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
在鲁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楚国因为宋杀楚国使者申舟而围宋,至鲁成公十五年,被围的宋国易子而食,析骸以爨。宋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请楚军退兵三十里,与楚结盟。
参加此战的令尹子重回国后,觉得自己身为最高行政长官,围宋一役有大功,所以向楚庄王提出把申、吕部分土地赏赐给自己,楚庄王同意了。但申公巫臣对此向楚庄王提出异议,楚庄王想想有道理,就中止了给予子重赏赐的决定。
子重刚高兴起来的心头的火焰,被巫臣的一盆涼水浇灭,那当然恨巫臣了。楚王给我土地,土地是楚王的,与你巫臣有什么关系?但巫臣似乎是为了楚国的国家利益,子重也没有什么好反驳的。
司马子反想娶夏姬,被申公巫臣说的几句话,吓得没有了胆量,倒是看不出有胆量的巫臣把夏姬带走了,也把子反对夏姬的爱恋带走了,留下的是对巫臣的仇恨。
巫臣所做的事,是把子重子反的财色剥夺了,子重和子反除了在家喝闷酒以外,就只有生气了,特别是子反好酒亦好色。酒色财气,人一生中的既爱又恨的东西,既能成事又能败事的东西。你迷上了一条,就不知道是福是祸了,你迷上了几条或全部迷上,就不知道是大福还是大祸了。
巫臣于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娶夏姬避难到晋国去,子重子反立即杀巫臣在楚国的族人,瓜分其土地财产,并把其家室奴仆包括奴婢,也全部收纳。算是发泄怨气,达到对巫臣的报复。不能直接对巫臣报复,对其家族的打击,也会让巫臣的心中难受难受。怨气的发泄就是要让使自己生气的人也生气。
巫臣当然生气,且已是气急败坏了。他也要报复,但他行动前会告诉报复的对象,他不会像子重子反那样不宣而战,他也不讲他是因为子重子反杀自己族人而报复,他还是站在为楚王着想的位置来讲话。他分别给子重子反写信,内容是,尔以谗慝贪惏事君,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
还记得巫臣劝楚共王及子反不要娶夏姬的说辞吗,那是真为了楚王和司马好,看不出有私心在里面。而巫臣谏楚庄王不要赐子重申、吕之田,也是有非常公正的理由,是因为防御问题,如果申、吕之田赐给了子重,楚王的车马军费就少了,晋国军队很容易就攻入汉水楚国的境内了。他没有说,或者没有考虑子重有了申、吕之田,是楚王吃亏,子重得便宜了。但子重这样想了,他子重没得到申、吕之田,他就是吃亏了。
但让子重更吃亏的是在后来。吴国伐楚,子重要出兵作战;吴国伐巢国和徐国,巢徐是楚国的藩属国,子重当然要救援:吴国攻入楚国的州来,当时正在伐郑的子重更要马上回军。一年中,子重是出兵七次,就如有人在命他跑来跑去似的。是谁命他这样呢?楚共王当然是下令者,但其实是巫臣操控着这一切的。
巫臣请晋景公同意自己出使到吴国去,他已考虑好了怎么对付楚国的子重子反了。由晋国直接与楚国对抗,一则此时二国力量均衡,一时无法打败楚国。二则晋国也不可能为了一个楚国人的报复而频繁地与楚国争斗。巫臣想到了吴国。吴国是不发达国家,但不发达的国家,总想着发达起来。而晋国是发达国家,有最先进的军事技术。晋国可以输出军事技术,以帮助吴国实行军队的华夏化。吴国有了与晋国相同的军事技术,就可以提高军事力量,就可以侵伐楚国。在吴国是可以获得土地和财富,从而富强起来,而在巫臣是间接地报复了楚国的子重和子反。
巫臣千里迢迢地从晋国的新田来到了吴国的国都,吴王寿梦会见了巫臣,寿梦非常高兴,这是上国华夏来的使者,那里是文明的世界。一个落后的诸侯国见到先进的诸侯国的文化时,应该是惊喜,惊的是世上会有这么好的东西,喜的是我通过学习也会成为先进的文化的。而先进的诸侯国见到落后的诸侯国的文化时,应该是惊叹,惊的是天下还有这么原始的东西,叹的是,这老古董怎么不是我的呢。但从当时的史料看,寿梦是想进步的,巫臣是想让吴国摆脱落后的。正是有了这个共同的想法,谈判很顺利,吴国与楚国很自然地建立了外交关系。巫臣把自己的儿子狐庸留在吴国,做吴国的外交官,行人。
正如巫臣早已想好了的,巫臣的此次出使,带着战车和步兵及御车和弓箭手。巫臣把部分战车及步兵留给了吴国,并指导吴国学习车战和战阵,巫臣的目地是让吴国叛楚,这点他做到了。所以,是巫臣在操控着这一切,所以才有了子重七奔命的事情发生。
勇夫重闭,况国乎
但子重也就这一年吃尽了巫臣的苦头,毕竟吴国还没有发达到了可以与楚国抗衡的水平,不可能每年都使子重奔命。所以,在东方吴国没有什么举动的时候,子重还是要与北方的晋国争霸。人总是在寻找着能够让自己舒心的事情做,那就是找比自己弱的人显示自己的力量,虽然这力量其实比强者的力量小得多。
由于郑国摇摆于晋楚之间,今天是晋国的盟友,明天就与楚国结盟了。搞得晋楚二国也罢于奔命,今天救郑,明天伐郑的。在此时的郑国实际上最有魄力的,敢于在二个大国之间周旋,将晋楚二国把玩于手掌之中。那到底是谁强,谁弱?
