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真的是投资方面的高手的话,那你就仔细看看这个K线图。我想你不会看不出一点端倪来吧!”只听林傲雪说道。
“哦,我先看看。”我说着,将身子向前倾,从林傲雪的手中接过了鼠标对面前的K线图开始作出分析。
日经指数的波动时非常大的,经常是大起大落。其中波动最大的一次实在1990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日本的经济在战争中遭受了非常严重的损失从而大致在战争之后日本的经济十分落后。甚至还比不上当时中共的国统区。不过由于政府严格管制;美国的扶持;仅用了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上大发战争财以及日本原来良好的经济体制和人口素质等原因,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掘起。并且短短的30年的时间,便成为了经济规模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大国。甚至在20世界的80年代还曾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在当时的时候,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破产以及美苏争霸等原因,美国欠下了巨额债务。而有所不同的是,这个时候的日本已经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积攒下来了巨大的财富。在这种情况之下日本企业大规模进军美国,给美国人造成了巨大的恐慌。有人甚至称之为“黄祸”。
当时的时候,因为日本很早就使用工业机器人作为劳动力而致使日本的劳动力成本很低而人工失误率甚至已经降到几乎为零。另外,在多年的模仿之中,日本的公司已经掌握了出中央处理器之外的所有电脑制造技术。甚至出现“美国制造的导弹必须使用日本芯片”的现象。
在那个时候,几乎每一个美国人都相信东芝,日立等日本企业收购IBM和英特尔只是时间问题,甚至好莱坞的电影公司都曾经被日本公司所收购。而美国的产业工人十分担心的是日本的机器人将会抢走他们的饭碗。
面对这种情况,美国开始实行了一些策略以打压日本经济。其中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广场协议”。
在1985年9月,美英日德法无果财长在美国纽约市的广场宾馆签署了广场协议。协议中规定日元与马克应大幅升值以挽回被过分高估的美元价格。
“广场协议”签订后,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各国开始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几个月之内,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便从250日元兑换1美元升至149日元兑换1美元。而在此后的两年里日元兑美元汇率变成了120日元兑换1美元,也就是说日元升值了一倍还多。而与此同时,日元的利率已经跌到了2.5(百分号)。这种情况造成了日本银行系统出现了流动性泛滥,大量的廉价资本涌入了房地产和股市。
由于日元的大幅度升值,给日本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泡沫。
在日本,土地曾经是最重要的投资对象。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人口不断向大城市集中,而土地的供应能力是有限度的。随着日本的经济国际化,这种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要扩大用地规模;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要在日本的大城市建立亚洲总部,土地需求必然增加。因此,当时人们坚信今后的土地需求势必持续增加,供不应求的状况将更加严重,土地价格必然上涨。 股票的供应量也是有限的。在日本,银行与企业之间、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协作企业之间等的相互持股十分普遍,上市流通的股票比较少。在股票总量少的情况下,一旦发生游资过剩,股票价格必然上涨。随着土地价格和股票价格上涨,拥有大量土地和股票的企业的账外资产膨胀,其股票价格也会进一步上涨。 在直接金融的限制取消、自由市场形成之时,在日本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轨、资金需求增长率下降之际,突然迎来了一个长时间的金融扩张的时代,生存基础发生动摇的银行以及拥有巨额剩余资金的企业都把资金投向了房地产和股票。在资金供应充裕的情况下,日本的地价和股票价格飞速上涨。在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购买土地和股票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获取土地本身所带来的收益以及股票的分红,而完全是出于对其价格上涨的期待。日本的土地总值达到美国的两倍,也就是说,如果把日本卖掉,可以买两个美国。东京千代田土地总值可以与加拿大相匹敌,显然,这样的地价是及其不正常的。
而在房地产涨价的同时,日本的房价涨幅便更加离谱了。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货币兑换出现了如此巨大的变化。给日本的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为了弥补损失,日本企业也开始从银行低息贷款炒股票。这导致股市大涨。从1985年9月广场协议签署到1988年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东京股票市场的指数便已经上涨了300(百分号)。
而就在此时,美国则放出了他们的金融核弹——股指期货。
一时间,大量的美国投资银行的手中都握有日经指数的“股指认沽期权”。而日本人则疯狂的买涨。
1989年,日经指数已经到达了巅峰,突破了38915点。而与此同时,日本金融市场的灾难也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