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边境】
大择天下2020-11-20 07:123,630

  而此时,前往签约的楚国莫敖屈瑕已在路上了,虽然他带有部分军队,但还是感到问题棘手,不知该是进还是退。

  陪同前去签约的斗廉认为可以这样布置作战方案,请屈瑕带领部分军队住扎在郊郢一线,在今湖北省钟祥市,以准备抵御前来进攻的四国军队,斗廉自己带上精锐的部队,在夜里向蒲骚发动袭击。

  作出这样的布置,斗廉是源于如下的考虑,郧人将军队布置在蒲骚后,就等待着四国的援军到来,然后一同攻击楚人。所以,由于蒲骚城还算坚固,在蒲骚的郧军不会特别地警惕。这正是楚可以利用的一个好机会。所以斗廉提出了他的方案。

  但屈瑕认为兵力不够,想请楚王派出增援的军队。对此,斗廉讲出了一句很有质地的话来,师克在和不在众。

  而且他还举了一个例证,就是周武王伐商纣王时的力量对比,周武王的兵力比商纣王要少得多,但却打败了商纣王。

  这里的“和”是个可以好好琢磨的字,是和顺、是和协、是和同、是和调,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地想下去。当一个集体是这样的一种和的状态时,其产生的力量,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乘法的结果。和当然不是同,和是指,在这个集体中的每一分子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和是一种最佳的结构形式与其内容的最完美的结合。斗廉以为,楚军现在就达到了这样的和的状况,所以不用再请援兵。

  屈瑕又要卜占一卦,还是斗廉说,我们都有信心地毫不怀疑地认为我们楚军必胜,为什么还要卜卦呢?只有我们把握不了局势时,怀疑自己的能力时,才去卜卦呀。莫敖屈瑕听从了斗廉的意见。还好,斗廉打败了蒲骚的郧军,随等四国见状只好罢手回国,屈瑕也与贰、轸二国订立了盟约。结果是如此地简单,但过程却是如此地曲折。而曲折的过程,主要是在决策者的判断与决断上。这种判断和决策就是人的意志。而人的意志,决定着一切,这就是庙算。

  通过两次的作战,也就鄾城之战和蒲骚之战,我们看到了斗廉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这就是楚材。不过此时的楚材,还在为楚王效力,可见,此时的楚国当是一个人尽其材的国度。因为,此时楚国确实在走向富强,楚王需要人才!当然,我们不是说莫敖屈瑕就不是人才,他也是人才,否者,楚王也不会用他为最高军事长官了。而且他的实战也是成功的。但他真是伤在他自以为是人才的感觉上的。

  谢谢love_dawn,愿意和您一同学习下去,这本好书<左传>。关于文姜的文,我以为是她的字。在<春秋经>中,都称她为姜氏,只有在鲁庄公二十二年,文姜去逝时,用了文姜,所以有可能是她的谥。因为,如果用他夫君的谥当为桓姜,就如郑武公的夫人武姜。不用桓当然没有什么,但个人以为,多少与鲁桓公的死有关吧?鲁人不愿意将文姜与桓公联想在一起?个人猜想。

  谢谢deletk的指正,722年是大唐了,呵呵,您读得很细,谢谢!不过我在之后,已检讨过了自己的大错了。

  欢迎汉水花来俺这拿分数,谢谢!

  谢谢calois,关于文姜,我有自己的想法,写到时再说吧。

  谢谢清风拂江,同样,其实你们的热情才让我感动!

  次年,即鲁桓公十二年,公元前700年,莫敖屈瑕再次领兵出战,这次要去征讨的是绞国,就是去年帮助郧国准备攻打楚国的那个绞国。绞在楚国北面约320公里处,即今天湖北省的郧县。关于行军路线,我猜想有两种可能的走法,一是先沿汉水的西岸,向北走,到了绞国的对岸时,再渡过汉水,到达绞国城门前。一是先渡过汉水,沿着汉水的东岸北进,直接到达绞国的城门下。但不论屈瑕走那条线路,现在,总算来到了绞国的城下,屈瑕将军队扎营在绞国的南城门一带。

  然后,我们看到屈瑕也开始进行判断推理。他认为,绞是个小国,绞人的禀性是轻佻、轻率,所以不会去仔细思考问题。绞国的南面是汉水,北面是山,而楚军现在均布置其城南。因此,他设计了比较周密的作战方案,这个方案的要点,就是要将绞人的军队,引出城。屈瑕认为,在绞这里作战,地点离楚太远,所以应尽量用最小的损失,取得最大的战果,所以必须避免攻城。如果不攻城,就只有想办法,将绞国的军队引出城来。

  屈瑕先命那些专为军队采樵的民夫,在没有军队保护的情况下,到绞城北面的山中去砍柴。绞国的士卒看到这些民夫,没有军队保护,就出城抓捕了三十个民夫。楚军每天都要用柴草来烧饭,所以第二天,民夫照样地去砍柴,屈瑕照样地还是没有派军队保护。但屈瑕却在山中先埋伏下了部队。绞国的士卒看到,昨日那么容易地就抓到了三十个民夫,所以更多的士卒或者说绞国的大多数士卒出了城,去山中追捕那些在山中砍柴的民夫。

  而屈瑕知道绞军出城后,迅速地将剩下的楚军转移到城北。当绞军在山中遇到埋伏的楚军,想退回到城内时,见到的却是布置在城北门的楚军。绞军大败是必然的结果。但另一个结果,可能是当初绞人想不到的,就是楚与绞在绞国的城下订立了盟约,这在当时,对诸侯来讲是最大的耻辱!

