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觐见】
大择天下2020-11-20 07:124,722

  在石厚想来,凭父亲的政治智慧,应该可以拿出好的办法来,解决州吁的政治地位问题。于是向父亲请教,怎样才能使州吁的国君地位稳固?石碏提出,可以去到成周觐见周天王,如果能够向周王行使觐礼,就算是得到了周王的承认,也就有了合法的国君的地位了。石厚想想也有道理,但怎么去见周王呢?石碏说,陈侯此时被周王宠爱,如果先到陈国去朝见陈侯,通过陈侯的帮助再去成周觐见周王,就可以做到觐见周王了。

  时值秋季,如果要见周王,就只能用秋天见天子的礼仪觐礼。春秋这个时代,四季去见周天王的礼仪是不同的。春天见周王用朝的礼仪,夏天用宗的礼仪,秋天用觐的礼仪,冬天用遇的礼仪。

  石厚当然会将父亲的建议告知州吁,州吁也认为是个好办法,所以州吁当是学习好了觐见的礼仪后,便带着石厚坐着马车向南面的陈国驰去了。

  13、州吁君臣落入陷阱

  陈国在郑国的东南方,大约100公里左右的地方,也就是今天河南省淮阳市。卫国离陈国大约是200公里。此时的陈国国君,是陈桓公鲍。陈桓公是舜帝的后人。从舜禅位给禹以后,舜的儿子商均封为虞君,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平陆县。而当周初时,周武王又封舜的后人满为陈国国君。在周取得天下后,并没有忘记前世帝王功臣的后裔。周先后封舜的后人为陈,禹的后人为杞,殷的后人为宋,皋陶的后人为英、六,伯夷的后人为齐。我们且记住,周封的这些诸侯是实实在在的有土地有人民的诸侯,而且这些诸侯,与姬姓诸侯共存着,有些诸侯一直生存到秦帝国的建立。

  现在,州吁就坐在马车上,向着南方驶去,去朝见那位舜的后人陈桓公。他心里当然希望着,真的能够如石碏所言,可以觐见周王,可以使自己的君位合法化。同样,石厚也是这样想的,他当然愿意自己的主人能够平安地坐在国君的位置上,这一定是他的心愿。但他们错了,因为他们的最初始的判断就是错的!

  当州吁、石厚一路风尘仆仆地到了陈国时,却被陈国人扣压起来。这在州吁、石厚是不可能想到的,因为他们一路上思考的恐怕是怎样尽快地到成周去见周王,而陪同去的就是陈桓公。而现在怎么会将自己扣压起来呢?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奥妙所在吧。你以为可能的历史进程,未必就是真的历史进程,因为历史是由无数的人的意志决定的。这里的历史进程,似乎完全由石碏的意志左右了。但我们想想,如果陈桓公不与石碏合作,而是继续与州吁合作呢?这样历史又会怎样走下去呢?同样,如果州吁的政治智慧不比石碏差,那么就不会去陈国,历史又会怎样走下去呢?

  14、州吁之死

  这里石碏用他政治智慧,使州吁和他自己的儿子落入了他布置好的罗网。在州吁往陈国去的路途上,石碏的使者,先到了陈国,见到陈桓公后,使者转达了石碏请求陈国帮助解决州吁、石厚的要求。石碏说,我们卫国是小诸侯国,我的年纪也大了,七八十岁的人了,我已经没有什么能力了。现在来到贵国的州吁和石厚,就是弑我寡君卫桓公的人,敢请贵国帮助解决了这两人。

  石碏所言确实是事实。在州吁弑卫桓公后,州吁的政治地位虽然没有真正稳定下来,但在卫国真要与州吁作对,胜算的概率还不大。否者石碏也就在国内自己动手了,不需要将州吁、石厚诱到陈国去,因为,这毕竟有风险,不管怎么说都有陈桓公不与石碏合作的可能的。而石碏之所以选择了陈国作为诱使州吁去的地方,主要还是由于卫桓公是陈桓公的外甥。但仅凭此不能保证陈桓公一定会支持石碏,因为我们看到这之前,陈桓公与州吁联合起来伐郑,表明陈桓公未必把外甥卫桓公当回事儿。而且在春秋时代,非正常即位的国君,只要与诸侯会盟了,也就表明了诸侯承认了他的国君的地位,也就不能再讨伐他了。陈桓公二次与州吁相会,并伐郑,说明已承认了州吁地位的合法。现在石碏提出要陈桓公解决了州吁,实际上就是要陈桓公在做着废黜他国国君的事了。

