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沉稳的咸丰皇帝也心烦的直接喝道:“别卖关子,快说!是不是前线的战报!”
此时的小太监仍然不忘拍马屁,跪地连连磕头说道:“万岁爷英明,正是前线战报!”
可小太监却不料这回他的马屁却是拍在了马蹄上,咸丰直接一拍龙椅喝道:“都什么时候了,还顾着拍马屁,是乐善那边的消息还是僧格林沁的汇报?”
小太监吓得又是一个激灵,可这回却是不敢在有废话了,直接说道:“回万岁爷是僧王那边的消息,僧王说英法洋夷不善陆战,应放弃大沽口退守通州与洋夷在陆上决一死战!”
咸丰久居深宫对外面的战局也没有直观的了解,但他下意识的倒是觉得僧王的话有道理,毕竟是蒙古的马上王爷,不过咸丰还是不想只听僧格林沁的一家之言,继而问道:
“乐善那边呢?有没有什么消息?”
说实话咸丰对这个乐善还是极为看重的,虽说乐善只是个直隶提督,还是因为打了胜仗刚从河北镇总兵提上来的,与僧格林沁僧王的级别可谓是天差地别,但这个乐善可是在历次与洋夷大小战争中唯一一次取得了大捷的将领。
虽说同样是蒙古人,但咸丰下意识的觉得这个乐善似乎更可靠些,虽然不像僧王这么能拍胸脯保证,但人家确确实实打赢过仗,那官职也真是靠军功升上来的。
也正是这个乐善创造了清军对抗外国联军中极少有的‘大沽口大捷’。
只不过由于最终的结果还是输了,所以并不为人们所知晓罢了!
而此刻跪在咸丰面前的小太监连忙说道:“回万岁爷,有的,乐善将军那边的意见是要坚守大沽口!如果失去大沽口的北岸炮台,即使在路上打赢了英法联军,他们也能不断的从海上派来舰船,而我方从路上调兵速度不可能比对方从海上调兵的速度快,长久下去京城危已!”
咸丰此刻觉得更加抓狂,一边说撤退,一边说坚守,而且两边的理由都很充分,而此时就轮到他做判断了,这也是无奈的地方,在没有参谋部的情况下,最后的决定往往不是交给最能判断局势的人来做决定,而是交给权利最大的人来做决定!
此时的咸丰脑门已经微微见汗,可见这个绝对对他来说也是极其艰难的,毕竟这可不是在千里之外的战争,而是就发生在眼前的,一个搞不好他可就会落得明末崇祯头悬歪脖树的下场!
甚至咸丰破天荒的对着跪在地上的小太监问道:“你说朕该听谁的?”
小太监一听万岁爷居然问他连忙叩头山呼:“奴才万死,这等军国大事奴才不敢参与意见!”
其实咸丰也并没有真的想听一个小太监的话,与其说是问他倒不如说是自言自语!
可没等多久,很快从门外又跑进来一个小太监,比眼前跪着的这个小太监还要慌乱,居然被门槛直接绊倒,绊倒后连忙爬了过来说道:
“启禀万岁爷,不好了,大沽口被洋夷攻陷了,乐善将军和守台君全部战死!”
一听这个消息,原本正在做抉择的咸丰皇帝突然一愣,觉得脑子都有些放空,一个不注意身在不由自主的向后退坐在了龙椅上,嘴里还喃喃的说道:
“怎么会……怎么可能,前两天不是还好好的,怎么可能突然就失陷了?乐善死了!!乐善死了!!那朕还有谁能用?还有谁能挡住那些洋人?”
两个太监都是怕万岁爷有个闪失,刚才连忙去伸手扶住咸丰,可这会咸丰皇帝缓过神来却像是有些癫狂的吼道:“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大沽口会突然失守?乐善他不是很能打吗?之前不是击沉了十几艘英法的战舰吗?”
两个小太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终还是新进来的那个小太监又递上来一道密奏!
而这份密奏他是没胆子读了,他生怕眼前这位万岁爷一个不高兴直接拿他撒气,他就是有十个脑袋也不够这位爷砍的!
这会咸丰也顾不上别的了,与其他相比现在什么都没有这份战报更重要,一打开这道密奏,咸丰还没看几眼就一把将密奏奋力的仍在地上狂吼道:
“混账,僧格林沁误朕啊,谁给他的胆子!给朕传旨,朕要斩了他!”
这下可把那个小太监给吓坏了,也顾不上太监不得干政的古训了,连忙拉住愤怒的万岁爷小声说道:“万岁爷不可啊,万岁爷,现在能战的就只剩下僧王手底下的蒙古铁骑了!万岁爷三思啊!”
是啊,就连一个小太监都看出了现在的窘境,真的能杀吗?肯定是不能了,现在乐善已经死了,能和英法一战的就只剩下僧格林沁手底下的蒙古铁骑了,要是这会传旨去杀了僧格林沁,那手底下的蒙古铁骑说不好就要哗变了,就算不哗变,临阵换将也必然造成士气低落。
而不论是哪种可能性都不是咸丰愿意看到的!
咸丰看着僧格林沁给他发的这道密奏,上面写着他命令乐善带着手下的人随他一起撤到通州,但由于僧格林沁手里也没有皇上的圣旨,所以乐善拒不执行,坚决要与大沽口炮台共存亡,僧格林沁在密奏上说:
为保大清社稷之永久,无奈他只能带自己本部军马撤退,而把乐善的偏军留在了大沽口,而失去了侧翼保护的乐善几乎成了一支不设防的绵羊,被英法联军轻易的灭掉了!
而这一场仗最终失利的原因与其说是洋鬼子船坚炮利倒不如说是自己人上楼抽梯的缘故!
可偏偏对于还要依仗僧格林沁的咸丰来说,此时的不仅不能痛斥对方,还要积极大家褒奖,以鼓舞僧军的士气,因为这一支骑兵已经成了守护京城的最后一道屏障,不求他彻底击败对手,只要能守住让对方攻不进京城,咸丰就还有机会调兵擒王。
其实此刻的咸丰一点都没意识到这场战争的失利也和他优柔寡断的性格有着莫大的关系,他最初派僧格林沁去又没给予明确指示,就有些不想担责任的意思,那感觉就好像打省了就是我这个皇上知人善任,打输了就是你僧格林沁临阵不利。
但咸丰却万万没想到此刻的自己却被架到了火上,无奈的发了一道圣旨:大意就是肯定了僧王的做法,并称僧王是奉旨撤军大沽口的,那场战役不是失利,而是战略转移罢了,而真正那场战斗牺牲的英雄乐善反倒被说成了不听旨意刚愎自用的莽夫,指使全军覆没,但念其以死报君恩的情况最终不与追究责任。
也正在咸丰抑郁之极的时刻,突然又有一个太监进来通报!
咸丰几乎有些有气无力的说道:“说吧,还有什么坏消息都一次性说完!”