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晴朗的天空忽然风云变色,日月无光。
家里蹲大学野史系研究生小明正坐在电脑旁,津津有味的看着一部用华为5G信号传播而来的8K极清超级大片,那画面,那场景,他看的如痴如醉……忽然,只见唰的一下,眼前屏幕一下子便黑了,像是被人断了电,紧接着,伴随着电脑机箱内传来的一阵恐怖的闷哼声,他的耳边也响起了一阵阵雷鸣。
小明忙把头看向窗外,忽见一道闪电霹雳一声划破了阴沉的天幕,这时黑色的电脑显示器大屏回光返照似的陡然亮了一下,他还没来得及高兴,就看到上面飘过一串串看不懂的外文,他大叫一声“不好”,惊慌失措之下拼命去按各种开关,却发现怎么也调不出简体中文的操作界面。
一个多小时后,经过一连串辛苦的折腾,电脑终于恢复正常,小明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霍地睁大了眼睛……这什么鬼,大屏上原来正在播放的《大明王朝1566》居然被切换成了《孝庄秘史》,清晰度也从超清一下子降到了标清!
画风一变,满屏沧桑!
这时,他的耳边回响起刚才电视剧里的声音:
“我大明拥有四海,倘使朝廷节用以爱人,使民以时,各级官员清廉自守,开丝绸、瓷器、茶叶通商之路,仅此三项即可富甲天下,何至于今日之国库亏空!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便掠之于商……”
“夫母诞一子,必哺育使之活;天生一人,必给食使之活。此天道之存焉,亦人道之存焉。岂有以一二人夺百人千人万人之田地使之饥寒而天道不沦人道不丧者!天道沦,人道丧,则大乱之源起。民失其田,国必失其民。国失其民则未见有不大乱而尚能存者!是以失田则无民,无民则亡国!
……
想着电视剧的台词,看着眼前的场景,小明略有所思,渐有所悟。如果刚才那忽然断电的一幕叫“大明灭亡”,那黑屏陡然一亮的瞬间叫“南明复起”,那电脑死机恢复后的时间便是“满清入主”,历史不也是这么一回事吗?也难怪眼下,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屏幕还是那个屏幕,画面却早已不是从前的了。
小明无奈的关上电脑,从书柜上随手拿出一本爸爸几年前给买的盗版的《明朝那些事儿》,认真看了起来。
这套书他已经翻烂了,却还是想不明白一个问题。
“大明,如此一个有血有肉的大明,你怎么就能亡了呢?”
他思来想去,不得其所。
于是接下来,小明开始经常泡在铁血社区、天涯等网站,查阅了包括《万历十五年》《甲申三百年祭》等大量关于明亡历史的论述文章,又收集研读了全国200多位历史专家学者关于明朝方方面面的论文,却依然是找不到答案。
发狠之下,他一口气连读了30多本明朝人自己写的笔记小说,什么《菽园杂记》、《寓圃杂记》、《双槐岁抄》、《水东日记》、《松窗梦语》、《陶庵梦忆》、《涌幢小品》、《云间据目抄》、《客座赘语》、《南村辍耕集》、《万历野获篇》等,小明越看越上瘾,精神也日渐失常。因为在这些笔记里,他忽然看到了一个新的大明,一个从来没接触过的大明。
“西僧利玛窦有自鸣钟,中设机关,每遇一时辄鸣,如是经岁无顷刻差讹也,亦神矣,今占候家时多不正,至于选择吉时,作事临期,但以臆断耳。”(明朝人的见识,广博)
“偶至苏州,见士女倾城而出,毕集于葑门外之荷花宕。楼船画舫至鱼艖小艇,雇觅一空。远方游客,有持数万钱无所得舟,蚁旋岸上者。……宕中以大船为经,小船为纬,游冶子弟,轻舟鼓吹,往来如梭。舟中丽人皆倩妆淡服,摩肩簇舄,汗透重纱。其男女之杂,灿烂之景,不可名状。”(明朝人的生活,多彩)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它二三十万则中买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明朝的商业,繁华)”
“赵子昂过扬州迎月楼赵家,其主求作春联,遂题之曰:「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其家以紫金壶奉酬……”(明朝的文风,大气)”
“九边惟延、绥兵最精,习于战也。延、绥兵虽十馀人,遇虏数千,亦必立而与战,宁战死,不走死也,故虏亦不敢轻战,虑其所得不偿失耳。(明朝的兵事,强盛)
