者某些人,但进入职责,代表公平正义,就要褪去一切偏见和感情,依法看待事情。某种程度上,公器必须舍弃个人身份,换上社会赋予的身份去行事。否则,记者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宋小坐在李知旁边,捅捅李知:“看不出优优口才这么好!”李知不住点头:“她岂止是口才好,她的文法,她的知识面、角度,还有她的格局都很好!”。
“凯文•卡特用他手中的相机,唤醒更多的人对战争、贫穷的认识,对世界的思索和关心。正是这张照片,让我们,让整个世界看见了无助的非洲,看到了无助的人类同胞,看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和悲剧,进而更加珍惜和平,谴责战争。”
优优顿了顿,继续说:“当然,有人说记者也是人,有帮助他人的义务。是否能这两者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如何取舍,我也没有想清楚,我相信这种讨论会一直持续下去。这也是记者这份职责本身的魅力。”
“优优以后一定是一名优秀的记者,有思想,有情怀,有能力。”李知心里默默想。上次听到方媛和优优谈话后,李知因为优优没有私下告诉自己整个事情,而对优优有些芥蒂,但是,如果今天输给了优优,李知心服口服。
“最后,再让我们了解一下我们的这位同行,这位前辈。”优优再次举起手中的照片:“凯文•卡特生于南非,作为白人他却同情并支持黑人,痛恨种族歧视。他的同情和支持不仅限于思想和语言,而是付诸于行动,他用他手中的相机作为武器,用自己的记录揭露种族隔离制度罪恶本质。80年代,他报道了一种名为“火项链”的私刑,这种酷刑将充满易燃物的轮胎套在犯人身上,再将轮胎点燃活活烧死犯人。在《饥饿的苏丹》拍摄结束,他同伴回忆:“卡特不停地嘟嚷着想要拥抱他的女儿。但联合国组织要求我们不得触碰当地人。”他总在直面这个社会的问题与黑暗,他终身贫困潦倒,他的遗言:“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教室里突然很安静,很安静,甚至肃穆。
“为了寻求真相而不断探索,为了记录真实付出代价。他是仅次于矿工和警察,位列第三的危险职业。他揭示了社会的不公,推进社会更好的发展。他需要直面惨淡现实的勇气,需要直面黑暗的能力,这就是记者。我为今后能从事这样的事业而骄傲!”
教室里掌声雷动,宋小、刘小宇、李博,班上每个人都被优优精彩的发言而感染,被优优充满理想主义的精神而激励。李知看着优优,感叹她那小小瘦瘦的身体里竟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一种让人向上的能量。她相信优优一定是这场比赛的胜利者,优优实至名归。
然而,当老师宣布结果时,一切大大出乎李知的意料,李知竟以21:19险胜优优!宋小在一旁捅了捅李知胳膊,小声说“站起来呀!”,李知才机械地站了起来,接受大家祝贺的掌声,她环顾四周,看见了宋小拼命鼓掌,方媛有些失落,优优笑着望着自己。
那天,李知赢得了比赛,心里却高兴不起来。最后的投票环节,李知将选票投给了自己。否则将是一个平局。她觉得这个举动既不光彩,又不体面,“胜之不武”的感觉让李知很压抑。
优优走出教学楼,外面阳光明媚,她捡起一片落叶,放在这阳光下,自己不由笑了起来,哎,这是她想了很久,打算送给爸爸的45周岁礼物,可现在却失去了。
那天后,210宿舍的气氛发生了一丝丝微妙的变化,宿舍里大家默契地避而不谈关于比赛的任何事情。只是,李知与方媛、刘小宇更加生疏了,同时也刻意保持着和优优的距离。李知不知道优优怎样看待这次比赛,以及怎样看待自己那天的表现,李知更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和优优说出实情,获得优优的原谅。
那次比赛,时至今日,仍是李知心底的隐痛,每每想起优优,它都会狠狠扎向李知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