  但不管怎么说,陈桓公还是先把州吁和石厚扣压起来了,但也只是扣压而已,怎么解决,陈国还是请石碏来决定。

  卫国派大臣右宰丑到陈国将州吁杀死,石碏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将石厚杀死。

  州吁是在鲁隐公四年(前719年)九月,被杀的。到了这年的十二月,公子晋回到卫国即位,史称卫宣公。

  15、郑庄公所安排的外交格局

  现在我们必须要回到郑国来。郑庄公当然会得到卫国使者的通报,知道了州吁被杀。不管怎么说,郑庄公是不会难过的,对于这位与自己为敌的卫国国君州吁的死。而让郑庄公难过的是,目前郑国的四周都是敌人,此时的郑庄公要考虑的是,怎样破解郑国此时外交上的困难局面的难题。

  我们来看,郑国的西面是成周,那儿有周天王,周桓王这位与郑庄公由交质而交恶,乃至交战的周天王。北面有卫国,东面有宋国,东南面有陈国,南面有蔡国,还有东北面有鲁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与郑庄公作对。春秋早期算是强大的十二诸侯,就有五国与郑作对,而且都是近邻的诸侯国。还要再加上一个周天王。处于这样的环境,郑庄公只要出门,一定都是怨家对头。

  但郑庄公并不怕这些近邻,他以为和近邻们为敌虽然日子难过,但生活毕竟有趣。所以他确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方案。我们一个一个来看郑庄公是怎样处理与各国的关系的。

  首先是与周王的关系。不管怎么说,周王是天下共主,心里不愿意与之和好,但表面上要过得去。所以,郑庄公决定必须与周王改善关系。契机是由于晋国出现内乱,在鲁隐公五年的秋天,郑国帮助晋国的曲沃庄伯攻打晋翼侯,周桓王也派军队支持曲沃庄伯。这样看来,周、郑还是有共同利益的,有了共同利益就会有共同语言。所以到了第二年的冬季,郑庄公来到成周朝见周天王,虽然周王对他是不理不睬的,这也难怪周桓王,因为他现在还实在心痛那些被郑国夺去的谷子。而恰好这一年,周的粮食欠收,出现了饥馑,这更让周桓王不能忘却郑庄公以前的作为,所以根本就没有按照正常的礼节接待郑庄公。而在郑庄公自己想来,自己是尽到了自己的诸侯的义务了,现在总没有失礼的地方吧?这或就是郑庄公高明之处吧,与周这样不冷不热的关系,一直维持了十年。不管怎么说,郑庄公向周王表示了低姿态,换得了他西面的暂时安宁。

  那么,再来看郑庄公怎样处理与齐国和鲁国的关系。由于齐、鲁与郑相隔较远,所以郑国与齐、鲁二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特别是齐国,与郑国的政治关系相当密切。这并不是说,郑庄公喜欢齐僖公或鲁隐公,而是由于客观地缘状况决定的。其实,近邻由于土地接壤,反倒会有利益冲突。而作为这个时代强大的诸侯国,就是想干涉他国事务,也是近邻好办些。而弱小的诸侯也怕近邻强国干涉其内部事务,所以要么干脆做邻近强国的附庸,要么就寻求其它强国的保护。所以郑与齐、鲁有着友好关系也就理所当然了。

  但对于近邻,那些与自己为敌的诸侯国,郑庄公愿意用战车去碾压他们的领土,愿意用戈殳去剌杀他们的士卒,郑庄公愿意用剑和血来证明他自己的力量!

  16、郑卫交战

  鲁隐公五年(前718年)四月,郑国的军队向卫国进发,以报复卫国在鲁隐公四年时,攻打郑国东门一战。郑国的军队一直打过河水,进入卫国的郊外牧一带,这里就是周武王伐纣时,与纣王的军队交战过的地方。而现在,在这里,似乎只是郑庄公的一种炫耀武力的姿态而已,卫国并没有很大的损失。刚即位的卫宣公,当然不能一回国就被人欺侮,为此,很快地卫国就开始反攻,时间是同一年的六月。

  但卫宣公此次反击并不是亲自出战,而且卫国的军队也不出战。卫国是用南燕国的军队去攻打郑国北制。这个北制就是当年共叔段想要得到的地方,在今天河南荥阳市。南燕国在卫国的南面,也就是今河南省延津县。

  当南燕的军队,浩浩荡荡地来到北制城外时,郑国的祭仲、原繁、泄驾已布置好了战阵,等待着他们了。南燕本就是很小的诸侯国,加上是为卫国出兵,再看到郑国军队如此威猛,先就在心里上怯阵了。而令南燕军想不到的是,在其阵地的后方又出现了郑国的另外的军队,这只军队是由曼伯和子元率领的。曼伯与子元,是率领着军队绕道到南燕军的后方,以期给以南燕军出其不意的打击的。应该讲,郑对此次战役是相当重视的,布署也非常周密,而结果也很好,郑打败了南燕。