“琉球诸国遣子弟来就学,人曰:‘行故事尔,奚庸教?‘刘公宣曰:‘夷狄慕中国而来学,不尽心以诲迪之,是遏抑其良心也。‘外国生俱感悦,厚贽金以献者再,固却之。外国生以闻,被命宣受毋辞,宣乃受。”(明朝人的胸襟气度,非凡)
“公廷用署南京户部,会岁歉,江北流民就食都下者相属。留守诸司议所以拯救之法,或以为当请于朝,公抗言曰:‘若待奏请而后赈济,数万人将化为鬼物矣。古人固有矫制发仓者,吾请独任其罪。‘众是之。赖以全活者甚众。”(明朝的官员,敢作敢当)
“女真兵满万则不可敌,今建酋是也,其众以万计不止矣。其所以未暇窥辽左者,西戎、北达为腹背之患,彼尚有内顾之忧也。防边诸将诚能以夷攻夷,离间诸酋,使自相猜忌,保境之不暇,而何暇内向哉?不然,使彼合而为一,其志尚未可量也。”(这位兄台更牛逼,很早便意识到满清的可怕,并想好了对策,可惜……)
……
这个大明,让他感到惊叹又陌生。
原来明朝没有史书上说的那么黑,它既有才子佳人的风流气象,也有英雄豪杰的慷慨激昂,能臣干将遍布朝野,有识之士充盈民间……
笔记中记载的明朝农税商税都堪为历史最低,从朱元璋开始便将天下税赋定为三十而一,从此无论国家发展如何强盛,农税都基本保持在这个水平,此间虽南北土地粮产有别,南方税赋偏重之时农民也有近七成收入归自己……另外明朝经济之强大,贸易之兴盛丝毫不亚于唐宋,尤其是隆庆开关以后,天下舟楫相乘,江河商船如流……
而明朝商税比之唐宋却是低的可怜,也是三十税一,到了后期商业繁荣,商铺遍地,商税不仅没加,反而一度降到五十取一,很多时候甚至完全免税……
笔记中很多文人对国家大政都敢于抒发自己的看法,或褒或贬,毫无顾忌,但无论在朝还是在野,他们都对国家都有一种强烈的热爱,他们写的文字,说到朝廷,字里行间有时候给人感觉很矛盾,但仔细看几遍,又觉得很真实很可爱。
而且明朝文人还有一点最是特别,历朝历代无不讲究君为臣纲,而唯独这明朝,在文人们的眼中,他们始终信奉天道为纲,道统在这里远大于法统。自恃掌握道统,臣子常常敢于跟皇帝硬碰,以骂皇帝为荣,以拔龙鳞为荣,以被皇帝廷仗责罚为荣,宁折不弯,宁死不屈。”
有些笔记的作者既曾作为文官在朝堂州府,也曾掌军事在边关重镇,因此除了说文事,还说武备。
“昔日洪武以布衣起事,以南统北,历尽艰难,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救万民于水火,扶汉室之危倾,自古得国之难,得国之正无过于明,我朝自开国,武力强盛,将士用命,火器铳炮习而用之,异族铁骑闻风丧胆,远洋舰队四海称雄,其军事之盛,亦为华夏之仅有……”
再说到明朝皇帝,“癸酉秋,冢宰杨襄毅公溥以病免。上命内侍传命云:“吏部是要紧官,宜慎重选择。”乃举卓异谢鹏举等二十五人,引见于会极门。上亲发玉音宣谕:“尔等都是好官,回去传谕各官,为朕爱养百姓。”赐宴午门,仍锡金帛。贪残贾某等一十八人,悉下诏狱。大小臣工,一时鼓舞。实肃清朝政之一大机也。”
在南明文人的眼中,明朝皇帝无一昏君,君皆非亡国之君。
成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仁宗宣宗英明天纵,仁宣之治堪称盛世;英宗至善,宪宗宽宥,孝宗仁厚,武宗虽贪玩却也识大体,并不昏庸;世宗神宗虽迷信黄老多年不上朝,但一直大权在握,大事上绝不糊涂;即便是后来的亡国之君思宗崇祯帝也是克勤克俭,勤劳国事,还铁骨铮铮,兵临城下宁肯自杀殉国也绝不妥协投降……”
这样的一个明朝,根本不是很多人想象当中的样子,小明越看越痴,也越是纠结于那个问题,这样的一个明朝,怎么就亡国了呢。
终于有一天,小明疯了,他一把火烧了书架上清朝人编写的满纸荒唐言的《明史》,每天盯着一套厚厚的《大明会典》发呆,时不时的傻笑几声,逢人就说,“我找到答案了,我找到那个问题的答案了,呵呵,哈哈。”
后来为了治病,小明离家出走,四处求医,先后游历江南数省,若干年后,他重回家乡潞州,已是白发苍苍。这日静坐在城中一座明代修建的寺院禅房内,手里攥着一本无删减版的《金瓶梅》,想起其中西门家族的兴衰,造化弄人,自古如此,恰如明朝种种。
掩卷沉思,心头涌起无限悲哀。
窗外,依然是雷鸣电闪,山雨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