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天黑之前,第一批煤炉和煤球做出来了,苏余音留了几个在家里,其余的都分给生产队的成员以及这些天依旧坚持去各村买豆腐的豆腐郎。
晚上,点燃煤气,烧开一壶热水,躲在被窝里喝着热气腾腾的热茶,苏余音心情变得非常不错。
屋里多一个煤炉,的确比之前暖和了一些,而且有专门的管道把烟气排放出去,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唯一让她担心的就是,因为排烟口开的太大,煤炉的火势很旺,一晚上恐怕要添两三次煤球才能保证不断火。
“有点浪费啊,不过为了保暖,就这样吧!”
当晚,苏余音特意起了三次床,把煤渣倒掉又续上煤球,保证炉火不灭。
这样做自然有点辛苦和浪费,但为了保暖也值了。
尽管如此,屋里的温度还是有点冷,这让苏余音产生了发明暖气的念头。
“对了,暖气似乎不是很复杂,现在有了煤炭,要不要顺势发明出来?”
躺回被窝里,她左思右想,最终还是否定了这个念头。
暖气太过超前了,需要大量精铁铸造管道,仅仅是一个生锈的问题,她就解决不了。
而且,如果怕冷的话,可以多加一个煤炉。
“以后再说!”
最终,苏余音也没有再继续想下去,就算是需要暖气,也是以后的事情了。
或许是因为煤炉的功劳,第二天家里变得更加热闹,那些小孩子都往屋里凑,挨着煤炉坐下就不肯走。
冬天了啊!
苏余音也没有赶人,只是让苏明浩去散播消息,说自己要大量生产煤炉和煤球,需要至少三四十个帮工,想趁着过年赚钱的可以来报名。
消息散播出去,苏家变得更加热闹,之前被许翠花蛊惑的那些村民最先过来,说什么也要留下来干活,哪怕工钱给的少一些都没关系。
这段时间凭借豆腐和豆花这两样美食,村子里很多人都赚到了钱,配方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甚至开始向外村流传。
人们知道卖豆腐始终不是长久之计,只有跟在苏余音这个能不断拿出新的赚钱点子的才女身边,才算是有了长远的保障,自然会踊跃报名。
一时之间,苏家变得热闹非凡,报名的人几乎排到街口,甚至有几个外村人也想跟着凑热闹。
苏余音没料到自己已经有了这么大的号召力,担心人太多出什么事故,立即让苏明浩他们带人维持秩序。
人们乖乖排好队,尽管如此,还是至少有两三百人要报名。
苏余音亲自负责,刚开始还很有耐心,渐渐的开始不耐烦。
她干脆提出一个规矩,凡是来报名的,无论能不能被留下来,以后要想从苏家买煤炉,都要多收五十枚铜钱。
这个古怪的规矩,很快起到了奇效,很多人都知道了煤球的好处,当然不会错过,哪怕是暂时没钱,也要想办法借钱买一个。
煤炉并不贵,加上三天用量的煤球也才三百枚铜钱而已,如果一下子贵上五十枚铜钱,很多人都难以接受。
于是,排队的人立刻变少了,饶是如此,依旧有数十人。
苏余音算了算,这数十人都招进来,似乎有点多,但以后苏家的产业肯定是要扩张的,而且他们宁愿多出五十枚铜钱,也要争取一个机会,说明非常看好苏家的未来。
于是她故意放松了要求,把那数十人全部录取,惹得其他中途放弃的后悔不已,却也没有什么办法。
人手扩张了三四倍,苏家已经不够用了,苏余音又花了一些钱,租用了邻居的院子,一共是那么七八户,才算是勉强够用。
随后,就是大生产了,煤球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会和泥就行,交给那些女人去做。
煤炉复杂一些,需要工匠基础和一些力气,就交给男人。
为了提高效率,苏余音还特意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流水线,将煤炉的生产分成了五六步,每一步都有专人负责,本来就不难,几个时辰下来,速度自然大大提高。
当天晚上,苏家一共生产了上百个煤炉,数千块煤球。
苏余音要给煤场老板送过去,被村民们拦住,说是反正本村人都需要,不如就在这里卖掉好了。
大家乡里乡亲,苏余音也不好拒绝,只好答应下来,但售价要多十个铜钱。
这点铜钱就是几顿饭钱,大家都能拿出来,一点不耽误购买的热情,不到半个时辰,所有的煤炉和煤球都被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