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行前杨天承秘密召见金吾卫沈光。
中央集权制有一个致命缺点,近了还算好说,这长安城里的眼线遍布个个角落。
可是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就会让人头疼,这也时刻提醒这当年杨天承养了这么对豺狼。
杨天承知道挑选信任的人,可是说的轻巧,谁又不知道日久见人心呢?
见沈光疾步走进来,四下无人,知道一定是有事叮嘱,或者有密诏。
“参见陛下!”
“沈光,你此去梁州卫府,副将协助只是一个噱头,那梁州山上的土匪多半都是被逼无奈落草为寇,此去要慎重,不可多曾杀戮。”
“是陛下!沈光,定不负皇恩”
“我也不希望嫦武愧对百姓,更重要的是要查清,百姓种田,上交的粮食,是否按照大炎履历,梁州名声动荡,你此去要尽量低调。”
“尊陛下口谕!金吾卫沈光万死不辞!”
“那择日不如撞日,启程出发!我在城门上目送你一程。”
“是陛下!臣告退。”
沈光霸气侧漏,威武身躯消失在杨天承视线。
这一记至关重要,沈光去了一定会惊了嫦武,这种人现在一定是想着如何才能躲过一劫,狗急跳墙这种事也不一定。
但杨天承想到了这最坏的打算。
杨天承换个一身衣服来到了城门,鼓声阵阵,百官随从 ,队伍浩浩荡荡出了城门,不多时大旗飘飘,早以几百米开外,随行百人。
杨天承回到寝宫,换上随行便衣,眼底掠过一抹凝重,他对于嫦武这个人心里多少有点忌惮,只是如今怕惊了人心。
这种先天下之乱的导火线,必须要封上,唯有如此才能让天下人安定。
沉吟了片刻,杨天承深深的看了一眼杨氏道:“调派三千兵马在梁州外三十里等候派遣,七天后出发,两日后我先行出发梁州。”
“ 是陛下!遵旨。”
……
杨氏眼底掠过一抹惊喜,他心里清楚,要有大动作。
第二天一早 。
皇殿里闹哄哄的,整个早朝就像是菜市场一样,人声鼎沸。
不怪这些大臣们喧闹,实在是有史以来还没有哪位君王做过这种仁政,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一颗仁慈之心。
但是显然,大臣们的震惊还没有结束。
看着大殿里那些文武大臣们的议论声渐渐的小了点,杨天承轻咳一声,说道:“接下来咱们再议议京城里与日增多的难民问题,不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说说看”?
大臣不知道杨天承的思维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敏捷了,昨天在讨论嫦武的问题,马上就延伸到了流民的身上。
魏武考虑了一会站出来拱手说道:“启奏殿下,自古以来难民形成的最大原因就是天灾,大灾大潮,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旱灾,水灾还有蝗灾,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情。”
看着魏武说得有几分道理,不自觉的点了点头,先不说忠诚不忠诚的问题,只说这人的学识还是有的,洞察民情比较准。
“你说的很好,他们流进长安城无非就是想要个温饱。”
“是陛下!”
看着杨天承好像对自己的回答满意的样子,于是接着说道:“如果不及时治理难民的问题,势必会生动荡,一般的流民起先会去乞讨,当乞讨不能过日子的时候渐渐的就会演变成硬要,小股的难民可能变成祸患。”
“嗯,所以众卿家有什么好意见!
一班大臣们都交口称赞,纷纷讨论。
杨天承看的暗暗冷笑,“这些人顺风倒,说问题不说办法。”
魏武说:“微臣之见一般都用两种办法,第一种办法就是镇压,像之前叛乱率军平乱,效果显著,另外一种办法就是安抚,多赈灾放粮,开办粥铺用来赈济百姓。”
杨天承打断道:“你说得办法都是治标不治本,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办法没有,大家再议一议,京城有几十万流民,如果不处理好,惹出了乱子,朕砍了你们的脑袋。”
底下的大臣们顿时就议论开了。
看着杨天承先前说话都是笑容满面的,怎么说翻脸就翻脸,关键是砍了大臣们的脑袋也不顶用呀!
此时吏部尚书李安先站出来说道:“臣认为多开垦土地耕种,利用人工灌溉。”
杨天承气极反笑道:“嗯,说的还好,什么事都要朕来处理,那要你们一班大臣们又有什么用,当官不为民做主,留着何用?”
杨天承直接说道:“我打算再建一处村舍,赶紧河岸,专供民间及官府平日之用。至于民间原有的难民站,改成驿站,可以作为补充之用。””
杨天承准备直接用河吃河更妥当,在设一个驿站,可以赶赴吏部听选,驿站里除了驿丞之外,其余的就是驿夫了。
殿下的人都没了动静,杨天承对地点还没有想好。
“现在驿站都有多少人?”
“回陛下!各地的情况不同,每个驿站里的兵卒也不同,多的二三千人,少的几十上百人。”
“好!我要新建一个难民村你们说那里时刻好位置。”
“回陛下,微臣认为北河岸比较合适。”
“北河岸!仔细说说?”
“是陛下,城北西的北河岸那里土地肥沃,虽然这几个月雨水不是很丰富,但北河岸的河水,却没受到任何影响,在那里农田可以灌溉,难民在那里扎营建村就地取材,温饱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毕竟我们城内无法安置几万的难民。”
“这个方法不错,明天开始去办。”
“微臣遵旨!”
建成村子再推出几个对老百姓有利的政策,比如对这些难民的妥善安置,工钱再提高一点,然后把这些流民往全里面分配,
杨天承看着手底下的大臣们,说道:“这件事就交给兵部,工部和吏部三部一起执行,三个月我要见到村子。”
“还有,我看这京城的商品还是不够成熟,实在是不怎么样,整个京城好几百万人口,要把生意做的流动起来。”
“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