鲁成公九年(公元前582年),先是楚国行贿给郑国,请郑成公与楚国公子成会见。因为此时郑国是晋国盟国,故在郑成公到晋国去时,被晋国扣压。楚国为了从道义上声援郑成公,没有去晋国救郑成公,那样胜算不大,只是派子重去讨伐了一下陈国,陈国是晋国的盟国。此举于晋国可能有关,而于郑成公实在无所谓。
子重似乎表达完了对郑成公的声援后,马上掉头去伐莒国。先围莒国的渠丘城,渠丘城的城池很不牢固,楚军很容易地攻下了渠丘城,那是鲁成公九年十一月五日。渠丘的百姓逃到了莒城。
楚军攻打渠丘城时,公子平被俘,被带到了莒城。楚国提出请莒国不要杀公子平,楚国用莒国战俘来换回公子平,但莒人不买账,杀公子平。楚军只能围莒城,并攻克,因为莒城也非常破败。时间是鲁成公九年十一月十七日,这一天楚军也攻入了莒国的郓城。
子重在十二天之内,连续攻克了莒国的三座城池。我们看楚军的出兵路线的距离。由楚国郢都(今天湖北江陵)先北上攻陈(今河南淮阳),直线距离是约600公里,从陈国到莒国(今山东莒县)约560公里。总长约1100多公里。如此长的距离攻打莒国,但莒国一些防备都是没有。史称浃辰之间,而楚克其三都,无备故也。
莒国是想不到楚国会攻打自己,楚国可是在一千多公里外的南方,怎么会呢?但事实却告诉莒国国君莒子朱,楚人就在眼前,且在十二天中,攻下了莒国的三座城池。这不能不让莒子朱想到了晋国的巫臣。
这之前一年,鲁成公八年,巫臣出使吴国借道路过莒国。应该是巫臣想看看莒国的风景吧,二人来到了城池上。巫臣说了句,城已恶,即城已破败不堪了。莒子朱说,我莒国辟陋在夷,有哪个会惦记着我这破地方?
巫臣告诉莒子朱,您知道世上怎么会有大国吗?一则总有那么些人,一天到晚琢磨着开疆拓土,以利于国家社稷。二则也总有那么些国家,不知防备,任由他人侵略自己。如此当然会有大国,大国之大起来,乃因小国之小下去。别国的土地不占有,自己怎么会大起来?别国不来占有我的土地,我怎么会小下去?
巫臣又说,您总听说过,勇夫重闭的话吧,何况一个国家呢?再英勇的斗士,他的家从大门到寝门,也都要加锁。为什么?总有人惦记着入户盗窃,盗窃还是小的,怕有人还想着抢劫杀人呢。不加锁行吗?斗士再有武功,也难敌众人,为什么不利用院墙门锁来做防护呢?
但莒子朱这样想又有什么用呢?但运气好的是楚国此时没有像灭汉水流域的小国那样灭了莒国,而是很快撤走了。一千多公里,对于楚国来讲,莒国这个地方实在也无法统治。但之后的莒国似乎加强了军备,不但可以防御,还出兵攻打比他更小的诸侯国。原来莒国,也就成了那个时刻惦记别人的家室的小偷强盗,也就成了那个琢磨着开疆拓土的诸侯国了。但他的运气也不是特别好,终究没有大起来,没有大起来,就只有小下去,以至于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