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收藏】
英王连环计的第一步,巧妙地借着太子之手施展出来。英王向太子提供的仅仅是周维冤案的线索信息。太子和手下谋臣就像猫儿见到了腥,立刻嗅到了其中不同寻常的意味,如果从周维入手顺藤摸瓜,仔细查找五年前那起轰动一时的贪污案细节,或许能够发现胜王一派做的手脚。就算真有巨贪,只要周维是冤枉的,就不愁找不到弹劾胜王一派的把柄。
左丞相高敏与儿子高赫受太子密令,彻查此事。高敏与右丞相鲁恒向来勾心斗角,貌合神离,互不服气,又因为分列太子党与胜王党两派,近年来更是水火不容。而当年贪污案的承办总负责人正是右丞相鲁恒,高敏早就下定决心,就算搬不倒胜王,也要借机给鲁恒一个沉重的打击。
功夫不负有心人,周维的冤情在高敏的努力下高效率地查清,在周维本人还没有从北疆返回到雍都前,就被平反。五年前的贪污案也因此被皇帝重新重视起来,朝议决定要仔细核查,力求避免像周维这样的冤假错案继续被埋没。
有高敏花样百出对付鲁恒,又加上元帅鲁飞在军方的失势,鲁氏遭受一连串打击,胜王党渐渐被逼上绝境。
胜王处在当下的情势中,愈发感觉孤立无援。此时英王无疑是胜王自认为可以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
于是不用英王费唇舌,胜王就已经主动落入了连环计中的圈套。英王告诉胜王,最快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趁鲁氏还没有被整垮之前赶紧除掉太子,太子一死,高敏等人不足为惧,胜王也可以名正言顺入主东宫。只有胜王当了太子,鲁家的势力才可以保住。也只有保住了鲁氏,胜王才能在太子的位置上待得安稳长久。
关于如何除掉太子,英王提出了借刀杀人的办法。暗杀需要为刺客找个理由,眼下就有一个很不错的借口。原南国幼帝刘炯,现在的平王,被终身幽禁在雍北鹿苑,太子念其年幼孤苦,曾往慰问。平王刘炯年幼无知不足为患,可是原南国旧部仍有一部份人妄图复国,潜伏在雍北和南方秘密活动,想借刘炯名号谋反。这些人有千万个理由刺杀当朝太子。胜王最得意的就是安排暗杀的能力,只要等太子再去鹿苑的时候发难,黑锅由平王背,胜王就可以坐收渔利。
英王的这番建议很对胜王的胃口。当然英王只是概念性地描述了一下方法和目标,更细节的具体工作都有胜王的第一谋臣蒋惠负责。如果让英王亲自负责这次暗杀,说不定还真能遂了胜王的心愿,可惜英王志不在此,而且胜王觉得论才智和忠诚蒋惠比英王更能胜任。
英王心中暗笑,蒋惠此人有多少本事,从以往那些事情就可窥见一斑,如果让蒋惠负责暗杀的策划和控制,对英王来说是大大有利。英王几乎可以随心所欲操纵全局,产生胜王无法预料的结果。
天佑十三年元月末,平王染风寒卧病在床,太子往雍北鹿苑探视。
在此之前太子也去过鹿苑,但都是例行公事,监督视察的意味远大于关心和问候。这一次,表面上太子纯属为了表现仁德的形象,在南国降臣面前做样子,暗地里却是为了另一桩大事。
平王染病,皆因一场大雪而起。久居南方的平王从没有见过下雪,才七岁的小孩子,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除了不能出鹿苑的范围,平时起居玩耍随心所欲。平王还是南国幼帝的时候,在皇宫内行为举止受到很多束缚,每日按时上朝,学习各种知识和礼仪,反倒不如现在逍遥快活。所以下雪贪玩,又无人管束,自然受了风寒发烧卧病。不过平王病情并没有外间传闻那么严重,经随侍在鹿苑的原南国御医诊治,康复迅速。
平王是否病愈,都不会影响太子的面子工程建设。外界需要知道的是太子看望完平王之后,平王病情才日渐好转的“事实”。
太子在出行前得到英王的消息,说胜王要趁机行刺太子,并想栽赃给平王。按照英王故意表现出来的意见是太子应该取消行程,不能给胜王可乘之机。英王用的是激将法,他深知以太子的性格是绝对不会在此时示弱。在太子眼中,胜王党已经是穷途末路,苟延残喘,困兽犹斗,不足为惧。
太子心想,如果胜王真的胆敢行刺他,就算他不去鹿苑,胜王的刺客仍然会选择其他的时机动手。高敏父子都进言,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时机,将胜王的狼子野心公之于众。
高敏父子这番建议其实更多考虑的是自身利益。鲁氏已经因为贪污案的事情气焰跌入谷底,如果能迅速铲除胜王,鲁氏必然倒台,根本没有机会蓄势反攻;如果时间拖得太久,让胜王继续嚣张,鲁氏树大根深,很有可能死灰复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高敏父子一致认为太子应该将计就计,翻云覆雨主动出击,将胜王赶尽杀绝。
英王用的这套连环计,巧妙之处就在于英王本身不必出太大力气,甚至不必亲自参与其中,只需要在关键的节点推一把,胜王党太子党就会一步步泥足深陷,斗个你死我活。其实若非胜王党和太子党的这些人本性中存在争权夺势好大喜功的因子,也未必这么快就会上套。
现在的情况已经变成太子和高敏父子一门心思要置胜王于死地,英王衷心的劝阻反被视为妇人之仁。太子党被幻想中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而胜王党更是充满信心,他们布置了几批人马潜伏在鹿苑,只要太子来了,就没有机会再离开。
英王看到胜王如此大费周章地布置,不禁有些心动,若是胜王侥幸成功,太子身死,英王再反咬胜王,那岂不是一石二鸟,一举消灭了太子党和胜王党?英王把这个想法私下里与张琳琅讨论,却遭到张琳琅强烈反对。
乍听英王如此说法的时候,张琳琅第一感觉是有些愧疚,于心不忍,或者说是妇人之仁。张琳琅奉行的原则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也要掂量掂量再决定是否回击。
胜王屡次三番派刺客加害张琳琅,但若非有英王支持,张琳琅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欲望算计胜王。而太子虽然也威逼利诱过张琳琅,但毕竟是最初让张琳琅傍上英王这棵大树的人,张琳琅内心深处对太子还存了一份感激的。
另外在张琳琅看来,一国之君能够随心所欲享受生活的实在不多,太子将来继承帝位终生为国事操劳,这么辛苦的工作,就算拱手相送让给张琳琅,张琳琅也绝对不接受的。张琳琅以自己的享乐观为英王打算,认为英王实在是没必要上赶着争夺太子之位,还不如顺其自然,及时行乐。
所以张琳琅苦口婆心地劝道:“殿下,现在何必急于争太子之位,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