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资本】
大择天下2020-11-20 07:123,698

  孔丘不,很同意您的,宋襄公与子鱼都没有错的观点。每一个人,在做出判断时,一定有他的理由的。我们不能简单的,以结果,来认定,这个判断的好坏。好和坏,与正确和错误,是两个问题。宋襄公的想法,当是好的,但不一定正确;子鱼的想法,是正确的,但不一定是好的。这里的好和坏,是以我或者是您,个人的标准来,确定的。他人,可能就不认同。所以,历史,实际上是个很复杂的问题。这也是,历史有味道的地方。

  87、公子重耳回到了祖国

  现在我们再回到晋国,也是在这一年,鲁僖公二十三年九月,晋惠公夷吾去世,太子圉即位,这就是晋怀公。晋怀公的母亲,就是梁国公女,当年晋惠公出逃避难的梁国国君的女儿。很有意思的是,太子圉还有一个双胞胎的妹妹。当年,晋惠公从秦国被放回时,就是用太子圉为人质,而且还加上他的妹妹一同留在秦国,侍奉秦穆公为妾。一个国君的公子公女,一个名为圉,圉是养马的下人,一个名为妾,妾是可以用钱买来的没有地位的女人。这在当时,也并不太忌讳,但这兄妹俩,真的就成了他们的名字所指示的那种身份了。

  即位的晋怀公下达的第一个命令,是限期所有的跟随公子重耳的人,离开重耳回到晋国。否者,就按有罪处罚。重耳确实是晋怀公最担心的忧患,因为现在只有他是可以夺取自己君位的公子了。但以一个命令的形式,就可以左右这些人的已形成的拥护重耳的意志,并抛弃重耳吗?可能很难。

  而此时的重耳经过十九年的漂泊的流亡生活,现已来到了秦国。之前,重耳先后在狄、卫、齐、曹、宋、郑、楚等国短暂停留或长期居住过。此时的秦穆公已允诺,支持重耳回国执政。这不是说,秦穆公此时才有这样的想法,在十多年前,他就是想立重耳为晋国国君的,但当时重耳不想回国。而晋惠公的背信、忘恩,以及晋怀公私自逃回晋国,都使秦穆公更加坚定了他立重耳为晋君的决心。

  鲁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正月,秦穆公帅军送重耳回国。渡过河水后,就马上把令狐围困了起来,并攻下了桑皋,臼衰。二月初三,晋怀公的军队,在吕甥和郤芮的率领下,在庐柳集结,准备抵抗秦军。但秦穆公并没有发动进攻,而是派使者到晋军谈判。吕、郤二位大夫同意了拥立重耳,并将晋军退到了郇。二月初十,重耳派狐偃为自己的代表,与秦国大夫、晋国吕、郤二大夫结盟。这样秦晋,就达成了一致的意向,公子重耳回国即位。晋怀公被无情地抛弃了。二月十一日,重耳进入了郇,吕、郤所率领的军队归顺了重耳。二月十五日,重耳进入了曲沃,并在第二拜了武宫庙。二月十七日,重耳派出的使者,下令将跑到梁邑的晋怀公杀死。令狐、桑皋,臼衰、庐柳在今天山西省临猗县和运城市。

  重耳,就是晋文公。在晋文公回到晋国时,虽然得到了吕甥、郤芮的反戈支持,但吕、郤**从内心讲,还是支持晋怀公的。当时在秦军的压迫下,一时的犯了糊涂,才倒戈归顺了晋文公,现在还是怕晋文公容不下自己的。所以反倒后悔了自己的错误的行为,为此二人便阴谋要刺杀晋文公。

  但他们此次的行动却被寺人披知道了,并报告给了晋文公。晋文公只好先离开绛都,悄悄地来到河上的王城,会见秦穆公,将吕、郤密谋叛乱的事儿对秦穆公讲了。三月二十九日,晋文公的宫殿起火,吕甥和郤芮没有捉住晋文公。反倒是吕、郤二人被秦穆公诱杀。为了确保晋文公的人身安全,秦穆公特别送给了三千人的武士给晋文公,作为晋文公的护卫,重耳再次回到了国都绛。

  刚刚坐上国君的晋文公,完全是依靠秦穆公的支持,才回国的,才当上国君的。因此他所面对着的,是十多年来,晋惠公所经营了的晋国,不论晋惠公多么地可恶,总有人支持惠怀二公的。而在惠怀二公掌权时,晋国的很多大夫,都曾与重耳为敌过。怎样对待这些人,使他们能够不但不自疑,还愿意为晋文公效劳,就是晋文公所要做的重要事情。

  而晋文公接见寺人披,就很鲜明地表达了晋文公的这样的一个意愿。就是晋文公对待过去的人和事,都是既往不咎的,只要你从现在起不再反对他就行了。寺人披曾有二次刺杀晋文公,一次就是在追捕重耳时,在蒲城将重耳的衣袖都斩下的那一次。还有一次是,重耳与狄君在田猎时,寺人披又奉晋惠公之命来追杀重耳。就是这样一个寺人披,当他知道重耳即位,而吕、郤**要谋害晋文公时,来见晋文公时,晋文公也并没有因为他二次追杀自己而报复,只是不想见寺人披。这就可见重耳的仁厚的禀性。当寺人披指出,如果晋文公还要追究那些与他曾为敌的人,那么反对他的人就不会减少,最多只是逃到国外去。并要晋文公想想齐桓公是怎样对待曾刺杀过他齐桓公的管仲的。故此,晋文公才会见了寺人披,寺人披也才就吕、郤的阴谋告诉给了晋文公。如果说,晋文公能够赦免了寺人披的过错,其它人还有什么更大的过错,不能得到晋文公的原谅呢?

