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稍微看了一眼,辨认出有些字是“阏逢、旃蒙、柔兆、强圉……”,有些则是“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
他顿时明白过来,这房间是按照天干地支的风格来设计的,四周的墙壁上,地上刻着那些图案都是干支图,墙壁上也挂着许许多多的干支图。
卫青虽然是“古人”,但毕竟 武官出身,对于这种古典文字符号,看起来也有些吃力,毕竟术业有专攻。
他又看到,还有一群气质儒雅的人,都站在房间内,这些人大多都是带着老花镜的老人,一看就都是些学识渊博的教授专家,有些穿着中山装,给卫青十分眼熟的感觉,他突然想起,那是一个民国大师,网络上,无数人吹嘘过的大人物,卫青两辈子加起来,都没人家年纪长,知识上就更别提了,连给人家提鞋的资格都没有。
顿时,卫青就知道,这些人只怕还真如沈老所言,都是国宝级别的大师。尤其是关于聚宝盆和可移动的神秘地下宫殿的机密越来越惊人,就更是如此。
“快过来,卫青。”
沈老挥了挥手。
卫青走了过去,哪怕是当年时常面见天颜,在这些老人面前,他都感到有些拘束,有种当年见到那些连永乐帝都恨得牙痒痒却不敢如何的儒学大师的感觉。
“这位是老郑,当年西南联大建筑系毕业的学生,建国后,在北大建筑系担任教授,当年是和梁思成那批人,共同负责首都建设的学者之一,中苏友好时,在莫斯科大学进修,改开后,又在牛津大学建筑系……”
沈老郑重的介绍着一位穿着中山装身材微胖的老人,说出来的履历,任何一项,都令卫青感到压力山大,拘束不已。
当沈老说完,卫青对着老人伸出了手:“郑老您好。”
“小孟啊,我早听老沈说过你了,一直都想来见你一面,哈哈哈,今天总算有空,老沈说你前世是永乐朝的人,你见过蒯祥,见过阮安没。”郑老笑容可掬的道,目光之中,却是对卫青十分的感兴趣。
“您说的这两位,我都见过,有空,我一定给你介绍。”
卫青干笑一声,郑老说的两人,都是永乐年间的建筑大师,被委以重任,靖难之后,朱棣迁都北上,将元大都改造成明京城,都是这二人干的。
阮安太监还好,是皇宫内的人,卫青多有接触,没什么瓜葛,不过接触蒯祥的方式就有点尴尬了——卫青的老本行,锦衣卫。
蒯祥乃是当朝高官,当朝侍郎,又负责修建皇宫如此重大的职责,朱棣这位疑心病极重的主,当然不放心,直接调用卫青去重点监视,看看这位是不是建文余孽。
皇帝的重视,卫青哪敢不敢随意对待,就差将蒯侍郎的祖宗十八代的履历都翻出来,好在最后没查出什么来,朱棣自那之后,对蒯侍郎放心了,甚至连设想许久的十三陵,都提前准备交给蒯侍郎来主持。
之后,沈老又向卫青介绍了在场的大人物们,在场的每一位,无不是学界声名赫赫的泰山北斗,比如有一位甲骨文专家张老,是郭沫若的弟子,有人师从陈寅恪,有人是古代语言学第一人……
介绍完一圈,沈老都口干舌燥了,喝了口茶,才说起今天的主题:“找你来,是和你谈谈玉佩的事情。”
卫青早已看到,他得到的七块玉,被分别镶嵌在地上的七个不同的方位,除了那七块,还有五个空着的嵌槽。
在回国后,卫青将七块玉交给王主任拿走研究去了,现在出现在这里,难道是有了什么新的发现不成,卫青心中一喜。
“我们发现,这些玉,分别对照着十二地支的属性,也就是分别对应着十二生肖。”
那位来自清华的陈教授开口道,此人是数学家,却同时又是美学家、易学大师,他指着地上的一块玉,正是卫青随身携带的那块拥有空间能力的玉,所在的地面上,刻着一条张牙舞爪的龙。“这一块让你死而复生的玉,是龙玉。”
随后,又指着另一块玉——卫青从游轮拍卖会上得到的那块,“这一块是猪玉。”
之后,卫青一一得知,罗浮宫偷到的是羊玉,官方手上的是虎玉和牛玉,从巴图旗主家抢到的是兔玉,最后在地宫得到的则是是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