  郑此次打败南燕,虽对卫没有特别的损伤,但从心里上却使卫对郑有了顾忌。郑庄公当然会感到欢喜的。但什么时候教训一下宋呢?郑庄公当然会这么想的,因为他相信自己有能力狠狠地向宋报复,报复宋在去年攻打郑国东门。而机会也确实来了。

  17、郑宋交战

  在宋国的东北约160公里的地方,有个很小的诸侯国邾国。邾国离鲁国很近,就在鲁国的南面二三十公里,也就是在今山东省邹县。或许宋殇公觉得邾国这样的小国,欺侮一下,不会有什么风险吧,所以竟去占领了邾国的田地。但在宋到邾的途中,还要经过其它的诸侯国,当然都是些小国。如极、任、滕等诸侯国,如果宋真的拿到邾国的田地,似乎由于道路远,又隔着其它诸侯,其管理成本一定不低。当然,宋殇公不会考虑这个,他需要的是欺侮小国时,发自心理上的那种愉悦的状态。

  在邾国此时的国君邾子克想来,当然不能这样地白给人家欺侮,所以要找个能对付宋的大的诸侯国来为自己声张正义,寻求公道。邾子克想到了郑国,于是派使者到郑,对郑庄公说,您是否向宋报复一下,宋攻打你们东城门的那一仗?我们邾国愿意帮助您。

  郑庄公当然愿意。但他想到了,卫国此次竟然用南燕的军队来攻打自己,自己为什么不能用周王的军队呢?不管怎么说,我也是周王的卿士吗,我还是有权力指挥周王的军队的。于是郑庄公便调动了周王的军队,向宋进攻,一直打到宋国都城的外郛。总算是报了仇。这事发生在鲁隐公五年九月。

  但宋殇公也不示弱,在同年的十二月,向郑国进军,一直打到郑庄公的眼皮底下,长葛这个地方。而到了第二年的冬天,宋还真的拿下了长葛这个地方。

  18、鲁郑订立和平盟约

  就在鲁隐公五年的一年里,郑庄公就先后与卫、宋交战了四次。主观上郑庄公是想教训一下卫、宋,但客观的结果,是人家也同样将教训回敬了给了郑庄公,教训了郑庄公。但郑庄公绝不会以为人家教训了他。他以为必须全面地报复,以雪当年五国联军围东门之耻,那就必须出兵到宋、卫、陈、、蔡才行。但为什么郑不考虑伐鲁呢?一个理由就是上面说的,鲁毕竟离郑较远,远交近攻对郑有利;另一个原因就是郑伐宋时,宋国使者在见鲁隐公时的外交措辞不当,导致了郑国有机可乘地与鲁国改善关系。

  原来,当郑国打到宋国都城的外郛时,宋殇公派出了使者,前往鲁国,请求救援。在宋使者还未到鲁国时,鲁隐公已知道了郑国打到了宋国的外郛。

  但在接见宋国使者时,鲁隐公还是问了声,现在郑国的军队打到了什么地方?使者回答说,还没有攻入城内。这应该是一句很实在的话,但也是一句含糊的话。使者这样说,有两种可能,一是使者认为鲁君已知道,郑国攻到了郑国的外郛,还要再问这样的话,所以就说,还没进入城内,也就是表示对鲁君明知故问的反感的回答。另一可能是,宋国使者,只是讳言郑国已攻到外郛,所以说还没打到城内。但不论那种解释,都伤害了鲁隐公的自尊心,因为,宋的使者,不讲实情。

  所以本打算帮助宋国的鲁隐公就停止了准备救援宋国的行动,因为他实在生气得很。但鲁隐公的外交措辞很有水平,他对宋国使者说,你们的主君要求寡人,相互体恤彼此的困难。现在,我问了声使者,郑军的情况,您的回答是,还没有攻入城内,这句话,可不是寡人敢知道的啊!将宋国的使者打发走了。我们看到,一个人的一句话,可以改变另一个人的主意,也就可以改变一段历史的走向。这真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所以当郑庄公知道此事后,马上派使者与鲁隐公联系,协商改善两国关系。应该说,是谈成功了,到了第二年的春天,也就是鲁隐公六年,郑庄公就与鲁隐公达成了平成协议。在解决好了与鲁的关系后,郑庄公马上向陈国报复。

继续阅读:第八十二章【伐郑】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话之帝国崛起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