  晋文公在外十九年,跟随着的人,在他即位后都得到了赏赐,这是一定的。但只是这样还不够。就是常和重耳在一起的人,难免没有不得罪他重耳的事情发生。在重耳即将回国即位时,重耳的舅舅狐偃,就对重耳说,要告辞离开重耳,原因就是怕在跟随的这么多年时间里,一定有让重耳心里不快的事情发生,就怕重耳将来追究。重耳为此专门在河水边,立了誓,证明自己与舅舅狐偃同心。狐偃是重耳的舅舅都怕这一点,其它人就更可想而知了。所以重耳必须用官位、爵禄、财富来慰劳这些一同与自己流亡的人,这不但是赏劳,其实也是安抚他们不安的心。

  通过这样的举动,以及晋文公自己的对人真诚的友善,晋国上下才拥护他。

  晋文公即位的第二年,鲁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听从了狐偃的建议,主动承担了平定周王室的内乱。

  前面我们说过,王子带由于不能即王位,跑到了齐国去。齐桓公当时想让周襄王与王子带和好,但周襄王当时无意于请王子带回成周,所以也就放过这事。过去十年后的鲁僖公二十二年,周襄王接受了富辰的建议,召回了王子带。富辰的理由,就是您周王,兄弟都不能和睦相处,又怎么能责怪诸侯们之间的争斗呢?其实富辰的话,不去深思的话,是有道理的。但兄弟之间,如果有了利益的因素参在了里面,就难保兄弟不争斗。何况是诸侯们,本身就是为了利益才相互地侵伐?王子带本来就是想要与哥哥争夺王位的,而周襄王又不愿意让位,他二人怎么会和睦相处呢?怎么会不争斗呢?

  回到成周的王子带,并没有把兄弟情谊当回事儿,在不能做天王的境况下,就先把天王的王后隗氏弄到手,也算是对自己的安慰吧。当周襄王知道王后,与弟弟私通后,只是把隗氏的后位给废黜了,对弟弟王子带倒没有处置。

  但隗氏的娘家人不干了。当年周襄王与郑文公在关于滑邑的归属问题上,有了矛盾,周襄王借助狄人的力量向郑国报复。为了报答狄人,周襄王娶了狄人的女儿隗氏,并立隗氏为后。现在,王子带的党羽,周的大夫颓叔和桃子主谋,于鲁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拥立王子带,请狄人发兵攻打成周,周襄王只好跑到郑国去了。而占领成周的王子带,并没有居住在成周,而是纳娶了隗氏,居住在温邑。

  现在晋文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恢复周襄王的王位。这就是勤王。勤王可以使诸侯们信任自己,借此可以成为霸主。所以晋文公请准备勤王的秦穆公回军,由他晋文公率领晋国的军队,来解决王子带之乱。秦穆公,可能也没想那么多,就真的没去勤王,回国去了。

  鲁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三月二十日,晋军顺着东去的河水,来到了阳樊(河南济源)。然后兵分两路,一路直奔温邑,并将温邑围困起来,准备抓捕王子带。一路来到郑国,迎接周襄王回京。四月初三,周襄王回到了成周。而王子带被杀。四月初四,晋文公朝见周襄王。周王非常慷慨地送给了晋国四座城邑,阳樊、温、原、和欑茅。而这四座城邑,都在太行山以南,河水以北,晋国人称南阳。进入了南阳,就为晋国向东的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这扇大门是周襄公给晋国打开的。

  但四座城邑中,阳樊人并不情愿归属于晋国。晋文公就用军队把阳樊给围了起来。而这样的举动更加使阳樊人增加了对晋的反感。阳樊人说,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何况我们都是周王的子孙或姻亲,你晋国不但不用德,反而用军队,我们怎么能服从呢?

  这时晋文公才明白自己这样对待阳樊人,是一个错误的举动,但已无法挽回了。所以只好同意,不愿意留下来的人,可以离开阳樊。这样晋文公实际上就只是得到了一座空城,无人耕种的田地的阳樊。

  还有就是原邑的人,也不愿归顺晋国。晋文公还是带着军队去围原邑,但下令只带了三日的粮草。三天过去了,看上去原城内的人并无投降的意思,于是晋文公下令撤军。这时晋国安插在原城内的间谍出城报告,说原城打算投降了。但晋文公还是命军队撤离原城,然后在三十里的地方,纳降。

  晋文公在原城,围而不打,是接受了阳樊城的教训。限期三日,是表明自己希望原城人仔细考虑是否投降。而主动撤军,是表示自己不强求于人归顺自己。退一舍受降是表示尊重原城人,晋国与原城人是平等的。不搞城下之盟。晋文公知道,自己必须以平等的关系处理与原城的事务,而这种平等的关系,其实是为了得到整个天下的诸侯们,承认一个不平等的现状,就是晋国是高于其它诸侯的霸主。晋文公平定王子带之乱,或许得到了他的想得到的政治资本,但晋文公处理原城的事件,所得到政治好处可能更多。

继续阅读:第一百零五章【三军】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话之帝国崛起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