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叶秋铭和黄浩宇的满血回复,以及经过一年又三个月的磨练,整个军中战斗力均有所提高,大军南下之事已逐步形成。
此时武定河以北,再无东汉任何势力。百姓们得到了田地以后,能够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开始有了富余,他们也没有忘记,是谁给他们带来的这种生活。
叶秋明的黄巾军,在各地都受到了极大的拥护,兵员得到了极大的补充。随着地盘儿的扩大,黄巾军在冀州已发展到三十万之众。
这种情况也是叶秋铭始料未及的,有了这三十万兵马,叶秋铭也就开始盘算起攻打巨鹿的事项。
首先,叶秋铭先找到了黄浩宇,出资五千万点值,将黄巾联盟异人军团升级为具有家族资格的联盟军团,其次给予黄浩宇一亿点值,作为各种活动经费。
现在的叶秋铭财大气粗,可以说一掷千金都不带皱下眉头。其实叶秋铭心里很清楚,这些必要的投资不能省。队伍发展到这么壮大,也没有必要再省这些。
队伍在休整了六个月后,开始向武定河北岸关陵渡集结。在这休整六个月的期间,黄浩宇,已将所有冀州南部资料,统一整理完毕。就连哪有什么山?哪有什么河?哪有什么城?以及城主将、兵力等悉数呈报给了叶秋铭。
叶秋铭同时拓印了一份,给了向少龙,命令项少龙率领十万大军,向武定河飞陵渡集结,从东西两面度过武定河,向巨鹿夹击挺进。
此时皇甫化龙在孙家的帮助下,已得知叶秋铭的大军南下,至武定河北岸。于是命陈忠率领十万大军,到达关陵渡南岸,与北岸的黄巾军隔河对峙。
另命大将夏侯仁率领十万大军,到达飞凌渡南岸,与向少龙的大军对峙。
武定河为冀州境内第一大河,在秋冬季节,河面宽达千米之多,中间水深近十米左右。一旦到了汛期,河面宽达近一千五百米之多,水深也近二十米。
而此时正是夏末秋初之时,这次正好赶上武定河的汛期。由于连日的降雨,现河面已达近千米之宽,并且水流很急,这个都给渡河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叶秋铭的大军来到河岸时,并没有急于渡河,而是在河岸边扎起了长长的大营。
叶秋铭和薛仁贵二人沿着飞陵渡口向两侧走去,进行实地考察。
同时找来当地的居民,学习制造船舶。并在河的北岸开始建造船舶等渡河工具。
由于大军人数较多,所要建造的船舶,也将很多,所以大军夜以继日的赶造。
而在河的南岸,东汉大军也沿岸建起了长长的大营,在相隔百米处,均建有一瞭望塔,以方便观察北岸的动向。
当船只的问题解决后,叶秋铭又不得不解决士兵的问题。
自己的部下几乎都是北方陆地兵士,如果发生水战,将会吃很大的亏。
好像上天都在帮着叶秋铭一样。通过几天的观察,发现对方除了有几条小船外,根本没有见到大型战船。
看意图根本不想和他们进行水战,这样一来也免去了叶秋铭的一个担忧。
通过这几天观察,对方营帐离河岸边还有很宽一段距离,这段距离没有任何可以躲藏遮挡之物。
如果对方有一支弓箭手队伍在此,上岸的士兵只有被射杀的份。
即使持有盾牌,但岸边的泥泞,也令军士无法移动太快。这样还是有被射杀的可能。
只有快速通过河流,通过滩涂,并且令敌军无暇顾及到他们,这样才能使士兵,尽量的减少损失。
当这一部分士兵能够在岸上立足后,就可为后续上岸的士兵争取更多的时间,这样就可以将敌人打败。
想的方针思路是没错,但是要执行起来,则有很多困难。
既然有了整体思路,叶秋铭也就围绕着这个思路开始展开想象,模拟着各种进攻思路。
别说,最终还真让他想出了一个,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
首先,叶秋明命令制作渡船之人,只要做出船的外形,能飘在水面上不会下沉即可,每个船身大小相当于三艘小舟连在一起,每一个船的船头船尾,都要有一个锁扣圆环,大型船身数量越多越好。
其次,将大量数木砍伐成木板。
再次,大量搜集绳索,将其中一部分连接,超过五百米以上长度。
同时命令薛仁贵找来当地渔民,专门训练五千兵士水中生存技巧。
这些命令下达后,将士们各自领命归去,虽然不知道做这些有什么用?但是众将士还是比较相信叶秋铭的。
时间一晃,又过去了半个月,这天薛仁贵来到叶秋铭帐内。
“启禀主公,您所吩咐的,都已准备停当”冲着叶秋铭抱了抱拳说道。
“好,我带你去看一下我们的水兵”,叶秋铭说完,便和薛仁贵离开了大帐。
他们二人来到了五千士兵的训练场所,其实也就是河边。
这五千士兵所训练的项目,就是四人一组,互相配合训练泅渡技能。
每个士兵的身上都加重了重量,这样在重量减去后,士兵的泅水速度将会大涨。
就见士兵们向那河的对岸游去,当来到河的中间时,就见对岸的士兵以集结完毕,向着河岸冲来。
一声令下,五千士兵,迅速调整方向,向回游了回来。
当士兵们都上岸时,叶秋铭就见他们脸不红心不跳,大气都没有喘上一口。
“好,好样的,”叶秋铭由衷地赞叹道。
现在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黑暗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