  这一仗在屈瑕来讲,是相当完美的杰作。判断正确、布署周密、指挥得当。他判断了绞人的轻佻、轻率,他给了绞人一个无比的耻辱。但让人想不到的,莫敖屈瑕,在不久以后,也同样给了他自己一个无比的耻辱,原因同样就是那个轻佻、轻率。

  楚军在攻打绞国时,路过罗国,在今天湖北省宜城市,楚国北面约150公里处。罗想趁机伐楚,但只有想法,还没行动。楚军当然可以得到罗欲伐楚的情报的。所以,在楚国又是找到了讨伐人家的借口,楚是不但有想法,还有行动。

  第二年的春天,鲁桓公十三年,公元前699年,莫敖屈瑕再次出兵,向罗进军。在出发前,屈瑕向全军发布了一条纪律,就是任何人不得就此次军事行动,向他提出谏言,否者,用军法处罚。此时屈瑕的自我感觉当然很好,多年的出征,并且取得的胜利,使他已不用思考,就觉得自己真是个人才。在他以为,人才做出的事是不会错的,我是人才,那么我做的事,就不会错。虽然,我们知道,他的这个推理的大前题,就是假的。但他不觉得,否者他不会发布那样一条纪律的。

  楚军伐罗,必须渡过鄢水,在渡水时,楚军已乱了阵形,上了岸就再也没有整顿好队伍。一方面是军队主帅的自以为是,另一方面是整个部队的松散无备,这样的军队得到的只能是失败。罗国联合卢戎打败了楚军,取得了绝对的胜利。

  这样的结局,实出于屈瑕意料之外的。但看来在人世上,高明的人确实总有的,斗伯比就知道,此次屈瑕是一定要打败仗的。在屈瑕出征前,斗伯比去送行,见到的莫敖屈瑕,在走路时,脚抬得很高很高。他分析认为,脚抬得高了,就会使屈瑕的心思不牢固扎实,出现浮,出现漂这样的心境。而不实的、浮的、漂的心境,一定会影响判断事物的正确性。应该说斗伯比的分析是对的,但在因和果的关系上,或许他搞反了。在屈瑕的脚抬得很高,当是由于他心境的浮漂不实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但不管怎么说,屈瑕的这一趾高,断送了他的一切,他的政治前途、他的无尚荣耀,还有他的生命。

  在屈瑕而言,是不能再回国见楚王了。他羞愧、他感到耻辱,他不能这样地带着羞愧的情感,带着耻辱的光环,活在世上。他选择了自杀,用的是一条丝带?他选择死的那个地方的名字,也让人感到了他的不用再用语言表达的心情,这地方叫荒谷。

  这就是春秋时代的,那些贵族的风范,死在他们而言又算什么呢?

  以后的九年这里,楚国就没有再出兵诸侯了。到了鲁庄公四年的春天,公元前690年,已是年迈的楚武王,准备在太庙,举行一个仪式,就是排列楚人自己设计的兵阵,并向士卒发放戟,准备伐随。因为在此之前,楚人并没有戟这样的兵器。看来,自楚被小小的罗国打败后,楚人是在闭门思过,是在修身养性,是在积极备战。要楚人,只是受到了挫折后,而就此罢手,未免太天真了。然而,这也许,是那个时代,希望能融入华夏大家庭的楚人的一种不自觉的精神,就是只能北进,不能退。

  举行仪式前,楚王斋戒时,感到身体不对。斋戒完后,对夫人邓曼说,我在斋戒时,觉得心静不下来,心跳得很快,就像是在摇荡。邓曼感伤地说,王啊,您的福份怕是要用尽了。就如盛水的器皿,水满了才会溢出来。这恐怕是先王们已知道了您的福尽了,所以在您准备出征斋戒时,让您的心摇荡。多么可爱的夫人,不说楚王将不久于人世这样让人多少心寒的话,而是说,您的福已用尽了。一生都是福,不是件快乐的事吗?带着快乐的心情准备离开这个世界,又有什么可感伤的呢?当然感伤,毕竟是两个世界两重天,邓曼当然感伤。

  但现在,楚武王只能出征,他可能想像着,这次,一定要拿下随国来,我这样的年纪了,机会实在不多了。但楚武王真的年纪大了,他死在了行军途中。我们知道,一个国君,能死在宫内的正寝中,是最合宜的。但处于创业时期的楚王,他死在了战争的过程中,这在他也当是合宜的。

  跟随楚王出征的令尹斗祁和莫敖屈重,在楚王去逝后,不能就此退军,还是要继续前进。楚军渡过溠水,一直挺进到随国的边境,把大营扎下。随见到楚军如此的势头,只好派人向楚求和。楚、随立了盟约后,楚军还楚,渡过汉水,才宣布楚王去逝。这样第二年,楚武王的太子熊赀即位,这就是楚文王。

继续阅读:第六十四章【伐郑】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话之帝国崛起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